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佛拜到倚老卖老;若有人请他去听经,他会说:“法师还没出世,我就在拜佛了。哼!听他讲经!”这种倚老卖老的口气,好像是说:“年轻就是一种过错,产生不了什么力量。”但是这个力量,有时候不能从年龄来论断;英文有一句话“Knowledge(wisdom) is Power.”这是说“智慧就是力量”,也没有说年长就是力量。
俗云:“无智空长百岁,有德不在年高。”并不是人活得老、年纪大,就一定有智慧;假如毫无智慧,活了一百岁又有什么用呢?所以,我们说:“迷人口念,智者心行。”有智慧的人是从内心下功夫的。有的出家人看起来钝钝似的,都不说话,其实,也许他是大智若愚,他的功夫有多深是难以测度的。
以前有一位冬瓜和尚,因头部长得像冬瓜,手持念珠,有点装疯卖傻做痴呆的样子。他常到菜市场去,找那些卖鱼、卖猪肉的小贩;冬瓜和尚一进市场就一直念佛,这些商人呼唤他时,冬瓜和尚就说:“啊!造孽、造业...”然后奉劝商人不要卖鱼、不要卖肉。那卖猪肉的拿起屠刀说:“猪肉不卖,那我太太谁要养呢?”冬瓜和尚笑一笑说:“啊!可怜喔!可怜喔!”装出一脸不在乎,再继续念他的佛:“阿弥陀佛...”。他修行是在内心,表面上痴痴呆呆的,其功夫之深是没有办法丈量的。他临终前站立着,面向西方持佛珠、合掌、念佛,旁人都看到三道光芒射下来;冬瓜和尚往生了,而依然兀立着。这种功夫要那里去找。所以,看出家人不要只看外表,要观察他内在的功夫。我们不要以外表去丈量一个出家人,不要看不起他们;最少,他们能剪断那一头烦恼丝,我们就必须尊重他三分。
在家居士也一样,有时候也看不出他的修行功夫有多深,俗云:“人不可貌相,海水不可斗量。”就是这个道理。所以,在修行路上,我们发现别人的缺点,不要到处宣扬,说不定他是佛菩萨示现的。我告诉各位一句话:对你特别坏的人,你必须更感谢他。就好比我以前的那位女朋友——我在高中时就开始谈恋爱,是她先追我的,那时我读建国中学时趾高气昂,我教她国文、数学、英文,本来纯粹是同情她、教导她,没想到后来竟然自己陷入感情的泥沼中,无法自拔。后来,她知道我把感情付出了,我要约她去看电影,她就说:“不要。”一味的吊我胃口,我开始产生烦恼。然后,她看我没时间了,再来约我出去,我感觉女人真奇怪。要,她说:“不要。”不要,却说:“要。”令我糊涂了。
现在我已经了解了。像当时这一种折磨,到了今天,我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以后,我非常感激她。她是我在世界上最大的恩人,因为她折磨我、刺激我;当我陷入感情泥沼中时,还差一点跑去跳淡水河。到今天我才体会到人为什么要自杀的道理,那是一种身(心)不由己。不要陷入感情的泥沼中最好,要是陷入当中,一百个人,可能死去一百零一人。明明知道这种感情是不会快乐的,要娶了她也可能痛苦一生,但仍然去爱她,真是百思不解。
所以,我认为感情根本没有什么道理,我是被她磨练出来的,她就是我的恩人。有一次,我在文化大学演讲,她到休息的客厅来找我,许多北部各大专院校的学生也在场,我就故意说:“我这双手这一生才牵过一个女孩子。”她把头低了下来。在大学四年中,我这双手真的没再牵过任何女孩子,我已经学聪明了,没有人能再荒废我的青春了。所以说:第一次是纯纯的爱,是感情的牺牲者;但是第二次就不会迷惑了。到了今天回想起来,也只有感激她。
我们不能有嗔恨之心。恨意会很强烈地束缚自己,又不能解决事情。我恨你,你或许也不会了解,这样不是很无知吗?假如,我恨你可以缩短你的性命,我就恨你到死;但是我恨你时,你也不知不觉,这又有什么用呢?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,恨是世界上最愚痴的。因此,我们必须常怀感念别人的心情,用大无我的精神,就不会有痛苦。
今天之所以痛苦是来自于“自我”,自我是痛苦的开始;“自我”让我们产生痛苦,让我们没办法解脱生死,死不掉。上次,我们讲的是生,今天讲的是死。真正的死就是一种灭,断除烦恼才是真正的死,断气并不意味着死,烦恼断才算是死。真正的死,是假体死,本性活起来。藉假修真,要从何下手呢?要从“无我”的精神着手:我们用智慧来观察身体是假合、暂时的,没有一种是属于我们的;慢慢地去观察,总有一天,我们会发觉世间本是一片虚假的。
佛陀说:“这个世间,本来就是无我。”我们常把肉体当成真的,当然就会追求、分别,强烈地希望。禅师有句话说:“心性无染,本自圆成,但离妄缘,即如如佛。”因为我们一切的缘,都只是一种外相,这些外相都是虚假的;世间为我所用,非我所有。但我们总是对这个环境相当执着,不能离开虚妄的外缘。能离妄缘即如如佛。
