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夷.得喇夷。維達嘛你。叁盤戛你。得喇嘛底。細達.搿裏牙.得覽。司乏哈。
大輪金剛陀羅尼經雲:誦此咒廿一遍,能成一切咒法,善事速得成就。能成一切印法,一切壇法,當入曼荼羅大壇,不用事壇。陀羅尼集經雲:誦此咒叁七遍,即當入一切曼荼羅,所作皆成。誦咒有身印等種種印法,若作手印,誦諸咒法,易得成驗。若未曾入灌頂壇者,不得辄作一切手印。若人誦此咒,即同入壇。作印行用,不成盜法也。大藏秘要雲:依教中說,一切真言手印,必從師受。若未入灌頂輪壇,辄結手印作法,得盜法罪,所作不成。若于如來像前,誦此咒廿一遍,即如見佛,即同入一切曼荼羅,所求諸法皆得成就。
第二個咒“大佛頂首楞嚴王真言”
先看小字。“楞嚴經雲:十方如來,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。末世衆生,有能自誦,火不能燒,水不能溺,大毒、小毒所不能害,所有惡咒皆不能著,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,無智慧者令得智慧,一切罪障猶湯消雪,不久皆得悟無生忍,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淨土。又持誦此咒,或佩帶身上,求男得男,求女得女,求長命得長命,求果報圓滿速得圓滿,亦能保護諸修行者入叁摩地,更無魔怨來中惱害。印明錄雲:覺隨上人言,每日但誦此咒二十一遍,保證延壽二十一年。”諸位若想益壽延年,皆可持此咒。
手印:金剛印,右手在上,左手在下,不能超過第一個指頭,合掌。
持咒:大佛頂首楞嚴王真言
嗡。啊拿咧、啊拿咧。維夏達、維夏達。盤達、盤達。盤達你、盤達你。懷喇、乏及喇、叭尼。怕都。吽。勃魯姆.怕都。司乏哈。
今天,我們談談死亡方面的看法以及聖賢的修行。在座諸位,有人對人生的缺陷一直抱怨,甚至有的人,他的生命充滿了沮喪。因此,對那位博士系主任所談到的“人類的生命是掌握現在,承先啓後,繼往開來,而能夠得到真正生命的意義。”我告訴他:“一個人受的是高等教育,還能夠接受你的看法;但如果一個人正在沮喪、悲觀,甚至想走上自殺的旅程,他被限在這個動點上,他不能接受,他將無法感受到這一份的力量,也不能運用智慧去疏導其矛盾的現象。所以,我認爲生命的這一點,必須由前面的動點去推演而産生現在這一點,這樣子才能證明確確實實的生命的觀點,否則只看現在將看到許多矛盾:殺人、放火、強盜、擄人可以躲起來活得好好的,而做善事的人卻生病早夭——令我們産生許多矛盾的想像,而開始否認“因果”的存在性,不能接受。
他雖然知道因果的存在性,但因果是寄托在過去盼望未來;若是對這一點的當下不能接受事實的存在時,就沒有辦法超越。不能夠超越現在這種矛盾的內在時,雖然想相信聖者的話,可是又沒有智慧去疏導自己,因此生活在一種自我強烈的束縛裏面永遠不能解脫。我們人因爲缺乏智慧,不能産生思想的連貫性與看破人生,而産生痛苦。是故,我們必須依聖者的眼光來疏導自己,我們必須相信聖者的話。”假如,業障未盡,想要解脫是沒有那樣簡單的。我們從目前的狀況看,斷定叁世因果絕對存在,否則人生的現象絕對無法解釋。無論用哪個宗教的角度都無法圓融的說明,所以說:“自作孽不可活”就是這個道理——自己做的因果,自己就要承擔。
我們從許多“不平等”的角度去看時,就可確確實實證明因果的存在。在座各位先觀察一下,彼此之間的面貌,是否全部相同?心理是否相同?從相貌、心理的不同上看,這是因果所造成的結果,用其他的說法都講不通的,只有用因果來诠釋。但是因果又沒看到,前世看不到,只有此生實在的存在。所以,我們昨天講“以科學印證靈魂(心識作用)的存在性”是有的。我們的身軀就如房間,神識住在其間,過一段時間後又必須搬家,因爲房子老了、壞了。所以,有修行的人,有布施的人,慢慢積存福報,將來可以得到較好的正報、依報。有人出生就很美麗,有人出生就很醜陋,這要如何解釋呢?
人可以用物理學來解釋,質能互變,今日我們的身體,有心識作用的存在,心識是無法用六根去攀緣的,心識于生生世世,用不同的形式出現、變化,比如說:海水、雲、雨是同質而互變的,雨下入山谷流入海中,經日曝蒸發成雲,再下雨,周而複始、不斷循環。生命是一種連鎖性的,絕對不是斷滅的。我們可以證明,人不是死了以後,什麼事情都能解決的。此世一定是由上世的因所推衍下來的,否則不可能再到這個世間來。不然,我們從哪裏來的呢?也許你會說,從父母親那兒才降生的,父母親是祖父母生的...一直推演上去,找不到邏輯學上所說的“第一因”——也就是說第一個開始的因,這是不存在的。
如果是聖者的看法,就不一樣了;我們凡夫看生死是實實在在有的,而聖人對生、死的看法,就只是在一念之間而已。我們的生與死實在就像是一個圓型的東西,生就是走向死亡的開端;死也就是接近出生的日期。生生死死、死死生生循環著。所以,生、死回歸到最後只是一個念頭而已,刹那生滅。佛教所說“刹那生滅”,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,禅宗有一句話“人之于道,覺念于未萌。”有心修行的人,必須觀察起心動念,念頭起時,就知不對。菩薩畏因,衆生畏果。菩薩未做以前就知道如此做會遭果報,衆生在受果報時,才知道痛苦,方會承認過去的不是。
若能覺悟昨非還算很好,就怕絲毫不承認錯誤。所以說:“修行是心地上的功夫。”而不是看外表的。有人看到師父就說是不是戒疤越多,修行越深?這就誤解了。修行必須以“心”來修,學道的人要有骨氣,肚量要很大,了生脫死的心要切。今天,我們爲什麼要來學道,因爲找不到一種使我覺得快樂的事情。比如說:我小時候喜歡看電影,看電影能帶給我快樂,但慢慢的看久了,依然感到內心的空虛。後來想,看這些世間的萬花筒難道是人生的究竟法嗎?之後轉到跆拳道,練了叁年升到二段;後來有人告訴我,如此打打殺殺也不是人生。我當時想想也有道理。那麼,到底人生是什麼呢?
