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般若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正念”,(否則,)到臨命終,那念頭提不起來,提不起來。

  佛法,如果你不體會佛的心是什麼,你沒辦法修行。大智慧的心,就是佛的心,它能夠照徹天地萬物,都是生滅緣起的假相,無一法可得。簡單講:你今天所看的,衆生執著,認爲實在的,在佛的大智慧看來,那只是虛妄的東西。世間爲我所用,非我所有。世間,我們暫時來到這個世間,用一用,眼睛一閉,啥都不是,也帶不走,唯有業,業隨身。有聰明智慧的人,趕快學佛。是不是啊?要嘛,求快樂,我們書讀這麼多,我們怎麼不知道,世間的快樂是什麼?是追求什麼叫做快樂?所以,佛陀告訴我們:全世界的人,每一個都在追求快樂;但是,沒有一個人真正了解快樂是什麼?快樂來自一顆甯靜的心,莫向外求。

  我們這一顆安詳的心,這一顆甯靜的心,這一顆大般若心,就是真正的快樂,真正的快樂。

  要開大般若心,當然要了解佛了,佛是什麼呢?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。我們修學佛道的人,不能忘掉這一句話,什麼叫做佛?佛就是諸法如義,萬法畢竟空,證悟到萬法畢竟空,見一切相,當體即空,能透視它,同時有能力伏住煩惱,最後,能斷煩惱,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清淨自性。

  有一些修行人,他每天都念佛,我們贊歎;誦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也贊歎,我們都贊歎。他講了一個理論,除了一句佛號、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他就說:其他叫做雜修,我們念佛叫做專修。我就講,我說:你講得真是好。問題來了,你那個雜修跟專修是定義是什麼?他說:專門念一句佛號,誦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或者念念《彌陀經》,這樣就專,就這樣子,就是什麼統統不要看,也不能看,就是這樣叫做專。我說:那你的雜修的定義是什麼?他說:雜修,雜修就是誦很多經典,專修就是淨土法門,念“南無阿彌陀佛”。慧律師父,那您的專修跟雜修的定義是什麼?我說:我的定義跟你不一樣,妄念不起,叫做專修;煩惱不生,叫做專修;一切法無生,叫做專修;如如不動,叫做專修。妄念一直起來,叫做雜修;煩惱不斷,叫做雜修;誦一切經典,不知其義,叫做雜修,定義不太相同。我們今天不管誦哪一部經典,都是佛講的,我們一定要了解,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的用心。

  諸位!中國佛教八大宗派,沒有一個宗派,能離開般若的智慧,而修行有所成就的,這是絕對不可能的。所以,開大般若智慧,來念佛、來誦《無量壽經》是很重要的。師父也鼓勵人家念佛,也鼓勵人家誦經,但是,你一定要開大般若的智慧,念佛才能專,心才能定。所以,祝福大家,修行有所成就,能堅定不移,深信淨土。開大般若智慧的人,一念之間,即遍法界。法界就是這一念平等的心性,沒有增沒有減,沒有來沒有去。真正一個悟道的人,見一切相,透視它的虛僞性,了悟它是生滅變化、無常的,它沒有真正的快樂。

  佛陀說:千萬不要隨著你的感覺起舞,因爲所有的感覺都是錯覺;千萬不要著于世間緣起的假相,因爲那是畢竟不可得,那不是真實性的東西。

  有一次,佛陀在恒河旁邊說法,正在說法的時候,有一群猴子,在恒河旁看到消遣月亮。很多猴子看到水中的月亮,天上的月亮映在水中,許多的猴子就下去撈,要准備撈起這個月亮,撈起這個月亮。水中的月,怎麼撈得起來呢?

  世尊告訴我們:一切衆生執著于五欲六塵,就像這一群猴子,它想辦法要把月亮撈起來,就是我們世間人,想盡辦法要快樂;可是,卻帶來無量無邊的煩惱,無量無邊的煩惱,因爲我們不懂得,快樂是來自一顆智慧的心,我們把刺激,短暫的刺激、短暫的享受,當作是快樂。因爲是嚴重的錯覺,他沒有正常的思想,沒有大般若的智慧,所以,衆生是值得我們同情的,我們不要去恨衆生,也不要去輕視衆生,哪天有一個因緣具足了,我們要去度他,要去度他。

  《金剛經》裏面講: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。修行,你一定要掌握到那個重點,你修行掌握不到重點,就壞了!他要走了很多的冤枉路,冤枉路。這個法師來講淨土帶業往生。嗯!有信心。明天禅宗的禅師來講即心即佛,嗯!有信心,放掉淨土。後天,持戒的人來講:戒是無上菩提本,應當一心持淨戒。嗯!好,放掉淨土、禅。再後天,密宗的活佛、上師來,請:叁密相應,即身成佛,那更快!前面放掉,學這個。華嚴來講一真法界,哇!這個好;天臺來講一實相,這個好;唯識講大圓滿鏡智,嗯!這個也很好。那糟糕了,昏頭轉向了。做居士有時候也很可憐,就是不知道到底要聽誰的。對不對?八大宗派、小乘兩大宗派——成實跟俱舍,但是,諸位,有一宗,是八大宗派,包括小乘二宗統統要修的,就是這一宗:大般若,沒有一宗不開智慧可以成就的,開大智慧,這個是最重要的。

  怎麼個開大智慧呢?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,看到一切相,記得!不要離開當處,了悟、透視,它是虛妄不實在的,不是永恒的,徹底放下。重複訓練放下,叫做修行,千萬不要被假相黏住,黏住就是死執不放,死執不放。一般衆生就是這樣子,因爲不懂正法,自己也沒悟,人雲亦雲,人家講:誦《彌陀經》很好!每天都誦《彌陀經》。誦《地藏經》好,每天都誦《地藏經》,也沒開智慧。

