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求“未來色”的《阿含經》教,證明過去、未來是實有的,才是佛陀教說的真義。二、以“識二緣生”的《阿含經》教,說明識的生起,必待二緣:所依根,所緣境。認識必有實在對象(境),既然過去未來境都可以被心識所識知,顯然過未法一定是實有的。
理證也有二:一、“識起時必有境故”。這是從認識上考察:識以了別爲其特性,識生起時,必有所緣境,境是識生起的所緣緣。這個理由,和前面“識二緣生”的聖教有連帶關系。有部認爲:識的生起,一定要有二種緣:所依根、所緣境,缺了就不能生起。認識必要有實在對象(境),既然過去未來法都可以認識得到,所以一定是實有的。二、“已謝業有當果故”。這是從因果上考察:有如是因,必有如是果。現在法刹那過去,不能就說沒有;沒有怎能感果?經說:過去滅壞而非即無。所以過去法應該是有。既然過去是有,故未來應該也可類推爲有。因而《俱舍論》說:
若自謂是說一切有宗,決定應許實有去來世,以說世皆是實有故,許是說一切有宗。謂若有人說叁世實有,方許彼是說一切有宗。若人唯說有現在世,及過去世未與果業,說無未來及過去世已與果業,彼可許爲分別說部。(大正29.104中)
這裏,明確的說到:主張有“過去世未與果業”的,與主張“無未來及過去世已與果業”的,都是“分別說部”。據《異部宗輪論》及《大毗婆沙論》記載,飲光部主張“若業果已熟則無,業果未熟則有”;而飲光部是從分別說部系分流出來的學派。所以,與主張“無未來及過去世”的,都可說是“分別說部”。而“說一切有宗”,則決定是主張“叁世實有”的。如此,顯然的,“叁世有”和“現在有”,即是有部和分別說部思想分野的標幟了。
四、結語
歸納《識身足論》、《大毗婆沙論》、《俱舍論》等有部的說辭,就可得知有部成立叁世實有的主要理由了。其中,有當果故(因果論),識起必緣實境(認識論),是《識身足論》等叁論共有的理由。而實有成就、不成就性(成就的可以不現前),二心不能並生,則是《識身足論》、《大毗婆沙論》共同的意見。
另外,尚值得留意的是,“行義是世義”——時間是有爲法。在《大毗婆沙論》裏,有部奉世友的“位異”說爲宗依——依作用生滅安立叁世差別。一切法在未生起以前,已經存在,是未來有;刹那生起,現有作用,是現在有;刹那滅去,還是存在,是過去有。法體是恒有的,無增減而不變易的,叁世差別是法體上作用的生滅。由于“一切法各住自性”(大正27.42中,200上),“諸法無時不攝自性,以彼一切時不舍自體故”,“諸法無因而攝自性,以不待因緣而有自體故”(307上)。所以,諸法自性是實有,非因緣和合而有,自相安住而不變,是叁世一如:現在有,過去、未來也是有。
這樣,一切法“自性實有”,是有部成立叁世實有論最根本的依據了。如此,有部成立“叁世實有論”的重要理由,就共有五項:自性實有,以及前面四項(有當果故,識起必緣實境,實有成就、不成就性,二心不能並生)。而這五項理由中,筆者以爲:諸法“自性實有”,自相安住而不變,應該是叁世實有論最重要、最根本的信念;否則,就無法成立叁世實有論。而其余四項,還都是立足于自性實有的立場,而從不同的角度來诠釋而已;尤其是成就、不成就,在叁世有下發展,且成爲有部特殊的論門之一。不過,總的來說,有部成立叁世實有的五項理由,不僅是有部根本的學理,也是“叁世有”和“現在有”根本思想的分歧點。這一部分,下一節再作說明。
肆、過未體無、現在無爲實有
主張過未體無、現在無爲實有的學派,是大衆、分別說系。如《異部宗輪論》說:大衆部主張“過去未來非實有體”(大正49.16上),化地部本宗主張“過去未來是無,現在、無爲是有”(大正49.16下)。
此中,具有诤議性的,是化地部本宗主張“過去未來是無,現在、無爲是有”。這句話,由標號的不同,可作不同的诠釋。如標“過去未來是無,現在、無爲是有”,可以解釋爲“現在”及“無爲法”都是實有。如說“過去未來是無,現在無爲是有”,則是說“現在”是實有,且是“無爲法”了。然據《大毗婆沙論》記載,當時的確有主張:“過去、未來無實體性,現在雖有而是無爲”(大正27.65中,116下)的,但論主未說學派名。而印公導師在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說:“過去、未來無實體性,現在雖有而是無爲”,這是現在有說,應屬于大衆、分別說系。說現在有而是無爲的,似乎非常特殊!從大衆部分化出的北道派說:色等(有爲)法的自性,是真如、無爲(南傳58.372)。這正是“現在實有而是無爲”;無爲是有爲的自性,如如不異,依自性而起用,有生有滅,才是有爲。這與說轉部的根本蘊是常,同一意義,不同的是叁世有與現在有而已。由導師的解說可知:《婆沙論》中,主張過未體無、現在無爲實有論的,就是大衆、分別說系下的學派了。