我一直尋找人生的快樂到底是啥?後來也去報名參加演員的考試,報名叁千多人,只錄取六十名。在考試過程中,先讀一段國語,再問我的專長,我告訴他們,自己懂得一點跆拳,他們還叫人出來印證一下武功。然後,觀察貌相,再看表情,最後因我長得太矮而遭封殺。在看表情時,必須演哭與笑,令我突然覺得演藝人員其實也有辛酸的一面,也不快樂。
到了讀大學時,參加佛學研究。本來我有志考哲學系,但因各種因緣考入水利系;念水利系時,加入了佛學研究社。記得當時聽一位辦雜志的居士講經,他第一句話就說:“世間是痛苦的,無常就是痛苦,你在追求什麼?我們所追求的東西因爲是錯誤的,因而産生了嚴重的錯誤觀念。正因爲追求的東西錯誤,而不能得到快樂,引來了無盡的痛苦。”所以,佛陀告訴我們:“時常生活在掌聲之下的人,是不堪一擊的人。”因爲他已建立了強烈的榮譽感與自尊心,他的內心裏面是脆弱的。人因爲太強烈的自尊心及保護心理,産生個人主觀現象,這就是爲什麼一般人都受不了批評。因此,如果一個人要想更堅強,應該接受逆境的折騰;順境不一定就好,逆境也不一定不好。
佛陀告訴我們:十方叁世一切佛皆以苦爲良師。沒有苦不可能成道。就這樣,我才開始意識到,這是自己內心想追求的方向。禅師也講:“能夠觸景會心皆是近道,不可逐境迷心一味向外求。”人須要活在現實生活中,又要超越現實的社會;必須在任何境界中觀察自己的心,不必看別人。所以,佛陀開示:衆生都是愚癡的。長兩個眼睛要看自己的缺點,不要老是挑剔別人。
佛陀告訴我們:人總是自我的,對于自己的缺陷始終像獵人隱藏在樹後,不願意被人家發現。而我們兩眼一直注視別人,就完全沒有時間檢討自我,回光返照。因此,禅師教我們要“觸景會心”,遇到任何境界顯現,就必須想到回歸自心,要原諒別人、寬恕別人。
佛陀有一弟子,要到遠方去講經(弘法),佛陀告訴他:“那個地方都是不講道理的人,你到了那兒,他們說不定會罵你,若罵你時怎麼辦呢?”弟子說:“他若罵我,我就想說他還沒打我;他打我時,我會想他還沒拿刀砍殺我;若砍我時,我會想還沒有置我于死地;若將我殺死了,我會感激他,成就我的忍辱,幫我解脫。”所以,聖人的心是寬恕衆生的,他可以把生命都獻給衆生,達到一種“無我”的精神境界。
今天我們還有生、死的問題,是因爲“有我”,有一種強烈主觀的“自我”,“我”就是起心動念的根本。“有我”就産生痛苦;認爲“這是我的兒子、我的太太、我的爸爸、媽媽...”你所疼愛的就只是自己家庭周圍的人。不能如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“普渡衆生”是因爲我們存有“我相”,我相就是一種束縛,如烏雲蒙蔽了太陽。
有自私的心理,就不能像聖賢一般。因爲我們有“我相”才會向外去追求;爲了追求自己的快樂,必須犧牲別人,就産生了弱肉強食的現象。比如說:我媽媽殺雞,我就勸她:“媽媽不要殺雞,雞是有靈性的。”媽媽卻說:“雞本來就是給人吃的,不殺怎麼可以,讓雞到處走是不好的。”竟然有這樣的理由,這就是“弱肉強食”。有些修密宗的人更荒唐,雞腿大口地吃著,竟然還說:“吃雞度雞、吃鴨度鴨、吃鵝度鵝,吃一切衆生度一切衆生。”
我說:“功夫那麼好,蛆蟲也是衆生,怎不撈起來吃呢?還有蟑螂、壁虎都是衆生,怎麼不吃呢?”只找這些山珍海味來吃,不然就是各種海産之類的生物。有的人甚至羨慕殺豬、殺雞的人,賺了許多錢;其實殺生的果報到臨命終就知道。殺雞的人變雞臉,殺蛇的人變蛇臉,殺鳗變鳗面。那麼,有人會說:“殺人是不是變人臉?”我說:“不是,殺人變成地獄臉。”所以,我們的心是“有相”的,一味向外追求,以前我也是一直追求,卻找不到人生到底活著有什麼意…
《死亡的藝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