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麼幾萬個人一下子下去,就剛好死了你,對不對?人家飛機坐了幾百趟也不會死。所以說這個命,有命有因果,認命。
第叁點叫觀心無常。觀照我們這個心,它是剎那、剎那生滅、剎那生滅的。我們今天是受時間跟空間的支配,那麼爲什麼會有時間跟空間的支配呢?是因爲我們自己把它創造出來的。這話怎麼講呢?要讓一個人開悟的時候,他自然從自性流露出來。把時空化歸于一種執著,因爲時空是建立在立體,那麼那個立體的本身是因爲有我執的觀念,所以産生X軸、Y軸跟Z軸,加上時間是四度空間,要是沒有那個zero,零點,那麼X軸、Y軸跟Z軸就産生不了叁度空間的東西。那麼這個zero,是怎麼樣産生的呢?是因爲我們給它假設,in case,if case。這是zero,點一點這是zero,有什麼理由?沒有理由,就是假設。如果連原點都沒有的話,你怎樣産生叁度空間呢?點是什麼?原點就以自我爲中心,就産生你我他的觀念,就産生平面産生空間,産生一切的衆生的念頭,如果開悟的人,用不著我說明,他自然會了解。如果不開悟的人,那我只好用比喻的。
譬如說我們在睡覺,當我們在睡覺的時候,你知不知道你睡到幾點?你會睡到一半起來看表嗎?說我昨天睡著的時候,剛好是一點四十分五十五秒,那就是還在看表,還沒有睡覺,當你睡覺的時候,你根本沒有時間的觀念,你也不知道你是睡在榻榻米,還是彈簧床、還是地上。如果你有這個念頭,那還沒有睡著,整個晚上徹夜難眠,翻來覆去的。只要我們一醒過來,一看我是睡在這個房間,現在幾點了,房間就是一個空間,那麼時間就是一個抽象的觀念,所以時空是由心所創造出來的。時間跟空間,是由我們內心裏面自己去創造出來的,然後自己去執著,佛就沒有所謂的空間的觀念,量周沙界,心包太虛。
譬如說我們今天這個海洋館,是容納差不多叁百多個人,今天我們演講了叁、四百個人,叁百多個,這空間就容納這麼大,那麼臺灣大學就容納更多的。可是有一個範疇,因爲它有一個範疇,所以它的數量就有限度,如果沒有一個範疇,與空相應,心如虛空,你說這個界限有多少?虛空有沒有界限,虛空沒有界限。虛空沒有界限的時候,我們的胸量如虛空,無所不包容,那你痛苦什麼?所以我們講空間,事實上是講我們的心。我們的心建立了時間跟空間,而空間是我們的胸量問題。
觀世音菩薩稱爲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,是爲什麼?因爲他把一切的衆生當做是自己的兒子,他沒有所謂的親疏的觀念。親就是親戚,親情比較慈悲,不是親情就比較怎麼樣?疏遠,比較不慈悲。觀世音菩薩不是這樣,所以他是一個解脫的人,在他內在裏面沒有産生一種點、線、面的觀念,也沒有所謂的仇視的觀念,也沒有所謂的善惡的觀念,也沒有所謂的好壞,統統平等。自然內在裏面,高達到這種超越時空、去掉分別的人,他一定沒有束縛的,什麼事情都束縛不了他。
因此我們要了解,觀心無常,剎那、剎那之間變化。我告訴諸位,今天如果你在談戀愛,假設說你今天非常、非常地喜歡他,但,也許有一天他是你非常痛恨的人,因爲我們的心都是在變化的。所以我們的心要平穩,那個學佛的人最高的境界,最高的境界就是沒有境界,空!一切法不能動到他的念頭,他不可能會痛苦,因爲他的感性裏面跟理性是一直線的。我們衆生不是的,我們衆生是感情高理性就低,理性高感情就低,就整天在那邊起伏,波浪是大得不得了,欲望是那麼的重,一天到晚都在追求,然後創造這些痛苦的業因,來世又繼續投胎,就是這樣讓這股力量一直推動,萬劫不能解脫。沒有辦法把它會歸到感性跟理性的一種balance,一種平衡點,他沒有辦法。所以他沒有辦法去掉這個執著,沒有辦法去掉這個得失的觀念。
再來就觀法無我。這個法是一切事理的總稱,這個杯子也是法,法的一種;這張桌子也是一個法;這個麥克風也是一法。爲什麼觀法無我?這一句話很多人都誤會了,以爲說觀照我們這個身體是沒有我的。對,但是這只是局部的,因爲身體也是一個法。就是觀照一切的,譬如說這張桌子,這張桌子我們看有一個個體,可是這個個體,是我們用板子把它釘起來,組合起來的,把這板子一拆開來又沒有了,叫做法,緣合即成。因緣和合,就有這張桌子,緣散就分開了。所以這個觀法無我,是每一個事相你都透視它,那你就絕對的理性。換句話說,學佛就是學怎麼樣?學人家沒有辦法騙得過我們。學佛就是學什麼?學甯靜的那份念頭,學習人家沒有辦法騙我們,這世間也騙不過我們。爲什麼?因爲我們太了解了。
如果當我們了解觀法無我,麥克風不是真的,桌子不是真的。所以佛在《金剛經》裏面講的,佛說:世界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佛說:桌子即非桌子,是名桌子。《金剛經》就是這個意思。佛說,世界,世界就是衆生講世界了,即非世界,實在講不是世界。爲什麼?世界只是微塵裏面,顆粒微塵所構成的,就不能講世界,因爲那是假的。佛說:桌子即非桌子。實在不能講它是桌子,因爲桌子本身是假的,是名桌子,因爲衆生大家都講它是桌子,所以我們叫它桌子。換句話說,佛說,桌子,是說衆生大家都是講桌子,即非桌子,就是你要透視它,桌子的本身沒有實在的本體,沒有永恒的東西藏在桌子裏面,是名桌子,是因爲大家要講它桌子,所以我們要講一個名字,讓他來叫。
