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了善生善,惡生惡的因果事實,但只是凸顯了跋難陀有貪婪奪取的習氣吧!這就是“同類因”。
何以說是同類因呢?《大毗婆沙論》主以“迷只迦的貪瞋害習氣”,“摩登伽女貪戀阿難習氣”,“屍拔羅布施習氣”等叁個事緣3,說明這都是源于“過去因力增上”(大正27.90中),今世才顯現出這樣的習性。這即是善生善、惡生惡的等流因果說。
所謂異熟因果,《大毗婆沙論》主說是:“諸不善、有漏善法所招異熟;因是善惡,果唯無記,異類而熟。”(大正27.629下)由前世所造的善惡業因,招感今世的苦樂報果;今世所作的善惡業因,招感未來的苦樂報果,稱之爲“異熟果報”。業因有善有惡,但果報本身卻是非善非惡的無記性。如前世悭貪,今世得貧窮報。貧窮本身不可說是善,也不可說是惡,它是非善非惡的無記性。不過,如果因爲貧窮,而去偷竊搶劫,才是惡的行爲。簡單的說,異熟因果是:“善、不善生無記果”——因是善惡,果唯無記性,“異類而熟”(大正27.98中)的因果說。
這異熟因果說,後來發展成爲佛教的一般共識。不過,必須說明的是:何故唯有善、惡業有異熟果,而無漏、無記法不感異熟果呢?這個問題,留待下節再作討論。以下引印公導師對等流果及異熟果的研究,作爲這一節的結束。導師在《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》說:
經師與律師所傳的“本生”,是同類的善惡因果;這是佛法中,善惡因果具體化的早期形態。我們知道,渾括而簡要的佛法根本思想,是但說善惡因果,沒有作進一步的分類。但立善惡二性的大衆部,就是這一思想的繼承者。上座部的特色,是叁性論,于善、惡外,別立無記性。分別說部,及從先上座部分出的,說一切有部中的“持經者”,都立叁性說。說一切有部論師,及犢子部,成立四性說:善性、不善性、有覆無記性、無覆無記性。“因通善惡,果唯無記”;“異類而熟”的異熟因果,在上座部系,尤其是說一切有部論師中,發揚廣大起來。如認清佛法思想的開展曆程,那末律部本生所表現的,具體的因果事實,正是初期的善因善果,不善因不善果的說明;與大衆部的思想,最爲契合。同類的善惡因果說,在上座部中,漸爲異熟因果所取而代之(《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》,pp.247--248)。
導師從思想史的層面切入問題核心,說明了佛教業感因果說的流變。原來渾括而簡要的佛法根本思想,但說善惡因果,沒有作進一步的分類,這思想爲大衆部所承繼,因爲大衆部主張只有善、惡二性,“無無記法”(大正49.15下)。而有部論師主張“有無記法”(16中)的四性說,所以漸而發展爲“因通善惡,果唯無記”,“異類而熟”的異熟因果。
然而佛教惑業苦緣起的業感輪回說,等流因果和異熟因果,實是互相影響增盛的。如由過去瞋習、貪習等的增盛,將影響到意識對事情的判斷能力,乃至影響到身心行爲的造作。這如《大毗婆沙論》所載:有一大象,由搭載佛塔到迦濕彌羅的善業,命終後,轉世爲人,出家修道成阿羅漢。然余習力故,日應食一斛五鬥,乃得充飽(大正27.216中--下)。故業感輪回說,若只偏重于等流因果說,固然含有不盡圓滿的感覺;但異熟因果之所以形成,也依然有等流因果的推力使然。
參、業因(力)的種類
有情行爲的強力造作,當下引生潛在的能量(業力),因緣成熟時,一定會感招果報,這是毫無疑問的。那麼,怎樣的業力才會招感果報呢?學派中有不同意見。如上節所說:大衆部著重于“等流因果”,有部論師則發揮“異熟因果”的理論。這二種因果,還是就果報的種類而分。本節所要探討的是業力與有情身心相續的問題。這可分兩方面來說:一、善、惡、無記,以及無漏業中,何者有招感果報的能力?二、在諸法的五類自性——色、心、心所、不相應行、無爲法中,那一類性的業能招感異熟果報?
一、異熟因的類性
據《大毗婆沙論》、《異部宗輪論》記載,有部論師認爲:在善、惡、有覆無記、無覆無記等四性中,唯有“不善、善有漏法,有異熟果,無記、無漏法,無異熟果”(大正27.98中),“異熟因果雖已熟,其體猶有”(大正27.96中);飲光部則主張:“若業果已熟則無,業果未熟則有”;“諸有學法有異熟果”(大正49.17上--中,大正27.96中)。如此,有部與飲光部的意見不同。因而,這裏有兩個問題值得探討:一、何以無漏、無記業非異熟因果?二、有部說無漏法非異熟因果,何以飲光部說“諸有學法有異熟果”?若說“諸有學法有異熟果”,有情豈不是永不得解脫了呢?
