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也不能生成佛果。
經文,【祖複曰:“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,人未之信,故傳此衣以爲信體,代代相承。法則以心傳心,皆令自悟自解。自古佛佛惟傳本體,師師密付本心。衣爲爭端,止汝勿傳。若傳此衣,命如懸絲。汝須速去,恐人害汝。”能曰:“向甚處去?”祖雲:“逢懷則止,遇會則藏。”】
【祖複曰】:五祖又就說了,【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】,傳到漢地來。【人未之信】,沒有人相信,對禅宗見性大法不了解。【故傳此衣以爲信體】,所以傳這人衣缽來征信大家。體:作爲依據,你看!我有這個達摩大師傳來的衣缽,要不然大家都可以這樣講,我是達摩大師傳來的衣缽啊!對不對?【信】就是徵信,【體】就是依據,來作爲讓人家相信的依據,【代代相承。法則以心傳心。皆令自悟自解】。衣缽可以相傳,法要自己悟。【自古佛佛惟傳本體】,自古以來,諸佛傳這個不生不滅的本體,【師師密付本心】,祖師大德一代傳一代就是傳我們這一顆不生不滅的清淨心。【衣爲爭端】,這個表相的衣就是爭端,大家不去在心性上下功夫,要搶這個衣缽,會鬧出人命的呀?【止汝勿傳】,到你就不要傳了。【若傳此衣。命如懸絲】,傳這個衣缽,這個命就沒有保障啊!懸絲,用一條絲吊起東西,這個絲很容易斷的。【汝須速去】,趕快離開。【恐人害汝。能曰:向甚處去?】
【祖雲:逢懷則止,遇會則藏】。【懷】就是廣西的懷集,你到了廣西的懷集趕快停下來。【止】就是停止。遇會則藏,【會】就是廣東省四會,你要廣西的懷集要趕快停止,來到廣東的四會趕快就隱藏起來。
經文,【惠能叁更領得衣缽雲:能本是南中人,久不知此山路,如何出得江口?”五祖言:“汝不須憂,吾自送汝。”祖相送直至九江。驿邊有一只船子。祖令惠能上船,五祖把橹自搖。惠能言:“請和尚坐,弟子合搖橹。”五祖雲:“合是吾渡汝?”能雲:“迷時師度,悟了自度。度名雖一,用處不同。惠能生在邊方,語音不正,蒙師付法,今已得悟,只合自性自度。”祖雲:“如是,如是。以後佛法由汝大行。汝去叁年,吾方逝世。汝今好去,努力向南,不宜速說,佛法難起。”】
【惠能叁更領得衣缽。雲:能本是南中人。久不知此山路。如何出得江口】?我惠能本來就是廣東嶺南人,我不了解山路,哪裏有辦法離開這個江口呢?不知道路啊!【五祖言:汝不須憂】,不要挂礙。【吾自送汝】。我自然會送你。【祖相送直至九江,驿】就是站,九江府一個叫浔陽驿。就是交通遞送之用的重要地方,叫做驿站或驿亭也可以。到九江府浔陽驿【邊有一只船子。祖令惠能上船,五祖把橹自搖】,【橹】就是我們行舟之具,就是漿,五祖把槳拿過來)【自搖。惠能言】,就說了;【請和尚坐。弟子合搖橹】,【合】就是應該。上人!請師傅您坐好,我作弟子的人,應該是我來搖這個橹。你是師傅,你請坐,我來搖。【五祖雲】,五祖就這麼說了:【是吾渡汝】,按照道理說是我來度你才對啊!【能雲:迷時師度,悟了自度】。迷的時候要師傅度,悟了要自己度。
【度名雖一。用處不同】,這個度雖然是同一個度,但是看用在是自度還是師度?用處不一樣。【惠能生在邊方。語音不正】,就是獦獠。我告訴你,今天六祖惠能大師來這裏講經,他講話你聽不懂的,還好是我來講,真的,他生長在獦獠,他講的腔你聽不懂的。我告訴你,聽不懂是很辛苦的,你要是碰到一個腔調聽不懂,你就……,象我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,上那第一堂課,我們那個物理的教授,第一堂課來講的那個我就完全聽不懂了。今天我們來講potential energy(就是位能),我們有動能,有位能。這個小球碰大球,這個大球不動,這小球碰大球,小球彈出去。讓你一頭霧水,聽不懂,不曉得在講什麼東西。我坐在四號,他就用英文叫:Nunber four understund?Once more time(再來一次),聽不懂,個小球碰大球,這個大球不動,這小球碰大球,小球彈出去(用國語講)。就是這個意思,你就是完全不曉得他在講什麼?我告訴你,今天這個《六祖法寶壇經》要是惠能大師來講,你聽不懂的。
【蒙師付法。今已得悟】。現在得悟了,【只合自性自度】,得悟了,應該自性自度。【祖雲。如是如是。以後佛法。由汝大行。汝去叁年。吾方逝世】你離開叁年,我就會離開世間。【汝今好去。努力向南】。得到法以後,跑了,【不宜速說】。趕快隱藏起來,不要急著說法,【佛法難起】佛法太難了。
經文,【能辭違祖已,發足南行,兩月中間,至大庾嶺。五祖歸,數日不上堂。衆疑詣問曰:“和尚少病少惱否?”曰:“病即無,衣法已南矣。”問:“誰人傳授?”曰:“能者得之。”衆乃知焉。】
