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得到真正的安靜,就是安甯,而不受外在的影響。再講一遍:不執著心靈,邊“心靈”就是意識心,《楞嚴經》講叫做心識分別,意識心所産生的執著、分別和顛倒,就要完全放下。所以,不執著意識心所産生的心靈壓力,這些執著會産生心靈的壓力,這些種種的分別會産生心靈的分裂、強烈的分裂,心靈的分裂,會産生一個精神分裂症的人。所以,佛陀告訴我們:強烈的心靈的執著,就像一把利刃,“刃”就是刀子,刺向自己的心,執著愈深,那一把刀子剌得愈深,愈拔不起來!我們的心靈其實在滴血,我們自己不知道。所以,一個一輩子都沒有聽到一句佛法的人,是很可憐的人,他的內心裏面都在痛苦當中,內心裏面都在滴血,心靈都在滴血!爲什麼?沒有佛法,不知道怎麼解脫。這佛法也是師父找了一輩子才找到的,我看了種種的哲學,找了諸子百家、孔孟的思想,或者是老子的思想,或者是《易經》,都沒有辦法解決師父內心裏面的疑惑,我一直在找,到大學才碰到佛法,才恍然大悟說:這個才是我要找的,這個才是我要找的!所以,真正的有功夫的人,他活著是透過智慧,相應的。一個人彈鋼琴,後天學習的人,譬如說這個彈鋼琴,都是一直教他,教他……,縱然他的鍵盤彈得非常地熟練,他只是學習別人的,這不是真正的功夫,叫做硬功夫;兩個人如果在不同的環境長大,他彈出來的鋼琴會完全不同!譬如說這個孩子在城市長大,他從小就是老師就教他這樣……,他無論怎麼彈,沒有辦法跳脫都是的格。如果另外一個小孩子,生長在森林裏面,森林裏面,他也是彈鋼琴的,他跟大自然結合,或者是跟大海結合,他的心靈是空曠的,他一樣懂得音樂,這個生活在大自然的小孩子彈出來的音樂,就會融入整個大自然,那是真正的音樂!都是教給我們的,那是老師的影子,不是真正的音樂。那個音樂,真正的彈音樂,是沒有音樂的,他音樂裏面全部都是神,音樂裏面回歸他的神,神跟音樂,神識跟音樂是一體的東西,彈出來的音樂是有生命的!一樣的,見性的人在說法也是這樣子的,每一句,它都有佛的生命、都有智慧的生命,跟不見性的說法是完全不同的!一個人也是這樣子,當你學鋼琴,彈的時候,那是硬功夫,那是老師教導你的,不是你自己的東西;縱然你彈到第幾級的,五級、六級、七級、八級的,也不是你自己的東西,那叫做硬學!所以,真正的音樂,仍然回歸到神。我們說:練精化氣,練氣還神,練武術也是這樣子的,這個武術這一招一打出去,練到最後,那個武術跟他的神是不二的,他打那個拳,打到最後不是他在打拳的,完全出乎自然,跟天地是配合的,那個拳一打出來,力大無比,虎虎生風,完全不是用身體在打拳的,那一出來,完全會歸到神,最高的究竟!那種練拳、練劍、練拳、練音樂,要想要登峰造極,就不可以靠後天學習的;靠後天學習,只是一個過程而已,要靠他先天性的東西,有先天性,同時他懂得如何領悟這個大自然的道理;佛陀就是領悟了確然的真理,人生、宇宙的真理,所以,變成了心物全部都是不二,就是佛性,悟到了最究竟了!再念一遍,第十二句:
一個人應該舍棄憤怒,拔除傲慢,超越所有束縛,不執著心靈和物質的人,內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甯,而不受外在的影響。
【一叁、聰明的人說:鐵、木頭和麻繩所做成的枷鎖,並不是堅固的束縛,迷戀珠寶、耳環、妻子才是最堅固的束縛。】
第十叁句:聰明的人說,聰明的,木頭和麻繩所做成的枷鎖,並不是堅固的束縛,一個人迷戀珠寶、迷戀耳環、迷戀妻子或丈夫,才是世界上最堅固的束縛。
第十叁句再講一遍:聰明就是;有智慧的人就是說:鐵做的手铐腳鐐,或者是木頭所做的,我們看這個古裝劇,以前要去午門斬首,東門,就是午門斬首的時候,套這個木頭抓去,或者是用繩索捆綁下來的這個枷鎖。
第十叁句,聰明的人說:由鐵做成的枷鎖;或者是木頭做成的枷鎖;或者是麻繩做成的枷鎖,並不是堅固的枷鎖,如果你有能力,你有一天會掙脫的。但是,一個人迷戀珠寶、迷戀著名牌、迷戀著耳環、迷戀妻子、或者是死執丈夫,這才是最堅固的束縛!因爲迷戀,它是沒有形相的,他內心裏面那個手铐腳鐐是沒有形相的,從內心裏面完全铐住你,你完全沒有辦法掙脫!
【一四、所有的欲望,只有小小的甜味,而卻隱藏著相當多的苦惱。】
第十四句:所有的欲望,只有小小的甜味,而卻隱藏著相當多的苦惱,愚癡的衆生卻不能覺悟、不能覺知!
