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從律典探索佛教對動物的態度(下)

  從律典探索佛教對動物的態度(下)

  釋悟殷

  柒、動物的德行

  律典中與動物有關的製限,已如前說。以下,依據律典中傳說的動物故事,分叁項:策發修行、動物的智商與懿行、寺塔雕刻壁畫與動物等,說明律師心目中的動物德行。首先,說明策發修行。

  一、策發修行

   世尊在製定戒法時,常列舉動物的德行(或習性)作爲例證,用來警策弟子:畜生類有情都有這樣的德行了,何況是自稱爲萬物之靈的人類,更何況是修出世解脫的行者,怎能不如畜生?此部分,以五則六個動物故事說明之。

  (一)、龍王惜寶珠、飛鳥惜羽毛

   某比丘興建超大住屋,由于工程浩大,常向居士索求種種人力、物力支援,日久,居士們苦不堪言,遙見比丘走來,就紛紛走避,不與比丘相見。由此因緣,世尊爲弟子說龍王惜寶珠的故事,然後說:“龍王受自然業報,猶尚不喜聞于乞聲,今諸居士營求孜孜困苦所得,汝等雲何數數從乞?”世尊爲增強弟子知足的信念,接著又說飛鳥惜羽毛的故事,最後結論是:“鳥獸猶尚不喜乞索,況複于人多所求索而不憎惡!”故比丘應當知時乞求,柔軟乞求,正乞求;若自乞作私房,應量作,不得過量,若過量作者,僧伽婆屍沙[1]。世尊舉動物尚會因厭惡人類的數數索求而離開避去的故事,警策弟子生活要少欲知足,向居士索求物品要知時、知量,以免帶給居士沈重的負擔。

  (二)、牛喜歡聽愛語

   傳說六群比丘看到其他的比丘們彼此展轉相教,晝夜二時精進修學,不禁擔心:他們這麼用功,不久當勝過我,會發現我的缺失,或找我的過失等。于是設法方便毀咨,使比丘們無心用功,以致荒廢了課業。由此因緣,世尊說牛喜歡聽愛語的故事,歸結是:“畜生得人毀呰,猶自慚愧不堪進力,況複于人得他毀辱能不有慚愧耶?”故比丘不得用種性、行業等毀呰他人[2]。

  (叁)、野幹兩舌挑撥師子與老虎

   有比丘挑撥僧團的和諧,于是世尊說野幹挑撥師子與老虎的故事:野幹因嫉妒獅子與老虎的親愛關系,用兩舌挑撥,以致獅子與老虎的友誼出現裂痕,形成劍拔弩張的緊張關系。後來,獅子與老虎當面對質,才發現了原來是野幹操弄的手法。世尊結論說:“畜生尚以兩舌因緣故得不安樂,何況于人?”故比丘不得兩舌,若兩舌者,得波夜提[3]。

  (四)、雉、猕猴、象互相推敬友愛

   有次,世尊帶領比丘人間遊行到毗舍離住,先來的比丘,爲自己和尚、阿闍梨等親善好友預留房間,等到舍利弗、目犍連抵達時,已沒有空余房間了,只好到外面土堆下過夜。由此因緣,世尊問比丘:你們覺得誰應受第一坐、第一水、第一食,送往迎來、禮拜恭敬、善言問訊呢?比丘們衆說紛纭,莫衷一是。于是世尊說雉、猕猴、象等叁獸互相推敬友愛的故事:雉鳥、猕猴、大象,依著尼拘律樹住,彼此感情融洽,共推以年齡分長幼尊卑,依序是雉鳥最年長,猕猴次之,象最年輕;走路時,猕猴背雉鳥,象則背猕猴,雉鳥則教導二獸行十善業。世尊告諸比丘:“畜生猶尚知有尊卑,況我正法而不相敬?汝等從今先受具足戒者,應受第一坐、第一施、第一恭敬、禮拜。”[4]

