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你的求得学业的时候,了解这是我的责任,这是我们的责任!对不对?说空、无相、无所求,是说我们的心灵,能与第一义谛涅槃妙心相应,对于能、所统统俱不所求;但是我们该有的责任,我们不可以放弃。
佛告大慧:有时候我说如,如:真如的如,如。你要如如不动,必需先有正智——正确的智慧;要先有正确的智慧,必需先心不打妄想;心不打妄想,不可以著两种:一、著相,二、著名,名字的名,名字的名。著(zháo)名当然就是属于语言跟文字了。再来讲清楚:相、名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,叫做五法。三自性叫做妄想自性(遍计所执性),或者是叫做依他起性。妄想自性叫做遍计所执性;再来就是依他起性,就是万法都是因缘生的;再来就是圆成实性,叫做三自性。简单讲:人有两条路,妄想,就走迷的这一条路;悟了,就走正智这一条路、佛道这一条路。人生只有两条路:不是迷就是悟,不是迷就是悟,生不如死就是迷,每一样事情,都让你搞得晚上睡不着觉,一点小事就是不原谅对方,一点点小钱就是看不开,这个会让你活得生不如死!妯娌之间、兄弟之间,对不对?但是学佛的人不一样,学佛的人不怕被利用,人家讲:慧律法师!他在利用您!嗯!那也不错,表示我还有一点用处,要不然人家为什么要利用我?咦?您的思想跟人家(不同),很奇怪!我说:不奇怪啊!我们被利用的,我们伤心欲绝;我不会,我被利用,没什么关系,表示我们还有一点才干,人家才要用我们。所以你看,生命它是一种观念,改得过来、转变得过来,真的是很快乐,很快乐、很幸福!
佛有时候说如,如如不动的如,有时候说实际,实际理地不虚伪,佛性涅槃不虚伪。有时候说法性,法性,诸法的实性叫做法性。有时候说法身,诸位!迷了的时候,法身就转换成虚空;悟了的时候,虚空就会转换成法身。所以有的人问说:师父!那虚空是什么?虚空就是迷了的法身,虚空,法身迷了,就有虚空跟这个五蕴色身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;悟了的时候,虚空转成法身,五蕴身转成真如自性。《楞严经》讲:五蕴本如来藏真如性,五蕴——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无一法不如,色如、受如、想如、行如、识如,把这个五蕴身就是佛身。所以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;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;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——六根攀缘六尘,但是无所攀缘,没有能所;十八界——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一十八界,本如来藏妙真如性。整个宇宙看,七大——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见、识即如来藏性,周遍法界。整个宇宙就是这些元素,物质跟精神。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见、识,看见的见,可是这个义理很深,诸位有因缘,可以看看师父讲过的《楞严经》。所以这么短的时间,真的没有办法,就只能这样子讲,你领悟多少就算多少,你领悟多少就算多少,你领悟得深,算你福报大、有慧根。
法身就是转迷成悟;虚空跟这个色身就转悟成迷,所有的众生看到一个人、看到一个虚空,这个就是迷;大悟的人不见一物,名为见道,不见一物,名为见道。为什么?因缘生的东西总是空。
有时候说涅槃,“涅”就是不生,“槃”就是不灭。有时候讲离自性,离自性就是诸法空无自性,没有一种永恒的体性,没有一种永恒的体性。有时候说不生不灭;有时候说本来寂静;有时候说自性涅槃,以示究竟实相。
那么这一段在讲什么?意思就是说:因为佛亲证的那个真如自性,没有办法讲,由于各种根器的不同,佛陀为了要让你契入,不生不灭、不增不减的如来藏性,所以用了很多的名词;小乘只有一个名词叫做涅槃;大乘,有时候空、讲空,涅槃转换一个名词就是空,空就是涅槃;无相就是涅槃;无愿就是涅槃;如就是涅槃;实际就是涅槃;法性就是涅槃;法身就是涅槃;离自性叫做涅槃;不生不灭叫做涅槃;本来寂静叫做涅槃,自性涅槃;圆满无缺叫做涅槃;海印三昧叫做涅槃,究竟涅槃;真如实相,无相无不相叫做涅槃;大圆镜智叫做涅槃;即心即佛叫做涅槃;一心不乱叫做涅槃,各个宗派都不离这个心性,以示究竟实相。因为究竟实相不可说,只好假借名相来说。所以大乘的名相很多:一真法界、一实相、真如、如如、大圆镜智;或者是密宗讲的大圆满;或者说不增不减、不垢不净。第一义谛实不可说,禅宗方便说叫做即心即佛;或者说一切法无生,或者说一切法无我;就是第一义谛。或者说一切法无所得,叫做第一义谛涅槃妙心;或者说一切法空无自性,就是涅槃第一义谛妙心;或者说一切法究竟平等,叫做第一义谛涅槃妙心。究竟第一义谛涅槃妙心,所以第一义谛就是有证量的究竟解脱,叫做心、佛、众生,三无差别。