家中有任何逆境,就必须想早晚都会分开,贫富美丑都是暂时的,没有一种事情是永恒的。如此一来,我们了解了虚妄的世界,世界还有什么值得眷恋、放不下的呢?所以,修行人应该“不落印象,不乱发恶愿。”印象是意识的形态,而存在一种真实的感觉。“不落印象”就是说人不要将世间一些无聊之事,搜集入心中。把一些肮脏、无谓之事放在心中,只是增加痛苦。所以,修行人不落印象,落印象就不能修行。所谓“印象”是心里面记忆的影子,这影子会扰乱心性;时常回忆着它,会令我们迷茫,带来强烈的痛苦。
不乱发恶愿。人常有怨恨的心,有人对不起我们时,常会说:“我要看他多好死!”或“有一天一定要报仇。”佛陀说:“不要发这种恶愿。”发这种恶愿时,其意识形态中与众生都结恶缘,将来的一切果报就只有在相互的斗争之中,因此不要发此恶愿。如果我们确实遇到纠缠不清的人,唯一的办法就是远离,所受的委屈也不必跟他计较了。
有些人是不讲道理的,我们也不必去理会他。禅宗有句话:“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。”在这里的“百花”是比喻社会的万花筒,象征五欲六尘,谓之“百花”。在世间打转时,有许多污染的东西存在。“片叶不沾身”是说身上没有沾粘一片落叶,也就是说,不会去执着万花筒中的花花世界。因为这些东西都不能令我们究竟解脱、离苦得乐。
我们所求的是心灵的快乐,超越的思想,而不是精神的寄托而已。像马克斯说:“宗教是麻醉剂。”也有人说:“宗教只是精神的寄托。”如此的说法就错了。佛教不只是精神寄托,精神的寄托只是初步的功夫,必须在寄托之中超越一切,既现实又能够超越。所以,禅宗常说:“要如何超越?参——拖着死尸的人是谁?”我们必须常常如此来参。
禅师说:“我们要修行,就必须把今日当成已死了,这个身躯已经开始腐朽了。”我们来开个玩笑:假如,今天总统下一道命令说:“将国军英雄馆的人都捉起来,明天枪毙。”到了明天,一分钟枪杀一个,我想今晚每一个人一定是一直念佛号了;担心明天遭到枪毙,就开始知道念佛了。所以,我们常说:“但念无常,慎勿放逸。”当然,这只是一个比喻的玩笑,意思也就是告诉我们,我们随时可能往生,所以,必须好好修行,心才不会落入生死之门。有起心动念就有生、死,要如何才能跳出生、死的束缚呢?就是来世不生,就不会有死了。要怕生而不要怕死,有生必有死。
那么,从哪里下手呢?从“无心”下手。今天我们有心存在,就是一种意识形态,太过于执着。佛陀说:“八万四千法,唯治一切心。若无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。”所有的法都是针对我们的心来讲的;心若无所执,也就不必用什么法了。但也莫谓无心即是道,不要说没有心就是道,而是说无所着、不起烦恼之意。
也可以说“无心”即是不要有恶的念头,要有善的念头;如果没有一切恶的心,何用一切法呢?三世诸佛敷经演论皆令众生,心无所着。所有的一切诸佛说经论道,都是要使众生无所执着。人活在世间,心若有所执,就好比被绳索系缚住一样。“着”就是绳索,“执着”就是自己拿一条绳索绑住自己,谁束缚你呢?
我们不可以说:“我被你气死了。”我们该说:“我很没有修养。”如果,修养成佛,还有什么事情令我痛苦呢?其实,没有人令我们痛苦,而是自己使自己痛苦。因为没有修养,执着自我,太保护自己,所以没办法解脱自己。就像拿一条绳索,自己缚住自己才产生痛苦;我们战胜不了自我,我们超越不了自我。若着心坚固,苦根转生,无由解脱。若执着的心不放下,一而再、再而三的执着,痛苦的根本一直加深、加强,就无法解脱。
常常,我们对业报不满,总是埋怨自己现世的逆境,我们都不会想到前世造了多少业。今世转不过,也不会向佛陀求忏悔,还埋怨三宝;如此一来,执着之心愈形坚固。朱熹讲过一句话:“行有不得反求诸己。”这句话告诉我们,事情如有不顺利,必须反省自己,这样才是名“君子”。
学佛的人,在拜佛过程中,若遇到逆境,就怪佛陀没有庇佑。我们看看佛陀,他已经成佛了,提婆达多从山上滚下石头,被护法击碎,碎石撞到佛陀的足指,佛陀照样受伤流血,这是一种果报,佛陀也要承受。佛陀入婆罗门聚落乞食,空钵而还。比丘托钵有一种规律,凡是托过七家,没有所获就必须停止托钵了,不能再化缘了,表示福报不够,“足限七间,托钵若无,即还精舍。”这一餐就不能进食,如果别的比丘托到东西,分给你一些才能进食。
佛陀化缘一无所得,这是示现给众生看的。弟子就问:“世尊,您是一位人天尊师,福报这么大,为什么还会托空钵回来呢?”佛陀说:“今天我虽已成佛,还是必须面对因果;没吃没有关系,我必须示现给众生看。”弟子又问世尊:“世尊乞食不获、空钵而还,是什么样的因缘呢?”世尊接着回答:“在过去,我是一名外道,曾到长者家乞食不得,后来看见一位出家人也到长者家乞食,这个出家人…
《死亡的艺术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