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邁向生命的圓滿(2012年新春開示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分鍾寫,那麼,花了六、七分鍾把它念一遍,那麼第叁天資料如果還沒有出來,可以在最後再念一遍,再體悟、回憶一下。

  諸位!什麼是圓滿?當然就是指我們的本性,緣起,它如幻,相上沒有絕對的圓滿。諸位!千人千般苦,苦苦不相同,你不必去問別人,說:你快樂嗎?這快樂裏面含有一些遺憾,快樂當中,它不是永恒,這種快樂是建立在錯覺當中,依靠當中、滿足當中,就是:哎呀!我對現在的現況滿足。所以他覺得快樂。但是問題呢?這個生死的問題、輪回的問題、究竟的煩惱問題,他就沒辦法處理了。所以,緣起如幻的意思就是說:只要是因緣生的東西,這就像如夢幻泡影的不實在。換句話說:我們活在一個不實在的世間,而從來沒有覺悟,我們誤認爲這個世間是永恒的,這個死亡是不會輪到我的,妻離子散是不會讓我碰到的,看到別人死的時候,這好像不關我的事情。這個就是沒有透徹地觀照衆生跟宇宙,任何的事情,隨時隨地,都有可能發生在你我的身上。舉一個例子來講,像最近,叁個留學生在日本,這個男的喜歡一個林的、林姓的,結果人家不欣賞他,不跟他一直出去,後來就持刀把她殺掉!旁邊那個姓朱的也很衰(倒黴),也順便被砍死!一念之間,一念之間。到日本去留學還殺人!後來他也自殺了,在警車上自殺!叁個都是青春年華,一念之間,這樣死了叁個,死了叁個,教父母情何以堪?

  這個就是:觀念決定你的命運,如果今天這個小朋友他有佛的觀念,知道緣起法的東西,感情是不能勉強的,如果他懂得說:擁有的東西不見得很好,失去的東西也不見得不好,那麼,他的心就會有彈性,心有彈性,這個就是一種智慧,他就可以耐得住那一種寂寞、困擾,或者是打擊。現在的年輕人都沒有這種教育,求新、求快,因此,內心裏面的深處空虛,他需要追求、他需要依靠,他也完全沒有佛法的概念。如果了解緣起法的這個緣起如幻的道理,這個不是實在的。

  再來,我們可以用彈性的角度,來看這個世間,你現在追求這個女朋友,她一定是最好的嗎?那你執著她,就變成失去了選擇。所以內心自己有彈性的時候,你碰到的,你目前感覺很好的那一刹那,你是不是冷靜想想看,你將失去一切的機會。所以,你擁有的東西,一直認爲她好,是因爲你沒有跟她生活在一起。是不是?如果說兩個人,男女朋友生活在一起的時候,他就會慢慢發現她的缺點了,這個女孩子揮霍無度、花錢如不!這化妝也不畫好,嘴唇畫得那麼厚,像樣嗎?這沒關系,不打緊,吃起飯來,都忘記是一個姑娘,拼了老命要幹完它!再來,沒關系,晚上睡覺的時候,還不輸男人,齁(齁hōu :1. <象> 熟睡的鼻息聲。如:痰齁;寒齁;齁齁聲(狀聲詞。形容鼻息聲,打鼾聲);齁齃(鼻息聲)。2.吃太鹹或太甜的東西後使喉嚨不舒服。3.方言,很,非常。〈名〉哮喘病。如:齁齁齃齃(喘急的樣子))……哇!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,那個美好像不是這麼一回事情,只是因爲我們沒有時間跟她相處,跟她相處,就那一刹那之間,被釘住了!所以人類的思想可怕的地方,就是在這個地方,因爲他失去彈性、失去了般若智慧,般若智慧。今天這個小孩子,如果他父母親告訴他:都是因緣生的東西,他就會慢慢地慢慢地放下。再來就開示他有因果:你今天你殺人,你會有因果的。雖然也許你今天你自殺了,法律製裁不了你;但是,你殺人了,你這個因果,無量劫來的因果還是存在的,你殺了兩條命,簡單講:你欠了兩次,欠了兩次的命。所以,有佛法的概念,他的不幸的事情,它就會漸漸漸漸減少,不幸的事情,就會慢慢慢慢地化成智慧、沒有。

