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讀《大毗婆沙論》劄記 論師的“時間”觀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則是非前非後亦造業亦感此業異熟了(531中)!

  (叁)、識起定有所緣境:佛說“了別”名爲識,如了別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故識起必有所緣境。而過去、未來的,可以觀察,可以了別,所以過去、未來是實有(535上--中)。

  (四)、成就的可以不現前:如有學聖者,雖現起纏心,還是成就信、精進、念、定、慧等五根(535中--下)。無學阿羅漢聖者,身在欲界,雖入滅盡定,還是成就少欲、羞慚、觸食、意思食、識食。信等五根與少欲等諸法雖不現前而可成就,由此肯定:它們必是過去、未來實有之法(535下--536下)。

  二、《大毗婆沙論》主的問難

   說一切有部是主張“過去未來體亦實有,現在是有爲”(大正27.116下)的叁世實有學派。《大毗婆沙論》中,論主爲了成立自宗的叁世實有論,作了許多論題,用來破斥“無過去、未來,現在是無爲法論”的主張。然而遺憾的是,論主都未標明主張現在無爲實有論的學派名稱。不過,從余論可知:大衆、分別說部就是主張過未體無、現在無爲實有的學派。雖然論主未標學派名稱,然從論主再叁羅列論門以評斥其說來看,這顯示了:當時有部的大本營——北印,“現在實有”學派,似乎已成爲有部強勢的對手,有部思想受到強烈的挑戰,北印已經不再是有部一枝獨秀了,因而激起有部學者護法的意識。

   然而探察有部成立“叁世實有”學說的主要意趣,實含藏著佛弟子最關心的問題——修行、斷煩惱、證解脫,以及業果相續、生命緣起等問題(從論主的問難中,透露出了訊息),故婆沙論主不惜以諸多篇幅,指出“現在有論”違理背教的過失,以成立有部正義。以致“叁世有”與“現在有”成爲當時教界激烈論诤的熱門話題。

   《大毗婆沙論》中,論主破斥“現在實有”學說的論題相當多,筆者不擬一一介紹,此處只舉卷七十六,有部論師的五個問難,以見诤議的關鍵點。

  (一)、問難:若過未非實,則無成就、不成就性:

   若過去、未來非實有者,應無成就及不成就。如第二頭、第叁手、第六蘊、第十叁處、第十九界,無有成就及不成就。過去、未來法亦應爾,既有成就及不成就,故知實有過去、未來。(大正27.393上;796上--中)

   論主說:如果過去、未來都非實有,則沒有所謂“成就”、“不成就”了。言下之意是:若成就、不成就沒有實體,行者就無修道、斷煩惱、證解脫、入涅槃的可能。

   何以論主用“無成就及不成就”來責難過未體無論者呢?主因是:“成就、不成就”,是有部論師特重的論門之一,大多用在叁世上說,而且,是有部凡聖縛解差異的建立處。所以,“成就、不成就”論題,牽涉到有部的根本學理;而這學理,還是源于有部主張“不相應行法”有實體的關系。

  (二)、問難業力感果的問題:

   若有異熟因在現在世時,彼所得果,當言在何世?過去耶?未來耶?現在耶?若言在過去,應說有過去;若言在未來,應說有未來;若言在現在,應說異熟因果同時,如是便違伽他所說:“作惡不即受,非如乳成酪,猶灰覆火上,愚蹈久方燒。”若言彼果不在叁世,彼應無果,以異熟果非無爲故;若無果者,因亦應無,如第二頭,第叁手等。若有異熟果在現在世時,彼所酬因,當言在何世?過去耶?未來耶?現在耶?若言在過去,應說有過去;若言在未來,應說有未來;若言在現在,應說異熟因果同時,如是便違前所引頌。若言彼因不在叁世,彼應無因,以異熟因非無爲故;若無因者,果亦應無,如第二頭、第叁手等。(大正27.393上--中)

   有情造作的異熟因在現在,他感得的異熟果在那一世?說過去,說未來,表示有過去,有未來;說現在,則異熟因果同時,就與“因果不同時”的頌文相違;若說不在叁世,那是無果了,異熟因不是無爲法,何以無果呢!又若說有情所得的異熟果報在現在,這是那一世的異熟因所感呢?說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或不在叁世,同樣的都說不通。所以,若非叁世實有,有情的業力(因)業果就無法建立了。

  (叁)、問難無出家受具:

   若過去未來非實有者,應無出家受具戒義。如有頌言:“若執無過去,應無過去佛;若無過去佛,無出家受具。”(大正27.393中)

   有部論師認爲:若無過去,就沒有過去佛;如此,也就沒有出家受具事。考二世體無論者認爲:過去是曾有,未來是當有,都非實有,並非指稱沒有所謂的“過去事”,何以有部論師以“若無過去佛,無出家受具”的理由來問難!而且,有部以爲:文頌是不了義的,不可作爲佛法的定論,何以自己卻以文頌作爲教量呢?

