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以義饒益,長夜安樂──第二期《阿含經》研習營聞法劄記

  以義饒益,長夜安樂

  ──第二期《阿含經》研習營聞法劄記

  

昭慧法師主講,耀行、淨慧整理

  2010年7月17日至24日連續八天,佛教弘誓學院舉辦第二期《阿含經》研習營,由昭慧法師主講,共有86位學員參加。學員中有叁位來自中國大陸,兩位來自香港。遠道聞法,殊爲難得!

  

開場白談聞法的正確心態

  16日晚間6:30,在無诤講堂舉行研習營開訓式,院長性廣法師贊歎昭慧法師在繁忙的大學教務中,還挪出時間爲大家講授《阿含經》,希望大家珍惜每一次的聞法因緣,用清淨心以法相會,多思維法義,莫閑聊戲論。學習昭慧法師擇法的要領與層層綿密的邏輯辨析,因爲這是法師上課的精彩之處。

  性廣法師並慈悲叮咛大家,雖然已分配各組于每日下午的讀經進度,但要“輕松讀經”,不要“緊張研經”,以免失去了讀經的樂趣。

  隨後,昭慧法師致詞說明此次研習課程的內容及形式,並表示:

  學院一向認爲“佛法是無價的”,因此從不對任何參加課程的學員收費,但是這樣也産生了一種危機:聞法者將聞法視作稀松平常事,反而容易不知珍惜,太過等閑視之!他們沒有想到,學院排課、老師上課、住衆與信衆護持,這些都是無價的心血。我們說“佛法無價”,結果反倒變成“廉價”。我自身在大學忙于行政,短期內已很難再開設這樣的研修課程。

  有去年參加阿含研習營的學員反應,因爲去年下午分配讀經、研討,對這種形式有所畏懼而不敢來。如果你的聞法,永遠是等著別人講給你聽,那你就不要來罷!如果你聽《阿含經》聽到現在,對于討論經典,竟還有那麼大的恐懼感,那就表示你依然停留在原來“輕輕松松上課”的思考慣性。但這樣對你們好嗎?永遠順著自己的毛摸,這並不叫作修道。所有的聞法,都要扣回到自身,來檢驗自己的心念與行爲。如果想要輕松聽聽就好,那是不長進的。本套課程,設計下午讓大家作小組的讀經與討論,晚上禅坐,那是因爲從聞思修的效益而言,光聽經還不夠,一定要加上研讀、討論,以及實修禅觀,這樣才能知道自己的程度在哪裏,給自己一個自我觀照及相互學習的機會。

  有小組長希望事先拿到上課講義,好能在研習營開始前先作研讀。不是我不想給,而是不希望各位打亂了作息次序。該有什麼作息,就應該順應當前的作息安排。研習營還沒開始,各位不應該放下手邊的工作,先做這些功課。二來小心不要生起“爭競心”,爲了“不要輸在起跑點上”,所以“我要偷跑”,這種心態是有問題的。小組長不要給自己這麼大的壓力,雖然不懂的經文,確實是要弄懂,但可不是弄到不睡午覺,也無心工作,整晚熬夜趕工,任何時候都想找機會到圖書館查資料,這會讓心念浮動,沒辦法安住在每一個當下去做該做的事。爭競心、較量心不正是我們讀《阿含》所要革除的習性嗎?即使別組得到了獎項,不也正可讓我們做做“隨喜功德”這門功課嗎?拔得頭籌的順境固然可以修行,名落孫山的逆境也未嘗不可以當作觀照的資糧啊!

  最後,勉勵大家珍惜這次的福緣,以清淨心共同讀經,讓所說、所想都清淨良善,與法相應,法喜自在,福慧盈滿!

  溫故知新談蘊相應教

  99.7.17

  早上5點,在莊嚴悠揚的晨鍾聲中,開始了一天的課程。早課諷頌《成佛之道》,受八關齋戒。隨即早齋、出坡。8點半,昭慧法師于無诤講堂主講《阿含經》。

  第一期研習營的授課內容,除了“蘊相應教”之外,爲了增強上課的趣味性,法師都會以《雜阿含經》的一則經文故事啓始。這些故事大都是世尊與在家弟子以及社會人士的互動情節。

  而此次講“處相應教”,每天的第一節課,依然是以一個故事啓始,但改爲引《中阿含經》的其中一則經文故事。在這些故事中,佛陀的互動對象主要是出家僧侶。由于很多學員去年未曾上過《阿含經》,所以昭慧法師以《雜阿含經》卷八第200經啓始,這部經敘述世尊囑咐羅睺羅爲人解說五蘊、六入、因緣,羅睺羅竟因這樣的次第說法而達致解脫,以此故事讓學員感受到說法的重要性——不但讓聞法者受益,也有助于說法者的證悟。

  于是法師依“五蘊、六入、因緣”這《雜阿含經》的叁大編目次弟,善巧帶領著學生先行複習第一大項——“蘊相應教”的重點。

  法師首先用幾部代表性經典,來幫助學員複習“蘊相應教”。以下就是上課複習的內容摘要:

  《雜阿含經》卷二,第53經明確說到:世尊爲世人說法,是初(動機)、中(內容)、後(效果)善,而且是純一滿淨、梵行清白的。

  卷十,第269經提出,世尊演說“蘊相應教”的目的,是爲了令弟子放下對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的錯覺與系縛。就觀照的順序而言,是先觀色法再觀心法;觀照的範圍則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(時間);內、外(自他);粗、細(質地)、好、醜(內涵);遠、近(空間)。爲什麼要先觀自身五蘊的無常呢?因爲個己的身心是衆生執著的重點,所以修行的下手處就應該在這裏。初學者起步訓練從現在的五蘊起觀,從色至心,由內而外、由粗而細、由近而遠,逐漸擴大觀照的範圍,並深化觀照的內容。