  (五)、狗行儀法

   有句俗話說:狗眼看人低。然真正的好狗,決不會狗眼看人低。如經中說:摩伽國勝德犬王,有六功德:“一、隨得而食;二、少得知足;叁、趣安便睡;四、草動易覺;五、貧富一心;六、勇防盜賊。”(大正10.716中)“貧富一心”,即是等同看待一切,沒有貧富貴賤之分。又律典說:狗有狗法,如狗在自家,隨意坐臥;到他家時,身入門內,尾在門外,不會貿然進入。于是世尊說:“畜生尚知入他家法有齊限,何況于人而不知法?”故比丘入他家時,要避免譏嫌,不得獨與一女人舍內強坐[5]。

   一般來說,人與畜生的不同,在于:人有慚愧心,有人倫道德,畜生則無慚愧心,即使親如父母兒女,也會互相殘殺,或互相淫亂。如有論師問:諸旁生類殺害父母得無間不?有部論師答道:“彼身法爾志力微劣,不能作律儀,不律儀器故”,故畜生不得無間罪。尊者世友也說:不得無間,因爲“彼于父母無愛敬心”,“彼于父母無勝慚愧”故[6]。以上列舉的動物故事,世尊都歸結:“畜生猶尚……,何況于人而……?”顯然,世尊列舉動物的德行,以策發弟子修行:連畜生都有這樣的德行,或說連畜生都不喜歡了,何況是人,又是出家學佛的行者,其言行舉止,豈可連畜生都不如!以動物的德行或習性用來激勵策發弟子修行,可見世尊對動物德行習性的知識非常豐富,隨手撚來都是機會教育。

  二、動物的智商與懿行

   律典中的動物,有高尚的德行,有高度的智商,也有犧牲奉獻族群及朋友的熱誠,甚至在救了族群朋友或人類之後,遭受對方出賣或殺害,還能悲憫寬容的對待忘恩負義者。以下,舉五個例子,說明動物的智商與懿行。

  (一)、藏六的烏龜

   在佛教中,龜的名氣很響亮,如有情在五趣中升沈,世尊即以“盲龜浮木”的譬喻,說明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勸導大家要珍惜現有人生。烏龜遇到危機時,便把頭、腳藏在硬殼裏,敵人莫可奈何;由此譬喻,世尊說:比丘當善收攝六根,莫染著六境而被境轉。虛妄無實的法,也稱作“龜毛兔角”,如方廣道人說:“一切法不生不滅,空無所有,譬如兔角龜毛常無。”[7]

   烏龜曾因瞋恚語而喪命,如律典說:有二只雁鳥,與烏龜友好,適逢旱災,池水幹涸,二只雁鳥決議幫助烏龜搬遷到有水的地方,就對烏龜說:你口銜一塊木頭的中段,我等各銜一邊,帶你到有水的地方,不過,在行進中,不管遇到什麼事,切記不可開口。一行飛經聚落上空,小孩子看到,很驚訝的說:看!烏龜被雁銜走了,烏龜被雁銜走了。烏龜聽了不忍,瞋怒的說:幹你什麼事?烏龜一張口,隨即往下掉而摔死了。這是烏龜不能忍一時之氣,沖動開口以致喪命的故事。又有大龜王救人的傳說:五百商人,遇到海難,在危急關頭,海中的大龜王,把五百商人放在背上,遊到海岸邊,商人逃過一劫。這只慈攝有情的大龜王,即是世尊本生,由往昔慈攝有情的因緣,不斷積集善根,最後證得無上菩提[8]。這只救了五百商人的大龜王,在《雜寶藏經》中,傳說龜王救人脫險後,疲倦小憩,不識恩商主不聽五百商人勸阻,以大石擊殺後烹煮食之。不過,因果報應絲毫不爽,是夜,衆人就遭到大群象蹋殺了(大正4.464中)。這是烏龜救了人反被人類忘恩負義的故事。

