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彌陀經疏鈔事義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指歸集》。無功居士王阗,作《淨土自信錄》。慈雲忏主遵式,作《淨土略傳》。

  

  徑路修行

  

  善導和尚偈:「漸漸雞皮鶴發,看看行步龍鍾。(雲雲)唯有徑路修行,但念阿彌陀佛。」

  

  神棲安養

  

  永明壽禅師,作《神棲安養賦》。

  

  諸家懷淨土詩

  

  宋中峰本禅師、元西齋楚石琦禅師等。

  

  枝低只爲挂金臺

  

  「我師一念登初地,佛國笙歌兩度來。唯有門前(雲雲)。」

  

  空谷、毒峰、天奇

  

  皇明空谷隆禅師,有《空谷集》。毒峰善禅師,有《語錄》。天奇瑞禅師,號茕絕老人,有《茕絕集》。

  

  群星悉皆拱北

  

  《論語》雲:「爲政以德。譬如北辰,居其所,而衆星拱之。」

  

  圓照標名蓮境

  

  宋,宗本,常州無錫人。初參天衣懷禅師,念佛有省,後遷淨慈。雷峰材法師,神遊淨土,見一華殊麗,問之。曰:「待淨慈本禅師。」又資福曦公,至慧林,禮足施金而去。人诘其故。曰:「吾定中見金蓮華,人言以俟禅師。」蓋師雖在宗門,兼修淨土,後臨終坐逝,谥圓照。

  

  僧睿蓮華出榻

  

  僧睿,從羅什法師,禀受經義。後預廬山蓮社。宋元嘉十六年,忽告衆曰:「吾將行矣。」面西合掌而化。衆見睿榻前一金蓮華,倏爾而隱。五色香煙,從其房出。

  

  文潞公、蘇長公

  

  文彥博,爲宋宰相,封潞公。蘇轼爲翰林學士,與弟轍俱有盛名,故號長公。

  

  岐黃

  

  岐伯與軒轅黃帝問答,作《內經》等書,爲醫家祖。

  

  清照說偈西歸

  

  宋,慧亨,住武安,稱清照律師延壽。初依靈芝習律。專修淨業六十年。臨終,集衆念佛。爲說偈曰:「彌陀口口誦,白毫念念想。持此不退心,決定生安養。」

  

  舍仙學而回心淨業

  

  宋,葛濟之,句容人,世事仙學。妻紀氏,獨精誠念佛。元嘉叁年,方在機杼,忽覺空中清明。因投杼,仰瞻四表。見西方有佛現身。寶蓋、幢旛,映蔽雲漢。喜曰:「經言無量壽佛,其即此耶?」面佛作禮。濟之驚異,就之,紀氏指示佛所,濟之亦見半身,俄而隱沒。祥雲五彩,親裏鹹睹焉。自是歸佛法矣。

  

  焚《仙經》而專修《觀經》

  

  後魏昙鸾,性嗜長生,受陶隱君《仙經》十卷。後遇菩提流支,乃問曰:「佛有長生不死術乎?」支笑曰:「長生不死,吾佛道也。」乃授《十六觀經》:「學此,則叁界無複生,六道無複往。其爲壽也,河沙、劫石,莫能比焉。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。」昙大喜,遂焚《仙經》,而修淨業。

  

  冥君敬禮

  

  永明壽禅師入滅後,有僧自臨安來,經年繞師塔。人問故。曰:「我病入冥,見殿左供一僧像,王勤致禮敬。密詢其人,則曰:『此杭州永明壽禅師也。凡死者皆經冥府,此師已徑生西方上上品矣。王以其德,故敬禮也。』」

  

  羅剎休心

  

  有羅剎在一聚落,其民人日送子與食。有子歸信叁寶,一心念佛,遂不能食,得歸。

  

  擬議

  

  《易》雲:「擬之而後言,議之而後動。擬議以成其變化。」

  

  蔔以決疑,不疑何蔔

  

