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你的求得學業的時候,了解這是我的責任,這是我們的責任!對不對?說空、無相、無所求,是說我們的心靈,能與第一義谛涅槃妙心相應,對于能、所統統俱不所求;但是我們該有的責任,我們不可以放棄。
佛告大慧:有時候我說如,如:真如的如,如。你要如如不動,必需先有正智——正確的智慧;要先有正確的智慧,必需先心不打妄想;心不打妄想,不可以著兩種:一、著相,二、著名,名字的名,名字的名。著(zháo)名當然就是屬于語言跟文字了。再來講清楚:相、名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,叫做五法。叁自性叫做妄想自性(遍計所執性),或者是叫做依他起性。妄想自性叫做遍計所執性;再來就是依他起性,就是萬法都是因緣生的;再來就是圓成實性,叫做叁自性。簡單講:人有兩條路,妄想,就走迷的這一條路;悟了,就走正智這一條路、佛道這一條路。人生只有兩條路:不是迷就是悟,不是迷就是悟,生不如死就是迷,每一樣事情,都讓你搞得晚上睡不著覺,一點小事就是不原諒對方,一點點小錢就是看不開,這個會讓你活得生不如死!妯娌之間、兄弟之間,對不對?但是學佛的人不一樣,學佛的人不怕被利用,人家講:慧律法師!他在利用您!嗯!那也不錯,表示我還有一點用處,要不然人家爲什麼要利用我?咦?您的思想跟人家(不同),很奇怪!我說:不奇怪啊!我們被利用的,我們傷心欲絕;我不會,我被利用,沒什麼關系,表示我們還有一點才幹,人家才要用我們。所以你看,生命它是一種觀念,改得過來、轉變得過來,真的是很快樂,很快樂、很幸福!
佛有時候說如,如如不動的如,有時候說實際,實際理地不虛僞,佛性涅槃不虛僞。有時候說法性,法性,諸法的實性叫做法性。有時候說法身,諸位!迷了的時候,法身就轉換成虛空;悟了的時候,虛空就會轉換成法身。所以有的人問說:師父!那虛空是什麼?虛空就是迷了的法身,虛空,法身迷了,就有虛空跟這個五蘊色身,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;悟了的時候,虛空轉成法身,五蘊身轉成真如自性。《楞嚴經》講:五蘊本如來藏真如性,五蘊——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無一法不如,色如、受如、想如、行如、識如,把這個五蘊身就是佛身。所以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;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;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——六根攀緣六塵,但是無所攀緣,沒有能所;十八界——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一十八界,本如來藏妙真如性。整個宇宙看,七大——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見、識即如來藏性,周遍法界。整個宇宙就是這些元素,物質跟精神。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見、識,看見的見,可是這個義理很深,諸位有因緣,可以看看師父講過的《楞嚴經》。所以這麼短的時間,真的沒有辦法,就只能這樣子講,你領悟多少就算多少,你領悟多少就算多少,你領悟得深,算你福報大、有慧根。
法身就是轉迷成悟;虛空跟這個色身就轉悟成迷,所有的衆生看到一個人、看到一個虛空,這個就是迷;大悟的人不見一物,名爲見道,不見一物,名爲見道。爲什麼?因緣生的東西總是空。
有時候說涅槃,“涅”就是不生,“槃”就是不滅。有時候講離自性,離自性就是諸法空無自性,沒有一種永恒的體性,沒有一種永恒的體性。有時候說不生不滅;有時候說本來寂靜;有時候說自性涅槃,以示究竟實相。
那麼這一段在講什麼?意思就是說:因爲佛親證的那個真如自性,沒有辦法講,由于各種根器的不同,佛陀爲了要讓你契入,不生不滅、不增不減的如來藏性,所以用了很多的名詞;小乘只有一個名詞叫做涅槃;大乘,有時候空、講空,涅槃轉換一個名詞就是空,空就是涅槃;無相就是涅槃;無願就是涅槃;如就是涅槃;實際就是涅槃;法性就是涅槃;法身就是涅槃;離自性叫做涅槃;不生不滅叫做涅槃;本來寂靜叫做涅槃,自性涅槃;圓滿無缺叫做涅槃;海印叁昧叫做涅槃,究竟涅槃;真如實相,無相無不相叫做涅槃;大圓鏡智叫做涅槃;即心即佛叫做涅槃;一心不亂叫做涅槃,各個宗派都不離這個心性,以示究竟實相。因爲究竟實相不可說,只好假借名相來說。所以大乘的名相很多:一真法界、一實相、真如、如如、大圓鏡智;或者是密宗講的大圓滿;或者說不增不減、不垢不淨。第一義谛實不可說,禅宗方便說叫做即心即佛;或者說一切法無生,或者說一切法無我;就是第一義谛。或者說一切法無所得,叫做第一義谛涅槃妙心;或者說一切法空無自性,就是涅槃第一義谛妙心;或者說一切法究竟平等,叫做第一義谛涅槃妙心。究竟第一義谛涅槃妙心,所以第一義谛就是有證量的究竟解脫,叫做心、佛、衆生,叁無差別。