然而遺憾的是,由于大衆部及分別說部系漢譯的論書不多,文獻資料缺佚,故其建立現在無爲實有的理由,只能從反對者(叁世實有論者)的問難中,得到部分訊息。故本節即以〔上一節所述〕有部成立“叁世實有論”的重要理由:自性實有,有當果故,識起必緣實境故,實有成就、不成就性,二心不能並生等,藉由“過未體無論”者對“叁世實有論”問難的回響,以明過未體無論的根本學理。
(一)自性實有
有部“叁世實有”的安立,是把諸法分爲法體與作用。諸法“各住自性”,法體恒有;因緣和合所現起的作用,則生滅無常。叁世之差別在于作用的起滅上。刹那生滅之現在法是實有;未來法已有,但尚未有作用;過去法也還是有,但作用已經滅了。大衆、分別說系“現在無爲實有”的安立,則是把諸法分爲理則與事相。無爲法——理則性,是生滅有爲法的自性,是如如不異,超叁世而恒有的;依理則性(無爲)而起的作用,是有生有滅的(事相)。一切法刹那刹那恒住,如如不異,沒有叁世差別,無常生滅的,只是假相而已。
因此,有部是依恒住自性的法體上之作用,以體用義來說明叁世;而大衆、分別說系是依常住不變的理則性,以理事義來說明叁世。
那麼,法體與作用是一、是異呢?有部論師說:不可定說是一、是異。如有漏法,一一體上有無常等衆多義相,故不可定說是一、是異;此法體與作用的關系,也是這樣不可說是一、是異(大正27.394下)。而大衆、分別說部系則認爲:法體是念念恒住,作用只是法的假相,是虛妄性的。這樣,法體(理則)與作用(事相)的關系,近于本體起現象。不過,有部的法體恒住自性,大衆部的法體是常住無爲,雖然時間觀的安立容有不同,但論究到一一法的自性(法體),都出現了是恒、是常的傾向,這對後期的大乘佛教起了深遠的影響。
(二)有當果
自作自受的業報說,是佛教緣起說的重要內容之一;佛教之所以形成學派的急遽分化,絕對與“安立業果相續生命緣起”的課題有關。有部以爲:若過未無體,業果就無法建立。然而這種說法,是有部的宗見,過未體無論者,自有建立業果相續的依據。如《大毗婆沙論》說,大衆部主張:“唯心心所,有異熟因及異熟果”(大正27.96上)。而且,即使同是奉行叁世實有論,業果相續的建立也不盡相同。如有部譬喻師即主張:“離思無異熟因,離受無異熟果”“身語意業,皆是一思”(587上)。大衆部(包括分別說部)及譬喻師,把業因業果建立在心心所法上,由一心相續轉變差別,以成立業果輪回說(這部分,筆者于〈論師的業力觀〉,有較詳細的說明)。
至于有情造業以後,如何和有情身心相續發生關系呢?大衆、分別說部認爲:善惡業刹那刹那過去,業力也並未消失。如說:
僧只、昙無德(法藏)、譬喻,明現在業謝過去,體是無,而有曾有義,是故得果。(大正42.118上)
于佛法中,若有若無,皆方便說,爲示罪福業因緣故,非第一義。如以因緣說有衆生,去來亦爾。依過去意者,是方便依,不如人依壁等;亦明心生不依于神,因先心故後心即生。業力亦爾,佛知是業雖滅,而能與果作因,不言定知,如字在紙。罪業亦爾,以此身造業,是業雖滅,果報不失。(大正32.255下)
此身造業,業雖過去,但這是“曾有”的。曾經現有的東西,它雖滅了,但影響有情身心的力量還是存在,“如字在紙”般,清清楚楚的紀錄著,因緣成熟,就能引起果報。這是說:過未是無體的,衆生所造的業,刹那過去,即轉化爲潛在的動能,不離衆生的身心相續中,故而“此身造業,是業雖滅,果報不失”。
至于主張“過未體無、現在有爲實有”的經部譬喻師則說:“即過去業能生當果,然業爲先,所引相續轉變差別,令當果生”(大正29.106上)。過去所造的業,雖然刹那滅了,但它是曾經現有的東西,已成就在衆生的相續中,如外種子,潛存著能生性,因緣成熟了,自然感果。這種子能生當果的“譬喻”,在《順正理論》中有進一步的诠釋:
然業爲先,所引相續轉變差別,能生當果。業相續者,謂業爲先,後後刹那心相續起。即此相續,後後刹那異異而生,名爲轉變。即此轉變,于最後時,有勝功能無間生果,異余轉變,故名差別”(大正29.629中)。
有情造業刹那滅了,而當下就留下了…
《讀《大毗婆沙論》劄記 論師的“時間”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