  唐太宗爲秦王時,與太子建成相忌,欲舉兵。衆議恐不勝,命蔔之。張公謹取龜投地,曰:「蔔以決疑,不疑何蔔?」

  

  

  

  △第二卷

  

  天臺六即

  

  一、理即佛。一切衆生,皆有佛性。二、名字即佛。知識經卷,聞名知字。叁、觀行即佛。依教修行,即五品位。四、相似即佛。相似解發,十信位。五、分證即佛。分證分破,初住至等覺位。六、究竟即佛。智斷圓滿,妙覺位。

  

  《華嚴》明十身佛

  

  一正覺佛,二願佛,叁業報佛,四住持佛,五涅槃佛,六法界佛,七心佛,八叁昧佛,九本性佛,十隨樂佛。

  

  當暗中有明,當明中有暗

  

  南嶽石頭和尚《參同契》曰:「當明中有暗,勿以暗相遇。當暗中有明,勿以明相睹。明暗各相對,比如前後步。」

  

  讀古

  

  齊桓公讀書于堂上。輪扁斫輪于堂下,釋椎鑿而上,曰:「君之所讀者何書?」公曰:「古人之書。」曰:「古人存乎?」公曰:「往矣。」曰:「然則君之所讀者,古人之糟粕也。」公曰:「寡人讀書,輪人安得議乎?有說則生,無說則死。」曰:「請以臣之業觀之。斫輪徐,則甘而不固。疾,則苦而不入。不疾不徐,得之心而應之手,有數存焉。臣不能喻臣之子,臣之子不能得之于臣。是以行年七十,而老斫輪。夫古之人,其不可傳者已往矣。然則公之所讀者,其古人之糟粕也已。」

  

  《瑜伽》四義

  

  《瑜伽》第六雲:「略由四義,故稱『我聞』。一爲世間語便易故;二爲隨順世間故;叁爲斷除定無我怖畏故;四爲宣說自他得失,令生決定信解心故。」

  

  弘廣菩薩之所流通

  

  《涅槃經》第四十卷:佛告文殊師利:「阿難比丘,是吾之弟。給事我來,二十余年。所可聞法,具足受持。喻如瀉水,置之一器。是故我今顧問阿難,爲在何所,欲令受持是《涅槃經》。善男子,我涅槃後,阿難比丘所未聞者,弘廣菩薩,當能流布。」

  

  阿難求叁願

  

  一、不受佛故衣;二、不隨佛受別請;叁、二十年法請重說。

  

  周正建子,夏正建寅

  

  今之正月初昏時,鬥柄指寅。十二月指醜。十一月指子。夏時取人生于寅,故以建寅爲歲首。商取地辟于醜,故建醜爲歲首。周取天開于子,故建子爲歲首。而建寅爲正。

  

  叁叁昧

  

  有覺有觀叁昧,無覺有觀叁昧,無覺無觀叁昧。

  

  百八叁昧

  

  首楞嚴叁昧、寶印叁昧、獅子遊戲叁昧、妙月叁昧、月幢相叁昧,乃至離著虛空無染叁昧。

  

  孔恩周急

  

  《論語》:孔子雲:「君子周急不繼富。」

  

  岐政先茕

  

  《孟子》舉文王治岐之政,曰:「老而無妻曰鳏,老而無夫曰寡,老而無子曰獨,幼而無父曰孤。此四者,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。文王發政施仁,必先斯四者。《詩》曰:『哿矣富人,哀此茕獨。』」

  

  四邪命食

  

  一、方口食,曲媚權勢,通使四方;二、維口食,種種咒術,蔔算吉凶;叁、仰口食,仰觀星宿,以自活命;四、下口食,種植田園,和合湯藥。

  

  千裏面談

  

  唐太宗爲秦王時,在軍中,使房玄齡入奏事于高祖。高祖笑曰:「玄齡爲吾兒奏事,雖隔千裏,猶如面談。」

  

  久在泗濱,相依陳蔡

  

