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狼、虎、豹等衆獸,全都驚恐而奔逃。師子王看到衆獸慞惶奔馳,便探問緣故,經師子王層層追查,事件的起源,在于兔子,其余野獸只是聽到傳言就跟著恐慌逃命,師子王再追問兔子,回到事件現場,發現原來只是成熟的水果掉在水中發出的響聲。兔子形小志劣,聽到聲音,便慞惶奔馳,驚恐諸獸;師子王鎮靜,審慎觀察,安撫了諸獸。顯然,師子王有穩定諸獸,給予諸獸無畏的力量。另有傳說:有五百商人經過險路,驚動大蟒蛇,師子王找大象合作,用計撲殺大蟒蛇。二獸明知大蟒蛇毒氣猛烈,一沾身即無活命的機會,然“爲利益拔濟多人,甯顧身命”,它們義無反顧撲殺大蟒蛇,壯烈犧牲了自己,終于解救了五百商人[12]。
野幹,是野狐的一種。在佛教中,與“師子吼”對稱的,即是“野幹鳴”,形容思想或修行未臻成熟而妄說真理者,就說他像野幹鳴。傳說:有二只河獺,共同捕得大鯉魚,不知道要怎麼分食,野幹看到了,就把鯉魚分成叁等分,然後問河獺:誰喜歡入淺,誰喜歡入深?答案是河獺,于是野幹說道:“入淺應與尾,入深應與頭,中間身肉分,應與知法者。”這是野幹巧取豪奪的本領。另外,有野狐王詐騙得眷屬,野幹兩舌離間師子與老虎,野幹破壞義井,以及野幹舍肉取魚,魚未及取得,肉卻被飛鳥銜走等傳說。[13]
這些故事描繪的野幹,是貪婪、取巧、兩舌的動物。《十誦律》有一個特別的傳說:雪山下,有一師子王,是五百師子主,帶領著他們在森林裏生活。後來,師子王老病,兩眼昏花,看不真切。有天,師子王走在前面,後面跟著五百師子,在森林裏漫步,師子王一腳踩空掉進了空井中,五百師子看到了,卻不管它的死活,全都舍離而去。野幹看到師子王遇難的一幕,心裏想:我能在此森林裏安樂飽滿,全賴師子王護佑,今當設法報恩。它發現井邊有流水經過,于是野幹口腳並用挖掘水溝,引水注入井中,救出師子王[14]。野幹知恩報恩救度師子王的故事,呈現野幹光明的一面,在野幹的許多負面報導中,算是特殊的一則。
(四)、龍蛇一家
在佛教動物中,龍、蛇占有重要地位。龍的傳說,如前面已說過:伊羅缽龍王受叁自歸,某龍王受八齋戒法,善現龍厭惡龍身想修出離行,世尊受善現龍(或說龍女)請托而製比丘不得食蛇肉學處,以及龍王惜寶珠等。此外,有傳說:世尊成道不久,在一樹下禅坐,受解脫樂,文鱗龍王以非人食供養世尊,時天降暴雨七日,龍王即用大龍身圍繞世尊、龍頭伸長覆蓋在世尊的頭頂上,爲世尊遮風避雨等。世尊出定後,爲它說法:“靜處遠離樂,聞法見法樂,不惱世間樂,能慈衆生樂,世間離欲樂,等度恩愛樂,能伏我慢者,是爲最上樂。”[15]這是龍王護佛(法)及佛爲龍王說法的開端。
