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死亡的艺术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义?

  今天我已活了三十年,一位老人活了七十年,他会死,我也会死,死后同样是一具尸骨。美女杨贵妃、貂蝉、王昭君,死后哪一个人还美丽呢?还不是黄土一坏,死后都是一堆白骨,完全一样。所以,我们要能触景会心,遇到境界要观想,了解一切都是无常,不是真实的。佛说:“我们要开采本性,本性才是永久性的;肉体是暂时性的,会老去、会朽化。”

  要找到永生,从佛教中寻找,一定能做到。如果,想要不生死,就要超越念头(惯性)。有的人讲“禅坐”,这样说其实并不够恰当。“禅根本就不是坐,坐根本也未必是禅”,“禅”与“坐”是两种完全不相同的事情,并不是两脚一盘就叫作“禅”。有些人“定功”很深,口念“阿弥陀佛...”止静后,一会儿就入睡了,还打鼾,鼾声如牛,坐着也可以入“睡眠三昧定”的境界。于是我打醒他们,问他们:“你们为何如此快入定呢?”他们会说:“太累了。”没多久又是鼾声大作。我叫他们起来,他们却说:“师父,我想学坐禅。”我说:“这样不是坐禅,这样叫做休息。”如果要坐着睡,为什么不躺着睡呢?禅与坐是两种不同的事情,所谓禅者超是非、超善恶、超有无、超好坏,一切没有对立的观念,是名禅;内不为烦恼所惑,外不为境界所扰是名禅。

  “禅”的后面要是加上“定”就对了;“禅定”才是正确的。不能讲“禅坐”,坐与禅并不一样。坐也许是坐着休息,而禅是有定,定不见得需要坐。释迦牟尼佛的禅定功夫是不须要坐的;释迦牟尼佛你要杀他,他也不生气,你要害他,他仍然很慈悲,他的心完全放下对立法的东西。禅是超是非。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解脱呢?因为是非太多了,全看到别人的错误。打开眼睛,这个也错、那个也错,只有我对;整个宇宙看遍了,就是不顺眼,只有自己是好的。人太无知了,常对别人说:“我看你不顺眼。”但他没想想看,别人也可能看他不顺眼,这是对立法的存在。你看人家不顺眼,人家也看你不顺眼,所以,要超是非。

  人啊!有是必有非,有对就有错。比如说,当有人赞叹慧律法师时,嫉妒的人绝对会说:“那有什么了不起呢?”这世间都是如此的。所以,人怎么做都不对,因人看事情的角度都不同。因此,宇宙中不被毁谤的人是蠢才,被毁谤的人是一种反面的赞叹。人为什么会被毁谤呢?因为太好了、太突出了,站在人家的前面,挡住人家的视线。因为长人一截,人家就准备剪掉他。所以,我讲完经就赶快走,有人问我要去那里,我说“不知道”。

  要超是非。接着是“超善恶”。本来世间的善与恶也没有一定的标准,唯一可以说的就是:对自己有利对众生有害是恶;对众生有益,对自己有害是善——但这个不是完善,是缺善。对自己有好处,对众生也有好处就是完善。若损人又不利己就是恶。所以,必须“超善恶”。佛的心中绝对没有憎恨,绝对没有比较心,没有给众生痛苦的心,这就是“超善恶”。

  再来,超“有无”,这就是得失的观念,对得失不要看得太重。昨天,我才对诸位讲过一句名言“时间总会过去的。”世间的一切事情,时间会冲淡一切,让时间流走一切的烦恼。而另一方面来说,任你有万贯家财,也无法挽回时间刹那。再高的权势也会对时间产生无奈。所以,生命的可贵,在于能掌握生命的真实含义,孔夫子曾说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!”所谓“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。”能修到这种地步就像圣人一样了。

  如何超“有”呢?比如:今天你拥有一种名贵的东西,不要太高兴;你娶到一位美丽的夫人,也不必太得意,这个太太或许会带给你终身的痛苦。座诸位,你的先生若是一位帅哥,也不必太高兴,帅哥有时很难照顾。所以,拥有任何东西,也不必感到很快乐,你喜欢的东西或许会带给你很大的痛苦。

  世界上给你最大恩惠的人,或许,就是你最大的敌人;世界上给你最甜蜜的人,或许就让你产生最大的苦痛。没有得到的东西,你认为他可爱,那是因为你没有时间去发现缺点;如果,你有时间与他相处,你也会发现世间没有一样是圆满的,绝对有缺陷。“结婚在于能否忍受对方的缺点,而不是在于是否能改变对方。”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言,这就是超“有无”。得到东西不要太快乐,失去东西也不用太伤心,内在才能时时保有那一份平静。让感情与理智保持平衡。

  众生的心态就是起伏不定,今天好就高兴,不好就生气,老是产生高低潮,那么当然会生活在痛苦之中。如果是有修行的人就不同了,他不迷惑,他知道一切事情都会随着时间消失,没有例外的。能永远生活在一种高超的宁静之中,这种境界比看电影、吃大餐、玩乐都快乐。慢慢去体验,最快乐的东西,不是在外面,而是在我们心中,它垂手可得,就在我们的身边、我们的心中。

