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本處,沒有任何距離。 六七就是因中轉,這個第六意識就是分別心,第七意識就是執著的心,這執著跟分別的心,是在因中就轉,所以我們的下手處就是這兩個。你果沒有辦法,你到第八意識的果,就是佛才有辦法,要象惠能大師、釋迦世尊才有這個能力,我們要在哪修行呢?第六意識,第七意識下功夫,這個就是我們的起點。第六意識就是分別,了知萬法,萬象都是心映現出來的,沒有實在的東西,不要被假相所控製住,所影響,那麼你的色身也開始起變化。在第七意識下手,這個我執跟法執,要徹底的摧毀,當我們一個修行人修行的時候,應當發大願,決定無所求、無所住、無所拒。無所住就是你一定要發願,修行,今生今世就不住相。爲什麼不住相呢?著相就沒有辦法見真如法身,離相它者真如的因,如果你著相,生滅法、執著分別,他就一直連續六道輪回,你當下見相,離一切相,這個就是真如的因,我們要用真如開始轉動我們的修行力量,就一定要離相才有辦法、不住相才有辦法。 于一切世間無所求,這樣徹底的放下,生滅、增減,這些相的東西,金錢、吃住,能安住就好,一切隨緣,心性上要下徹底的功夫。這樣在因中下功夫的時候,你就真的在修行。一個人念佛、拜佛、誦經,我們贊歎,但是念佛、拜佛、誦經,這個人能夠釜底抽薪的,再徹底的執著放下,徹底的放下分別心,我說這個人遠遠超過只有念佛、拜佛、誦經的人。放下、再放下,徹底放下是真修行人,這個是真正修行人。叫作:五八六七果因轉。 講到這,就有一個女衆,在家護法居士,以前聽了師父的經典,她就說:喔!師父,我可能有消息了喔!我說:你有什麼消息?我這個量很少啊!喔!那你的意思呢?會不會證初果啊?我說:你要不要看醫生啊?量很多跟很少,你要弄清楚喔,子宮壁薄的人,營養不良的、體質虛弱,量自然就少;子宮壁厚的人,量自然就多,不一定看這個,因爲我們只有看到律藏裏面有這樣的提示,順便講給大家聽聽,你不要量一減少,就說你證初果,你要不要看一下婦産科呢?那萬一有一天不小心停了,哇!我證阿羅漢果了。糟糕了,亂講喔! 【但用名言無實性】。只用這些語言,在方便說說而已,這裏面也沒有真實性的什麼轉不轉,沒有!果,緣起無自性,因,緣起無自性,緣起無自性就是生滅,生滅就是當體即空,就是無實性。沒有轉來轉去這種東西,那叫做方便說,轉來轉去是對凡夫講的,才叫做轉動。此句是說:但轉其名,不轉其體,我們的清淨圓明的自性,從來沒有轉的,搞清楚啊!【若于轉處不留情】,如果你在轉識成智,轉凡成聖,轉煩惱成菩提,當下不執著。說:我在轉動,我在修行!那是還不能離開四相。意思是說:你不能著凡見,可是,也不能著聖見啊!不留情就是連那個聖見都不可以執著。說:你看!我在修行,我比你行!完了,如果你能夠在轉處,在轉煩惱成菩提的當下,轉識成智的當下,還不能動一個念頭說:我在修行,在轉動,這個才是一個真正修行人。 【繁興永處那伽定】,【繁興】就是人多吵雜的地方。【永處】就是永遠處在,【那伽定】就是恒定,自性的定,定慧均等,叫做那伽定。所謂那伽定,叫做:無一不定時。我們的圓明,湛然清淨的自性,從來沒有增減,就是因爲你妄動。你就是處在六根、六塵乃至于衆多的人,吵雜、煩你,你一樣的如如不動,當你大徹大悟的人,就是這種境界。所以師父前面就告訴大家了,什麼叫大徹大悟人的心境?叫做:入萬人之中,如入無人之境,叫做大徹大悟。因此,我們研究了這個自性法門,其實本身就是具足的,問題就是沒有人家跟我們引導。一般人引導就是說:你念阿彌陀佛,生死事大,念佛要緊。我們上人就是這樣子,煮公上人就是這樣子。平常一般的道場,或者法師,他都是這樣講:哎呀!無常啊!世間是苦啊,你要念佛求生極樂世界,這沒有錯!念佛、拜佛、用功很好,問題是煩惱來的時候壓不下,這個才是大問題。修行沒有找到問題的症結所在,你搞了十年、二十年,問題還是在。所以,我一直重複的講:一生一世不是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就可以處理你今天所發生的所有事情,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但是有一股力量,就可以解決你今天所發生的一切問題,就是清淨自性的大般若智慧,就是這個,能夠處理任何的狀況,爲什麼我們念佛今天念得不得力?不見性,困難重重,大家都想往生,都想了生死,下手的地方,都在方便裏面。權巧方便,你要觀想,你要念佛,很好!我們都贊歎,我的主張要在清淨自性下功夫。 經文,【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:叁身元我體,四智本心明。身智融無礙,應物任隨形。起修皆妄動,守住匪真精。妙旨因師曉,終亡染汙名】。 【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】:【通】就是智通,智通法師頓悟性智,就呈這個偈頌。【叁身元我體】,這個清淨法身、圓滿的報身、應化身,原來就是我如如不動的本體。【四智本心明】。我們這個成所作智、妙觀察智、平等性智,大圓鏡智本來就是來自我們清淨心。