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夷.得喇夷。维达嘛你。三盘戛你。得喇嘛底。细达.搿里牙.得览。司乏哈。
大轮金刚陀罗尼经云:诵此咒廿一遍,能成一切咒法,善事速得成就。能成一切印法,一切坛法,当入曼荼罗大坛,不用事坛。陀罗尼集经云:诵此咒三七遍,即当入一切曼荼罗,所作皆成。诵咒有身印等种种印法,若作手印,诵诸咒法,易得成验。若未曾入灌顶坛者,不得辄作一切手印。若人诵此咒,即同入坛。作印行用,不成盗法也。大藏秘要云:依教中说,一切真言手印,必从师受。若未入灌顶轮坛,辄结手印作法,得盗法罪,所作不成。若于如来像前,诵此咒廿一遍,即如见佛,即同入一切曼荼罗,所求诸法皆得成就。
第二个咒“大佛顶首楞严王真言”
先看小字。“楞严经云:十方如来,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。末世众生,有能自诵,火不能烧,水不能溺,大毒、小毒所不能害,所有恶咒皆不能着,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,无智慧者令得智慧,一切罪障犹汤消雪,不久皆得悟无生忍,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净土。又持诵此咒,或佩带身上,求男得男,求女得女,求长命得长命,求果报圆满速得圆满,亦能保护诸修行者入三摩地,更无魔怨来中恼害。印明录云:觉随上人言,每日但诵此咒二十一遍,保证延寿二十一年。”诸位若想益寿延年,皆可持此咒。
手印:金刚印,右手在上,左手在下,不能超过第一个指头,合掌。
持咒:大佛顶首楞严王真言
嗡。啊拿咧、啊拿咧。维夏达、维夏达。盘达、盘达。盘达你、盘达你。怀喇、乏及喇、叭尼。怕都。吽。勃鲁姆.怕都。司乏哈。
今天,我们谈谈死亡方面的看法以及圣贤的修行。在座诸位,有人对人生的缺陷一直抱怨,甚至有的人,他的生命充满了沮丧。因此,对那位博士系主任所谈到的“人类的生命是掌握现在,承先启后,继往开来,而能够得到真正生命的意义。”我告诉他:“一个人受的是高等教育,还能够接受你的看法;但如果一个人正在沮丧、悲观,甚至想走上自杀的旅程,他被限在这个动点上,他不能接受,他将无法感受到这一份的力量,也不能运用智慧去疏导其矛盾的现象。所以,我认为生命的这一点,必须由前面的动点去推演而产生现在这一点,这样子才能证明确确实实的生命的观点,否则只看现在将看到许多矛盾:杀人、放火、强盗、掳人可以躲起来活得好好的,而做善事的人却生病早夭——令我们产生许多矛盾的想像,而开始否认“因果”的存在性,不能接受。
他虽然知道因果的存在性,但因果是寄托在过去盼望未来;若是对这一点的当下不能接受事实的存在时,就没有办法超越。不能够超越现在这种矛盾的内在时,虽然想相信圣者的话,可是又没有智慧去疏导自己,因此生活在一种自我强烈的束缚里面永远不能解脱。我们人因为缺乏智慧,不能产生思想的连贯性与看破人生,而产生痛苦。是故,我们必须依圣者的眼光来疏导自己,我们必须相信圣者的话。”假如,业障未尽,想要解脱是没有那样简单的。我们从目前的状况看,断定三世因果绝对存在,否则人生的现象绝对无法解释。无论用哪个宗教的角度都无法圆融的说明,所以说:“自作孽不可活”就是这个道理——自己做的因果,自己就要承担。
我们从许多“不平等”的角度去看时,就可确确实实证明因果的存在。在座各位先观察一下,彼此之间的面貌,是否全部相同?心理是否相同?从相貌、心理的不同上看,这是因果所造成的结果,用其他的说法都讲不通的,只有用因果来诠释。但是因果又没看到,前世看不到,只有此生实在的存在。所以,我们昨天讲“以科学印证灵魂(心识作用)的存在性”是有的。我们的身躯就如房间,神识住在其间,过一段时间后又必须搬家,因为房子老了、坏了。所以,有修行的人,有布施的人,慢慢积存福报,将来可以得到较好的正报、依报。有人出生就很美丽,有人出生就很丑陋,这要如何解释呢?
