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樂的過日子,我一生一世從不傷人,包括一句重的話都不會說,不敢說。
有一次,我去爬山,人很多,後面有一個女衆,在爬山……不小心的時候,踢到石頭,重心不穩就往前沖……,看到東西就抓,剛好抓到我的松緊褲,抓的時候就跌下去,就唰!我就趕快又把它拉起來,然後她就,啊,一直覺得,哎呀,師父啊,對不起啊!因爲女人就是這樣子嘛!她就很不好意思!不好意思,真對不起,我不是故意的。我也知道啊,要不然,你沖過來脫我的褲子幹什麼?我當然知道她不是故意的啦,是不是?我這個人不會傷害她,對不對。我就轉過去笑一笑,跟她講,我說:我這兒不是觀光鳥園,謝絕參觀,你要對我負責。她就:哇,笑……笑得不行了,說,這個法師真是幽默。沒有負擔就好了,大家開心就好,不需要這樣子,你又不是故意的,對不對?
世間已經很苦了,大家不要惡言相向嘛,對不對?有緣嘛,大家談,沒緣,合掌令歡喜。因緣不具足,你也不要跟她說這個重話嘛!她已經很難過了,是不是?我們到新加坡去,每一次去,都會去參觀那個鳥園。我們現在不是象那個古時候人穿的那個褲子,古時候人穿的那個褲子是用繩子綁得很緊的嘛!我們這個松緊帶對不對,口哨一吹,它自動就掉下來了。心中恍忽,就是見地不真實。【遍體汗流】,流汗了、冒汗了。【擬呈不得。前後經四日,一十叁度呈偈不得】。寫了十叁次。
經文,【秀乃思惟:“不如向廊下書著,從他和尚看見。忽若道好,即出禮拜,雲是秀作;若道不堪,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,更修何道。”】
【秀乃思惟:不如向廊下書著】,我在走廊的下邊寫,【從他和尚看見】,讓和尚看見。【忽若道好,即出禮拜,雲是秀作】;這個就是我神秀作的。【若道不堪,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】,如果講:不堪使用,見地不真,冤枉我在山中數年,受人禮拜,【更修何道】。
經文,【是夜叁更,不使人知,自執燈,書偈于南廊壁間,呈心所見。偈曰: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。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】。
【是夜叁更,不使人知,自執燈,書偈】,自己拿著這個燈,【書】就是寫,寫這個偈頌,【于南廊壁間,呈心所見。偈曰: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。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】。諸位,這個就是沒有看過《圓覺經》,這個就犯了一個作病。作病就是說,你一直是要重複的,把這個塵埃掃掉,那你要掃到什麼時候呢?我們這個色身,叫做菩提樹,就是身體,就象菩提樹,菩提樹就是覺悟了。我們色身就是修行的根本,是覺悟的根本。這個心就象明鏡臺,要常常修,常常除掉這些煩惱無明,勿使惹塵埃,千萬不要讓它惹到塵埃。諸位,神秀大師這個偈頌,不必五祖弘忍大師來看,我來看,都知道沒有開悟。要是拿來給我看,我都知道這個沒有開悟。你每天都要時時勤拂拭,那爲什麼叫做本自具足呢?這犯了一個,《圓覺經》裏面講的,止作任滅,佛性非常非無常,非止非作非任非滅,這個講起來又是一大篇,這犯了作病。【作】就是造作,以爲清淨自性可以造作而來的,就是我們常常講的,我修行,是要修出什麼東西。這個觀念就錯,四大本空,五陰無我,沒有東西可以修,你體悟到本來無一法可得,隨緣磨掉習氣,煩惱放下,這個就是修行。
經文,【秀書偈了,便卻歸房,人總不知。秀複思惟:“五祖明日見偈歡喜,即我與法有緣;若言不堪,自是我迷,宿業障重,不合得法。聖意難測。”房中思想,坐臥不安,直至五更。】
【秀書偈了】,寫這個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。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神秀大師,偈頌寫完了,【便卻歸房】,回到了自己的房間。【人總不知】。大家都不知道誰寫的。【秀複思惟:五祖明日見偈歡喜,即我與法有緣;若言不堪,自是我迷,宿業障重不合得法。聖意難測】。你看,神秀大師這種修養也很了不起。寫了以後,回到房間就這樣想:明天要是上人,就是五祖,看到歡喜,就是我跟法有緣;要是不堪使用,我的見地沒有見性,自是我迷,就是什麼都檢討自己,這個就是修行人很重要的,降伏自我,這個比什麼都重要,宿業障重,不合得法,聖意難測。我不夠資格得這個法。佛所講的這個自性,太難了。聖意難測,這不是靠思惟來的【房中思想,坐臥不安】,房中自己這樣想,坐臥統統不安,【直至五更】。一直到五更。
經文,【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,不見自性。天明祖喚盧供奉來,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。忽見其偈,報言:“供奉卻不用畫,勞爾遠來。”經雲: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但留此偈,與人誦持。依此偈修,免墮惡道;依此偈修,有大利益。令門人炷香禮敬,盡誦此偈,即得見性。門人誦偈,皆歎善哉】。
【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】,他當然知道了,有沒有得。入門未得,【不見自性。天明】第二天,【祖喚盧供奉來,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】。朝南廊壁間,叫這個供奉官來,他姓盧嘛,叫盧供奉。怎麼樣?在南廊壁間繪畫圖相。【忽見其偈】,本來要叫這個盧供奉官來畫的,結果看到這個偈頌,【報言】:就是五祖這樣說了,【供奉卻不用畫】,不需要再畫了,【勞爾遠來】。還麻煩你這麼老遠的跑一趟來。【經雲: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但留此偈,與人誦持。依此偈修,免墮惡道】;才免墮惡道而已。依照這個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,按照這個偈頌來修持,怎麼樣?免墮惡道,沒辦法成就無上菩提。【依此偈修,有大利益】。弘忍大師也是很有修養的人,不忍傷害這個徒弟的心。【令門人炷香禮敬】,你看,這個五祖人家那個了不得的,一個見性的了不起的菩薩,知道明明這個就是沒有開悟,還要大家要恭敬啊,要誦啊,不墮叁惡道。還叫人家燒香還禮敬呢。你看!對一個沒有見性的人,他還是這樣不傷害他。這是很了不起的一個修養。【盡誦此偈】,大家來誦誦這個偈誦吧,【即得見性】。這個是五祖,打個方便妄語,其實就根本沒有見性。這叫做善巧方便,不忍心傷人。【門人誦偈,皆歎善哉】。哎呀!太好了!
