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讀《大毗婆沙論》劄記 論師的業力觀(中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思想時,說:譬喻師的本義,是心色不離的,然由于四項理論,故傾向于唯心論23。其中二項是:

   譬喻者以爲:“離思無異熟因,離受無異熟果”(大正27.96上);“身語意業,皆是一思”(大正27.587上)。以業爲思——意志力的活動;佛教的業果論,被安放于唯心的基石上。業感果報,本爲自己決定自己的自力論。如自己所作的,造成強大的潛力(業),到了一定階段,就必然而無可避免。譬喻師傾向于唯心,重視現起的心力,所以否定了定業,說“一切業皆可轉故,乃至無間業亦可令轉”(大正27.593中)。這與大乘經中,阿闍世王解脫業障的傳說相合。(《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》,pp.374--375)

   源于導師所說:“譬喻師傾向于唯心,重視現起的心力,所以否定了定業,說“一切業皆可轉故,乃至無間業亦可令轉”。”這激發筆者想要探究:《大毗婆沙論》時代,論師們如何去诠釋業力問題,以及譬喻師的“業力可轉”說,是譬喻師的特見,還是當時教界的普遍思潮?所以在研讀《婆沙論》時,特別留意這方面的問題。以下,列舉筆者于論中發現的四項特殊意見,藉以說明論師對業力說的诠釋。

  一、已種順解脫分善根者當得解脫說

  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七十六,論主說:

   甯作提婆達多墮無間獄,不作嗢達洛迦曷邏摩子生非想非非想天。所以者何?提婆達多雖造〔惡心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、殺羅漢尼等〕叁無間業,斷諸善根,墮無間獄,而于人壽四萬歲時,當得獨覺菩提,利根勝舍利子等。嗢達洛迦曷邏摩子雖離八地染,住八等至,極奢摩他,垂越叁有,近甘露門,生非想非非想處,經八萬大劫受寂靜樂。從彼命終,由惡業力,生彼阿練若苦行林中,作著翅飛狸、捕食禽獸,水陸空行,無得免者。由此惡行,命終當墮無間地獄,具受種種難忍劇苦,佛不記彼得解脫時。(大正27.885下)

   論主說“甯作提婆達多墮無間獄,不作嗢達洛迦曷邏摩子生非想非非想天”,因爲提婆達多“已種順解脫分善根”故,雖然造了重大惡業,生無間地獄中,而未來當成獨覺,利根勝舍利子等。那麼,什麼是“順解脫分善根”呢?據《大毗婆沙論》的解釋:順解脫分善根,是種下了決定解脫的種子,將來決定得般涅槃。佛弟子或聽聞佛法,如理思惟,或布施,或持戒,若能“發增上意樂,欣求涅槃,厭背生死,隨起少分施、戒、聞善,即能決定種此善根”(大正27.35中)。相反的,縱使娴熟叁藏,以及通達世俗外道諸論,若不種順解脫分善根,終將長夜生死輪回,沒有解脫之日(大正27.885中,24。亦即有情只要:

   惠施一抟之食,或受持一日夜戒,或乃至誦四句伽他,或須臾間修定加行,而能種植順解脫分善根。由此後時雖因煩惱造作種種身、語、意惡行,或作無間業,或複斷滅一切善根,乃至身中無有少許白法種子,墮無間獄,受種種苦,而得名爲住涅槃岸;以彼必得般涅槃故”(885中--下)。

   所以,順解脫分善根是:“種決定解脫種子,因此決定得般涅槃”(35上)。論中又說:順解脫分善根,是以“身、語、意業爲自性,然意業增上”;在“欲界起,非色、無色界;欲界中,人趣起,非余趣;人趣中,叁洲起,除北俱盧洲”等。又,此善根于佛出世時種,因爲“要有佛法方能種”故。不過,也有主張:“雖無佛法,若遇獨覺亦能種此善根”(大正 27.35上)的說法。

   種了順解脫分善根,將來必定得解脫涅槃。那麼,種下以後,須要經過多久的時間才能得解脫呢?論主說:

   若極速者,要經叁生。謂初生中,種此種子;第二生中,令其成熟;第叁生中,即能解脫。余則不定。有種順解脫分善根已,或經一劫、或經百劫、或經千劫,流轉生死,而不能起順抉擇分。有起順抉擇分善根已,或經一生,或經百生,或經千生,流轉生死,而不能入正性離生。(大正27.35中)

   又,順解脫分善根在有情身其相微細,已種未種雲何可知?論主回答:

   以相故知。若聞善友說正法時,身毛爲豎,悲泣流淚,厭離生死,欣樂涅槃;于法、法師深生愛敬——當知決定已種順解脫分善根。若不能如是,當知未種。(大正27.886上)

   關于“順解脫分善根”的相關問題,婆沙論主作了以上系列的分別。此中值得留意者有二:一、論主說:有情只要“發增上意樂,欣求涅槃,厭背生死,隨起少分施、戒、聞善”,就能決定種此善根;此順解脫分善根以“身、語、意業爲自性,然意業增上”;種此善根後,“若極速者,要經叁生”,即得解脫。這種說法強調了:聲聞佛教行者求出世解脫,首要之途,即是發欣上厭下的厭離心。

