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識分子如何認識佛教
慧律法師
時間:民國七十七年
地點:高雄師範大學
我們今天是針對師大的同學上課,那麼在哪一個大學裏面上課我們不重要,人多不代表什麼。師大的同學請舉手,不錯,不錯,差不多十五個。清華大學大概最多,清大的上次去上課大概有一、兩百個人,那麼師大的實在來講的話,如果我下學期沒有來上十四講表,恐怕就快收攤了。師大照道理來講是占天時、地利、人和,因爲我本身在高雄,我們很希望來這邊上課,你們就不請我來,別的學校是一直拚命地請,可是因爲太遠了沒有辦法。所以下學期准備上十四講表的課程,那麼師大的同學都是知識分子,那麼對佛教、佛法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。
譬如說社會上一般的宗教儀式,譬如說燒香、擲杯筊,乃至說殺生,我們最起碼要做一種初步的了解,那麼我們今天要告訴諸位的第一個事情,就是說佛是個教育家,他不是政治家。許多人他拜佛,他每次都這樣問說,釋迦牟尼佛管的地區有多大?釋迦牟尼佛又不是當官的,怎麼管多少人呢?這種思想是不對的。因爲佛是教育家,他是教化我們這一些衆生。說一個範圍有叁千大千世界,但是我們一般人都把佛陀當作是一種權威性的支配,他好像在做皇帝似的,他管多大的區域,這是不對的。說他的教化區域有多少、多大這樣子,只能講一個叁千大千世界。那麼一個叁千大千世界,大概一千個銀河系,所有的星球,只要裏面有生物有人類,他就是他度化的對象。
佛是一個教育家,他教育什麼呢?最重要的釋迦牟尼佛,講了四十九年的法,就是告訴我們一個「心」,這個心態的問題。佛陀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病,不只身體的病還有心靈上的病。爲什麼呢?因爲我們有貪心,我們有瞋恨心、我們有愚癡心,所以我們並沒有辦法用理性去支配所有的感情,以及我們的行爲趨于一種中道。
儒家講的就是「禮」,何謂中庸之道呢?過與不及不得中庸之道。一般人他的生命觀裏面除了生活、享受、追求,他很少去靜下來,去冷靜看這個內在的世界。全世界的人,大部分每一個都是看外在的世界,他沒有看過這個內在的世界有多美好。就像我們想要得到內在的智慧、內在的世界,可是如果碰不到正法,碰不到正知正見的法師,那麼所追求到的,也是不正知不正見的,也是邪魔外道的。有心發一個心,想要來接觸到,touch到這個佛法,尤其是知識分子最起碼的,你應該了解。
我們今天就慢慢地談佛是什麼呢?佛是發現真理的人,他並不能創造真理。全世界所有的宗教,一定有一個主宰。譬如說是上帝、玉皇大帝,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裏面,從以前到現在我們都有一種神的觀念,下雨有雨神、樹木有樹神,乃至爐竈有竈神,那麼天呢?有天神。這個神的觀念在我們中國道教的思想,就一直根深蒂固的在我們內在裏面生根。那麼基督教跟天主教、回教,是後來再傳到中國,他們也主張一個神,回教是講真主,那麼基督教、天主教是講一神,就是有一個真神,那麼他們都認爲天地萬物是他所創造的。佛他不是這樣子,佛告訴我們真理不能創造,真理早就存在這個宇宙天地萬物之間,是我們沒有去覺悟它。
有的人講說,是先有佛法還是有佛,還是先有佛再有佛法?都對,這個是一體兩面的。如果說先有法,那麼沒有佛來講出來,去悟到這個真理,法也顯現不出來。法是自然的存在,在這個宇宙當中它自然的存在,而我們到今天一直沒有發現,是佛陀這種大智慧的人去悟到了,他把這個真理就告訴大家。所以真理之下,沒有老師沒有權威,它不容辯論的。
佛告訴我們生命是無常的。你二十四個小時裏面必須用理性去支配你的感情,世間是無常的每一分每一秒,都有不幸的事情來臨,乃至車禍、死亡、疾病,一切的不幸,都隨時可能會在你的家庭發生。你要有心理准備,世間是無常的,世間是苦的。身體它會生病需要吃飯,爲了蠅頭小利,撞得頭破血流,大家面臨這個現實社會裏面,人心惶惶,是吧?