(一)唯善、惡有漏法是異熟因
根據有部論師的說法:只有善、惡有漏法,有招感異熟果報的能力;無記和無漏法,沒有招感異熟果報的能力。這是因爲“自性、衆緣,有具、有阙,叁種不同”(大正27.98中)的緣故。
他們以種子譬喻諸法:不善、善有漏法,自性非常堅實,放置在叁有田中,灌以愛水,覆以余結(煩惱),因緣力具足,種子便發芽。如健康堅實的種子,含有發芽的潛在能力,又遇水、土、陽光等種種因緣和合,所以能發芽。無漏善有爲法,自體雖然堅實,但缺乏愛水,雖有余結潤覆,還是不會發芽。如堅實種,若缺水糞的滋潤,也不會發芽。而無記有爲法,自體羸劣,雖用愛水、余結灌潤,也還是不會發芽。如贏弱的種子,本身就不具發芽的能量(大正27.98中下)。由此世間的“種子發芽喻”來類比業力,可以得知:只有善、惡有漏法,自性、衆緣具足,有招感未來果報的能力,無記法缺少生因之自性,無漏法缺乏助起之衆緣,所以都沒有招感未來果報的能力。
又,何故無漏法沒有異熟果?有部論主說:答:非田、非器,乃至廣說。複次,若法能令諸有趣生老病死恒相續者,有異熟果;無漏能令諸有趣生老病死究竟斷,故無異熟果。複次,若法能令諸有趣漸增長相續者,有異熟果;無漏能令諸有趣漸損減,故無異熟果。複次,若法是苦諸有世間生老病死趣集行者,有異熟果;無漏是苦諸有世間生老病死趣滅行故,無異熟果。複次,若法是身見事、是顛倒事、是貪愛事、是隨眠事,有垢、有毒、有穢、有濁,墮苦集谛、墮叁世有者,有異熟果;諸無漏法不同彼故,無異熟果。複次,若無漏法有異熟者,則爲勝因得下劣果,因是無漏善有爲法,果是有漏無記法故。複次,若無漏法有異熟者,則爲聖道令有相續;聖道續有,與理相違。複次,若無漏法有異熟者,何處當受?若在欲界,則不應理,無漏法非欲界系故,如色、無色界業。若在色界,亦不應理,無漏法非色界系故,如欲、無色界業。若在無色界,亦不應理,無漏法非無色界系故,如欲、色界業。若在叁界外,亦不應理,以叁界外無別處故。複次,無漏聖道對治異熟及異熟因,若複能感異熟果者,複須對治,對治此者是無漏故,複感異熟;爲對治彼,複修聖道,即彼聖道,複感異熟。如是展轉,便爲無窮,是則應無解脫出離。勿有此過,故無漏法無異熟果。複次,若無漏法感異熟者,則應畢竟不得涅槃,聖者不應精勤修習,是招生死輪轉法故。由此,無漏無異熟果。(大正27.98下--99上)無漏法,是出世的清淨法,必須是聖者才能證得。若無漏法具有招感異熟果的能量,則有情的修行解脫,將成無用,有情也不可能有出離解脫的機會了。所以,無漏法必無異熟果。又,爲什麼無記法無異熟果呢?有部論主說:
答:非田、非器,乃至廣說。複次,若無記法有異熟果,此異熟果,爲是無記?爲善、不善?若是無記,何故名異熟?非異類熟故。若善、不善,亦非異熟,以異熟果是無記故。複次,若無記法有異熟者,此異熟果是無記故,應有異熟,即彼異熟,複應能感余異熟果;如是展轉,便爲無窮,是則應無解脫出離。勿有此過,故無記法無異熟果。(大正27.99上)無記法,是非善非惡的中容性。如無意識的搖搖頭,擺擺手,即是無記法的一種。若無記法有招感異熟果的能力,不僅違反“異熟”的定義(異類而熟),而且有情將不可能有出離解脫的機會了。所以,“不善、善有漏法,有異熟果,無記、無漏法,無異熟果”。亦即唯有善、惡有漏業(異熟因),有招感未來苦、樂果報(異熟果)的能力;無記、無漏法沒有感果的能力,既非異熟因,也非異熟果。
有部論主以“種子發芽喻”,來說明無記、無漏法非異熟因果,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一五,論主同樣的以這種譬喻手法,說明無記及無漏業不招感樂受等異熟果報。如說:問:何故無記及無漏業不感樂受等異熟耶?答:諸無記業,自性羸劣,勢不堅住,故無異熟。諸無漏業,離諸煩惱,非叁界系,故無異熟。所以者何?若所起業自性堅強、煩惱所系者,能感異熟。譬如外種,若體堅實,有水所潤,糞土所覆,乃能生芽;若不堅實,雖有水潤,糞土所覆,不能生芽;若雖堅實,無水所潤,糞土所覆,亦不生芽。內業亦爾,若體堅強,愛水所潤,余煩惱覆,能感異熟;諸無記業,雖愛水潤,余煩惱覆,而性劣不堅,不感異熟。諸無漏業,雖體堅強,無愛水潤,余煩惱覆,不感異熟。諸不善業、有漏善業,具足二義,能感異熟。(大正27.598上--中)
由此可見:有部論主也是擅長于用“譬喻”來說明教理的學者。這裏透露出耐人尋味的問題了:論主在評斥他宗以“譬喻”說法時,是理直氣壯,然二百卷的《大毗婆沙論》中,論主以“譬喻”說法,用以證成自宗學說的地方,也不多讓于其他學派及自宗異師4。嚴謹的論師,何以采用二重標准呢?或許這正透露了時代的訊息——《大毗婆沙論》時代,“譬喻”說法的風潮已彌漫于北印地方,連一向以論議見長的阿毗達磨師,在論辯法義,或說法教化時,也多少取入了粗淺現喻,以彰顯難懂的學理吧…
《讀《大毗婆沙論》劄記 論師的業力觀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