蛇的特性,一般說是瞋恚心較強。《十誦律》記載:某次,居士請僧衆到家裏應供,給上座、中座美食豐足,給下座及沙彌則是粗食淡飯,時舍利弗是上座,沒有發現食物的差異,以致未即時告訴居士應平等供養。由此因緣,世尊诃責舍利弗吃不淨食。舍利弗聽了,馬上把吃下去的食物吐掉,並且說:盡形壽斷一切請食及僧布施,受持乞食法。之後,有居士渴望舍利弗前往他家應供,還敦請世尊出面規勸舍利弗放舍誓言,世尊說:“舍利弗性,若受必受,若棄必棄”,接著,說舍利弗的本生:一條蛇的故事[16]。
(五)、善有人情的那俱羅蟲
有一乞食維生的婆羅門夫婦,由于久婚不孕,家裏的那俱羅蟲生下兒子,夫婦二人把那俱羅蟲子當作親生兒子般,凡得到乳酪餅肉等美食,一定拿回家給那俱羅蟲子吃,那俱羅蟲子獲得他們的關愛及美食,也把他們認作是父母。後來,婆羅門夫婦生下兒子,老蚌生珠,珍愛異常。事有湊巧,有天,婆羅門外出乞食,婆羅門婦到鄰家借石碓舂谷,小孩的酥酪香,引來一條毒蛇,對著小孩張口吐毒,那俱羅蟲子見了,奮不顧身咬死毒蛇,救了弟弟,高興的想到:我殺蛇救弟,如果父母知道了,一定會誇贊我的勇敢,或許還有獎賞慰勞。于是用蛇血塗口,滿心歡喜的當門而立,等待父母回來。婆羅門乞食回來,看到太太在屋外,跨入家門,又看到那俱羅口邊留有血的痕迹,于是疑心兒子被那俱羅殺了,拿起木棒狠狠的把那俱羅打死。之後,進入家門,發現兒子好端端的坐在庭院裏吮指嬉戲,才深自痛責錯殺了“善有人情”的那俱羅蟲[17]。
這是旁生救了主人的兒子,反被主人撲殺的故事。“那俱羅蟲”( nakula),不是真的“蟲”,它的俗名叫鼠狼,或稱印度貓鼬,或譯作狸,或貓狸,音譯那俱羅、諾拘羅。鼠狼(那俱羅)與蛇的關系:“鼠狼,蛇欲哳時,其尾多毛,障蛇不令哳”(大正43.217中)。故那俱羅是蛇的天敵,傳說若在庭園放養鼠狼,則可防止人畜受到毒蛇傷害。
以上,是律典中有關動物智商與懿行的報導。動物的習性,如野幹是貪婪、取巧、兩舌的動物,蛇是瞋恚心強等,野幹、蛇等真的就是這樣嗎?從佛教聖典的記載中,也可以找到反證,野幹的反證,即如前面舉野幹救老師子王;蛇的反證,如《六度集經》在慈度無極行布施中記載:人救了鼈、蛇、狐、漂人,結果鼈、蛇、狐等動物報恩,反而被漂人所陷害的故事,其中,蛇持良藥善巧的回報救命恩人[18]。由此,提示我們:對于動物習性不要抱持著慣性的認知,動物習性之評價,往往是人類強加在它們身上的價值觀,動物生活的本能,實難給予善惡之劃分!