   筆者以爲:這是二者基本時間觀念的不同所致。原來有部是以“觀待”前後而安立叁世差別。現在是“觀過去未來”而施設的(大正27.393中,394中),離開過未不成現在,故責難二世體無論者“若無過去佛,無出家受具”。而二世體無論者主張現在實有,過未是依現在而安立,離開現在則無所謂的過未。不過,依據印公導師的研究:“若無過去佛,無出家受具”,是世友尊者所造的文頌。若果真如此,則有部以世友尊者頌證成叁世實有,不免犯了依自師承而不極成的論理過失!

  (四)、問難正知虛诳語:

   若過去未來非實有,應出家衆皆有正知而虛诳語。如有頌言:“若執無過去,而言歲少多,彼應日日增,正知虛诳語。”(大正27.393中)

   有部論師質疑二世體無論者:“應出家衆皆有正知而虛诳語”。這問題,牽涉到二者思想的歧異。有部認爲:不正知是“非理所引慧”。雖然虛诳語皆從不正知而起,但說虛诳語的人是正知彼事,卻隨自意故作妄語(顛倒說),因此妄語者實是“正知而妄語”。分別論者則以爲:既然不正知是非理所引慧,那麼,由非理所引慧所發的虛诳語,當然是從不正知而引起的,所以“無有正知而妄語者”(大正27.222上--下)。

   考二者的诤議點在于:“無明”與“不正知”是同體還是異體的問題。分別論者認爲:無明皆與不正知相應,故妄語者皆因無明所纏,以致失念不正知而妄語。而有部則主張:“無明”與“不正知”有各別實體,妄語是明明正知彼事,卻隨著自己的執見而故作妄語。因此,有部質難說:若過去未來體非實有,則“應出家衆皆有正知而虛诳語”,其意涵是表示:這樣就違反你自宗的宗義(無有正知而妄語)了!故應該是叁世實有才對。

  (五)、問難“現在”是不能獨立存在的:

   若過去未來非實有者,彼現在世應亦是無,觀過去未來施設現在故。若無叁世,便無有爲;若無有爲,亦無無爲,觀有爲法立無爲故。若無有爲、無爲,應無一切法;若無一切法,應無解脫、出離、涅槃:如是便成大邪見者。勿有斯過,故知實有過去未來。(大正27.393中)

   論主說“觀過去未來施設現在”故,若果過去未來非實有者,則“現在世應亦是無”。這是源于有部論師“觀待前後以安立叁世”的思想。如《大毗婆沙論》說:

   諸有爲法,觀過去現在故施設未來,不觀未來故施設未來,無第四世故。觀未來現在故施設過去,不觀過去施設過去,無第四世故。觀過去未來故施設現在,不觀現在故施設現在,無第四世故。如是名爲叁世差別。依此建立諸行行義,由此行義,世義得成。(大正27.394中)

   有部由觀待前後安立叁世,成立了“行義是世義”(大正27.393下)的學理,時間只是有爲法的活動,現在是觀待過去未來而有,離了過去未來,則沒有所謂的現在。而且,時間是依有爲法的生滅而安立的,故無別實體可言

  顯然婆沙論主是以世友宗義,依作用而安立叁世的。這裏,論主以“觀待法”成立了過未實有學說,而在破斥大衆部“一補特伽羅有二心俱生論”(大正27.47中)時,亦運用這觀待法,證成“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俱生”爲有部正義(大正27.49中--50上)。

   《婆沙論》中,有部論主以五難質疑“二世體無論”的過錯,證成了叁世實有學說的合理性。至于“現在無爲實有”方面,有部論主基于“行義是世義”的學理,也主張現在世非無爲法,因它是“因緣生故,有作用故”(大正27.393中),所以一定是有爲法;若說無爲,則非因緣生法了。

  叁、《俱舍論》的二教二理

   據世親《俱舍論》記載,有部成立叁世實有論的理由是:

   論曰:叁世實有。所以者何?由契經中世尊說故。謂世尊說:“芘刍當知:若過去色非有,不應多聞聖弟子衆,于過去色勤修厭舍;以過去色是有故,應多聞聖弟子衆,于過去色勤修厭舍。若未來色非有,不應多聞聖弟子衆,于未來色勤斷欣求;以未來色是有故,應多聞聖弟子衆,于未來色勤斷欣求。”又具二緣,識方生故。謂契經說:“識二緣生。其二者何?謂眼及色,廣說〔耳及聲……身及觸〕乃至意及諸法。”若去來世非實有者,能緣彼識應阙二緣。已依聖教證去來有,當依正理證有去來:以識起時必有境故。謂必有境,識乃得生,無則不生,其理決定。若去來世境體無實,是則應有無所緣識;所緣無故,識亦應無。又已謝業有當果故。謂若實無過去體者,善惡二業當果應無,非果生時有現因在。由此教理,毗婆沙師定立去來二世實有。(大正29.104中)

   有部論師舉教證及理證,安立“去來二世實有”說。此中教證有二:一、以多聞聖弟子勤修厭舍“過去色”,勤斷欣…

《讀《大毗婆沙論》劄記 論師的“時間”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