再來,在這個《賢首五教儀》裏面有講,賢首宗就是華嚴宗。《賢首五教儀》裏面講:法界性就是衆生性,衆生性就是佛性。何以故?法界性不增不減,佛性不增不減,衆生性不增不減,有增有減就不是佛的究竟處、究竟之道。諸位!法界性不增不減,佛性不增不減,衆生性不增不減,是故法界性即是佛性,佛性即是衆生性,衆生性即是法界性,諸法沒有增減,相不可得,沒有增減;性絕待不可得,沒有增減。(衆鼓掌)
或者說第一義谛妙真如心,諸法畢竟空,叫做涅槃妙義;或者是說一佛乘;或者說一乘寂滅道場;或者是說大般若涅槃,大般若涅槃。有時候我們講第一義谛究竟涅槃,實相無相,稱爲最上乘;或者是稱爲無上谛理,無上,無上正等正覺那個無上。或者叫無上谛理;或者叫做無可比擬;比,比量的比、比賽是比,擬,一個提手旁,再一個懷疑的疑,無可比擬。或者平等不二,叫做第一義谛涅槃妙心;或者是講本心;或者是講無所住;或者是講離一切相;或者是說無智亦無得;或者是說佛性。
諸位!我有一次打開電視,看看他們在講經說法,有的人一直強調本心,明本心,不見得見本性。這一句話問題就大了!明本心,不見得見本性,諸位!今天我們講的角度,是佛悟到究竟的處,如果本心不是本性,那麼法就有兩端了,就跑出一個心還一個性了。現在講到究竟之處,心如性亦如,心如性亦如。如果你一定要說:這兩個不同的,一個心、一個性,是不一樣,那麼就用體跟相來解釋。我們說真如是體,般若妙心是用,諸位!依體起用,攝用歸體,體用不二。爲什麼說本心不是本性呢?是自己悟道不究竟,是這樣講。就像我們在解釋智跟慧一樣,智跟慧兩個名字,名詞是不一樣的。好!你硬要在文字上解說,可以!慧是除惑,智慧的慧;智是證真,真如的真。慧除惑,智證真,所以有證果的統統稱爲智。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叫做薩婆若海。好!你一定要把名字、名詞分析開來,像依文解義一樣,那麼就是慧比較粗,智就比較細。但是在究竟之處,從佛的角度、心性來講,智跟慧還有兩種東西嗎?慧如,智當然也是如了。所以智是體,智是慧的體,慧是智的用,體、用是不二的,不二才是佛法、才是究竟處。爲什麼說講本心不是本性呢?還一直強調。這完全跟佛的第一義谛究竟實相道理是相違背的。
再來,我們講本心無所住,離一切相,就是涅槃妙心;或者是說無智亦無得;或者說佛性,叫做涅槃妙心。悟道的人,一切法統統叫做第一義谛。所以你今天你弘法,必需站在究竟之處來爲衆生解說,究竟之處就是佛的究竟之處。那我們一般人說、法師說:我又沒有悟到佛的究竟處。那就是必需依法不依人,依佛的究竟之法,不依人,人沒有辦法悟到像佛這麼高的境界,那就依佛所講的經典,經典,依據經典,《楞嚴經》講的、《楞伽經》講的、《圓覺經》講的、《金剛經》講的,依這個來入道,來入道。所以悟道的人,一切法統統叫做第一義谛;但是這個第一義谛又不可說,我們今天的演講必需方便說,那麼方便說則必需善巧說,善巧說就要借重相跟語言來好好的體悟。今天在座諸位心境不同、根器也不同、智慧也不同,看到了這個世間的相,就有深、淺、迷悟的不同,這就要看你的功夫了。用這樣講有一點模糊,用舉例子你就會恍然大悟!我們今天用舉例子來講,讓大家更清楚,萬法唯心所造,智慧不一樣,看出來這個世間是完全不同!
我現在舉一個例子,譬如說:有一對剛剛要結婚的新郎跟新娘,你問這個新郎,說:你看到了今天把新娘化妝得很漂亮。戴上紗罩,把這個白色的紗罩蓋起來,其實不是新娘,其實是老娘了,看太久了,只是那一天結婚的時候,化妝起來叫做新娘,他已經都快看膩了,可是沒辦法,大家都這樣稱呼,其實是老娘了。好了!已經看了,戴上這個紗罩,你問這個新郎,說:你何所見?汝何所見?你看到什麼?你看到什麼?這個新郎,因爲他那一天結婚,非常充滿著興奮跟期待,他就說:我看到了,今天我看到了我的新娘!全世界最漂亮的新娘!凡夫看到的就是這個,化妝得很漂亮,這是第一層。你要去問修內觀的人,修這個內觀的人,內觀——觀身不淨,你要修內觀的人來看這個新娘,就不是這樣。汝何所見?他說:我唯見不淨,全身上下,九孔、十孔全部出不淨,我看到的是頭目腦髓不淨;我看到的血液、尿液不淨;我看到的是心髒,心髒、肺髒、肝髒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盲腸、直腸,我看到的統統不淨,其他無所見!要娶妻的新郎,看到的是漂亮的新娘,而他看到的都是不淨,修內觀的人!你看,境界就差很多了!如果你找證初果阿羅漢的,問:汝何所見?他說:我唯見白骨,其余無所見。啊?一個這麼漂亮的新娘,在初果阿羅漢、證初果阿羅漢看起來竟然是一堆白骨!證初果阿羅漢。(鼓掌)繼續問,你找一個證阿羅漢果的,證四果阿羅漢的,問:汝何所見?你看到什麼?他說:我看到全是微塵,無有白骨之相,此微塵與大地之微塵平等不二,唯是微塵,其余無所見。證阿羅漢果,一眼就貫穿,看到生命的究竟,火化以後,真的就是剩下一堆微塵!啊?一個新娘現在變…
《第一義谛 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