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門基本禮儀

  

佛門基本禮儀

   中國爲文明古國、禮儀之邦,然近代以來,傳統的優秀禮儀在世俗社會中多已失傳,唯有佛門之中,較好地保存了傳統的禮儀文化。不依規矩,則不成方圓,身教重于言教,禮儀是最直接的以身傳教、身體力行的行爲規範。走進佛門這塊淨土,我們可以用心靈去感受佛門禮節的高雅、莊重與威儀―――

  第一節、 敬佛

  殿者,王所居:佛謂之大醫王,能醫衆生之煩惱生死大病,又中國最初佛教初傳入東土爲王等貴人所信仰尊奉。殿堂之辭,乃武則天所立,如衆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禀事。俗雲:【無事不登叁寶殿】。佛寺是清淨的聖地,所以進入寺廟衣履要整潔,不能著背心、打赤膊、穿拖鞋。當寺內舉行宗教儀式或做道場時,不能高聲喧嘩幹擾。未經寺內職事人員允許,不可隨便進入僧人寮房(宿舍)等地方。爲了保持佛地清淨,嚴禁將一切葷腥及其製品帶入寺院。

  一、進入大殿應有的禮儀

   1、緣左右兩側而入,不可行走正中央,以示恭敬。若靠門左側行,則先以左腳入,右側行則右腳先入。

   2、除佛經、佛像及供物之外,其余不可帶入。

   3、唯有誦經、禮佛、打掃、添油香時方可進入,不可以佛殿爲信道,任意穿梭遊走。

   4、進殿之前當先淨身心,洗淨雙手,進入時不可東張西望、到處觀覽,禮拜後方能瞻仰聖容,默念偈雲:「若得見佛,當願衆生,得無礙眼,見一切佛。」

   5、于佛殿內只能右繞,不可左旋,以示正道。大衆共修繞佛時,注意轉角處,不須住腳問訊,只要向上齊眉即可。

   6、于殿內不可談世俗言語,更不可大聲喧嘩,除聽經聞法,全體禅坐外,不可坐于殿內,即使討論佛法,亦不可高聲言笑。

   7、于佛殿內,不得支腳、倚壁、靠桌、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汙穢等,坐時不可箕坐。站立時應放掌或合掌站直,以示恭敬。

   8、在大殿內勿打呵欠、吐唾液、放屁等,逼不得已時,應退出殿外。打呵欠時應以袖掩口,吐唾液時用衛生紙包好放于口袋內,勿進進出出影響大衆。

  二、如何尊敬佛像

   1、不可批評佛像之莊嚴與否,凡佛像不得安于臥室內。

   2、凡經過有佛像處,應當整衣禮拜或合掌問訊:如在經堂、佛殿應當禮拜,如因時間、空間不便,可合掌或問訊。

   3、見有佛像損壞,應予妥當處理,切不可任意堆置。

   (1)佛像若有損壞或不潔,應盡量修複,如重新裱褙等,並使其潔淨。

   (2)如無法修複,紙製者應以恭敬之心火化,並將余灰持往淨處掩埋。石雕木刻者,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後,灑散于河川大海,勿使人踐踏到。

   4、上香的方法:上香時,用大拇指、食指將香夾住,余叁指合攏,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,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,接受香供養。如果人很多時,將香直豎向上,以免燒到他人,然後走到距佛像叁步遠的距離,舉香觀想拜佛。上香時以一支爲宜,若要上叁支香,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(口念,供養佛)、第二支香插右邊(口念供養法)、第叁支插左邊(口念供養僧)、合掌(供養一切衆生,願此香華雲,遍滿十方界,供養一切佛,尊法諸賢聖)。

   5、點香時不可用口吹火熄。將香插好後,退半步問訊即可、不用一直點頭。

   6、如看見佛像或經書置于不潔之處,應當捧持移置淨處。若見有人對佛像不恭敬時,宜私下善言相勸。

  叁、如何禮佛

   成熟的稻穗向下垂----拜佛

   拜佛具有忏悔罪過、修持禅定與感恩禮敬的意義,藉拜佛表達對佛法僧叁寶的尊敬與感恩,並檢討自我、忏悔過去所造的業障,這樣不但有助於人格的提升,也能讓人的身心安定。

   每當到了寺院,感受到一份超塵的清淨與安祥,生起了一份莊嚴與甯靜的心,令人自然而然的想進入大殿,禮佛叁拜,表達對諸佛菩薩的禮敬、感恩,而從柔軟、徐緩而安詳的彎腰禮佛動作裏,感受到禮佛者的安定與謙卑。

   不了解佛教的人,認爲拜佛就是迷信、崇拜偶像。事實上,佛教是透過拜佛的動作,禮敬佛菩薩,表達對佛、法、僧叁寶的尊敬與感恩;同時,拜佛也可同時忏悔自己所造的惡業。所以,拜佛是每一位佛教徒首先要學習的宗教儀式。

   拜佛的動作,是心誠意敬的將雙手合掌,低頭彎腰,五體投地將兩肘兩膝以及額頭著地,完成頭面接觸佛足的最高敬禮,故又稱爲頂禮。彎腰低頭表示謙虛,承認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,而當五體投地,接觸到大地時,則令人感動於大地孕育衆生,負載衆生,涵容一切的精神,所以,能懷著感恩心,以飲水思源的心,感謝大地,感謝一切衆生。而從拜佛的動作,讓人連想到,當人的內心充滿了禮敬、感恩與忏悔時,也有如稻穗一樣的,因成熟而下垂;而拜佛的意義,也就是如此了。如果再細分,拜佛含有四層意義:

