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無生,無生的清淨自性,會起種種的大作用。所以定就是寂,慧就是照,其實這個是寂照同時,體用一如,不生不滅。無生就是如如,我們見到這個世間就是一直生,我們所看到的這個相,不知道這個相是不可得,我們一直生執著、一直生煩惱,從來沒有停止過的,一天到晚就是搞這個假相的問題。
【雙修是正】。雙修就是定慧,是指定慧雙修。定跟慧,它是同時存在的。【法海言下大悟】,祖師大德一兩句話就解決了,生死就了了。【以偈贊曰:即心元是佛】,我當下的這一顆清淨心自然就是佛,不必另外找了。【不悟而自屈】。我竟然沒有悟到,我這一個當下的清淨自性,而我委屈了自己,一直在找。心外求佛,不曉得當下這一念不生不滅的清淨心就是佛。【我知定慧因,雙修離諸物】。我知道定跟慧的來源是什麼,來源就是見性,只要你見性,定慧均等,大徹大悟的人,二六時中都在定,因爲動中有不動嘛,所有的作用都是無生。雙修就是定慧,你想要修定嗎?想要産生在般若智慧嗎?首要的工作,離諸物,這個也是見性的最大的動力:離開一切相的執著,只要你離開一切相的執著,不要去起心,不要去動念,定跟慧就具足。
經文,【僧法達,洪州人,七歲出家,常誦《法華經》。來禮祖師,頭不至地。師诃曰:禮不投地,何如不禮?汝心中必有一物,蘊習何事耶?曰:念《法華經》已及叁千部。師曰:汝若念至萬部,得其經意,不以爲勝,則與吾偕行。汝今負此事業,都不知過。聽吾偈曰:禮本折幔幢,頭奚不至地。有我罪即生,亡功福無比】。
【僧法達,洪州人】,洪州在今天江西南昌縣。【七歲出家】,很早了,【常誦《法華經》。來禮祖師,頭不至地】。很狂妄!來頂禮六祖,頭不碰到地,因爲他覺得不得了。【師诃曰】:六祖就诃責他了,修行人這麼我慢,要求求法,頂禮,這個頭還不碰到地上,那成什麼禮啊?【禮不投地】,就是這個頂禮就簡單點個,點個還不到地面上。【何如不禮】?你幹脆就不要頂禮了,你內心世界裏面這麼狂妄,這麼自負,你自己覺得很行,你又來頂禮,又來求法,覺得自己很行,你幹脆不要頂禮好了。
六祖就說了:【汝心中必有一物】,你心中一定執著某一種東西。必有一物就是:你心中就是著一種相。他就問了:【蘊習何事耶】?蘊就是醞釀成一個風氣,蓄積,累積的意思。蘊習就是從以前到現在,你從過去累積以來是修什麼行的?【曰:念《法華經》已及叁千部】。哇!夠多的吧!《法華經》有六萬多字,將近七萬字。我們平常人誦《法華經》,一天都不必去公司上班,不必去賺錢,不必去外面辛苦,早上關起門來,刷牙、洗臉、用個早餐,隔一會兒,開始跑在佛前誦經,誦《法華經》喔!最多一天誦兩部。那是很快、很快,其實很難,一部都不得了,一部將近七萬字喔,他誦叁千部啊,這怎麼得了,用過多少時間啊,可惜沒有悟,可惜!
【師曰】:六祖慧能大師就說了,【汝若念至萬部】,你就算念了一萬部的《法華經》,【得其經意】,了悟《法華經》一實相的道理,還不能執著喔!【不以爲勝】,還不自己覺得說:我很了不起。我慢心動個念頭都不行。【則與吾偕行】。那麼,你就是跟我走在一起的,我們就是同路人。【汝今負此事業】,【負】就是仗勢著,你現在仗勢著你自己所修,誦《法華以》叁千部,來狂妄他人,傲視他人。【都不知過】。就是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過錯,狂妄是障道的根本。
【聽吾偈曰】:聽我偈頌,【禮本折幔幢,頭奚不至地。有我罪即生,亡功福無比】。什麼叫禮本?你禮拜這個《法華經》,我們現在誦經,都得到這個嚴重的病,我一天要誦多少部,還作一個筆記,當然這個是很好啦!經教不通,心性不明,你禮拜這個《法華經》,原本的用意就是要折服你的我慢啊!這個【幢】就是以前吊在高空,讓人家知道我這一次要莊嚴了,要祈福了,那個幡;幢就是豎著高幢,就是說,你禮這個《法華經》,原本就是要折服你這個貢高我慢,因爲這個【幢】就是挂得很高的意思,那麼慢幢就是高高的挂在一起,就是表示你自己覺得你很高、高傲,了不起,比別人高一等,這個【幢】就是挂得高高的。
你頭爲什麼頂禮不著地呢?有我罪即生,諸位會背吧,那個【我】啊?虛空法界盡是佛,其中多了一個小人,就是【我】。就是這個樣子,問題就出在這個【我】,著一個【我】,問題就出來了。所有的煩惱、爭執、鬥爭、統統來。人家虛空法界早就成佛的無量無邊了,而我們在這裏打轉,問題出在哪一個地方?出在一個【我】,這個【我】,一【我】了,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就統統跑出來了。亡功福無比,亡功就是你不要著一個做功課這個功德,著一個修行、誦經的功德,叫做亡功。不著功德,你的福就無比。哎呀!這個要沒有聽到六祖惠能大師這個無相的清淨自性的大法,我告訴諸位!包括佛弟子,沒有一個不著相。
經文,【師又曰:汝名什麼?曰:法達。師曰:汝名法達,何曾達法?複說偈曰:汝今名法達,勤誦未休歇。空誦但循聲,明心號菩薩。汝今有緣故,吾今爲汝說。但信佛無言,蓮華從口發】。