【能辭違祖已】,【辭】就是告退,【違】就是離。惠能辭離了五祖。【發足南行】,就啓動往南邊走了。【兩月中間】,需要兩個多月啊!所以說:中國大陸,你看那麼大還翻山越嶺,以前沒有什麼路啊,什麼飛機,什麼火車,哪有這個東西?沒錢,沒錢就是用走路的呀!我們現在的命好多了,是不是?還有高速公路,四通八達,現在的人好命啊。走了兩個月。【至大庾嶺】,江西大庾嶺南邊,也可說是江西省大庾嶺。【五祖歸。數日不上堂】,五祖就回來,好幾天不上堂。【衆疑。詣問曰】:【詣】就是往,來到五祖的前面、堂前就問了。【和尚少病少惱否】?這個就是人家問候世尊的話。在《大般若經》中就是這樣問,只要是請法,就是:和尚少病少惱,否?是不是少病少惱呢?【曰:病即無】,病是沒有呀!【衣法已南矣】,病是沒有了,衣缽已經傳到南邊了。【問誰人傳授】,誰得到這個衣缽呢?【曰:能者得之】。有能力的人,也可以解釋說惠能,這個因爲它是【能者得之】,你講:有能力的人就可以傳衣缽;也可以說惠能得到了衣缽。大家就知道有能力的當然就是這個獦獠!【衆乃知焉】,大家都知道了。
經文,【逐後數百人來,欲奪衣缽。一僧俗姓陳,名惠明,先是四品將軍,性情粗糙。極意參尋,爲衆人先,趁及于能。能擲下衣缽于石上雲:“此衣表信,可力爭耶?”能隱于草莽中。惠明至,提掇不動。乃喚雲:“行者!行者!我爲法來,不爲衣來。”能遂出坐盤石上。】
【逐後數百人來】,哇!要追這個衣缽!逐後,就是不久,沒有多久,不久之後,大家追逐在後面,你看,得了這個衣缽,命都快沒了,要我的話,送給你,對不對?喜歡嗎?喜歡爸爸再買一套給你(廣告語)。你不要殺我,對不對?【欲奪衣缽。一僧俗姓陳】,有一個出家衆,他的俗姓陳,【名惠明。先是四品將軍】。名叫惠明,這個將軍共分九品,他是四品將軍,【性情粗糙】這個人個性很粗魯,【極意參尋】,【極】就是盡。不過他有個優點,很想參透,【尋】就是找這個佛道,好好的不參,好好的來找佛道,叫做極意參尋。【尋】就是訪道,追求佛道;【參】就是參盡。【爲衆人先】,他跑得最快,他是將軍嘛!【趁及于能】,【趁】就是追趕,追趕上了惠能大師,惠能也怕,怕這條命都沒有了,趕快!
【能擲下衣缽于石上。雲:此衣表信】。【表信】的意思是什麼?意思是:你們可以用蠻力爭得嗎?這個衣是祖師傳下來的一個信物,你可以用蠻橫的力來搶這個衣缽嗎?【可力爭耶】?可以用蠻力搶嗎?【能隱于草莽中】,惠能怕丟掉性命,趕快躲到草叢當中。草莽就是草叢。【惠明至】,這個粗魯的將軍惠明已經出家了,個性還是很粗魯,就象我出家一樣,我的個性還是草根性很重,就是喜歡這樣過幽默快樂的日子,這個惠明個性也是一樣粗魯,還不改先前做將軍的個性。【提掇不動】,拿不起來。【乃喚雲:行者行者。我爲法來。不爲衣來】,哇!這個將軍太了不起了,很懂得生存之道,很會見風轉舵,看不對勁馬上轉。我告訴你,生存就是要靠這一套,要學惠明,真的!你想要生存在這個世間嗎?要懂得見風轉舵。哇!他轉得多快,還不到兩秒鍾,趕快轉,拿不動這個衣缽,就這麼說了。行者,我是爲法來,不爲衣來,我不是爲搶奪這個衣缽。【能遂出坐盤石上】,磐石就是很大石頭。坐磐石上,也可以說是盤坐的意思。因爲它這個沒有這個解釋,直譯的,那麼你也可這樣說,惠能因此就出來,盤坐在石頭上也可以這樣解釋。或者坐在很大的石頭,你要用前叫坐盤,石上,要用後面的就是:能遂出坐,磐石上,也可以這樣解釋。
經文,【惠明作禮雲:“望行者爲我說法。”能雲:“汝既爲法而來,可屏息諸緣,勿生一念。吾爲汝說。”良久,謂明曰:“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麼時,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?”惠明言下大悟。】
【惠明作禮,雲:望行者爲我說法】,幫我說個法。【能雲】,惠能大師就說了:【汝既爲法而來。可屏息諸緣。勿生一念,吾爲汝說。】屏息諸緣什麼意思?你既然要我給你說法,第一個步驟,萬緣放下,修行還是回歸老生常談這一句話:萬緣放下。【良久】,過了一陣子【謂明曰】,對惠明這麼說:【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麼時,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】?諸位!我看的那個注解,寫的就是不要想善,不要想惡,這個時候就是你惠明,上座就是尊稱他,你的本來面目。這個注解比較狹隘,這個不是這樣的意思,要弄清楚祖師在講法,統統要契入不二法門才叫作正法。它這個不思善不思惡應該這樣解釋:不要落入善的觀念,也不要落入惡的觀念,沒有二元對立的觀念,就是每一個人的清淨自性,要這樣解釋。如果再解釋的具體一點:就是你看到衆生造惡,你原諒他,你看到自己造無量的善,不執著。也可以這樣解釋。佛法是不二法門,善惡是對立,能所是對立,心境是對立,好壞是對立的,是非是對立的,其實都在講同一種東西,善惡還是起心動念,落入善的觀念,落入惡的觀念,著…
《<六祖壇經>講座第一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