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从律典探索佛教对动物的态度(下)

  从律典探索佛教对动物的态度(下)

  释悟殷

  柒、动物的德行

  律典中与动物有关的制限,已如前说。以下,依据律典中传说的动物故事,分三项:策发修行、动物的智商与懿行、寺塔雕刻壁画与动物等,说明律师心目中的动物德行。首先,说明策发修行。

  一、策发修行

   世尊在制定戒法时,常列举动物的德行(或习性)作为例证,用来警策弟子:畜生类有情都有这样的德行了,何况是自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,更何况是修出世解脱的行者,怎能不如畜生?此部分,以五则六个动物故事说明之。

  (一)、龙王惜宝珠、飞鸟惜羽毛

   某比丘兴建超大住屋,由于工程浩大,常向居士索求种种人力、物力支援,日久,居士们苦不堪言,遥见比丘走来,就纷纷走避,不与比丘相见。由此因缘,世尊为弟子说龙王惜宝珠的故事,然后说:“龙王受自然业报,犹尚不喜闻于乞声,今诸居士营求孜孜困苦所得,汝等云何数数从乞?”世尊为增强弟子知足的信念,接着又说飞鸟惜羽毛的故事,最后结论是:“鸟兽犹尚不喜乞索,况复于人多所求索而不憎恶!”故比丘应当知时乞求,柔软乞求,正乞求;若自乞作私房,应量作,不得过量,若过量作者,僧伽婆尸沙[1]。世尊举动物尚会因厌恶人类的数数索求而离开避去的故事,警策弟子生活要少欲知足,向居士索求物品要知时、知量,以免带给居士沉重的负担。

  (二)、牛喜欢听爱语

   传说六群比丘看到其他的比丘们彼此展转相教,昼夜二时精进修学,不禁担心:他们这么用功,不久当胜过我,会发现我的缺失,或找我的过失等。于是设法方便毁咨,使比丘们无心用功,以致荒废了课业。由此因缘,世尊说牛喜欢听爱语的故事,归结是:“畜生得人毁呰,犹自惭愧不堪进力,况复于人得他毁辱能不有惭愧耶?”故比丘不得用种性、行业等毁呰他人[2]。

  (三)、野干两舌挑拨师子与老虎

   有比丘挑拨僧团的和谐,于是世尊说野干挑拨师子与老虎的故事:野干因嫉妒狮子与老虎的亲爱关系,用两舌挑拨,以致狮子与老虎的友谊出现裂痕,形成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。后来,狮子与老虎当面对质,才发现了原来是野干操弄的手法。世尊结论说:“畜生尚以两舌因缘故得不安乐,何况于人?”故比丘不得两舌,若两舌者,得波夜提[3]。

  (四)、雉、猕猴、象互相推敬友爱

   有次,世尊带领比丘人间游行到毗舍离住,先来的比丘,为自己和尚、阿闍梨等亲善好友预留房间,等到舍利弗、目犍连抵达时,已没有空余房间了,只好到外面土堆下过夜。由此因缘,世尊问比丘:你们觉得谁应受第一坐、第一水、第一食,送往迎来、礼拜恭敬、善言问讯呢?比丘们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于是世尊说雉、猕猴、象等三兽互相推敬友爱的故事:雉鸟、猕猴、大象,依着尼拘律树住,彼此感情融洽,共推以年龄分长幼尊卑,依序是雉鸟最年长,猕猴次之,象最年轻;走路时,猕猴背雉鸟,象则背猕猴,雉鸟则教导二兽行十善业。世尊告诸比丘:“畜生犹尚知有尊卑,况我正法而不相敬?汝等从今先受具足戒者,应受第一坐、第一施、第一恭敬、礼拜。”[4]

  (五)、狗行仪法

   有句俗话说:狗眼看人低。然真正的好狗,决不会狗眼看人低。如经中说:摩伽国胜德犬王,有六功德:“一、随得而食;二、少得知足;三、趣安便睡;四、草动易觉;五、贫富一心;六、勇防盗贼。”(大正10.716中)“贫富一心”,即是等同看待一切,没有贫富贵贱之分。又律典说:狗有狗法,如狗在自家,随意坐卧;到他家时,身入门内,尾在门外,不会贸然进入。于是世尊说:“畜生尚知入他家法有齐限,何况于人而不知法?”故比丘入他家时,要避免讥嫌,不得独与一女人舍内强坐[5]。

   一般来说,人与畜生的不同,在于:人有惭愧心,有人伦道德,畜生则无惭愧心,即使亲如父母儿女,也会互相残杀,或互相淫乱。如有论师问:诸旁生类杀害父母得无间不?有部论师答道:“彼身法尔志力微劣,不能作律仪,不律仪器故”,故畜生不得无间罪。尊者世友也说:不得无间,因为“彼于父母无爱敬心”,“彼于父母无胜惭愧”故[6]。以上列举的动物故事,世尊都归结:“畜生犹尚……,何况于人而……?”显然,世尊列举动物的德行,以策发弟子修行:连畜生都有这样的德行,或说连畜生都不喜欢了,何况是人,又是出家学佛的行者,其言行举止,岂可连畜生都不如!以动物的德行或习性用来激励策发弟子修行,可见世尊对动物德行习性的知识非常丰富,随手捻来都是机会教育。

  二、动物的智商与懿行

   律典中的动物,有高尚的德行,有高度的智商,也有牺牲奉献族群及朋友的热诚,甚至在救了族群朋友或人类之后,遭受对方出卖或杀害,还能悲悯宽容的对待忘恩负义者。以下,举五个例子,说明动物的智商与懿行。