  你还向外面追求什么呢?佛告诉我们“人之所以痛苦,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。”因为往外追求,本身就是缺陷;缺陷——本身不能超越,而想要借助外在的物质现象,来填补内心的空虚。内心有强烈的追求欲,有强烈的需求,这就是本身有缺陷,因此才需要弥补。人内心若没缺陷,就不须去追求,你说是吗?他还需要什么外在的快乐呢?当下就是快乐,无所求就能“安贫乐道”。

  佛告诉我们:“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拥有外在的财富,拥有内在的智慧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。”人,真正的福气或福报,不在于外在的财势;拥有智慧才是最幸福的人.有人告诉我:“王永庆最有钱。”我说:“不对。应该是我最富有。王永庆拥有的是外面的钱,而我有的是内在的钱。因为我没有欠缺什么嘛!”我曾经讲过一句话:“大企业家到最后一定要找宗教家。”

  你相信吗?因为大企业发展到巅峰时,一定会想到:自己如此拖磨一生不是办法,钱虽然这么多,每餐也只能吃下两碗饭,再怎么吃也不过鸡、鸭、鹅肉、海产之类,有时还会吃坏肚子;死后躺平还不是同样那四块木板。所以,人生的追求不在于物质的享受;能找到真正的“自我”才是快乐。这个“自我”,不是自私的我,而是不为客观的环境所主宰、诱惑,不为主观的心态所左右的真我,也就是我们的本性。总之,超“有无”就是。不要有得失的观念,才不会痛苦。

  最后,要谈超“好坏”。当年我学佛时,没有什么素食馆;师父一直要我吃素,我就吃素。每天吃空心菜、花生米,因别种菜都有荤食夹杂其中。虽然很想吃,但师父交代不能吃,只好不吃,因而营养不足面有菜色。回到家,父亲一直骂我:“你看脸色像死囝仔面,脸色枯黄还要吃素,晚上买一块羊肉给你补补。”我都沉默不语,因为他不了解佛法,我也无从解释。他还说:“专骗人的。”所以,修行的人,受到别人种种歧视的眼光嘲笑时,必须学习忍辱。要经过很大的折磨,才能超越痛苦的错觉。

  令我感到奇怪的是,每次坐计程车,司机就问:“师父,你看起来没有几岁,为什么要出家呢?好可怜!”我不知道要如何答覆他。又问:“你是哪里想不开?是否有读书?”我说:“没有读什么书,只念研究所而已。”司机又说:“读研究所还出家,枉费父母亲的钱,就像把钱填入水沟里。要出家应该早一点,为什么还要念研究所呢?”

  所以,我们的愚痴可见一斑。禅宗教我们一种妙法:“修行人要天天放生。”放生的意思不是放走那些家禽、家畜,而是烦恼生起时,放走它,这才是放生。什么叫“众生”呢?就是烦恼一直生起,集一切烦恼,叫作众生。有些人拜佛时都非常功利,在佛前放些供品,就一直要求佛陀保佑升官发财,或求病除,一切祭拜都是有所求的。有一句话说:“修行念佛不求无病,无病容易增长一切的罪恶。”人假如无病来磨练,宿业难除,所谓“比丘常带三分呆,比丘常带三分病。”如此才能警醒自己好好修行。

  我们必须到什么程度才会没有生、死呢?禅宗有一句话说:“风来疏竹,风过而竹不留声;雁过寒潭,雁去而潭不存影。”意思告诉我们,一个修行人,当境界显现时,不要受境界的影响,一切的幻象都不要留在心中;必须保持如如不动的定境,心不要被境转。我们人活着,就是生活在记忆里面的残影,残影的幻化形式,会强烈地产生自我与主观。

  一般人很难有禅师这种超是非、超善恶、超有无、超好坏的胸襟。没有办法超越就会落入相对比较,就会产生痛苦;人家说句好话,他就感到偷快,别人毁谤就产生苦恼,这样要如何修行呢?只是永远活在别人的语言当中。人活在别人的批判中就会很痛苦;如果你很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,你的生命便失去了自主,你同意吗?所以,不必要去管别人的看法如何,只要我们所做的事情能对得起良心,没有违背三宝,也没有失去什么东西就可以了;晚上睡觉问心无愧而高枕无忧,也不必去管别人讲圆的或扁的。别人说我们如何,我们也不必去解释。有时候越解释是越不清楚的,要让别人了解你,你只有离开他,当你要去解释什么,人家会认为你一定有错而心虚。所以,我们必须学习禅师的功夫,修净土宗的人,也必须有禅定的功夫,念佛时心才能定。

  我们继续来解释这句“雁过寒潭,雁去而潭不存影。”这句话是说我们的心,事情过去就算了,不必去翻老帐。一个人对别人最残忍的事就是本钱加利息苛求对方,残忍的就是翻旧帐。所以,我们必须有禅者那种“雁过寒潭,雁去而潭不存影”的境界,意思也就是无所执着。禅师又说:“海阔纵鱼跃,天高任鸟飞。”如果我们的胸襟非常开阔,面对任何事情都能保持如如不动的心境,任何人对我的称、讥、毁、誉都不会影响情绪的起伏,那么,我们临命终时,就有把握了。

  再来是好好念佛,念心口一致的扎实佛,不要念“松佛”,所谓“松佛”就是不实在,对事情会计较,没有肚量,一种“鸡仔肠,鸟仔肚”的狭窄肚量。也就是说:越拜佛越我慢,拜…

《死亡的艺术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心地法门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