   1.感應禮拜:爲了求佛、菩薩保佑,賜給幸運,免除災難,求佛接引超度,感謝恩德。

   2.恭敬禮拜:對叁寶恭敬,或爲了感恩、崇敬,這種禮拜是從內心至誠懇切的自發産生的。

   3.忏悔禮拜:也就是爲忏悔而禮拜。能做忏悔禮拜的人,必定已是謙虛,或正在學習謙虛的人,因此,忏悔禮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,改變人的氣質,使人變得誠實、溫和、謙沖。

   4.無相禮拜:無相拜佛是一無所求而拜,其中又分叁個層次。最初知道自己在拜,體驗自己在拜的每一個動作,指揮著自己的身體在拜;進入第二個層次則是知道自己在拜,體驗自己在拜,但是指揮的心已經沒有了;最後達到第叁個層次,既沒有指揮,也沒有體驗,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,不介意這個人是誰?反正「他」在拜。所以,拜佛時,應當要慢慢拜下,慢慢起立,一個動作、一個動作,非常清楚自然,動作緩慢一些、輕松一些、柔軟一些,輕松緩慢地體驗拜佛的每一個動作,以及動作的感覺,不要把拜佛的動作弄得急促、緊張。否則拜得太快,會慌、忙、急、亂,反而失去了甯靜、安定。

   拜佛時,前額著地,背部保持平直,身體是柔軟的,甚至接觸的地面也是柔軟的、清涼的。拜下去之後用自己的心體驗自己的兩只手掌,站起來之後,體驗雙手、雙腳的動作和感覺。感覺自己的體驗,體驗自己的感覺,感覺每一細微的部分。如果拜佛的時候,只有動作而沒有用心、缺乏慚愧心,那只是磕頭如搗蒜的拜佛,對於人格的提升很難有作用。若是不便來寺院拜佛,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曠明亮處,藉由禮拜來忏悔、感恩,或舒緩身心。特別是當您感到心浮氣躁時,不妨透過拜佛的動作來安定煩亂的心思。

   拜佛的動作解說:

   1、肅立合掌,兩足成外八字形,腳跟相距約二寸,腳尖距離約八寸,目光注視兩手中指尖。

   2、右手先下,左手仍作合掌狀,腰徐徐下蹲,右臂向前下伸,右掌向下按於拜墊的中央(或右膝前方),左掌仍舉著不動,兩膝隨即跪下。跪下後,左掌隨著伸下,按在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。禮佛時,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。

   3、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(或右膝前方)向前移動半掌,與左掌齊,兩掌相距約六寸,額頭平貼於地面。

   4、兩掌握虛拳,向上翻掌,手掌打開,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,此名爲「頭面接足禮」。當頭著地時,系以「額頭」接觸地面,並非「頭頂」去著地。

   5、起身時,兩手握拳翻轉,手掌打開,掌心向下貼地,頭離地面或拜墊,右手移回拜墊中央(或右膝前方)。

   6、左掌舉回胸前,右掌著地將身撐起,直腰起立,雙手合掌立直。

  在禮佛的時候我們要知道:

   1、禮佛不必立于中間,唯須虔敬禮拜即可。當知佛具叁明、六通、十力、四無畏、十八不共法,只要衆生起心動念,佛無一不知,是故只要出于至誠心、恭敬心,什麽位置皆是好地方。

   2、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佛,通常入殿禮佛以叁拜即可,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,若殿內大衆已集合時,但隨衆站立,合掌問訊即可,不可個人禮拜,以免影響大衆的秩序,且不合威儀。

   3、禮佛叁拜之含義:

   *合掌手勢:雙手平舉當胸,五指合並向上。

   (1)折伏驕慢心

   (2)見賢思齊

   (3)忏除業障:所謂【禮佛一拜滅罪河沙】滅罪當先整肅威儀,內外威儀具足,自能感應諸佛、菩薩之護持加被。

   (4)其方法

   第一拜:忏悔弟子○○願與衆生同修忏悔。

   *發露忏悔

   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嗔癡,

   從身語義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忏悔。

   *實相忏悔

   罪從心起將心忏,心若滅時罪亦妄,

   心妄罪滅兩俱空,是則名爲真忏悔。

   第二拜:發願修道弟子○○願與法界衆生

   同消叁障諸煩惱,同得智能真明了,

   普願罪障悉消除,世世常行菩薩道。

   第叁拜:同普賢回向弟子○○願與法界衆生同生極樂,共證真常。

   我此普賢殊勝行,無邊勝福皆回向,

   普願沈溺諸衆生,速往無量光佛刹。

   (5)禮叁寶文

   我弟子○○願與弟子多生、現在父母、師長、知識、檀越、法俗眷屬、冤親債主,乃至四恩叁有、法界衆生各個得仗觀音菩薩、普賢菩薩,身、智、行、願威神之力清淨叁業分身塵刹盡未來際,一心頂禮盡虛空界,微塵刹土中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。

   禮佛

   能禮所禮性空寂,感應道交難思議,

   我此道場如帝珠,諸佛如來影現中,

   我身影現如來前,頭面接足歸命禮。

   禮法

   真空法性如虛空,常住法寶難思議,

   我身影現法寶前,一心如法歸命禮。

   禮僧

   能禮所禮性空寂,感應道交難思議,

   我此道場如帝珠…

《佛門基本禮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