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般若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正念”,(否则,)到临命终,那念头提不起来,提不起来。

  佛法,如果你不体会佛的心是什么,你没办法修行。大智慧的心,就是佛的心,它能够照彻天地万物,都是生灭缘起的假相,无一法可得。简单讲:你今天所看的,众生执著,认为实在的,在佛的大智慧看来,那只是虚妄的东西。世间为我所用,非我所有。世间,我们暂时来到这个世间,用一用,眼睛一闭,啥都不是,也带不走,唯有业,业随身。有聪明智慧的人,赶快学佛。是不是啊?要嘛,求快乐,我们书读这么多,我们怎么不知道,世间的快乐是什么?是追求什么叫做快乐?所以,佛陀告诉我们:全世界的人,每一个都在追求快乐;但是,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快乐是什么?快乐来自一颗宁静的心,莫向外求。

  我们这一颗安详的心,这一颗宁静的心,这一颗大般若心,就是真正的快乐,真正的快乐。

  要开大般若心,当然要了解佛了,佛是什么呢?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。我们修学佛道的人,不能忘掉这一句话,什么叫做佛?佛就是诸法如义,万法毕竟空,证悟到万法毕竟空,见一切相,当体即空,能透视它,同时有能力伏住烦恼,最后,能断烦恼,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清净自性。

  有一些修行人,他每天都念佛,我们赞叹;诵《无量寿经》,我们也赞叹,我们都赞叹。他讲了一个理论,除了一句佛号、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他就说:其他叫做杂修,我们念佛叫做专修。我就讲,我说:你讲得真是好。问题来了,你那个杂修跟专修是定义是什么?他说:专门念一句佛号,诵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或者念念《弥陀经》,这样就专,就这样子,就是什么统统不要看,也不能看,就是这样叫做专。我说:那你的杂修的定义是什么?他说:杂修,杂修就是诵很多经典,专修就是净土法门,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。慧律师父,那您的专修跟杂修的定义是什么?我说:我的定义跟你不一样,妄念不起,叫做专修;烦恼不生,叫做专修;一切法无生,叫做专修;如如不动,叫做专修。妄念一直起来,叫做杂修;烦恼不断,叫做杂修;诵一切经典,不知其义,叫做杂修,定义不太相同。我们今天不管诵哪一部经典,都是佛讲的,我们一定要了解,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的用心。

  诸位!中国佛教八大宗派,没有一个宗派,能离开般若的智慧,而修行有所成就的,这是绝对不可能的。所以,开大般若智慧,来念佛、来诵《无量寿经》是很重要的。师父也鼓励人家念佛,也鼓励人家诵经,但是,你一定要开大般若的智慧,念佛才能专,心才能定。所以,祝福大家,修行有所成就,能坚定不移,深信净土。开大般若智慧的人,一念之间,即遍法界。法界就是这一念平等的心性,没有增没有减,没有来没有去。真正一个悟道的人,见一切相,透视它的虚伪性,了悟它是生灭变化、无常的,它没有真正的快乐。

  佛陀说:千万不要随着你的感觉起舞,因为所有的感觉都是错觉;千万不要著于世间缘起的假相,因为那是毕竟不可得,那不是真实性的东西。

  有一次,佛陀在恒河旁边说法,正在说法的时候,有一群猴子,在恒河旁看到消遣月亮。很多猴子看到水中的月亮,天上的月亮映在水中,许多的猴子就下去捞,要准备捞起这个月亮,捞起这个月亮。水中的月,怎么捞得起来呢?

  世尊告诉我们:一切众生执著于五欲六尘,就像这一群猴子,它想办法要把月亮捞起来,就是我们世间人,想尽办法要快乐;可是,却带来无量无边的烦恼,无量无边的烦恼,因为我们不懂得,快乐是来自一颗智慧的心,我们把刺激,短暂的刺激、短暂的享受,当作是快乐。因为是严重的错觉,他没有正常的思想,没有大般若的智慧,所以,众生是值得我们同情的,我们不要去恨众生,也不要去轻视众生,哪天有一个因缘具足了,我们要去度他,要去度他。

  《金刚经》里面讲: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。修行,你一定要掌握到那个重点,你修行掌握不到重点,就坏了!他要走了很多的冤枉路,冤枉路。这个法师来讲净土带业往生。嗯!有信心。明天禅宗的禅师来讲即心即佛,嗯!有信心,放掉净土。后天,持戒的人来讲:戒是无上菩提本,应当一心持净戒。嗯!好,放掉净土、禅。再后天,密宗的活佛、上师来,请:三密相应,即身成佛,那更快!前面放掉,学这个。华严来讲一真法界,哇!这个好;天台来讲一实相,这个好;唯识讲大圆满镜智,嗯!这个也很好。那糟糕了,昏头转向了。做居士有时候也很可怜,就是不知道到底要听谁的。对不对?八大宗派、小乘两大宗派——成实跟俱舍,但是,诸位,有一宗,是八大宗派,包括小乘二宗统统要修的,就是这一宗:大般若,没有一宗不开智慧可以成就的,开大智慧,这个是最重要的。

  怎么个开大智慧呢?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,看到一切相,记得!不要离开当处,了悟、透视,它是虚妄不实在的,不是永恒的,彻底放下。重复训练放下,叫做修行,千万不要被假相黏住,黏住就是死执不放,死执不放。一般众生就是这样子,因为不懂正法,自己也没悟,人云亦云,人家讲:诵《弥陀经》很好!每天都诵《弥陀经》。诵《地藏经》好,每天都诵《地藏经》,也没开智慧。