叁、寺塔雕刻壁畫與動物
西元前後,印度佛教界,造像、寫經、建寺的風氣興起,在聲聞佛法中,原本禁止比丘從事歌舞觀聽、華鬘嚴身,及用吟詠聲諷誦經典,然伴隨者造像、建寺的風氣興起,寺、塔的建築也極盡莊嚴。依《僧只律》記載,吉利王爲迦葉佛作精舍:“一重、二重,乃至七重,雕文刻镂,種種彩畫,唯除男、女和合像。種種者,所謂長老比丘像,葡萄蔓、摩竭魚、鵝像,死屍之像,山林像。”[19]從這一段文,可以得知:在寺院牆壁雕刻、彩畫比丘像、動植物圖像等,用來莊嚴寺塔及修習禅觀用。《根有律》有這樣的傳說:
具壽大目幹連,于時時中,常往捺落迦、旁生、餓鬼、人、天諸趣,慈愍觀察。于捺落迦中,見諸有情備受刀劍斬斫其身,屍糞煻煨猛焰爐炭燒煮等苦;于旁生中,見其更互相食噉等苦;于餓鬼處,見爲種種饑渴所逼等苦;于諸天處,見將墜墮愛別離苦;于人趣中,見有種種艱辛求覓資生衣食殺罰等苦。既見是已,于四衆中,普皆宣告。……爾時,世尊告阿難陀:非一切時處常有大目幹連,如是之輩頗亦難得,是故我今敕諸苾刍:于寺門屋下,畫生死輪。時諸苾刍不知畫法,世尊告曰:應隨大小圓作輪形,處中安毂,次安五輻,表五趣之相;當毂之下,畫捺洛迦;于其二邊,畫旁生、餓鬼;次于其上,可畫人、天。于人趣中,應作四洲:東毗提诃,南贍部洲,西瞿陀尼,北拘盧洲。于其毂處,作圓白色,中畫佛像,于佛像前,應畫叁種形:初作鴿形,表多貪染;次作蛇形,表多瞋恚;後作豬形,表多愚癡。……應差芘刍于門屋下坐,爲來往諸人、婆羅門等,指示生死輪轉因緣。(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》,大正23.810下~811下)
在寺院的門廊下,畫生死輪等,一方面警示佛弟子精進修學,一方面可接引信衆,作爲信佛入門的初機。“于佛像前,應畫叁種形:初作鴿形,表多貪染;次作蛇形,表多瞋恚;後作豬形,表多愚癡”,這是就著動物的習性,說明貪瞋癡等不善根會造成生死輪回;在佛像前畫叁種形,顯示了依循佛陀的教法,去除貪、瞋、癡,就可達解脫自在(如佛)。
在寺院門廊下彩繪圖畫,藉以警示弟子及接引信衆,《根有律·雜事》也有記載,只是彩繪的內容有些不同,如說:
于門兩頰,應作執杖藥叉;次傍一面,作大神通變;又于一面,畫作五趣生死之輪。檐下,畫作本生事;佛殿門傍,畫持鬘藥叉;于講堂處,畫老宿苾刍宜揚法要;于食堂處,畫持餅藥叉;于庫門傍,畫執寶藥叉;安水堂處,畫龍持水瓶著審璎珞;浴室、火堂,依天使經法式畫之,並畫少多地獄變;于瞻病堂,畫如來像躬自看病;大小行處,畫作死屍形容可畏;若于房內,應畫白骨髑髅。”(《根有律·雜事》,大正24.283上~中;《天使經》,見大正1.503上~506上)[20]
“于講堂處,畫老宿苾刍宜揚法要;于食堂處,畫持餅藥叉……若于房內,應畫白骨髑髅”,由此可見:寺院壁畫,可以讓人按圖索骥就了然于建築物的用途,更藉由圖像表達出來的精神,作爲佛弟子日常生活的道德規範及坐禅修行的觀境[21]。《根有律·雜事》描繪的寺院龐大,壁畫圖像的內容,也非常豐富。
塔院的圖像,如《十誦律》說:建塔,“聽以赤色、黑色、白色塗壁”;畫塔,“除男女合像,余者聽畫”;塔周匝可作欄楯;可以用彩色赭土白灰莊嚴塔柱,除男女合像,其余圖像都可畫在柱上塔上。塔龛上,可作“師子、象種種彩畫,前作欄楯安置花處,龛內懸缯幡蓋”[22]。另外,《根有律·尼陀那》有造安幡蓋的記載,旗幡有“師子幡、莫羯羅幡、龍幡、揭路荼幡、牛王幡”(大正24.434中)等五種[23]。
四、小結
以上依據律典資料說明動物的德行。日常生活上,世尊常舉動物的德行爲例證,激勵弟子以策發修行,這是用道德來勸說弟子,舉止行儀一定要如法如律。當弟子出現違規行爲,世尊也會針對現緣的事件,而舉過去的“本生”故事,說明“習氣”會帶來深遠影響,這類的故事,就是“善生…
《從律典探索佛教對動物的態度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