再念一遍:所有的欲望,只有小小的甜味,而卻隱藏著相當多的痛苦和苦惱。
【一五、沈溺在愛欲的人,宛如兔子困在牢籠裏那般驚恐,爲束縛和執著所纏綁,長期受苦痛的折磨。】
第十五句:沈溺在愛欲的人,你可以看看那電影啊、小說啊,瓊瑤小說,或者是武俠小說,這些英雄好漢,只要一沈溺在愛欲的人,佛陀說:宛如兔子困在牢籠裏面那一般地驚恐,這兔子被困在牢籠裏面那樣地驚恐。爲束縛和執著所纏綁,被束縛和執著所纏綁,長期受苦痛的折磨。所以,爲什麼要學佛?就是要學習佛陀的自在跟解脫。
再念一遍:第十五句:沈溺在愛欲的人,宛如兔子困在牢籠裏那一般驚恐,被束縛和執著報纏綁,長期受苦痛的折磨。
【一六、被不正確的思想所困住,愛欲強烈貪圖感官享樂的人,欲望便加倍地增長,束縛也因而更堅牢。】
第十六句:被不正確的思想所困住,也就是惡知識、錯誤的思想。愛欲強烈,貪圖感官享樂的人,欲望便加倍地增長,束縛也因而更加地牢固,就是堅牢。
解釋一下:就是被不正確的思想,就是惡知見、惡思想、惡智慧,不是正覺的智慧,被不正確的思想所困住了,意思就是知見錯誤了,跟錯了上人了。再接下來,佛陀說:愛欲強烈,愛欲強烈,貪愛這個財色名食睡,強烈地貪圖感官享樂的人,貪圖感官享樂的人,感官享樂就是看看電影啊,偶爾啦,那無可厚非;如果每天盯著電影看,或者是吃、喝、玩、樂,你看這個電視上,很多這個吃喝玩樂,差不多了,都被困住在這個貪圖強烈地感官享樂的人,欲望便加倍地增長,束縛也因而更加地堅牢。換句話說:愈執著、愈貪著的人,他的束縛就愈加地牢固。
第四小段叫做洞察,山洞的洞,觀察的察。
四、洞察
【一七、不可只依據邏輯、推論、或事物的外表來決斷事理。】
第十七句:不可只依據邏輯、推論、或者是猜測,或者是事物的外表來決斷事理。意思就是說:勸佛陀的弟子們,做任何事情,不能只看一個影像,或者是道聽途說,人雲亦雲,就開始一起批判某一個人、某一個法師、或者某一個居士,這個是很可怕的!佛陀告訴我們:除非你親自去了解一件事情、親眼去看見一件事情,否則不可以只有依據邏輯、推論、大概、可能,這樣一直猜測,這個有失客觀,也有失公平。或者是你只看到事物的外表來決斷整理,這是很膚淺的人。所以,這一句的意思,第十七句,佛陀說:不可只依據邏輯、推論、猜測,或者只是看到事物的表相、外表,就來決斷一件事理,妄加揣測,這個是愚癡的人!學佛的人不可以這樣子道聽途說,人雲亦雲。
【一八、只有當自己知道某件事物的確不完善和錯誤時,你才能革除它。也只有當你自己確實知道某件事物是完善和正確時,你才能接受它,而且去身體力行。】
第十八句:只有當自己知道某件事物的確不完善和錯誤的時候,你才能革除它。也只有當你自己確實知道某一件事物是完善和正確的,你才接受它,而且去身體力行。
這一句比較長,用現在的語言直截了當就是說:當你確定一件事情是真實的、是完美的、是真正美好的,那個時候你才去接受它,同時去身體力行,這個就是正確的。那麼,這裏就講得比較長,剛剛講的是原文,那麼,現在講的是譯文,翻譯的就比較長。
第十八句再講一遍:只有當自己知道某件事物的確不完善和錯誤的時候,你才革除它。也只有當你自己確實知道某件事物是完善和正確的時候,你才可以去接受它,要做一個有理性的人,而且知道是真善美的時候,就必需身體去力行。
【一九、以不真實的事物爲真實,以真實的事物爲不真實,停留在不真實的思想中,永遠無法達到真實的境界。】
第十九句:以不真實的事物爲真實,以真實的事物爲不真實,停留在不真實的思想當中,永遠無法達到真實的境界。
這個真實就是一實相、真相,這個世間的真相是什麼?這個世間的真相,就是萬法都是假相,而我們衆生就是以不真實的事物爲真實。譬如說你看到某某人,讓你很傷心、很痛苦,你就一直記恨他,就是以不真實的東西,來影響到真實的心靈的解脫。所以,不曉得緣起法都是生滅、都是無常,它是不真實的,而一切的衆生,都是以不真實的事物爲真實。而我們的佛性是真實的,充滿著般若的智慧,這是真實的,我們要用真實的事物,因爲衆生不了解,卻把它當作是沒有佛性,只有佛有辦法,我們凡夫哪裏有辦法呢?是不是?真正有般若智慧這種真實的,而世間凡夫他不想追求,他認爲離他太遙遠了;我們不可能像佛這樣子,我們就放棄!所以,就用真實的事物把它當作不真實,認爲離自己太遙遠了!所以,一切衆生,都會停留在不真實的思想當中,看什麼東西就建立了觀念;看什麼東西就建立著觀念,這個觀念不是是、就是非、就是對、就是錯,要不然就是建立在自己的才幹當中,同時夾雜一些傲慢,看起來好像在行善,其實他是傲慢地投影,他能救人,可以放不下傲慢。當他事情出現的時候,就會知道有才幹的人;或者是世間有學問的人;或者是充滿著有權力的人,你就會發現,他的思想當中,永遠停留在不真實的。爲什麼?他以不真實的名、利,或者是學位,或者是技術、醫術,他一定會停留在自己的見地裏面。每一個學者或者是醫生,都認爲自己是全世界最行的,這個事情如果發生在法師,就很…
《佛陀的格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