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教心理學

  佛教心理學

  慧律法師主講

  地點:臺灣大學

  時間:民國77年11月1日

  諸位同學:九月十七號郭士範同學要我來跟大家談一談修行的方法,那麼我是告訴郭同學,因爲臺大剛開學沒有多久,一定有新同學來聽,那麼要講到修行的方法,可能比較早一點,先給同學一些初機的、正確的觀念。

  學佛是一件很踏實的工作,要往下紮根才能往上結果,不談玄也不說妙。那麼臺灣大學的同學都是一流的學生,這是全國公認的最高學府,學校也大,我們找了老半天找不到,在這個地方演講我都找不到,繞了老半圈就是在這個地方,找得好苦。還好,郭同學他們在校外等我們,要不然在這個地方你怎麼找?你根本不可能找得到的。是吧!小法師就要躲在這個地方演講,諸位也是找得很辛苦,也沒有什麼指示標統統沒有。

  那麼臺灣大學的同學,頭腦是特別的好反應也快,我們今天所談的內容,也不能講得很淺,但是也不能講得很深。一個演講者來講,他很困難就是這樣子的,根器利的人他書已經讀得很多,也有年紀比較大一點的,因爲今天包括校外來的也有,我們今天是針對臺大的同學講的,如果我們今天講得很淺的話,那麼老參的人就得不到什麼東西,有很多同學是因爲你講得很淺,他就在背後講:“這個法師沒什麼程度,講那麼淺。”那麼有的同學他喜歡聽什麼?聽很深的。他出去就會講說:“這個法師很有程度的。爲什麼很有程度?他講什麼我都聽不懂。”原來要講得讓你聽不懂才顯示我慧律法師的程度出來的話,那這個很簡單,easy,很簡單,我把華嚴思想拿出來,講兩個鍾頭,你不曉得我在講什麼。這個沒有什麼意思的。講得太淺人家批評沒有程度,講得太深的話,要是有心研究佛法的人,他會感到很困難,因爲這個佛法實在是太深了太廣了。它這個special noun is very much非常多的,很多的專有名詞。

  你弄不清楚的時候,我們有心想要學佛,很不容易請法師到學校來演講,有這個緣分,講得很深,結果得不到利益。得不到利益,我講的是我的東西,這不是你的東西。那麼講得太難了,又以爲佛法是不著實際的一個玄學,像烏托邦一樣的東西,那麼剛好相反的,因爲佛法這種東西,就在你的眼前,一切生活上,包括你的語言、行爲,包括你的起心動念,包括你一切迷、悟的剎那之間,統統是佛法!

  凡是所有時空交會點,都融合了人的任何行爲、語言,統統是不能離開佛法的。所以佛稱爲人生宇宙的究竟解脫之人,大聖人。那麼我們說在聯考上,這個人考取臺大是很了不起,教育很高,頭腦很好,這個是不是說,一個人書讀得很多,就表示他活得一定很超越呢?那廣欽老和尚沒讀書怎麼辦?六祖惠能大師也沒有讀書,那個臨命終的自在放光,幾天以後要走的事情,他都交代好了,雙腿一盤就走了。換句話說。學佛是重在悟,不是重在世智辯聰,不是的。

  我們今天所學到的這些,只能運用在我們謀生的技能上,給我們在社會的一種肯定,給我們在生活方面改善,那是我們在從事任何一件事情,比較方便而已。就利用這些語言的符號,我們所學到的background,我們這個背景所教育所産生的,運用在這個世間而已,可是一樣是迷,並不是悟。佛是一個怎麼樣子的人呢?迷跟悟的差別,就是這麼簡單。悟了他就是佛,時間跟空間不可能拘束他的;迷了菩提就顯現不出來,本性就顯現不出來,一天到晚就是追求迷茫。

 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講,一朵花,以同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什麼?一朵花。這一朵花散出來很多香的味道,它是代表什麼?我們在研究方面來講,就是細胞、光合作用。它又代表什麼呢?如果我們是一個修行的人,從這一朵花,我們去悟出什麼道理出來?這就是教育的不同。我們從小的教育就是,這是一朵花,它就是花。因爲我們心中一定要假設一個名詞,然後讓我們來認識它,名詞的本身也是人創造出來的。所以叫做佛。

  佛又告訴我們:自心起自心,非幻成幻法。自己心中所影現出來的,這個世事物,我們給它安上這個名詞,然後我們再自己去執著這個名詞。錯了!我們的思想,都是生活在一種錯誤的教育當中。第一點,教育愈高,不一定活得很快樂的,不一定的。你不會應用,一樣是活得很痛苦的。佛教告訴你你要悟。怎麼個悟呢?看到任何的事情,你統統要去悟。

  譬如說這朵花,它放出香氣出來,香的味道,男孩子看聞到香味,女孩子看也是聞到香味,富有的人看也是聞到香味,貧窮的人來看也是聞到香味,殘廢的人來聞也是聞到香味,這一朵花對每一個衆生來講,它都散發出平等的香味出來。而我們呢?我們人有辦法做到這樣子沒有?我們人很善于分別的。就是說這個人地位、身份、貌相好看就拚命地欣賞,這個人殘障乃至說是不好看,乃至說很貧窮下賤,是人家的傭人,煮飯的掃廁所的,他一聽到這個掃廁所的就哦…就這樣,然後在我們自心裏面,就産生一種強烈的抗衡作用,我們的理性被我們的感情所駕馭著,整個人生觀裏面全部用感性來批判真理的存在性,他沒有辦法用真正的平等的心態去對待衆生。那就開始痛苦,就分別。