  (二)、聰明黠慧的鹦鹉

   在佛教聖典中,鹦鹉,具有“聰明黠慧”的特質。傳說:住在雪山邊的鳥群,雲集一處,決議共同推舉鳥王,其威德若足以降伏衆鳥,則群鳥不敢作非法事。鸧鹄、鵝、孔雀、禿枭等,依次被推舉出來,其中,推舉禿枭的理由是:禿枭“晝則安靜,夜則勤伺,守護我等”,是最佳鳥王。聰明有智慧的鹦鹉,卻認爲:“衆鳥之法,夜應眠息;是禿枭法,夜則不眠”,若推選禿枭爲鳥王,衆鳥圍侍左右,晝夜警宿,則不得眠睡,這是苦事,怎能選它爲王?鹦鹉睿智的見解,獲得衆鳥認同,衆鳥也覺察到“聰明黠慧”如鹦鹉者,才是最佳領導者,于是共同推定鹦鹉爲鳥王[9]。

   這只勇敢又聰明黠慧的鹦鹉,《根有律》贊美它,是只“禀性聰慧,善識機宜”的鹦鹉(大正23.791下)。傳說鹦鹉不僅聰明,懂人類語言,還知道世間無常遷變,即使獲得主人愛念,也難保久遠,于是爲其余的鳥說稱、譏、毀、譽、利、衰、苦、樂等世間八法,先作心理建設,培養冷靜面對現實的能力。又聰明的鹦鹉,還有榮當“佛使”的紀錄;由此(當佛使)功德,命終後,舍畜生身,生到四天王天,之後,聽聞世尊說法,摧破薩迦耶見等煩惱,證得預流果。另外,有通曉人語的鹦鹉,告訴梵德王:要行仁王政治,莫非法化世。國王聽了,感動之余,在鹦鹉邊受五戒,以法化世,並敕令群臣:今于一切鳥獸,以無畏施。此一通曉人語的鹦鹉,“見善根故,而證無上菩提”。又有只名叫“具相”的鹦鹉,“有大智慧,善識人情”,奉主人大藥大臣(鞞提醯國)的指示,竟然當起軍事偵探,只身到鄰國,先以美鳥計取得舍利鳥爲妻子,再藉機識破敵情,還報主人。後來,敵國查知全是鹦鹉傳通密訊,透露軍事消息,自己才會失敗,故巧設方便抓住鹦鹉,欲致它于死地。聰明的鹦鹉,不但一次次的逃過劫難,還戲論對方一番,最後安然回到主人身邊[10]。這樣聰明黠慧的鹦鹉,真是“世所難及”!

  (叁)、師子吼與野幹鳴

   師子(或作獅子)是百獸之王,師子一吼,衆獸驚怖畏伏。經上說:“師子獸王,一德最勝,謂無二心。如殺大象盡其勢力,殺余小獸盡力亦然。”(大正10.716上)。意思是,師子捕捉野獸,不管對象大小,都專心一致,盡力而爲。它不懼大獸,也不輕小獸,都全力以赴,這就是野獸之王的精神!

   世尊具有十力、四無畏的大雄德,被稱爲“人中師子”;世尊說法,能降伏一切外道學說,或衆生聽法後能除去無量煩惱,故贊揚世尊說法如“師子吼”。後來,“師子吼”一詞,廣泛用來形容善于演說佛法的人,如舍利弗、目犍連、大迦葉、賓頭盧,或給孤獨長者、摩尼珠髻聚落主等,尤其是,賓頭盧尊者,佛贊譽他“師子吼最爲第一”[11]。

   傳說:世尊過去生中,是師子王:有六只兔子,互爲親友,住在果園裏快樂逍遙,某天,忽然聽到不明來源的聲響,誤認是猛獸來襲,馬上驚惶逃離。逃亡途中,遇到野幹,野幹問兔原因後,不辨真假,亦隨著奔逃,一時風聲鶴唳,豬、鹿、牛、象、…

《從律典探索佛教對動物的態度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修證篇概論(上)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