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来去等相,如何立有三世差别?答:以作用故,立三世别。即依此理,说有行义。有为法未有作用名未来;正有作用名现在;作用已灭名过去。色未变碍名未来;正有变碍名现在;变碍已灭名过去。……意未了法名未来;正能了法名现在;了法已灭名过去。(大正27.393下)
《大毗婆沙论》中,记载着四大论师安立三世的不同意见,而论主是以世友“位异”说——依作用安立三世,作为有部正义。故而论主引世友“以作用故,立三世别。即依此理,说有行义”,来解答问难。
如此,譬喻者分别论师和有部论师的时间观,显然的不同。譬喻者分别论师的时间体,是无为常住的不变理性,在这常住无为的时间体上,诸行的来去生灭,建立三世差别;而有部论师却说时间自体是有为法,有为法体恒住自性,不增不减,没有三世差别,而由法体上现起的作用起灭,安立三世差别。于是这里有个值得探讨的问题:唱说“世体是常论”者——“譬喻者分别论师”,是属于什么派别呢?
二、“譬喻者分别论师”的派别
“譬喻主分别论师”,是“譬喻者”和“分别论师”二个学派?还是“譬喻者”而被称为“分别论师”呢?笔者以为:二者都有可能。如《大毗婆沙论》中,譬喻者和分别论师一同出现的场合,共有三则:一、“有执世与行异,如譬喻者分别论师”(大正27.393上,700上);二、“譬喻者分别论师,执无想定细心不灭”(772下);三、“譬喻者分别论师,执灭尽定细心不灭”(774上)。
此三则,可说都是譬喻者和分别论者(及大众部)共同的主张。(第一则,容后再说)第二、三则,与学派的心识论有关。有情是心色相依不离的,大众部、分别说部,以及譬喻师,有情的业果相续安立于心心所法上,故都主张无色界有色,无心定细心不灭。所以,“譬喻者分别论师”一词,可以当成“譬喻者”和“分别论师”两个学派,因思想相同,故同时列举。
然而,也有可能是单指有部“譬喻者”,因其思想不符合有部论师正义,故别称为“譬喻者分别论师”。如第一则“世体是常”部分,凉译《毗婆沙论》就说:“譬喻者作如是说:世是常,行是无常”(大正28.293下)。又《大毗婆沙论》中,有部毗婆沙师自称“应理论者”,而与之问答者,称为“分别论者”(大正27.43上,356下),故玄奘门下,把分别论者当作“不正分别”的通称(大正41.310中,大正43.307上,)。而且,譬喻者主张“世体是常”,已脱离有部“世即行,行即是世”的范畴;又违反世尊所说时间是有为法息息流变而现为前后的延续相。因而《大毗婆沙论》主称它为“譬喻者分别论师”!
果真如此,那么,有部论师何以用“分别论师”这个辞汇来称呼“譬喻者”呢?笔者以为:这又牵涉到有部论师和大众、分别论者的“时间观”了。
三、恒有与常有
大众、分别说部,是“过未体无、现在无为实有”学派。如《大毗婆沙论》说:“有说:过去、未来无实体性,现在虽有而是无为”(大正27.65中)。这是现在有说,论主虽未标明学派的名字,但《异部宗轮论》说:大众部主张“过去、未来非实有体”,化地部主张“过去未来是无,现在无为是有”(大正49.16上,16下)。另外,据南传《论事》记载:大众部分流出来的北道派说:色等(有为)法的自性,是真如,〔此真如〕是无为法(南传58.372--374)。如如不变的真如无为,是有为法的自性;依自性而起的作用,有生有灭,才是有为,这也是过未体无、现在无为实有说。因此,《婆沙论》中主张“过去、未来无实体性,现在虽有而是无为”的,应该就是大众、分别说系学派。
由于大众、分别说系的时间,也是无为法——现在的时间性是无为。那么,与“世体是常”论,则只是“三世”或“现在”无为的观念不同罢了。这样也就难怪“譬喻者”唱说“世体是常论”,而要被有部论师称为“分别论师”了!
不过,进一步要问:有部论师由恒住自性、三世一如的法体上现起作用而安立三世,与大众、分别论者的现在无为实有说,有什么差别呢?如前所引:北道派说:色等(有为)法的自性,是真如,是无为。又如《大毗婆沙论》说:
有执诸有为相皆是无为,如分别论者。彼作是说:若有为相体是有为,性羸劣故,则应不能生法、住法、异法、灭法;以有为相体是无为,性强盛故,便能生法乃至灭法”(大正27.198上,977中)
分别论者说:有为法体上的普遍理性(无为法),能使一切法流动不息,且照着这生住灭的理则而生住灭。这等于说常住不生灭的无为法,是生灭作用有为法之体了。那么,有部说诸有为法体恒住自性,三世一如,而法体上现起的作用有生有灭,岂不是类同于大众、分别论者的“有为相体是无为”吗?