  我們儒家所講的“仁者無敵”,到底有幾個人悟出來呢?仁者無敵。你不要以爲說慈悲的人就是沒有敵人,不是這個意思。你認爲說仁慈的人就是沒有敵人也不對,啊!這樣也不對。仁慈的人還是有敵人,慈悲的人還是有敵人,爲什麼?你慈悲人家不會慈悲。什麼叫做仁者無敵呢?就是我們的心如果一切事情,都能夠寬恕一切衆生,你跟自己不會過意不去。你知道嗎?你是你自己最大的敵人!是這個道理。當我最大的慈悲的時候,我不在意你對我怎麼樣,這叫做仁者無敵。是你不跟自己過意不去,叫做仁者無敵。

  你已經發出大慈悲要救他,他不讓你救,那不是我們的問題。所以說慈悲的人,就沒有敵人嗎?有,還是有敵人。爲什麼?人家忌妒你的才幹,還是會有敵人的,那麼這個敵人不是我製造出來,是衆生的心性包容不了你,所豎立的。在這個世間本來就是這樣子的,你不要稍微有一點成就,你有一點成就,人家就要把你拉下來的,這一定的道理。所以我們聽到什麼毀謗,或怎麼樣?這個我們感覺很自然的,這個沒有什麼不對的道理。對不對?人家講說:“慧律法師,有人批評你。”怎麼樣,我說:“那當然。我有才幹,他才批評。我精神病,他批評什麼?”對不對?你說對不對?對就鼓掌嘛,對不對?我精神病,他批評我幹什麼?今天你有才幹,他就一定要批評你,這很正常的。

  今天我們的總統,做到這樣子的時候,人家還是鬧啊,對不對?這個世間都是兩面體的,你覺悟的話,感覺這個很自然的。是不是?人家批評我,對,就是要批評我。我又不是聖人,不被批評,聖人還是要被批評的,就是釋迦牟尼佛來做,也沒有辦法做到平等。爲什麼?他內心一切平等,但是不是佛的問題,那是衆生的問題。

  我們要了解,聖者的心態沒有敵人。但是衆生就有敵人。因此我們要了解,只要我們對得起我們自己,對得起天地良心,你如果一定要勉強自己去做別人喜歡做的事情,那你很累。他希望我今天怎麼樣,他希望我明天怎麼樣,每天都活在別人的要求之下,失去自己的原則,那算什麼?孔子講的“鄉願”。好好先生,什麼都好,對不對?沒有意見。沒有意見就變成沒有原則,你沒有原則怎麼講慈悲呢?對不對?人家說:“慧律法師,他去殺人。”“好,殺人很好。”開玩笑,對不對?不行就是不行。能夠原諒的原諒,不能原諒就…告訴你這個還是不可以的。慈悲一定要站在原則之下,沒有原則不能講慈悲的,講爛慈悲。

  剛剛舉的那一朵花,我們能夠悟嗎?佛的教育就是這麼直接了當的東西。你要參禅,要去開悟那個東西出來,所以我們參天地萬物都是道場。就是什麼?就是我們的心。今天我們要講的題目是「佛教心理學」。學醫的人,像郭惠珍醫師出家,中國醫藥學院畢業出家,那麼她當然會贊歎說…學醫的人就贊歎佛是個大醫王,他可以醫治無量衆生的苦惱的病症。所以學醫的人贊歎釋迦牟尼佛是大醫王,學教育的人贊歎佛是大教育家,學哲學的人贊歎佛是大哲學家,學科學的人贊歎佛是大科學家。那麼諸位如果有機會的話翻開《楞嚴經》,《楞嚴經》你去看看佛的智慧,你會嚇死了。我也是念理工的,看到《楞嚴經》裏面所講的那一種佛的那個智慧,你想都想不到,他怎麼有這種智慧,還是兩千多年,沒有顯微鏡,沒有天文望遠鏡,沒有什麼解剖學,也沒有什麼物理、化學可以…統統沒有。他竟然講出來的,兩千多年後才慢慢地發現出來。他真是不得了的!

  大家都是在追求真善美的人生,我們也是。出家人不是頭腦壞掉的,那麼修行人就會贊歎佛是個大解脫的人,他是生死自在。佛陀告訴我們:“我在幾個月以後,我就要入涅槃了。”他神通自在,他超越時間跟空間,他超越六道輪回,他不受時空的支配,沒有一個人有辦法跟他相提並論的。你要活到什麼時候?你怎麼知道?你能夠事先幾個月,就告訴你家裏的人,說:“我幾月幾號要死嗎?”有一種可能預知時至,就是要槍斃了。我十一月底要被槍斃,那就自知時至了,自己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要死了,非死不行嘛。對不對?是人家要你死的,不是你知道你要死的。那是沒有辦法的。對不對?

  我們有這個能力嗎?沒有辦法。所以我們變得生死不自由。看到什麼東西,貪;看到什麼東西,瞋恨心。我們沒有一分沒有一秒,真正的冷靜,真正的理性,真正的達到平衡的心態,幾乎沒有。那麼今天我們心靈學社,如果能夠好好地研究佛法,就包括了一切,統統有。譬如說神奇鬼怪的鬼神,或者是乩童,死後的亡靈牽亡,或者是修行到一個境界的時候,發出很大的神通力量,佛法來講,這個都是小兒科。不是外科,都是小兒科,也不是婦産科。對佛法來…

《佛教心理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談初發心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