  (一)、藏六的乌龟

   在佛教中,龟的名气很响亮,如有情在五趣中升沈,世尊即以“盲龟浮木”的譬喻,说明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,劝导大家要珍惜现有人生。乌龟遇到危机时,便把头、脚藏在硬壳里,敌人莫可奈何;由此譬喻,世尊说:比丘当善收摄六根,莫染着六境而被境转。虚妄无实的法,也称作“龟毛兔角”,如方广道人说:“一切法不生不灭,空无所有,譬如兔角龟毛常无。”[7]

   乌龟曾因瞋恚语而丧命,如律典说:有二只雁鸟,与乌龟友好,适逢旱灾,池水干涸,二只雁鸟决议帮助乌龟搬迁到有水的地方,就对乌龟说:你口衔一块木头的中段,我等各衔一边,带你到有水的地方,不过,在行进中,不管遇到什么事,切记不可开口。一行飞经聚落上空,小孩子看到,很惊讶的说:看!乌龟被雁衔走了,乌龟被雁衔走了。乌龟听了不忍,瞋怒的说:干你什么事?乌龟一张口,随即往下掉而摔死了。这是乌龟不能忍一时之气,冲动开口以致丧命的故事。又有大龟王救人的传说:五百商人,遇到海难,在危急关头,海中的大龟王,把五百商人放在背上,游到海岸边,商人逃过一劫。这只慈摄有情的大龟王,即是世尊本生,由往昔慈摄有情的因缘,不断积集善根,最后证得无上菩提[8]。这只救了五百商人的大龟王,在《杂宝藏经》中,传说龟王救人脱险后,疲倦小憩,不识恩商主不听五百商人劝阻,以大石击杀后烹煮食之。不过,因果报应丝毫不爽,是夜,众人就遭到大群象蹋杀了(大正4.464中)。这是乌龟救了人反被人类忘恩负义的故事。

  (二)、聪明黠慧的鹦鹉

   在佛教圣典中,鹦鹉,具有“聪明黠慧”的特质。传说:住在雪山边的鸟群,云集一处,决议共同推举鸟王,其威德若足以降伏众鸟,则群鸟不敢作非法事。鸧鹄、鹅、孔雀、秃枭等,依次被推举出来,其中,推举秃枭的理由是:秃枭“昼则安静,夜则勤伺,守护我等”,是最佳鸟王。聪明有智慧的鹦鹉,却认为:“众鸟之法,夜应眠息;是秃枭法,夜则不眠”,若推选秃枭为鸟王,众鸟围侍左右,昼夜警宿,则不得眠睡,这是苦事,怎能选它为王?鹦鹉睿智的见解,获得众鸟认同,众鸟也觉察到“聪明黠慧”如鹦鹉者,才是最佳领导者,于是共同推定鹦鹉为鸟王[9]。

   这只勇敢又聪明黠慧的鹦鹉,《根有律》赞美它,是只“禀性聪慧,善识机宜”的鹦鹉(大正23.791下)。传说鹦鹉不仅聪明,懂人类语言,还知道世间无常迁变,即使获得主人爱念,也难保久远,于是为其余的鸟说称、讥、毁、誉、利、衰、苦、乐等世间八法,先作心理建设,培养冷静面对现实的能力。又聪明的鹦鹉,还有荣当“佛使”的纪录;由此(当佛使)功德,命终后,舍畜生身,生到四天王天,之后,听闻世尊说法,摧破萨迦耶见等烦恼,证得预流果。另外,有通晓人语的鹦鹉,告诉梵德王:要行仁王政治,莫非法化世。国王听了,感动之余,在鹦鹉边受五戒,以法化世,并敕令群臣:今于一切鸟兽,以无畏施。此一通晓人语的鹦鹉,“见善根故,而证无上菩提”。又有只名叫“具相”的鹦鹉,“有大智慧,善识人情”,奉主人大药大臣(鞞提醯国)的指示,竟然当起军事侦探,只身到邻国,先以美鸟计取得舍利鸟为妻子,再藉机识破敌情,还报主人。后来,敌国查知全是鹦鹉传通密讯,透露军事消息,自己才会失败,故巧设方便抓住鹦鹉,欲致它于死地。聪明的鹦鹉,不但一次次的逃过劫难,还戏论对方一番,最后安然回到主人身边[10]。这样聪明黠慧的鹦鹉,真是“世所难及”!

  (三)、师子吼与野干鸣

   师子(或作狮子)是百兽之王,师子一吼,众兽惊怖畏伏。经上说:“师子兽王,一德最胜,谓无二心。如杀大象尽其势力,杀余小兽尽力亦然。”(大正10.716上)。意思是,师子捕捉野兽,不管对象大小,都专心一致,尽力而为。它不惧大兽,也不轻小兽,都全力以赴,这就是野兽之王的精神!

   世尊具有十力、四无畏的大雄德,被称为“人中师子”;世尊说法,能降伏一切外道学说,或众生听法后能除去无量烦恼,故赞扬世尊说法如“师子吼”。后来,“师子吼”一词,广泛用来形容善于演说佛法的人,如舍利弗、目犍连、大迦叶、宾头卢,或给孤独长者、摩尼珠髻聚落主等,尤其是,宾头卢尊者,佛赞誉他“师子吼最为第一”[11]。

   传说:世尊过去生中,是师子王:有六只兔子,互为亲友,住在果园里快乐逍遥,某天,忽然听到不明来源的声响,误认是猛兽来袭,马上惊惶逃离。逃亡途中,遇到野干,野干问兔原因后,不辨真假,亦随着奔逃,一时风声鹤唳,猪、鹿、牛、象、…

《从律典探索佛教对动物的态度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修证篇概论(上)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