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读《大毗婆沙论》札记 论师的业力观(上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了善生善,恶生恶的因果事实,但只是凸显了跋难陀有贪婪夺取的习气吧!这就是“同类因”。

  何以说是同类因呢?《大毗婆沙论》主以“迷只迦的贪瞋害习气”,“摩登伽女贪恋阿难习气”,“尸拔罗布施习气”等三个事缘3,说明这都是源于“过去因力增上”(大正27.90中),今世才显现出这样的习性。这即是善生善、恶生恶的等流因果说。

  所谓异熟因果,《大毗婆沙论》主说是:“诸不善、有漏善法所招异熟;因是善恶,果唯无记,异类而熟。”(大正27.629下)由前世所造的善恶业因,招感今世的苦乐报果;今世所作的善恶业因,招感未来的苦乐报果,称之为“异熟果报”。业因有善有恶,但果报本身却是非善非恶的无记性。如前世悭贪,今世得贫穷报。贫穷本身不可说是善,也不可说是恶,它是非善非恶的无记性。不过,如果因为贫穷,而去偷窃抢劫,才是恶的行为。简单的说,异熟因果是:“善、不善生无记果”——因是善恶,果唯无记性,“异类而熟”(大正27.98中)的因果说。

  这异熟因果说,后来发展成为佛教的一般共识。不过,必须说明的是:何故唯有善、恶业有异熟果,而无漏、无记法不感异熟果呢?这个问题,留待下节再作讨论。以下引印公导师对等流果及异熟果的研究,作为这一节的结束。导师在《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》说:

  经师与律师所传的“本生”,是同类的善恶因果;这是佛法中,善恶因果具体化的早期形态。我们知道,浑括而简要的佛法根本思想,是但说善恶因果,没有作进一步的分类。但立善恶二性的大众部,就是这一思想的继承者。上座部的特色,是三性论,于善、恶外,别立无记性。分别说部,及从先上座部分出的,说一切有部中的“持经者”,都立三性说。说一切有部论师,及犊子部,成立四性说:善性、不善性、有覆无记性、无覆无记性。“因通善恶,果唯无记”;“异类而熟”的异熟因果,在上座部系,尤其是说一切有部论师中,发扬广大起来。如认清佛法思想的开展历程,那末律部本生所表现的,具体的因果事实,正是初期的善因善果,不善因不善果的说明;与大众部的思想,最为契合。同类的善恶因果说,在上座部中,渐为异熟因果所取而代之(《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》,pp.247--248)。

  导师从思想史的层面切入问题核心,说明了佛教业感因果说的流变。原来浑括而简要的佛法根本思想,但说善恶因果,没有作进一步的分类,这思想为大众部所承继,因为大众部主张只有善、恶二性,“无无记法”(大正49.15下)。而有部论师主张“有无记法”(16中)的四性说,所以渐而发展为“因通善恶,果唯无记”,“异类而熟”的异熟因果。

   然而佛教惑业苦缘起的业感轮回说,等流因果和异熟因果,实是互相影响增盛的。如由过去瞋习、贪习等的增盛,将影响到意识对事情的判断能力,乃至影响到身心行为的造作。这如《大毗婆沙论》所载:有一大象,由搭载佛塔到迦湿弥罗的善业,命终后,转世为人,出家修道成阿罗汉。然余习力故,日应食一斛五斗,乃得充饱(大正27.216中--下)。故业感轮回说,若只偏重于等流因果说,固然含有不尽圆满的感觉;但异熟因果之所以形成,也依然有等流因果的推力使然。

  参、业因(力)的种类

  有情行为的强力造作,当下引生潜在的能量(业力),因缘成熟时,一定会感招果报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那么,怎样的业力才会招感果报呢?学派中有不同意见。如上节所说:大众部着重于“等流因果”,有部论师则发挥“异熟因果”的理论。这二种因果,还是就果报的种类而分。本节所要探讨的是业力与有情身心相续的问题。这可分两方面来说:一、善、恶、无记,以及无漏业中,何者有招感果报的能力?二、在诸法的五类自性——色、心、心所、不相应行、无为法中,那一类性的业能招感异熟果报?

  一、异熟因的类性

  据《大毗婆沙论》、《异部宗轮论》记载,有部论师认为:在善、恶、有覆无记、无覆无记等四性中,唯有“不善、善有漏法,有异熟果,无记、无漏法,无异熟果”(大正27.98中),“异熟因果虽已熟,其体犹有”(大正27.96中);饮光部则主张:“若业果已熟则无,业果未熟则有”;“诸有学法有异熟果”(大正49.17上--中,大正27.96中)。如此,有部与饮光部的意见不同。因而,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:一、何以无漏、无记业非异熟因果?二、有部说无漏法非异熟因果,何以饮光部说“诸有学法有异熟果”?若说“诸有学法有异熟果”,有情岂不是永不得解脱了呢?

