以义饶益,长夜安乐
──第二期《阿含经》研习营闻法札记
昭慧法师主讲,耀行、净慧整理
2010年7月17日至24日连续八天,佛教弘誓学院举办第二期《阿含经》研习营,由昭慧法师主讲,共有86位学员参加。学员中有三位来自中国大陆,两位来自香港。远道闻法,殊为难得!
开场白谈闻法的正确心态
16日晚间6:30,在无诤讲堂举行研习营开训式,院长性广法师赞叹昭慧法师在繁忙的大学教务中,还挪出时间为大家讲授《阿含经》,希望大家珍惜每一次的闻法因缘,用清净心以法相会,多思维法义,莫闲聊戏论。学习昭慧法师择法的要领与层层绵密的逻辑辨析,因为这是法师上课的精彩之处。
性广法师并慈悲叮咛大家,虽然已分配各组于每日下午的读经进度,但要“轻松读经”,不要“紧张研经”,以免失去了读经的乐趣。
随后,昭慧法师致词说明此次研习课程的内容及形式,并表示:
学院一向认为“佛法是无价的”,因此从不对任何参加课程的学员收费,但是这样也产生了一种危机:闻法者将闻法视作稀松平常事,反而容易不知珍惜,太过等闲视之!他们没有想到,学院排课、老师上课、住众与信众护持,这些都是无价的心血。我们说“佛法无价”,结果反倒变成“廉价”。我自身在大学忙于行政,短期内已很难再开设这样的研修课程。
有去年参加阿含研习营的学员反应,因为去年下午分配读经、研讨,对这种形式有所畏惧而不敢来。如果你的闻法,永远是等着别人讲给你听,那你就不要来罢!如果你听《阿含经》听到现在,对于讨论经典,竟还有那么大的恐惧感,那就表示你依然停留在原来“轻轻松松上课”的思考惯性。但这样对你们好吗?永远顺着自己的毛摸,这并不叫作修道。所有的闻法,都要扣回到自身,来检验自己的心念与行为。如果想要轻松听听就好,那是不长进的。本套课程,设计下午让大家作小组的读经与讨论,晚上禅坐,那是因为从闻思修的效益而言,光听经还不够,一定要加上研读、讨论,以及实修禅观,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程度在哪里,给自己一个自我观照及相互学习的机会。
有小组长希望事先拿到上课讲义,好能在研习营开始前先作研读。不是我不想给,而是不希望各位打乱了作息次序。该有什么作息,就应该顺应当前的作息安排。研习营还没开始,各位不应该放下手边的工作,先做这些功课。二来小心不要生起“争竞心”,为了“不要输在起跑点上”,所以“我要偷跑”,这种心态是有问题的。小组长不要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,虽然不懂的经文,确实是要弄懂,但可不是弄到不睡午觉,也无心工作,整晚熬夜赶工,任何时候都想找机会到图书馆查资料,这会让心念浮动,没办法安住在每一个当下去做该做的事。争竞心、较量心不正是我们读《阿含》所要革除的习性吗?即使别组得到了奖项,不也正可让我们做做“随喜功德”这门功课吗?拔得头筹的顺境固然可以修行,名落孙山的逆境也未尝不可以当作观照的资粮啊!
最后,勉励大家珍惜这次的福缘,以清净心共同读经,让所说、所想都清净良善,与法相应,法喜自在,福慧盈满!
温故知新谈蕴相应教
99.7.17
早上5点,在庄严悠扬的晨钟声中,开始了一天的课程。早课讽颂《成佛之道》,受八关斋戒。随即早斋、出坡。8点半,昭慧法师于无诤讲堂主讲《阿含经》。
第一期研习营的授课内容,除了“蕴相应教”之外,为了增强上课的趣味性,法师都会以《杂阿含经》的一则经文故事启始。这些故事大都是世尊与在家弟子以及社会人士的互动情节。
而此次讲“处相应教”,每天的第一节课,依然是以一个故事启始,但改为引《中阿含经》的其中一则经文故事。在这些故事中,佛陀的互动对象主要是出家僧侣。由于很多学员去年未曾上过《阿含经》,所以昭慧法师以《杂阿含经》卷八第200经启始,这部经叙述世尊嘱咐罗睺罗为人解说五蕴、六入、因缘,罗睺罗竟因这样的次第说法而达致解脱,以此故事让学员感受到说法的重要性——不但让闻法者受益,也有助于说法者的证悟。
于是法师依“五蕴、六入、因缘”这《杂阿含经》的三大编目次弟,善巧带领着学生先行复习第一大项——“蕴相应教”的重点。
法师首先用几部代表性经典,来帮助学员复习“蕴相应教”。以下就是上课复习的内容摘要:
《杂阿含经》卷二,第53经明确说到:世尊为世人说法,是初(动机)、中(内容)、后(效果)善,而且是纯一满净、梵行清白的。
卷十,第269经提出,世尊演说“蕴相应教”的目的,是为了令弟子放下对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的错觉与系缚。就观照的顺序而言,是先观色法再观心法;观照的范围则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(时间);内、外(自他);粗、细(质地)、好、丑(内涵);远、近(空间)。为什么要先观自身五蕴的无常呢?因为个己的身心是众生执着的重点,所以修行的下手处就应该在这里。初学者起步训练从现在的五蕴起观,从色至心,由内而外、由粗而细、由近而远,逐渐扩大观照的范围,并深化观照的内容。
第265经以偈颂来总结五蕴的正观:“观色如聚沫,受如水上泡、想如春时焰、诸行如芭蕉、诸识法如幻。”由此彻底知道五蕴是无常,乃至非我、不异我、不相在的。圣弟子于此观照成就,方能依序生厌(见道)、离欲(修道)而证灭(证道)。
观五蕴能得到什么效果呢?卷五,第103经描叙了差摩比丘恶疾缠身的时候,通过观照五蕴及现身说法,竟可当下不起诸漏、心得解脱,更因为法喜猛利的缘故,竟然连重病都豁然而愈。
卷十,第262经,也是印顺导师时常引用的经文。世尊涅槃未久,长老阐陀尚未得证圣果,于法犹有疑惑,虽然他知道五蕴无常,但是不喜欢听到“一切法空寂,不可得”,由此达到“爱尽、离欲、涅槃”。因为他认为,如果一切法空寂而不可得,这中间如何有我?如果没有我,谁在言“我见法、我证道”?谁在得证涅槃?