再来,在这个《贤首五教仪》里面有讲,贤首宗就是华严宗。《贤首五教仪》里面讲:法界性就是众生性,众生性就是佛性。何以故?法界性不增不减,佛性不增不减,众生性不增不减,有增有减就不是佛的究竟处、究竟之道。诸位!法界性不增不减,佛性不增不减,众生性不增不减,是故法界性即是佛性,佛性即是众生性,众生性即是法界性,诸法没有增减,相不可得,没有增减;性绝待不可得,没有增减。(众鼓掌)
或者说第一义谛妙真如心,诸法毕竟空,叫做涅槃妙义;或者是说一佛乘;或者说一乘寂灭道场;或者是说大般若涅槃,大般若涅槃。有时候我们讲第一义谛究竟涅槃,实相无相,称为最上乘;或者是称为无上谛理,无上,无上正等正觉那个无上。或者叫无上谛理;或者叫做无可比拟;比,比量的比、比赛是比,拟,一个提手旁,再一个怀疑的疑,无可比拟。或者平等不二,叫做第一义谛涅槃妙心;或者是讲本心;或者是讲无所住;或者是讲离一切相;或者是说无智亦无得;或者是说佛性。
诸位!我有一次打开电视,看看他们在讲经说法,有的人一直强调本心,明本心,不见得见本性。这一句话问题就大了!明本心,不见得见本性,诸位!今天我们讲的角度,是佛悟到究竟的处,如果本心不是本性,那么法就有两端了,就跑出一个心还一个性了。现在讲到究竟之处,心如性亦如,心如性亦如。如果你一定要说:这两个不同的,一个心、一个性,是不一样,那么就用体跟相来解释。我们说真如是体,般若妙心是用,诸位!依体起用,摄用归体,体用不二。为什么说本心不是本性呢?是自己悟道不究竟,是这样讲。就像我们在解释智跟慧一样,智跟慧两个名字,名词是不一样的。好!你硬要在文字上解说,可以!慧是除惑,智慧的慧;智是证真,真如的真。慧除惑,智证真,所以有证果的统统称为智。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,叫做萨婆若海。好!你一定要把名字、名词分析开来,像依文解义一样,那么就是慧比较粗,智就比较细。但是在究竟之处,从佛的角度、心性来讲,智跟慧还有两种东西吗?慧如,智当然也是如了。所以智是体,智是慧的体,慧是智的用,体、用是不二的,不二才是佛法、才是究竟处。为什么说讲本心不是本性呢?还一直强调。这完全跟佛的第一义谛究竟实相道理是相违背的。
再来,我们讲本心无所住,离一切相,就是涅槃妙心;或者是说无智亦无得;或者说佛性,叫做涅槃妙心。悟道的人,一切法统统叫做第一义谛。所以你今天你弘法,必需站在究竟之处来为众生解说,究竟之处就是佛的究竟之处。那我们一般人说、法师说:我又没有悟到佛的究竟处。那就是必需依法不依人,依佛的究竟之法,不依人,人没有办法悟到像佛这么高的境界,那就依佛所讲的经典,经典,依据经典,《楞严经》讲的、《楞伽经》讲的、《圆觉经》讲的、《金刚经》讲的,依这个来入道,来入道。所以悟道的人,一切法统统叫做第一义谛;但是这个第一义谛又不可说,我们今天的演讲必需方便说,那么方便说则必需善巧说,善巧说就要借重相跟语言来好好的体悟。今天在座诸位心境不同、根器也不同、智慧也不同,看到了这个世间的相,就有深、浅、迷悟的不同,这就要看你的功夫了。用这样讲有一点模糊,用举例子你就会恍然大悟!我们今天用举例子来讲,让大家更清楚,万法唯心所造,智慧不一样,看出来这个世间是完全不同!
我现在举一个例子,譬如说:有一对刚刚要结婚的新郎跟新娘,你问这个新郎,说:你看到了今天把新娘化妆得很漂亮。戴上纱罩,把这个白色的纱罩盖起来,其实不是新娘,其实是老娘了,看太久了,只是那一天结婚的时候,化妆起来叫做新娘,他已经都快看腻了,可是没办法,大家都这样称呼,其实是老娘了。好了!已经看了,戴上这个纱罩,你问这个新郎,说:你何所见?汝何所见?你看到什么?你看到什么?这个新郎,因为他那一天结婚,非常充满着兴奋跟期待,他就说:我看到了,今天我看到了我的新娘!全世界最漂亮的新娘!凡夫看到的就是这个,化妆得很漂亮,这是第一层。你要去问修内观的人,修这个内观的人,内观——观身不净,你要修内观的人来看这个新娘,就不是这样。汝何所见?他说:我唯见不净,全身上下,九孔、十孔全部出不净,我看到的是头目脑髓不净;我看到的血液、尿液不净;我看到的是心脏,心脏、肺脏、肝脏、胃、大肠、小肠、盲肠、直肠,我看到的统统不净,其他无所见!要娶妻的新郎,看到的是漂亮的新娘,而他看到的都是不净,修内观的人!你看,境界就差很多了!如果你找证初果阿罗汉的,问:汝何所见?他说:我唯见白骨,其余无所见。啊?一个这么漂亮的新娘,在初果阿罗汉、证初果阿罗汉看起来竟然是一堆白骨!证初果阿罗汉。(鼓掌)继续问,你找一个证阿罗汉果的,证四果阿罗汉的,问:汝何所见?你看到什么?他说:我看到全是微尘,无有白骨之相,此微尘与大地之微尘平等不二,唯是微尘,其余无所见。证阿罗汉果,一眼就贯穿,看到生命的究竟,火化以后,真的就是剩下一堆微尘!啊?一个新娘现在变…
《第一义谛 3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