再來心靈有煩惱。我們不明了這個世間的真理,那麼生命對我們來講,是一種嚴重的處罰。我們會活得很痛苦,因爲我們不悟。等到我們有一天悟的時候,我們就會産生智慧的光明,那就可以用理性。我講的是自性、本性,用這個平等心、慈悲心、無所著心,就可以包容整個天地萬物,任何事情來他都可以隨緣。換句話說,學佛是開采我們原來、本來有的那一個大智慧。我們有了智慧就可以運用在任何一個生命裏面的動點上,那時候就不會煩惱了。
在佛的心中沒有敵人,因爲他不曾經動過一個念頭去恨哪一個人,他認爲動到一個念頭去恨別人,那是自己的修養不夠,縱然人家要害他,要奪取他的生命,佛也認爲這個是因因果果,果果因因。如果是這樣我們就應該認命,我們積極地去做,但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,我們要認。所以認命的當下,你就會解脫很多不必要的心裏的壓力。
我們今天衆生,他就是一直不滿現實。一直認爲上蒼不公平,他不認命自己又沒有那個能力,他已經盡力可是又沒有辦法。可是對他所遭遇的又憤恨不平,他沒有那個能力去改變這個事實,去創造、去啓發,可是內在裏面又增加另外一層的煩惱,他發現不了自己,不能了解自己。那麼佛是最能夠控製自己的,最了解自己的,所以他發現世間實在是苦的。所以佛告訴我們人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都奪走我們的生命,我們如果不能夠善于運用我們的生命,我們的生命對我們來講只是一種行屍走肉而已。
換句話說,真理是不能辯論的,如果說基督教、天主教乃至說回教,他們的教義裏面就是講一個真神來創造,那麼你可以相信,你也可以不必相信,因爲沒有人看到。佛告訴我們你不要相信權威,權威有時候也會錯誤的。佛又告訴我們,你要把眼睛弄清楚,把你的理性弄清楚,去觀照這個世界有生老病死,你有沒有覺悟,這個就沒有辦法辯論了。你相信也好,你不相信也沒有關系,他還是要生老病死,生老病死這是一個真理。任你任何一個人,都沒有辦法突破,任何一個人都沒有辦法去改變它的事實,所以佛講的叫做真理,真理不受時間的控製,不受人情世故的限製。
兩千多年前佛講的生老病死,兩千多後我們還是要生老病死,佛告訴我們是真相,事實的真相,你要覺悟。那麼我們爲什麼會有生老病死呢?因爲我們脫離不了這個時間跟空間的限製。我們有意識的存在,我們去執著這個時間的存在,我們沒有辦法有定力去突破時空的束縛,所以我們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增長、成長,成長就推向死亡。所以要跳出六道輪回,除了要證悟這個清淨的本性,永恒的生命,就是我們的本性以外,要不然就要念佛,先往生極樂世界再繼續去修行。除了這兩條路再也沒有辦法了。
佛是個發現真理的人,他不是一個創造者。真理不能創造的,如果這個真理是被創造出來的,這個真理就會被改變的,就像愛因斯坦他發明這個相對論,愛因斯坦發明這個相對論是站在質能互換的定理上,可是世界上有一種東西要是比光速更快的話,那就算不出來了,energy=MC2, M等于M0開根號1,minus C平方分之V平方,質點的運動公式裏面告訴我們速度愈快産生的質量就愈大。我們佛經講的佛性是一片光明,它的速度比我們這個光速快得太多了。所以在經典裏面講大勢至菩薩一腳跨出去,就是無量叁千大千世界。在《維摩诘經》裏面講佛菩薩的威力有多大呢?可以把地球這樣一把抓起來放到無量叁千大千世界,讓這些衆生連感覺都沒有。就佛菩薩來講的話,我們這個地球來講,還不夠他的一個指頭那麼小而已,我們身體太小了,智慧太狹窄了,所發揮的能量也沒有辦法。
佛就是開采出絕對論出來。什麼叫做絕對呢?就是不經過任何的比較,永恒的存在。不是用對立法去推測的,換句話說就是叫做不可思不可議。我們說光速很快,那是因爲光速在物質的運動裏面,沒有一種速度比光速更快的,所以我們說它很快,它的快是由慢來比較而來的,那麼如果說我們盡虛空界遍法界,我們開悟的人,無量的叁千大千世界都在我們這一念的心中,那你說這個光速比較快,還是我們的心比較快?快、慢是怎麼分的呢?那麼那個時候我們就會發現,佛更了不起,佛發明這個絕對論。絕對論就是不比較,沒有經過任何比較。
什麼叫做沒有經過任何比較呢?譬如說火車從臺北開到高雄,火車離開了臺北到高雄,可是還離不開臺灣,就事相來講它是真的從臺北到高雄,可是離不開臺灣,你在臺灣轉來轉去的,離不開亞洲,你從臺灣到香港,臺灣到日本到東北亞、到東南亞去,那離不開亞洲。那麼你就是飛到美國,它也不能離開地球,你就是飛到外層空間去的話,它不能離開這個宇宙。不可能。所以我們要了解,所有的物質現象,都包容在我們的胸量裏面,心裏面。只是我們今天沒有辦法開采出,這份清淨的內在出來。所以我們對無盡無量無邊的宇宙的虛空,完全茫然無所知,佛經講的我們是我執,執著這個我,執著這個我就有欲,有這欲,他這個心就動,動就濁,就觀測不出來。
我們儒家講「無欲則剛」,人到無求品自高,無欲則剛。剛,在佛法來講的話,就是自性,不變的東西叫做剛。無欲則剛,就是不受到生老病死這種貪欲,貪生怕死的牽製,不受到金錢、不受到脾氣、不受到女色、不受到恨的牽製,沒有這些任何的欲望,無欲則剛。剛,在佛法裏面來解釋是永恒不變的本性。在儒家來講的意思,就是說他講話就氣勢很大,不可能會做錯什麼事情,因爲他沒有欲望的埋伏,他內心裏面就是永遠如此,講話就會很大聲,叫剛,但是在佛法解釋不是這樣子。
人到無求品自高,釋迦牟尼佛就是把我們的生命一直升華,把這個精神一直升華到最高點,把我們的物質生活一直降低,一直降低降低到最低點。爲什麼?他不需要借重任何的物質…
《知識分子如何認識佛教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