經文,【祖叁更喚秀入堂,問曰:“偈是汝作否?”秀言:“實是秀作。不敢妄求祖位,望和尚慈悲,看弟子有少智慧否?”】
【祖】,五祖要糾正一個人,不在大衆面前,不能在大衆面前去糾正他。【叁更】夜深人靜的時候,就【喚秀入堂,問曰:偈是汝作否?】這個偈誦是你寫的嗎?【秀言:實是秀作】。的確是我神秀作的。【不敢妄求祖位,望和尚慈悲,看弟子有少智慧否?】
經文,【祖曰:“汝作此偈,未見本性,只到門外,未入門內。如此見解,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。無上菩提,須得言下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不生不滅,于一切時中,念念自見萬法無滯,一真一切真,萬境自如如。如如之心,即是真實。若如是見,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。汝且去一兩日思惟,更作一偈,將來吾看。汝偈若入得門,付汝衣法。”】
【祖曰】:五祖就說了,【汝作此偈,未見本性】,還沒見性,【只到門外】,修行就怕這個,修行就怕在門外轉,轉不進門內來,佛法是心法,萬法回歸自性,叫作正法。弄清楚啊!禅、淨、律、密,不管你哪一宗派,都要回歸自性。佛法的偉大,就是從內發出來的大智慧,不借重外面的語言、文字,乃至于符號等等這些觀念、意識型態,統統沒有。【未入門內。如此見解,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】。這個是不可能的!你用這樣子,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你用這個心態來修行,覓無上的菩提,了不可得,根本就不可能。【無上菩提,須得言下識自本心】,【言下】,就是當下,講話的同時,叫作當下。你真的是一個見性的人,當下就知道我在講什麼,也當下就知道,你是不是個見性的人。言下就必須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不生不滅,從來不生,也從來不減。我們這個生生滅滅的世間,就是種種的痛苦,衆生就是把希望寄托在這個生滅法裏面,所以他會痛苦不堪,他寄望的東西錯誤,寄望在這個不實在的相上的生滅,寄望在名、利,寄望在生命能多活一點,希望能不能長年百歲,每天都在打這個妄想,他不知道說,總有一天,我們要離開這個世間。
就是不必等到百年後,就是現在刹那刹那生滅,衆生因爲依靠的東西嚴重的錯誤,所以他種種的幻想、種種的理想一定會破滅。對不對?用現在這一句話,你一直問下去,你就會大徹大悟,上次《金剛經》講的,就是:SO WHAT?一直問下去,我家很有錢,你就問一下去and so what(又如何)
又如何呢?最近電視報到,不是往生了一個很有錢的人嗎?幾千億嗎?哎呀,某某人有幾千億,你就用英文問下去:and so what(又如何)?又如何,對不對?幾千億抵不抵得過我們一點點小智慧啊?抵不過的,你那個一千多億,怎麼比得過佛陀的一點點小智慧?我告訴你,我這一點點畢竟空的空性的智慧,超越一切的相,知不知道?
在座諸位,你們坐在這個地方,聞到了無上菩提自性大法,這一點點的小智慧,就超越了幾千億呀!爲什麼?那不是用錢可以買得到的呀。所以我替大家歡喜、高興。電視在吵的,哎呀,那個林名模,那個蕭大美女,兩個人是那個漂亮?來,問下去,對不對?姓林的還不錯,出了一個媽祖,還出了一個林名模,不錯啦。然後就問下去:這個名模漂不漂亮,漂亮!就用英文問下去:and so what ?又如何
又如何?你都不會老不會死嗎?不會臭嗎?哼!少自欺欺人了!一句就解決了,佛法就是這麼偉大,你知道嗎?衆生他是爭得頭破血流,佛法一句就解決了,你又如何,來呀。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,一句就解決了,學佛的人有大福報,學佛的人有大幸運。在坐諸位,你今天受盡種種的痛苦,委屈,只要你聽到正法,跨進這個門,佛門,你就是一個不得了的人,爲什…
《<六祖壇經>講座第一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