不二法門,我們的心清淨,四智就現前了。【身智融無礙】,叁身四智本來就是融合,融無礙,是不二的,融合不二的。【應物任隨形】。這個《金光明經•四天王品》裏面講,說佛的真法身就象虛空,應物現形,如水中月。你今天念佛,其實佛早就來你的前面了,佛、觀世音菩薩早就在你的面前了。爲什麼有人念佛念得感應,聞香、見佛、見光、大感應,這非常的誠懇,非常誠懇,他雖然不能徹悟,但是,他非常誠懇,誠懇接近第一義谛,非常誠心、誠懇,就接近第一義谛,沒有妄想。所以,很多念佛的人,都是老太婆在成就,我什麼都不懂,沒關系啦!阿彌陀佛……特別感應,這跟沒有分別沒有什麼兩樣啊,阿彌陀佛……就這樣子。爲什麼我叫你堅持念佛?就是這個道理,要大徹大悟,行不行,不知道,還得看種種的因緣,跟你的根器。但是,你念南無阿彌陀佛,就決定超生死。我們不能打那個沒有把握的仗,說我今天每天來參……萬一沒有開悟怎麼辦呢?是不是啊!我們就是要打那個很有把握的仗,好好的在自性起動,要聽、要參、還要一心念佛。當你念佛念到定的時候,你動念,馬上妄想起來,阿彌陀佛被這個執著、分別打斷了,你修行就要好好的檢討。 【起修皆妄動】,哎呀!這個六祖真是不得了,圓明的、湛然的清淨自性,是動不得的,染汙即不得,修證、沒有修證,無可修、無可證,本來就存在,起修統統叫做妄動。【守住匪真精】。【守】,執著;【住】,叁身四智;【匪】就不是;【真精】,清淨自性。你執著叁身,還有一個叁身四智,不曉得這個就是,根本圓明湛然的清淨自性,所映現出來的叁身四智;你還動一個念頭,去守住叁身四智,就不是清淨自性,清淨自性不假修持,本來就圓明的。【妙旨因師曉】,我悟到這個清淨自性,因爲惠能大師,稱爲師曉,就是因爲等于自己的師父一樣,才了解。【終亡染汙名】。悟了自性之身跟智,悟了自性的叁身跟四智。染汙名,就是亡了假名的染汙。假名:相的東西,文字的東西、他就放下了。名相會染汙我們的清淨心,執著語言、文字,包括叁藏十二部經典,是契契我們的本性而已,動一念頭,還執著叁藏十二部經典,又不是我們清淨自性了。所以,有一個人問大徹大悟的禅師說:禅師!你也看經典嗎?他說:我看經典,就遮遮眼睛。你們一般人看經典,望穿了牛皮。好象那個牛皮要把它看破一樣、看穿了一樣,佛法不在那個眼睛看,這是心悟的東西。 經文,【僧智常,信州貴溪人,髫年出家,志求見性。一日參禮,師問曰:汝從何來?欲問何事?曰: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,蒙示見性成佛之義,未決狐疑,遠來投禮,伏望和尚慈悲指示。】 【僧智常,信州貴溪人】,信州就是江西省貴溪縣人。【髫年】就是童年,小兒垂發辮,綁那個辮子,小孩子。髫年就是童年【出家,志求見性。一日參禮,師問曰:汝從何來?欲問何事】?你從哪來?想要問什麼事情啊?【曰: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,蒙示見性成佛之義,未決狐疑】,懷疑還沒有處理。【遠來投禮,伏望和尚慈悲指示。】 經文,【師曰:彼有何言句?汝試舉看。曰:智常到彼,凡經叁月,未蒙示誨。爲法切故,一夕獨入丈室請問: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?大通乃曰:汝見虛空否?對曰:見。彼曰:汝見虛空有相貌否?對曰:虛空無形,有何相貌?彼曰:汝之本性,猶如虛空。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,是名正見;了無一物可知,是名真知。無有青黃長短,但見本源清淨覺觀圓明,即名見性成佛,亦名極樂世界,亦名如來知見。學人雖聞此說,猶未決了,乞和尚開示。】 六祖就說了,【師曰:彼有何言句】?他講些什麼道理啊?【汝試舉看】。來!舉個例子看看,他講些什麼話。【曰:智常到彼】,我到那邊,【凡經叁月】,叁個月,【未蒙示誨】。統統沒有開示。我【爲法切故】,有一個晚上,【一夕獨入丈室】,單獨一個人,來到方丈室。【請問: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?】請問大通和尚:什麼是我們本來的心性?【大通乃曰】:就問他,【汝見虛空否?對曰:見】。看到啊!【彼曰】:大通和尚就回答了,【汝見虛空有相貌否?】你看虛空有相貌嗎?【對曰:虛空無形,有何相貌?】大通和尚就說,【彼曰:汝之本性,猶如虛空。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,是名正見;了無一物可知,是名真知。無有青黃長短,但見本源清淨覺觀圓明,即名見性成佛,亦名極樂世界,亦名如來知見。】 諸位!沒有悟道的人,看到這一段,一定認爲大通和尚是開悟的人。但是,見性的人一看,就知道錯了。《大乘起信論》就講得很清楚,說:沒有見性的人,告訴他:我們的清淨自性如同虛空,不明佛的用意的人,就把我們的清淨自性,認爲我們的清淨自性就是虛空。失去作用,他觀照虛空,…
《<六祖壇經>講座第五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