  (一)唯善、恶有漏法是异熟因

  根据有部论师的说法:只有善、恶有漏法,有招感异熟果报的能力;无记和无漏法,没有招感异熟果报的能力。这是因为“自性、众缘,有具、有阙,三种不同”(大正27.98中)的缘故。

  他们以种子譬喻诸法:不善、善有漏法,自性非常坚实,放置在三有田中,灌以爱水,覆以余结(烦恼),因缘力具足,种子便发芽。如健康坚实的种子,含有发芽的潜在能力,又遇水、土、阳光等种种因缘和合,所以能发芽。无漏善有为法,自体虽然坚实,但缺乏爱水,虽有余结润覆,还是不会发芽。如坚实种,若缺水粪的滋润,也不会发芽。而无记有为法,自体羸劣,虽用爱水、余结灌润,也还是不会发芽。如赢弱的种子,本身就不具发芽的能量(大正27.98中下)。由此世间的“种子发芽喻”来类比业力,可以得知:只有善、恶有漏法,自性、众缘具足,有招感未来果报的能力,无记法缺少生因之自性,无漏法缺乏助起之众缘,所以都没有招感未来果报的能力。

  又,何故无漏法没有异熟果?有部论主说:答:非田、非器,乃至广说。复次,若法能令诸有趣生老病死恒相续者,有异熟果;无漏能令诸有趣生老病死究竟断,故无异熟果。复次,若法能令诸有趣渐增长相续者,有异熟果;无漏能令诸有趣渐损减,故无异熟果。复次,若法是苦诸有世间生老病死趣集行者,有异熟果;无漏是苦诸有世间生老病死趣灭行故,无异熟果。复次,若法是身见事、是颠倒事、是贪爱事、是随眠事,有垢、有毒、有秽、有浊,堕苦集谛、堕三世有者,有异熟果;诸无漏法不同彼故,无异熟果。复次,若无漏法有异熟者,则为胜因得下劣果,因是无漏善有为法,果是有漏无记法故。复次,若无漏法有异熟者,则为圣道令有相续;圣道续有,与理相违。复次,若无漏法有异熟者,何处当受?若在欲界,则不应理,无漏法非欲界系故,如色、无色界业。若在色界,亦不应理,无漏法非色界系故,如欲、无色界业。若在无色界,亦不应理,无漏法非无色界系故,如欲、色界业。若在三界外,亦不应理,以三界外无别处故。复次,无漏圣道对治异熟及异熟因,若复能感异熟果者,复须对治,对治此者是无漏故,复感异熟;为对治彼,复修圣道,即彼圣道,复感异熟。如是展转,便为无穷,是则应无解脱出离。勿有此过,故无漏法无异熟果。复次,若无漏法感异熟者,则应毕竟不得涅槃,圣者不应精勤修习,是招生死轮转法故。由此,无漏无异熟果。(大正27.98下--99上)无漏法,是出世的清净法,必须是圣者才能证得。若无漏法具有招感异熟果的能量,则有情的修行解脱,将成无用,有情也不可能有出离解脱的机会了。所以,无漏法必无异熟果。又,为什么无记法无异熟果呢?有部论主说:

  答:非田、非器,乃至广说。复次,若无记法有异熟果,此异熟果,为是无记?为善、不善?若是无记,何故名异熟?非异类熟故。若善、不善,亦非异熟,以异熟果是无记故。复次,若无记法有异熟者,此异熟果是无记故,应有异熟,即彼异熟,复应能感余异熟果;如是展转,便为无穷,是则应无解脱出离。勿有此过,故无记法无异熟果。(大正27.99上)无记法,是非善非恶的中容性。如无意识的摇摇头,摆摆手,即是无记法的一种。若无记法有招感异熟果的能力,不仅违反“异熟”的定义(异类而熟),而且有情将不可能有出离解脱的机会了。所以,“不善、善有漏法,有异熟果,无记、无漏法,无异熟果”。亦即唯有善、恶有漏业(异熟因),有招感未来苦、乐果报(异熟果)的能力;无记、无漏法没有感果的能力,既非异熟因,也非异熟果。

  有部论主以“种子发芽喻”,来说明无记、无漏法非异熟因果,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一五,论主同样的以这种譬喻手法,说明无记及无漏业不招感乐受等异熟果报。如说:问:何故无记及无漏业不感乐受等异熟耶?答:诸无记业,自性羸劣,势不坚住,故无异熟。诸无漏业,离诸烦恼,非三界系,故无异熟。所以者何?若所起业自性坚强、烦恼所系者,能感异熟。譬如外种,若体坚实,有水所润,粪土所覆,乃能生芽;若不坚实,虽有水润,粪土所覆,不能生芽;若虽坚实,无水所润,粪土所覆,亦不生芽。内业亦尔,若体坚强,爱水所润,余烦恼覆,能感异熟;诸无记业,虽爱水润,余烦恼覆,而性劣不坚,不感异熟。诸无漏业,虽体坚强,无爱水润,余烦恼覆,不感异熟。诸不善业、有漏善业,具足二义,能感异熟。(大正27.598上--中)

  由此可见:有部论主也是擅长于用“譬喻”来说明教理的学者。这里透露出耐人寻味的问题了:论主在评斥他宗以“譬喻”说法时,是理直气壮,然二百卷的《大毗婆沙论》中,论主以“譬喻”说法,用以证成自宗学说的地方,也不多让于其他学派及自宗异师4。严谨的论师,何以采用二重标准呢?或许这正透露了时代的讯息——《大毗婆沙论》时代,“譬喻”说法的风潮已弥漫于北印地方,连一向以论议见长的阿毗达磨师,在论辩法义,或说法教化时,也多少取入了粗浅现喻,以彰显难懂的学理吧…

《读《大毗婆沙论》札记 论师的业力观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