   二、論主說:嗢達洛迦曷邏摩子,雖生非想非非想處,經八萬大劫受寂靜樂,但從彼命終後,由惡業力,生爲禽獸。又由惡行,命終當墮無間地獄,具受種種難忍劇苦,無解脫時。這裏,就牽涉到旁生是否造無間業的問題了。

   以“無間地獄”的定義來說,生無間地獄者,必是造無間業者——殺母、殺父、殺阿羅漢、惡心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(大正27.619上)。由此五種業,是最極重惡業,決定于地獄受,又

   決定順次生受(來生),故稱無間業(600中)。而有情構成無間罪的要素是:起加行和果究竟。意思是說:有情起了殺害母親、父親,乃至破和合僧的心念——起加行,動身發語至真正達到目的:母死乃至僧破——果究竟。《大毗婆沙論》中,論師們亦钜細靡遺的分析每個無間罪的內容,那類有情可能造無間罪,以及那一種情況才算是造了無間業(大正27.619上--621上,601下--604上)等。至于旁生是否能造五無間業呢?《大毗婆沙論》中,在“害父母無間業處”,亦有論及。如問:

   諸旁生類殺害父母得無間不?答:不得。所以者何?彼身法爾志力微劣,不能作律儀,不律儀器故。尊者世友說曰:諸旁生類殺害父母,不得無間。所以者何?彼于父母無愛敬心可先現前今壞滅故。複次,彼于父母無勝慚愧可先現前今壞滅故。大德說曰:諸旁生類殺害父母,于無間罪有得不得。謂聰慧者得,非聰慧者不得。曾聞有聰慧龍馬,人貪其種,令與母合,馬後覺知,斷勢而死。(大正27.619中--下)

   有部論師中,對于旁生是否構成害父害母的無間業,是意見分歧,莫衷一是。其中,只有譬喻師大德法救以爲:若聰慧的旁生,可得害父母的無間業;世友論師以及有部正義,則主張旁生不得無間業。那麼,論主說:嗢達洛迦曷邏摩子從非想非非想天命終後,生爲“著翅飛狸,捕食禽獸,水陸空行,無得免者。由此惡行,命終當墮無間地獄,具受種種難忍劇苦”,顯然的是值得特別注意的問題了!

  二、現法(當生)中續善根者,現身能入正性離生,乃至證得阿羅漢果

  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叁五,論主解釋“斷善根”的定義:有情“相續中,邪見現在前時,令諸善根成就得滅,不成就得生,說明爲斷。若相續中無善根得,爾時名爲善根已斷”(大正27.182中)。而“善根斷以不成就爲自性,是無覆無記、心不相應行蘊所攝”(182下)。至于在叁界、五趣、四洲中,何界、處、地有斷善根?何等補特伽羅能斷善根?有部論師中有異說25,而論主認爲:唯有“欲界,非色、無色界;人趣,非余趣〔天、地獄、餓鬼、旁生〕;叁洲,除北洲”;“唯見行者能斷善根,非愛行者。……于見行中,男子、女人,俱能斷”(182下)等。

   在“斷善根”的論題中,值得留意的有二:一、若斷善根後,現法(當生)中還能續善根否?二、若現法能續,還得解脫涅槃否?

   一、斷善根已,現法(當生)能否續善根?論中分二方面來說:若依《施設論》說,彼于現法(當生)中不能續善,決定于地獄中生時或死時才能續善。若依道理說,斷善根者,于現法中,也有能續善根的26。如論主說:

   彼若遇多聞善友,具戒辯才,言詞威肅,能爲說法,引發其心。告言:“汝于因果正理,應生信解,勿起邪謗。如于我所,以淳淨心恭敬供養,于其余尊重同梵行邊,亦應如是,由此令汝長夜獲得安穩。”彼聞言若歡喜領受,當知即是已續善根。(大正27.184上--中)

   論主認爲:斷善根者,當生若能親近善知識,並歡喜領受善知識的化導,于因果正理深生信解,恭敬叁寶,即是善根已續。而且,續善根有二種情形:有現法續,有轉身續。那麼,如何會通《施設論》(轉身才能續善根)的說法呢?論主說:若只斷善根而不造無間業者;或由緣力,由他力,由資糧力,見壞、戒不壞,意樂壞、加行不壞者,這些人斷了善根,是現法能續的;反之則要轉身才能續(大正27.184中)。若現法中續善根者,命終後不一定生到地獄,“唯有轉身續者,定生地獄”(184中)。

  二、若現法中續善根者,現身能否入正性離生?

   答:有說:不能。以彼邪見壞相續故,善根羸劣,尚不能生順抉擇分,何況能入正性離生!有說:彼雖現不能入正性離生,而能引起順抉擇分。〔論主〕評曰:彼能引起順抉擇分,亦複能入正性離生,乃至能得阿羅漢果。如嗢羯吒婆羅門等,斷善根已,尊者舍利子爲其說法,令續善根,漸得見谛,乃至究竟。(大正27.184下)

   在諸師異說中,論主的正義是:現法續善根者,現身不但能引起順抉擇分,甚至有可能入…

《讀《大毗婆沙論》劄記 論師的業力觀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