  第265經以偈頌來總結五蘊的正觀:“觀色如聚沫,受如水上泡、想如春時焰、諸行如芭蕉、諸識法如幻。”由此徹底知道五蘊是無常,乃至非我、不異我、不相在的。聖弟子于此觀照成就,方能依序生厭(見道)、離欲(修道)而證滅(證道)。

  觀五蘊能得到什麼效果呢?卷五,第103經描敘了差摩比丘惡疾纏身的時候,通過觀照五蘊及現身說法,竟可當下不起諸漏、心得解脫,更因爲法喜猛利的緣故,竟然連重病都豁然而愈。

  卷十,第262經,也是印順導師時常引用的經文。世尊涅槃未久,長老闡陀尚未得證聖果,于法猶有疑惑,雖然他知道五蘊無常,但是不喜歡聽到“一切法空寂,不可得”,由此達到“愛盡、離欲、涅槃”。因爲他認爲,如果一切法空寂而不可得,這中間如何有我?如果沒有我,誰在言“我見法、我證道”?誰在得證涅槃?

  其余比丘無法說服闡陀,闡陀因此遠行至阿難住處,希望阿難能解答他的疑惑。阿難首先贊歎闡陀,不以長老身分而自矜持,坦然將自己的困惑說出,虔心問法,這是“破虛僞刺”。

  爲何阿難要作此贊歎?法師解釋道:虛矯的身段不能放下,這將宛如“針刺”一般,讓心不得安穩。反之,以質直心面對自己的局限,反而易于悟道。闡陀受此鼓勵,頓覺欣喜,這就如同白淨布料容易染色,已經形成一種易于承受法益的良好身心狀態。

  接著法師解釋道:闡陀的問題在于:1、在見地上還沒有正觀緣起,所以視無我爲“虛無”,落入了斷滅見;2、認爲一定得有個獨立自存的我,方能構成生命的流轉與還滅,這就又落入了常見;斷、常二見是理智的錯亂,恐懼無我則是情感的顛倒。所以阿難對症下藥,直下告知:“如來離于二邊,說于中道,所謂此有故彼有,……此無故彼無……。”在阿難的啓發下,闡陀終于離常、斷二邊之見,自記其“不複見我,唯見正法”,在那當下,他獲證了初果(遠塵離垢,得法眼淨)。

  清楚地了解到身心結構的無常、無我,對自他的五蘊就不會貪染、粘著,這就是“蘊相應教”的重點。

  “蘊相應教”複習完畢,接著法師才提出“處相應教”的教學重點。“處相應教”的修學,由淺到深,分別是:1、守護根門;2、依六處觸對境界時,要善見、善觀其中“無常、無我”的法則;3、利根衆生在根、境、識和合的當下,就可觀空而見法。

  總之,“處相應教”的教學重點是:感官緣對境界時,應該把握當下而修行。修行不是只停留在水邊林下,眼觀鼻、鼻觀心,必須善用六根、善護六根。善護六根可以杜絕惡劣境相的撓害,善用六根可以覺知美好事物以滋潤身心,這還是就自利而言。若就利他來說,六根張開,可以感知其它生命的憂喜苦樂,這即是所謂的的“自通之法”,由此可産生護生的動機與善行。所以“處相應教”教吾人理解六處的特質,透過六處作爲生命緣對境界的窗口、介面,在依六處來緣對境界的同時,要以敏銳的覺知與判斷力來取其利而避其害,這是日常修行的重要功課。

  接下來依淺層功課的“守護根門”,法師開始帶領大家讀經。

  卷十,第271經:低舍比丘在齋堂中,對衆多比丘說他“不分別于法,不樂修梵行,多樂睡眠,疑惑于法”。世尊聞言之後,呵斥他爲“愚癡人”,說他就是因爲“不守根門”,導致“飲食不知節量,初夜、後夜心不覺悟,懈怠懶惰,不勤精進,不善觀察思維善法。”法師以“守門”概念來作譬喻:一個人不守護根門,就像大樓警衛失職怠惰,門口進了小偷猶不知情,贻害住戶實深。由此可知守護根門的重要性。

  矯治心性是修行的關鍵

  99.7.18

  進入《阿含經》研習營第二天,昭慧法師先帶著大家研讀《中阿含經》卷五,第22經。

  法師依經中舍利弗說法時,面對烏陀夷刁難的故事,分析個中情節與內涵法義。更重要的是,引導學員理解佛陀善巧地調人心性的教學風格。在本經中,世尊的教學重點,不是滅受想定之類高妙的境界,不是“阿那含能否出入想受滅定”之類佛學知識,而是矯治弟子的心性。

  舍利弗說法時,烏陀夷幾度刁難且堅持己見。眼見其余比丘靜觀兩造爭論而不作聲,舍利弗陷入“上驷對下驷”、“秀才遇到兵”的尴尬境地,于是只好默然。世尊首先責罵烏陀夷,讓他默然失辯。從佛陀的責備內容來看,烏陀夷最嚴重的錯誤,還不在于講錯答案,而是愚癡無智,竟還沒有自知之明,用勝負心與聖者較勁。

  佛陀其次诃責在場的比丘,特別是有擇法能力,知所對錯而“多聞第一”的阿難,因爲他對于“上尊名德長老”舍利弗,陷入“上驷對下驷”、“秀才遇到兵”的尴尬境地,竟然…

《以義饒益,長夜安樂──第二期《阿含經》研習營聞法劄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