其余比丘无法说服阐陀,阐陀因此远行至阿难住处,希望阿难能解答他的疑惑。阿难首先赞叹阐陀,不以长老身分而自矜持,坦然将自己的困惑说出,虔心问法,这是“破虚伪刺”。
为何阿难要作此赞叹?法师解释道:虚矫的身段不能放下,这将宛如“针刺”一般,让心不得安稳。反之,以质直心面对自己的局限,反而易于悟道。阐陀受此鼓励,顿觉欣喜,这就如同白净布料容易染色,已经形成一种易于承受法益的良好身心状态。
接着法师解释道:阐陀的问题在于:1、在见地上还没有正观缘起,所以视无我为“虚无”,落入了断灭见;2、认为一定得有个独立自存的我,方能构成生命的流转与还灭,这就又落入了常见;断、常二见是理智的错乱,恐惧无我则是情感的颠倒。所以阿难对症下药,直下告知:“如来离于二边,说于中道,所谓此有故彼有,……此无故彼无……。”在阿难的启发下,阐陀终于离常、断二边之见,自记其“不复见我,唯见正法”,在那当下,他获证了初果(远尘离垢,得法眼净)。
清楚地了解到身心结构的无常、无我,对自他的五蕴就不会贪染、粘着,这就是“蕴相应教”的重点。
“蕴相应教”复习完毕,接着法师才提出“处相应教”的教学重点。“处相应教”的修学,由浅到深,分别是:1、守护根门;2、依六处触对境界时,要善见、善观其中“无常、无我”的法则;3、利根众生在根、境、识和合的当下,就可观空而见法。
总之,“处相应教”的教学重点是:感官缘对境界时,应该把握当下而修行。修行不是只停留在水边林下,眼观鼻、鼻观心,必须善用六根、善护六根。善护六根可以杜绝恶劣境相的挠害,善用六根可以觉知美好事物以滋润身心,这还是就自利而言。若就利他来说,六根张开,可以感知其它生命的忧喜苦乐,这即是所谓的的“自通之法”,由此可产生护生的动机与善行。所以“处相应教”教吾人理解六处的特质,透过六处作为生命缘对境界的窗口、介面,在依六处来缘对境界的同时,要以敏锐的觉知与判断力来取其利而避其害,这是日常修行的重要功课。
接下来依浅层功课的“守护根门”,法师开始带领大家读经。
卷十,第271经:低舍比丘在斋堂中,对众多比丘说他“不分别于法,不乐修梵行,多乐睡眠,疑惑于法”。世尊闻言之后,呵斥他为“愚痴人”,说他就是因为“不守根门”,导致“饮食不知节量,初夜、后夜心不觉悟,懈怠懒惰,不勤精进,不善观察思维善法。”法师以“守门”概念来作譬喻:一个人不守护根门,就像大楼警卫失职怠惰,门口进了小偷犹不知情,贻害住户实深。由此可知守护根门的重要性。
矫治心性是修行的关键
99.7.18
进入《阿含经》研习营第二天,昭慧法师先带着大家研读《中阿含经》卷五,第22经。
法师依经中舍利弗说法时,面对乌陀夷刁难的故事,分析个中情节与内涵法义。更重要的是,引导学员理解佛陀善巧地调人心性的教学风格。在本经中,世尊的教学重点,不是灭受想定之类高妙的境界,不是“阿那含能否出入想受灭定”之类佛学知识,而是矫治弟子的心性。
舍利弗说法时,乌陀夷几度刁难且坚持己见。眼见其余比丘静观两造争论而不作声,舍利弗陷入“上驷对下驷”、“秀才遇到兵”的尴尬境地,于是只好默然。世尊首先责骂乌陀夷,让他默然失辩。从佛陀的责备内容来看,乌陀夷最严重的错误,还不在于讲错答案,而是愚痴无智,竟还没有自知之明,用胜负心与圣者较劲。
佛陀其次诃责在场的比丘,特别是有择法能力,知所对错而“多闻第一”的阿难,因为他对于“上尊名德长老”舍利弗,陷入“上驷对下驷”、“秀才遇到兵”的尴尬境地,竟然…
《以义饶益,长夜安乐──第二期《阿含经》研习营闻法札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