  有一個婆婆誦《地藏經》,她很喜歡念地藏王菩薩,結果,沒碰到善知識,去問一個老比丘尼,這個老比丘尼以前結過婚,兒孫都長大了,才去出家,大家認識不了幾個字,經教不通,是很慈悲,很善良的一個老比丘尼;但是,沒有法,依文解義。剛好這個婆婆很不幸,問……問到一個:哎呀,師父啊!請問地藏王菩薩、《地藏經》怎麼誦?她跟她(婆婆)講:你要誦《地藏經》,要淩晨兩點起來誦,因爲地藏王菩薩淩晨兩點才上班。還打卡的!問她說:師父!爲什麼地藏王菩薩都是淩晨兩點呢?她說:你不曉得啊?地藏王菩薩是管陰的,不管陽的。她說:嗯!很有道理。回去,每天就念《地藏經》了,淩晨兩點起來。這個婆婆,念得那個老伴快發瘋了,淩晨兩點,快凍僵了,她起來就誦《地藏經》,念……可是,念一念,身體不好,怎麼樣呢?白天睡到十二點,差不多嘛,跟晚上加起來,念完,睡到中午十二點,這樣睡的時間也差不多,也不是怎麼個好啊!是不是啊?這個婆婆愈念就愈懷疑,整整念叁年、四年,始終找不到答案。對啊,地藏王菩薩淩晨兩點上班,我要趕他上班。後來,人家說:看你這樣不對勁喔,身體也不對,日夜顛倒,你最好去問一下慧律法師,你去問問看,你這樣對不對?這個婆婆就捧了一部《地藏經》來了,跪拜,非常虔誠。善良不代表解脫,善良不等于解脫。好,就來了:哎呀!請問慧律大和尚,我這樣淩晨兩點起來誦經,這樣對不對?可是,我念好像很煩惱,身體愈來愈差。我說:誰開示的?她說:那個老尼姑。不稱比丘尼。老尼姑叫我要這樣子,要這樣念。我說:你爲什麼要在淩晨兩點啊?那個老尼姑說啊:淩晨兩點,地藏王菩薩才上班。我說:你有一天,如果白天死了怎麼辦?沒有人接引。說:喔,對喔!我怎麼沒有想到,有一天,我白天死了怎麼辦?對啊!白天死,你怎麼辦呢?地藏王菩薩沒上班啊!不曉得薪水多少?我還要問問看:地藏王菩薩,您一個月的薪水到底多少?這個問題就來了,所以,現在的信徒,說幸運很幸運,就是碰到佛法;說可憐也很可憐,沒碰到正法。這些法師,有的懂一點點,就這樣子跟他解答,他就盲修瞎練的跟他(法師)走,修得煩煩惱惱,也不得成就,就是這樣子。

  講這個例子,我們沒有什麼意思批判哪一個人,不是這個意思,我們的用意很簡單,就是修學佛道,你要有正知正見,不能在相上打轉,用大般若的智慧,大般若的智慧,你要看清楚,要有正知正見,大般若智慧。你的時間、你的空間,你的時間、空間,在哪一種狀況,是候選的最佳狀況,你要用一點智慧,不是每一個人都一樣的,知道吧!你有你的時間、你的空間,他也有他的時間、他的空間,要用般若的智慧,自己調整,自己調整。沒有般若智慧,就很糟糕,而且,會誤會了佛陀的本意,誤會了佛陀的本意。這個體會錯誤,是很糟糕的。

  有一對父子,智商不是很高,有一點低能,有一餐沒一餐地流浪。後天有一天,身上有幾個銅板、零錢。那個兒子說:爸爸,我口好渴!說:好,好!拿幾個銅板,去那個自動販賣機,自動販賣機,知道嗎?投了硬幣,汽水自己跑出來的。啪!跑出來了。然後這一對父子就去投硬幣,肚子很餓啊,沒什麼錢,口又渴。好,先喝兩瓶汽水。投了銅板下去,汽水跑出來了。這個兒子還不錯,認識幾個大字,汽水拿起來一看:“喝汽水前,請先搖一搖。”他說:爸爸,喝汽水前,請先搖一搖呢!他爸爸說:來來來!咱們,來來,汽水放下,放下。他們就把那兩瓶汽水放下來,放下來,放到自動販賣機的前面。兒子啊!上面寫什麼?它寫:“喝汽水前,請先搖一搖。”來,汽水放下來。兩個人就這樣,開始搖了,他就開始搖了(師父學這對父子搖動身體的動作。衆鼓掌),兒子也是開始搖了:爸爸,喝汽水前,要好喝就搖大力一點!搖得很累了,兒子比較沒體力,說:爸爸,我們搖很久了呢!我口好渴,可以喝了嗎?他的爸爸說:可以了,可以了!就打開這個汽水:啵!汽水都是這樣的聲音。打開了,喝了,他的爸爸說了一句話:哇!搖一搖真好喝!因爲口剛好渴。他跟兒子講了一句很有智慧的話:兒子啊!以後你喝汽水,記得要搖一搖。他兒子以後拿到銅板,一投,汽水跑出來,每次喝汽水,汽水就放著,就開始搖了,每次覺得:哇!真好喝!這個廠商還真細心,喝汽水前,要先叫我們搖一搖。有一天,這個兒子就跟他爸爸講,說:爸爸,爸爸,我沒辦法喝汽水了。爸爸問他:你爲什麼?他說:我腰扭到了,沒辦法搖了,汽水喝不了了。這個叫做體會錯誤,你們不要笑,你們現在就是那一對父子(衆鼓掌)。

  看《大藏經》,自己看,自…

《大般若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