鉛筆、鋼筆、原子筆,是不是?如果說沒有名字的時候,怎麼樣?你不能說:“拿過來。”他說:“拿什麼?”沒有名字你怎麼拿呢?對不對?所以要借假修真。佛告訴我們名字雖然是假的,但是如果你要觀照,就變成真的。名字文字本身就是實相,實相本身就是般若。那麼這句話怎麼講呢?如果說文字是假的,你就說什麼都不要執著了,那就什麼都放下了。你沒有那個能力,所以佛爲什麼叫你念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,爲什麼要這樣念呢?因爲他知道,他知道衆生要執著,我就讓你執著得更專更精,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,你的妄想太多,是不是?你念到南無阿彌陀佛,這是一個聖者,或者南無釋迦牟尼佛,這是一個聖者,他的名就代表他德高望重的人,對不對?所以這個文字本身,就能夠通達我們的心性,就是實在的。
牆壁寫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你可能跟它下跪頂禮的。如果寫「南無崔苔菁」,南無崔苔菁,你念什麼想到崔苔菁,對不對?金鍾獎頒獎,她是崔苔菁,她是演藝人員,很了不起的演藝人員,你的觀念就這樣子。那麼南無釋迦牟尼佛,他是教主,你稱到耶稣,他是一個聖人,孔子是儒家的聖者,就是這樣子。名字本身是假的,但是在衆生來講就是真的。所以觀法雖然無我,但是不能否認它的存在性,不能否認它的存在性。換句話說,存在性本身是存在,但是我們要去透視它,它是假的。那麼這樣子的話,就不會迷惑了。
有一次,我們在大學的時候,在畢業旅行。因爲我在四年的大學裏面,絕對不跟他們出去郊遊的,我四年的大學裏面都是在圖書館的,他們在期中考、期末考,他們都抱書去讀書,我也抱,《印光大師全集》去看的,我也是很用功的。到畢業旅行的時候,他們說一定要去,一定要去的時候,他們要整我,點名要唱歌。他說:“阿彌陀佛唱一首歌嘛。”阿彌陀佛唱一首歌嘛,他說:“阿彌陀佛不會唱歌?”拿來,唱一首「王昭君」,就唱給你聽嘛,對不對?唱一首,他說:“安可,安可。再來一首,once more。”再來就再來,唱一首「港都夜雨」,真的,(日語)沒有問題,(日語)所以這個沒有什麼。這是衆生相,你要叫我唱,我就唱給你聽。
我今天是出家,當然不能唱歌,我今天出家我唱歌,明天報紙馬上出來,慧律法師在臺灣大學演講,竟然唱起歌來,現代的和尚,股票明天馬上跌停板。對不對?這個看情形的,我們的身分就是普度衆生,不能破壞形象的,我們的原則就是這樣子。如果你觀法無我,你就知道你會萬事隨緣。不勉強這個緣分,你就不會痛苦了,跟我們有緣的,他逃不掉,跟我們沒有緣分的,你追也追不到。觀法無我,沒有一件事情是永恒的,沒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,你就活得更快樂了。
再來我們從主觀跟客觀,因爲標准性的不同,所以衆生會互相攻擊。六祖大師告訴我們:诤與道相違。诤,要加言部,如果兩個人在爭論,與道相違,沒有意義的辯論,那是永遠沒有結果的。有一個基督徒他來找我,他就說:“林益謙...”他叫我的俗家名字,那時候是在家,念大學的時候都會碰到這些,他說:“你們佛教講,生從哪裏來?”我說:“生從十二因緣來。”他說:“十二因緣是什麼?”我說:“這要講很多,換我問你,你們基督教講人從哪裏來?”“人是上帝所創造的。”我說:“那上帝從哪裏來?”“上帝他自己造的。”“上帝自己造的?上帝站在哪裏創造天地萬物,他從哪裏跑出來的。”他說:“我們是被創造的,我們不能辯論,我們只有聽命于他。被創造出來的不能辯論的。”我們不能用理性去反駁,我們不能用智慧去分辨,因爲我們人的智慧是有限的,上帝是高高在上,所以他這樣的言論,是說叫我們不要透過理性,直接用感性去信仰它。你只要禱告就自然會感應,你不要了解上帝,上帝自然會保佑你,只要你對他有虔誠,信者得永生,不信者下地獄。你只要匍匐在他面前讴歌、贊誦,愈顯示自己的無知、痛苦,乃至于說罪惡,愈能夠顯耀上帝的榮耀,把一切榮耀歸于上帝。
我說:“人是怎麼來的?”他說人是上帝創造的。我說:“上帝從哪裏來?”他說這個不能問的。不能問的,這個什麼答案?你說這是什麼答案?他說:“釋迦牟尼佛怎麼講?人從哪裏來?”我說:“人是從無明來的。就是沒有智慧,去造業來的。”他說:“從什麼時候開始?”我說:“沒有開始。佛教講:無始無明…
《佛教心理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