【師又曰:汝名什麼】?你的名字叫什麼?【曰:法達。師曰:汝名法達】,你的法號叫做法達,【何曾達法】?你從來就沒有通達佛法。【複說偈曰】:就對他做這個偈頌。【汝今名法達,勤誦未休歇】。你的名字叫法達,你一直認真的誦,從來就沒有休息。諸位!底下這十個字很重要,全世界佛弟子的通病,就是這十個字。【空誦但循聲】,口誦空名,循聲何用呢?心不悟道,內心叁毒不除。空誦就是說沒有見性,你只有跟著《法華經》的文字一直誦,叫做空誦,毫無體會實相的道理。循聲就是生滅法。你只循著《法華經》的文字、音聲,一直誦……,循著這個音聲,一直在找佛道。諸位!道本無言,你這樣誦經,誦到什麼時候啊?我們的清淨自性,佛道本來就不可說,是不是?所以說,空誦但循聲,你白白的在那邊誦經,只是依照這個文字音聲在找,找不到的。
【明心號菩薩】。你要明心見性了,我說你就是菩薩。了解佛的用心嘛,心性的大法嘛!【汝今有緣故,吾今爲汝說】。你現在跟我有緣,我來跟你說法。【但信佛無言】,你要相信真佛無言,無言就是道本無言。真正的佛是講不出所以然的,不是像你這樣誦經的,你這個誦經是生滅的,沒有明心見性,真佛是不能講的。你要相信,真正的佛是不能夠透過任何語言的,就是我們的清淨自性,你說不出所以然的。【蓮華從口發】。你這個蓮花從這個嘴巴發出來。爲什麼?如果見性,加四個字:【若見心性】,蓮花從口發。你見性,誦每一句的經典,統統大智慧,統統蓮花化生。所以師父就重複講了:明心見性有多重要啊。
經文,【達聞偈,悔謝曰:而今而後,當謙恭一切。弟子誦《法華經》,未解經義,心常有疑,和尚智慧廣大,願略說經中義理。師曰:法達,法即甚達,汝心不達。經本無疑,汝心自疑。汝念此經,以何爲宗】?
【達聞偈,悔謝曰】:法達聽到這個偈頌就忏悔,感謝六祖的開示。【而今而後,當謙恭一切】。從今後,要謙卑自己,要恭敬一切衆生。【弟子誦《法華經》,未解經義,心常有疑,和尚智慧廣大,願略說經中義理。師曰】:六祖說了,【法達,法即甚達】,你的法號叫做法達,法應該是甚達。【汝心不達】。但是你的心性不通達,沒有明心見性,不通達。【經本無疑】,經典本來就沒有懷疑,《法華經》有什麼懷疑呢?我們現在誦經,是誦給佛菩薩聽,不是誦給自己聽,佛菩薩還要你誦經給他聽嗎?誦經是熏習啊!經典就是佛交代下來的遺言。誦經的意思就是:遵照佛陀的遺言,去觀照和實踐,叫做誦經。
誦《金剛經》,早上誦一遍,晚上誦一遍,那誦經做什麼?佛交代我們要怎麼樣?佛說世界,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佛說叁千大千世界,即非叁千大千世界,是名叁千大千世界。誦經做什麼?喔!體悟那個空性的般若智慧,原來誦經是誦給自己自性聽的,經是佛講的,還要你誦給他聽嗎?和尚啊!希望您能夠開示。法達你的法應該是很達,但是,你的心卻不達,經典本來沒有懷疑,【汝心自疑。汝念此經,以何爲宗】?你念這個經典是以什麼爲宗旨,【宗】就是最重要的,一本經有它的宗旨嘛!
經文,【達曰:學人根性暗鈍,從來但依文誦念,豈知宗趣?師曰:吾不識文字,汝試取經誦之一遍,吾當爲汝解說】。
法達就說了,【達曰:學人根性暗鈍,從來但依文誦念】,就一直念,什麼意思,不知道。【豈知宗趣】?我怎麼知道《法華經》的重點在講什麼。【師曰:吾不識文字】,文字我不認識,【汝試取經誦之一遍】,你拿《法華經》誦一遍給我聽,我就爲你解說,【吾當爲汝解說】。
經文,【法達即高聲念經,至方便品,師曰:止!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爲宗,縱說多種譬喻,亦無越于此。何者因緣?經雲: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。一大事者,佛之知見也。世人外迷著相,內迷著空。若能于相離相,于空離空,即是內外不迷。若悟此法,一念心開,是爲開佛知見。】
【法達即高聲念經,至方便品,師曰:止】!停!【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爲宗】,你看!開悟的人一聽就知道。【縱說多種譬喻,亦無越于此】。講了很多的比喻,還是沒有超過這個因緣出世爲宗旨。【何者因緣】?什麼因緣?【經雲: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】。一大事因緣就是開佛的知見,示佛的知見,悟佛的知見,入佛的知見,開、示、悟、入佛的知見,所以,世尊來人間降生。世尊爲一大事因緣故,什麼因緣呢?什麼因緣呢?就是開佛的知見,示佛的知見,悟佛的知見,入佛的知見,開、示、悟、入佛的知見,所以,世尊來人間降生,要不然他這麼忙幹什麼?而世人就一直迷,迷到死就是擺脫不了。…
《<六祖壇經>講座第四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