  有一个婆婆诵《地藏经》,她很喜欢念地藏王菩萨,结果,没碰到善知识,去问一个老比丘尼,这个老比丘尼以前结过婚,儿孙都长大了,才去出家,大家认识不了几个字,经教不通,是很慈悲,很善良的一个老比丘尼;但是,没有法,依文解义。刚好这个婆婆很不幸,问……问到一个:哎呀,师父啊!请问地藏王菩萨、《地藏经》怎么诵?她跟她(婆婆)讲:你要诵《地藏经》,要凌晨两点起来诵,因为地藏王菩萨凌晨两点才上班。还打卡的!问她说:师父!为什么地藏王菩萨都是凌晨两点呢?她说:你不晓得啊?地藏王菩萨是管阴的,不管阳的。她说:嗯!很有道理。回去,每天就念《地藏经》了,凌晨两点起来。这个婆婆,念得那个老伴快发疯了,凌晨两点,快冻僵了,她起来就诵《地藏经》,念……可是,念一念,身体不好,怎么样呢?白天睡到十二点,差不多嘛,跟晚上加起来,念完,睡到中午十二点,这样睡的时间也差不多,也不是怎么个好啊!是不是啊?这个婆婆愈念就愈怀疑,整整念三年、四年,始终找不到答案。对啊,地藏王菩萨凌晨两点上班,我要赶他上班。后来,人家说:看你这样不对劲喔,身体也不对,日夜颠倒,你最好去问一下慧律法师,你去问问看,你这样对不对?这个婆婆就捧了一部《地藏经》来了,跪拜,非常虔诚。善良不代表解脱,善良不等于解脱。好,就来了:哎呀!请问慧律大和尚,我这样凌晨两点起来诵经,这样对不对?可是,我念好像很烦恼,身体愈来愈差。我说:谁开示的?她说:那个老尼姑。不称比丘尼。老尼姑叫我要这样子,要这样念。我说:你为什么要在凌晨两点啊?那个老尼姑说啊:凌晨两点,地藏王菩萨才上班。我说:你有一天,如果白天死了怎么办?没有人接引。说:喔,对喔!我怎么没有想到,有一天,我白天死了怎么办?对啊!白天死,你怎么办呢?地藏王菩萨没上班啊!不晓得薪水多少?我还要问问看:地藏王菩萨,您一个月的薪水到底多少?这个问题就来了,所以,现在的信徒,说幸运很幸运,就是碰到佛法;说可怜也很可怜,没碰到正法。这些法师,有的懂一点点,就这样子跟他解答,他就盲修瞎练的跟他(法师)走,修得烦烦恼恼,也不得成就,就是这样子。

  讲这个例子,我们没有什么意思批判哪一个人,不是这个意思,我们的用意很简单,就是修学佛道,你要有正知正见,不能在相上打转,用大般若的智慧,大般若的智慧,你要看清楚,要有正知正见,大般若智慧。你的时间、你的空间,你的时间、空间,在哪一种状况,是候选的最佳状况,你要用一点智慧,不是每一个人都一样的,知道吧!你有你的时间、你的空间,他也有他的时间、他的空间,要用般若的智慧,自己调整,自己调整。没有般若智慧,就很糟糕,而且,会误会了佛陀的本意,误会了佛陀的本意。这个体会错误,是很糟糕的。

  有一对父子,智商不是很高,有一点低能,有一餐没一餐地流浪。后天有一天,身上有几个铜板、零钱。那个儿子说:爸爸,我口好渴!说:好,好!拿几个铜板,去那个自动贩卖机,自动贩卖机,知道吗?投了硬币,汽水自己跑出来的。啪!跑出来了。然后这一对父子就去投硬币,肚子很饿啊,没什么钱,口又渴。好,先喝两瓶汽水。投了铜板下去,汽水跑出来了。这个儿子还不错,认识几个大字,汽水拿起来一看:“喝汽水前,请先摇一摇。”他说:爸爸,喝汽水前,请先摇一摇呢!他爸爸说:来来来!咱们,来来,汽水放下,放下。他们就把那两瓶汽水放下来,放下来,放到自动贩卖机的前面。儿子啊!上面写什么?它写:“喝汽水前,请先摇一摇。”来,汽水放下来。两个人就这样,开始摇了,他就开始摇了(师父学这对父子摇动身体的动作。众鼓掌),儿子也是开始摇了:爸爸,喝汽水前,要好喝就摇大力一点!摇得很累了,儿子比较没体力,说:爸爸,我们摇很久了呢!我口好渴,可以喝了吗?他的爸爸说:可以了,可以了!就打开这个汽水:啵!汽水都是这样的声音。打开了,喝了,他的爸爸说了一句话:哇!摇一摇真好喝!因为口刚好渴。他跟儿子讲了一句很有智慧的话:儿子啊!以后你喝汽水,记得要摇一摇。他儿子以后拿到铜板,一投,汽水跑出来,每次喝汽水,汽水就放着,就开始摇了,每次觉得:哇!真好喝!这个厂商还真细心,喝汽水前,要先叫我们摇一摇。有一天,这个儿子就跟他爸爸讲,说:爸爸,爸爸,我没办法喝汽水了。爸爸问他:你为什么?他说:我腰扭到了,没办法摇了,汽水喝不了了。这个叫做体会错误,你们不要笑,你们现在就是那一对父子(众鼓掌)。

  看《大藏经》,自己看,自…

《大般若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