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當代臺灣“人間佛教”發展之回顧與前瞻(上)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主義思想。……即便是任何一種意識型態,自認爲代表真理,而與不同意識型態者産生對立爭鬥,緣起論者也無意加入這種對抗。不是他有所謂“騎牆”心態,而是他在緣起論的觀照下,確信每一個人都只擁有有限的因緣,而世間展現的是無限的因緣與形貌,所以每一個人都只能從他的立場與角度看到部分而非全部真理;倘若有人宣稱他的主義思想才是真理,那他保證還沒認清“緣起”的真谛。”[23]

   然而近年來惡化的族群對立,卻使得社會運動的處境較爲艱困。即使“人間佛教”社會運動所提出的只是支援弱勢、護念衆生的單純訴求,依然無法擺脫被“貼標簽”或力量分散的困擾。

   因此筆者近年業已微調自己的看法,認爲在這“緣起”世間,社會關懷的任何一種路線,都有其因緣條件的限製。完全不介入法律與政策的慈善救濟,以及擺明要介入法律與政策的社會運動,各有特長,也各有瓶頸,因此不妨各司其職,互爲奧援,共同促進“嚴土熟生”的大乘理想。筆者早年嚴詞批評慈濟,近年卻一改既往風格而贊歎慈濟,外人不知其所以然。其實慈濟與筆者的政教互動模式都沒有改變,改變的是筆者近年來對政教互動模式“各有特長,也各有瓶頸”的前述體會。

   (叁)“護教”二例舉隅

  前節主要是談論“護生”立場的政教份際。本節再談“護教”立場的政教份際,並舉“佛誕放假運動”爲例,俾讀者理解:在民主社會中,爲了挽回劣勢,爭取公平待遇,佛教不妨采取何種政教互動的做法。

  解嚴以前,臺灣雖有宗教自由,卻由于政治領導人本身有基督宗教的信仰傾向,這使得基督宗教少數心胸狹隘的教徒,常不免借助政治力量,暗中打壓本土宗教。解嚴之初,西方宗教雖然是臺灣人口的極少數,卻依然在臺灣政壇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因此暗中打壓佛教的情況,仍未能完全改善。發生在1994年的臺北大安森林公園“觀音像事件”與發生在1999年的“佛誕放假運動”,即爲兩項顯例。

  1.觀音像事件

  1993年,座落于公園南側的基督教靈糧堂,將公園中矗立著的一尊“祈安觀音”銅像,視同“魔鬼撒旦”,因此聯合各教派神職與信徒共同簽署,並運用基督徒在政壇上的钜大勢力,施壓臺北市政府,硬將這尊名藝術家楊英風先生所造,饒富藝術氣息的“祈安觀音”,抹黑爲“違建”,必欲除之而後快。偏激份子甚至趁夜黑風高時分,用糞尿與硫酸潑灑觀音聖像。當初主導造像的明光法師,幾經努力爭取轉寰而無效,1994年初,終于轉而求助于筆者。

  筆者瞭解內情之後,乃基于義憤而全力投入,一方面到處奔走,說服教界大老、法師與信衆支持,用以製衡對方所營造出來的民意壓力,另一方面則與瞿海源、林本炫等諸贊同拆像之學者,以及對方的狂熱教徒,于各媒體與臺北市議會所舉行的公聽會上唇箭舌槍,見招拆招,力破種種“拆像有理”之謬論,用以挽回媒體劣勢,這樣努力下來,終于贏得了廣大教衆的認同與廣大民衆的同情。

  無奈基督宗教在政界的勢力過于龐大,因此市政府在權衡之下,決定犧牲雖人數衆多但卻力量松散的佛教。1994年叁月中旬,驚聞觀音像拆遷在即,筆者乃與立法委員林正傑先生,于3月19日起,聯手在公園外的紅磚道上絕食、靜坐、護觀音,以此行動,感召到佛教界與社會各界“沛然莫之能禦”的支持力量,“祈安觀音”因此化險爲夷,長存于公園之中,成爲臺北市大安區的一座地標。[24]

  回想當日,由瞿海源所倡議的“公共場所不得有宗教象征物”之論甚囂塵上,連板橋石雕公園原擬安置觀音像之石雕,都因眼見“祈安觀音”惹來的麻煩而喊停。筆者則戲笑怒罵,揚言將一一清算外來宗教在公共領域所享有的種種特權(包括耶誕放假,後詳)。這使得對手心存顧忌,不爲已甚。最後終于保住了“祈安觀音”,于是“公共場所不得有宗教象征物”的訴求,未能形成慣例,否則其他各處公園、道路的釋迦、觀音、地藏聖像,都將無法幸免于遭到破壞、拆遷的巨大災難。

  2.佛誕放假運動

   五十多年前,天主教的于斌樞機主教建議“聖誕節應予放假”,[25]這顯然是透過政治力量,運作“耶誕放假”。但是這種事情有違憲法之宗教平等原則,不能明目張膽地“放水”,以免引來其他宗教的強烈反彈,官方乃迂回宣布:十二月二十五日是“行憲紀念日”(指該日是中華民國正式施行憲法的紀念日),因此放假一天。佛教界領袖當然不服這種變相優惠措施,也曾爭取過“佛誕放假”的對等待遇,爭奈官方總是推說:“涉及宗教平等之考量,怕其他宗教會講話,所以宗教節日一律不准放假。”