  山東泗水之濱,有杏壇,是孔子與弟子談道處。孔子將適楚,道過陳蔡。陳蔡大夫發徒圍之。此時十哲皆從:顔淵、闵子骞、冉伯牛、仲弓、宰我、子貢、冉有、季路、子遊、子夏。

  

  十六大國

  

  五天竺國,如舍衛、王舍等。

  

  顔闵無文,遊夏缺行

  

  顔闵,即顔淵、闵子骞,列在德行之科。遊夏,即子遊、子夏,在文學科。

  

  目連化身降龍

  

  難陀、跋難陀兄弟居須彌邊海。佛嘗飛空上忉利宮。是龍瞋恨:「雲何禿人從我上過!」後時佛欲上天,是龍吐黑雲暗霧,隱翳叁光。諸比丘鹹欲降之,佛不聽。目連雲:「我能降是龍。」佛即許之。其龍以身繞須彌七匝,尾拖海水,頭枕山頂。目連倍現其身,繞山十四匝,尾拖海外,頭枕梵宮。是龍瞋盛,雨金剛砂。目連變砂爲寶華,輕軟可愛。猶瞋不已。目連化爲細身,入龍身內,從眼入耳出,從耳入鼻出。龍受苦痛,其心乃服。

  

  外道移山,製之不動

  

  外道師徒五百,用咒移山,經一月日,簸峨已動。目連念言:「此山若移,多所損害。」即于山頂結跏,山還不動。外道相謂:「我法山動,計日必移。雲何安固,還若于初?必是沙門使爾。」自知力弱,歸心佛法。

  

  一城釋種,舉之梵天

  

  琉璃大王滅釋種。目連欲救,佛以定業難逃,不允其請。目連以神力,將缽盛五百釋種,托至梵天。琉璃王滅釋之後,舉缽視之,唯血水而已。故知業力,佛亦不能救也。

  

  止車燒堂

  

  耆域善知方藥,生忉利天。目連因弟子病,乘通往問。值諸天出遊,耆域乘車不下,但合掌而已。目連以神力駐之。耆域雲:「諸天受樂,匆匆不暇相看。尊者欲何所求?」目連具說來意。答雲:「斷食爲要。」目連放之,車乃得前。  帝釋與修羅戰勝,造得勝堂,樓臺七寶,莊嚴奇特。梁柱支節,皆容一綖,不相著而能相持,天福之力能如此。目連飛往,帝釋將之看堂。諸天女皆羞目連,悉隱避不出。目連念帝釋著樂,不修道本,即以神通燒得勝堂,赫然崩壞,仍爲帝釋廣說無常。帝釋歡喜。後堂俨然,無灰煙色。

  

  子系母故

  

  尊者幼喪父,母欲改適。因子系故,不遂其心。猶繩系扇,故曰「扇繩」。

  

  馬麥之報

  

  佛與弟子,叁月在毗蘭邑食馬麥,以償宿報。獨憍梵于天上受供。

  

  屍利沙國

  

  大國名。

  

  塔猶卻貝

  

  阿育王禮諸羅漢塔,次至薄拘羅塔,而說偈言:「雖自練無明,于世少利益。」因供二十貝子。而貝子從塔飛出,來著王足,諸臣驚怪。以生平閑靜少欲,其塔猶有是力。(又外國用貝,如此土用錢。人以貝供尊者塔前,貝即落地,以示不受。)

  

  不假玑衡

  

  璇玑玉衡也。注:璇,美珠也。玑,機也。以璇飾玑,所以象天之體轉運也。衡,橫也,謂衡箫也。以玉爲管,橫而設之。所以窺玑,而齊七政之運行。猶今之渾天儀也。

  

  比之螺蛤

  

  阿[少/兔]樓馱聽法之次,多昏睡。佛責雲:「咄咄何爲睡,螺蛳蚌蛤類。一睡一千年,不聞佛名字。」

  

  難兄難弟

  

  東漢太丘長陳實生二子,曰元方、季方,俱有俊才。二子之子,…

《阿彌陀經疏鈔事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