因此,主张三世实有的有部,主张过未体无、现在无为实有的大众、分别说部,尽管彼此间诤议得漫天风云,激烈地对立,但论究到最后,都不约而同的趋向于“是常是恒”了!
四、结语
由以上的说明,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:部派佛教中,大众、分别说部,以及有部譬喻师,都是主张“世体是常”论者。不过,大众、分别说部是说“现在”的时间是无为,而譬喻师则说(包括三世)时间体是无为;二者的差别,只在于安立时间的观念不同。故《大毗婆沙论》中,唱“世体是常”论,而被有部论师称之为“譬喻者分别论师”的学派,有二种可能:一、有部譬喻师、以及分别论师〔包括大众部〕,他们都主张时间体是无为法。二、单指有部譬喻师,因其违反“世即行”的有部正义,反而倾向于〔大众及〕分别论师的思想,故而被称为“分别论师”。
另外,值得特别留意的是:分别论者说“以有为相体是无为,性强盛故,便能生法乃至灭法”(大众部说“有为法的自性是真如、是无为”,亦同)。此“无为”,似乎具有能生的力量,那么,是否将演化为形而上的宇宙万有之本!而且,“无为”是有为法的实相(真相),即是“真如”,那么,此思想是否将影响大乘佛教“如来藏缘起”(真如缘起)说的兴起呢?
这样,一切法“自性实有”,是有部成立三世实有论最根本的依据了。如此,有部成立“三世实有论”的重要理由,就共有五项:自性实有,以及前面四项(有当果故,识起必缘实境,实有成就、不成就性,二心不能并生)。而这五项理由中,笔者以为:诸法“自性实有”,自相安住而不变,应该是三世实有论最重要最根本的信念;否则,就无法成立三世实有论。而其余四项,还都是立足于自性实有的立场,而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而已;尤其是成就、不成就,在三世有下发展,且成为有部特殊的论门之一。不过,总的来说,有部成立三世实有的五项理由,不仅是有部根本的学理,也是“三世有”和“现在有”者根本思想的分歧点。这一部分,下一节再作说明。
【未完待续】
读《大毗婆沙论》札记论师的“时间”观(二)
释悟殷
参、三世实有
部派佛教时代,过现未三世,是实有还是假有,是当时诤论的焦点之一。学派中,主张“三世实有”的,是说一切有部学系(包括犊子、说转部)、化地部末宗,以及〔大众部的〕案达罗学派等。主张“过未体无、现在实有”的,是大众、分别说系,以及经部譬喻师学派。
据印公导师的研究,学派之所以形成“三世实有”和“现在实有”两大阵营,那是因为:时间本就含有相续性与刹那性的两面。若从过去看到现在、看到未来的是相续论;从未来看到现在、看到过去的是刹那论。在法的刹那单位上,考虑其未生以前、灭了以后是什么状况?是否存在?对这未生(未来)及已灭(过去)之是有是无,各有侧重,就形成了“三世实有”与“过未无体”两大阵营了。
然以“三世有”与“现在有”来说,大众部系中,有主张三世有的;上座部系中(如分别说部系)也有主张现在有的。由此显见学派分裂之初,并未以三世有或现在有,作为自部宗义。不过,“三世有”与“现在有”,在纷纭的学派思想中,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学派间往往因时间观的安立不同,而形成无边异议。这种情形,并反应于所造的论书中。故本节即依据《识身足论》、《大毗婆沙论》,以及《俱舍论》等的记载,归纳有部成立三世实有论的理由,以见三世实有论的根本学理依据。
一、《识身足论》主的问难
《识身足论》的作者,传说是佛灭百年中的提婆设摩。印公导师直从《识身足论》本身的思想作探讨,而主张本论深受《发智论》的影响,且思想极为圆熟精密,很可能是成书于西元一世纪初左右。
《识身足论》中,论主评破二家:“沙门目连”的“过去未来无,现在无为有”,以及“补特伽罗论者”的“谛义胜义,补特伽罗可得可证,现有等有,是故定有补特伽罗”。其中,评破“沙门目连”的“过去未来无,现在无为有”部分,论主以“三世实有”的立场,以四项学理评破:
(一)、二心不能并生:如观贪不善根,是观过去、未来,还是现在?论主认为:一定是观过去、未来的贪。若观现在,则同时有能观、所观,那是一时二心并生了;而一有情身一刹那不可能心并生。又,既然过未可以成为观的对象,可见是实有的(大正26.531上--中)!
(二)、业与异熟果不能同时:有情造业而感异熟果,那是业灭而感果,不可能是现在造业现在感果。若说现在…
《读《大毗婆沙论》札记 论师的“时间”观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