   迄筆者于1999年初發起“佛誕放假運動”,並草擬文宣指出:全世界從來就沒有因行憲而放假的先例。說穿了,此一假日,不過是政府變相獨厚基督宗教之舉,與現代國家“宗教平等”的精神背道而馳。更何況基督宗教在臺人口只占極少數,卻享有特殊優惠,而本土性宗教,特別是號稱“人數近千萬”的佛教(與佛道混合教),反而沒有一個宗教假日,因此依“宗教平等”之原則,請政府比照亞洲各國,宣布“佛誕日”(國曆四月初八日)放假一天。

   全國佛教領袖、法師、信衆熱烈響應,各界公正人士亦盛情相挺。筆者並請時爲總統候選人的陳水扁先生簽署,沈智慧則請另一總統候選人宋楚瑜先生連署,這讓時爲副總統兼總統候選人的連戰先生,産生了極大的民意壓力。策略的成功,再加上半年來的努力,終于在6月22日上午十時,讓沈智慧委員“將佛誕訂爲國定紀念日”的提案,在立法院獲得順利通過。佛誕放假運動至此告一段落,雖未能百分之百達到預期目標(因爲依然是耶誕獨享放假特權),但差堪告慰的是:一、藉著本次運動,提醒了民衆,要注意節日背後所隱涵的政治力量,以及宗教特權的荒謬性。二、爲本土宗教開創了宗教紀念日的範例,爾後本土有曆史性之宗教都可循例爭取權益(道教會即在翌年,爭取農曆正月初一爲道教節)。

   待到2000年8月間,行政院發布“擬于明年起全面實施周休二日”之消息,中國時報于8月15日登載:行政院已初步同意,由于行憲紀念日也是耶誕節,唐飛院長認爲應再行評估雲雲。筆者見報乃立即致函唐院長,表達“對耶誕放不放假,並無異議,並且樂見其成,但對于佛誕放假,則一直念茲在茲”的基本立場,請唐飛于宣告耶誕放假之同時,亦宣告農曆四月初八之佛誕放假一天,以符“宗教平等”之憲法精神,以符臺灣廣大民心之所欲。

   筆者在發函的同時,複請中國佛教會、中華佛寺協會、佛光會發公函致唐院長表達教會立場,請立委沈智慧向唐院長提出“佛誕放假”之要求。經過這一連串的努力,終于讓行政院下定決心,將2001年起的行憲紀念日,改爲“只紀念而不放假”。至此,四十八年來獨享放假特權的耶誕日,才終于被迫取消了這項特權。

  “觀音像事件”與“佛誕放假運動”,是“人間佛教”政教互動的良好教材,對于民主政治的本質與公共政策的運作,佛弟子必須另有一番

  棄成見的解讀而“大徹大悟”,不宜再執于“無條件政黨認同”與“無條件中立超然”之兩邊,而須無私地善觀因緣,掌握佛教主體性——即護教與護生——的中道理想。

  【未完待續】

  ◎本文摘自作者新書《人菩薩行的曆史足履》。全書506頁,已于五月下旬出版,以精裝本刊行,流通價480元。郵購帳戶/法界出版社,郵撥帳號/15391324。詳洽法界出版社:電話(02)87896108,傳真(02)87896110,查詢相關資訊。

  

  [1] 臺灣基督徒人口迄今仍有下降趨勢,根據臺灣基督教資料中心每兩年推出的教勢報告,臺灣基督徒人口已從2001年占全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七四,到2004年再減爲百分之二點五。以上的調查不包括天主教和真耶稣教會,但含蓋所有的更正教宗派。負責撰寫該項報告的朱叁才牧師透露,調查過程中發現、有些教會根本已無聚會。(2004.07.28,http://www.twbm.com/agape/agape51-1d.htm)

  [2] 2005年3月20日,第四屆臺灣文化“臺灣思想與臺灣主體性”國際學術研討會上,楊惠南教特提醒筆者:臺灣佛教的發展,必須將日據時代日本佛教的貢獻也列入考察。在此感謝楊教授之補充指正。

  [3] 以上所述,見釋昭慧:〈當代臺灣佛教現象的兩個悖論〉,《弘誓雙月刊》第64期,2003年8月,頁4~6。

  [4] 詳見釋昭慧、江燦騰編著:《世紀新聲——當代臺灣佛教的入世與出世之爭》,臺北:法界出版社。

  [5] 印順導師著《成佛之道》偈頌雲:“方便轉轉勝,法空性無二。智者善貫攝,一道一清淨。”(頁叁八二)

  [6] 印順法師:《太虛大師全書》,頁253、313。

  [7] 梁君原系佛弟子,後回佛入儒,雖猶稱許佛法爲最究竟,而目下不贊同提倡佛法,欲以孔家文化救中國。1920年十一月,太虛大師作〈論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〉回應雲:“梁君視佛法但爲叁乘的共法,前遺五乘的共法,後遺大乘的不共法,故劃然以爲佛法猶未能適用于今世,且慮反以延長人世之禍亂,乃決意排斥之。其理由、蓋謂東方人民猶未能戰勝天行,當用西洋化以排除物質之障礙;西洋人民猶未能得嘗人生之真味,當用中華化以融洽自然之樂趣。待物質之障礙盡而人生之樂味深,乃能覺悟到與生活俱有的無常之苦,以求根本的解脫生活,于是代表印度化的佛法,始爲人生唯一之需要。若現時則僅爲少數處特殊地位者之所能,非一般人之所能也。”(《太虛大師全書》精第25冊,p.303)

  [8] 印順導師于《印度之佛教》序文中說…

《當代臺灣“人間佛教”發展之回顧與前瞻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