人可以用物理学来解释,质能互变,今日我们的身体,有心识作用的存在,心识是无法用六根去攀缘的,心识于生生世世,用不同的形式出现、变化,比如说:海水、云、雨是同质而互变的,雨下入山谷流入海中,经日曝蒸发成云,再下雨,周而复始、不断循环。生命是一种连锁性的,绝对不是断灭的。我们可以证明,人不是死了以后,什么事情都能解决的。此世一定是由上世的因所推衍下来的,否则不可能再到这个世间来。不然,我们从哪里来的呢?也许你会说,从父母亲那儿才降生的,父母亲是祖父母生的...一直推演上去,找不到逻辑学上所说的“第一因”——也就是说第一个开始的因,这是不存在的。
如果是圣者的看法,就不一样了;我们凡夫看生死是实实在在有的,而圣人对生、死的看法,就只是在一念之间而已。我们的生与死实在就像是一个圆型的东西,生就是走向死亡的开端;死也就是接近出生的日期。生生死死、死死生生循环着。所以,生、死回归到最后只是一个念头而已,刹那生灭。佛教所说“刹那生灭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所以,禅宗有一句话“人之于道,觉念于未萌。”有心修行的人,必须观察起心动念,念头起时,就知不对。菩萨畏因,众生畏果。菩萨未做以前就知道如此做会遭果报,众生在受果报时,才知道痛苦,方会承认过去的不是。
若能觉悟昨非还算很好,就怕丝毫不承认错误。所以说:“修行是心地上的功夫。”而不是看外表的。有人看到师父就说是不是戒疤越多,修行越深?这就误解了。修行必须以“心”来修,学道的人要有骨气,肚量要很大,了生脱死的心要切。今天,我们为什么要来学道,因为找不到一种使我觉得快乐的事情。比如说:我小时候喜欢看电影,看电影能带给我快乐,但慢慢的看久了,依然感到内心的空虚。后来想,看这些世间的万花筒难道是人生的究竟法吗?之后转到跆拳道,练了三年升到二段;后来有人告诉我,如此打打杀杀也不是人生。我当时想想也有道理。那么,到底人生是什么呢?
我一直寻找人生的快乐到底是啥?后来也去报名参加演员的考试,报名三千多人,只录取六十名。在考试过程中,先读一段国语,再问我的专长,我告诉他们,自己懂得一点跆拳,他们还叫人出来印证一下武功。然后,观察貌相,再看表情,最后因我长得太矮而遭封杀。在看表情时,必须演哭与笑,令我突然觉得演艺人员其实也有辛酸的一面,也不快乐。
到了读大学时,参加佛学研究。本来我有志考哲学系,但因各种因缘考入水利系;念水利系时,加入了佛学研究社。记得当时听一位办杂志的居士讲经,他第一句话就说:“世间是痛苦的,无常就是痛苦,你在追求什么?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因为是错误的,因而产生了严重的错误观念。正因为追求的东西错误,而不能得到快乐,引来了无尽的痛苦。”所以,佛陀告诉我们:“时常生活在掌声之下的人,是不堪一击的人。”因为他已建立了强烈的荣誉感与自尊心,他的内心里面是脆弱的。人因为太强烈的自尊心及保护心理,产生个人主观现象,这就是为什么一般人都受不了批评。因此,如果一个人要想更坚强,应该接受逆境的折腾;顺境不一定就好,逆境也不一定不好。
佛陀告诉我们:十方三世一切佛皆以苦为良师。没有苦不可能成道。就这样,我才开始意识到,这是自己内心想追求的方向。禅师也讲:“能够触景会心皆是近道,不可逐境迷心一味向外求。”人须要活在现实生活中,又要超越现实的社会;必须在任何境界中观察自己的心,不必看别人。所以,佛陀开示:众生都是愚痴的。长两个眼睛要看自己的缺点,不要老是挑剔别人。
佛陀告诉我们:人总是自我的,对于自己的缺陷始终像猎人隐藏在树后,不愿意被人家发现。而我们两眼一直注视别人,就完全没有时间检讨自我,回光返照。因此,禅师教我们要“触景会心”,遇到任何境界显现,就必须想到回归自心,要原谅别人、宽恕别人。
佛陀有一弟子,要到远方去讲经(弘法),佛陀告诉他:“那个地方都是不讲道理的人,你到了那儿,他们说不定会骂你,若骂你时怎么办呢?”弟子说:“他若骂我,我就想说他还没打我;他打我时,我会想他还没拿刀砍杀我;若砍我时,我会想还没有置我于死地;若将我杀死了,我会感激他,成就我的忍辱,帮我解脱。”所以,圣人的心是宽恕众生的,他可以把生命都献给众生,达到一种“无我”的精神境界。
今天我们还有生、死的问题,是因为“有我”,有一种强烈主观的“自我”,“我”就是起心动念的根本。“有我”就产生痛苦;认为“这是我的儿子、我的太太、我的爸爸、妈妈...”你所疼爱的就只是自己家庭周围的人。不能如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“普渡众生”是因为我们存有“我相”,我相就是一种束缚,如乌云蒙蔽了太阳。
有自私的心理,就不能像圣贤一般。因为我们有“我相”才会向外去追求;为了追求自己的快乐,必须牺牲别人,就产生了弱肉强食的现象。比如说:我妈妈杀鸡,我就劝她:“妈妈不要杀鸡,鸡是有灵性的。”妈妈却说:“鸡本来就是给人吃的,不杀怎么可以,让鸡到处走是不好的。”竟然有这样的理由,这就是“弱肉强食”。有些修密宗的人更荒唐,鸡腿大口地吃着,竟然还说:“吃鸡度鸡、吃鸭度鸭、吃鹅度鹅,吃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。”
我说:“功夫那么好,蛆虫也是众生,怎不捞起来吃呢?还有蟑螂、壁虎都是众生,怎么不吃呢?”只找这些山珍海味来吃,不然就是各种海产之类的生物。有的人甚至羡慕杀猪、杀鸡的人,赚了许多钱;其实杀生的果报到临命终就知道。杀鸡的人变鸡脸,杀蛇的人变蛇脸,杀鳗变鳗面。那么,有人会说:“杀人是不是变人脸?”我说:“不是,杀人变成地狱脸。”所以,我们的心是“有相”的,一味向外追求,以前我也是一直追求,却找不到人生到底活着有什么意…
《死亡的艺术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