  衆生,只要他沒有般若智慧,他的不幸的事情,他就一直會重複地、重複地演練,一直重複……一直重複。因此我們了解緣起如幻的道理。諸位!在相上沒有絕對的圓滿;所謂相上沒有絕對的圓滿是說:只要論到相,它就一定有優點、一定有缺點,一定有人支持你、一定有人反對你,只要在相上論斷,一定有人欣賞你,也一定有人唾棄你。所以,在相上論,是沒有辦法絕對圓滿的,唯有明本心、見本性,才叫做圓滿。心跟性是一體兩面的,性是體,心是用,攝用歸體,體用一如,心如,性也如,性如,心還是如。所以本心的究竟處,就是本性。那麼,爲了更強調我們的究竟處體用一如,所以,立一個心、立一個性,其實就是一個字:就是“如”,“如”字。那麼唐朝的景岑禅師(唐代禅僧,湖南長沙人。生卒年不詳。幼年出家,參南泉普願(沩山),嗣其法。法號“招賢”。初住長沙鹿苑寺,其後居無定所,但隨緣接物,隨宜說法。複住湖南長沙山,大宣教化,時人稱爲長沙和尚。師機鋒峻峭,與仰山對話中,曾踏倒仰山,仰山謂如大蟲(虎)之暴亂,故諸方稱其爲岑大蟲。)說了,唐朝一個景岑禅師說:不識金剛體,卻喚作緣生。就是說:因爲衆生沒有辦法了解金剛的佛性,因爲這個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來不去、圓滿的清淨覺性,他沒辦法認識,只有在因緣生的地方一直打轉,卻喚作緣生,卻把它當作是因緣生的東西。佛陀講因緣生;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,這個是爲了破除外道的無因論,破除外道的自然論、無因論,所以佛陀講因緣法的正理。但是因緣在二乘人就發揮的淋漓盡致,可是,在究竟之處,佛性不是緣生,佛性如果是緣生,就變成生滅。所以,衆生不識金剛體,卻喚作緣生。所以在講因緣法,因緣法裏面只是說爲了方便,善巧方便慢慢慢慢引導,引導,入于一種……它不是因緣生的,究竟的、而如的一個清淨的圓滿覺性。所以,不識金剛體,卻喚作緣生,就是這個道理。

  想要得到完整和圓滿的生命,就必需先學會割舍和放下。

  想要得到完整和圓滿的生命,這個人就必需先學會割舍和放下,割舍和放下。但是,這個對人類來講,有感情世界來講,那就非常非常困難,非常地困難!譬如說母子之間的感情,這個要割舍有多麼困難!母女之間的感情、兄弟姊妹的感情,這個要割舍,談何容易?因此,爲什麼說:出家非將相所能爲?出家,你看,要舍親割愛,要舍親、要放下,那一念,還真的不容易!父母親哭了,本來想要出家,心又軟了。人類的這個感情,親情是很難去割舍的!所以,爲什麼師父說:要贊歎佛、要贊歎法、要贊歎僧?就是那個“僧”字,這個出家衆,那一念發心要出家,這個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。所以,爲什麼一直勸大家,要敬佛、敬法、敬僧?就是這個出家實在是難,真的是不容易!不是說他將來會有什麼大成就、大修行、大圓滿,也不敢這樣奢望,不敢這樣奢望。就是能夠做一個老老實實的出家衆,默默地去推廣正法,這個已經很了不起了!爲什麼?他第一步要割舍和放下,這個已經不是在家居士所能做得到的。所以,爲什麼說:你看到某一些法師,跟我們的理想上有一些落差,行爲舉止不怎麼樣,師父還是勸導大家;還是要保持我們內心裏面,不看僧面看佛面,佛教不是說它不能檢討,而是說這樣子出家已經不容易!但是一個出家衆,如果不能夠自己節製自己,那麼實在是很冤枉他這一輩子出家,真的非常地冤枉!很不容易來剃度,卻割舍不下這些種種的感情,或者是世間的名利,那麼這個算是不聰明的出家人,不聰明。出家人有分兩種:一個是聰明的出家人,聰明的出家人,萬法統統舍,知道一切法如夢幻泡影,沒有一樣東西是他的,既出家嘛,就全部,包括出叁界家,這個是聰明的出家人。他知道這些名利色、財色名食睡,這個是讓我們輪回的東西,這個一點都不需要去貪著跟罣礙。那麼,比較笨的出家人,出家以後,沒什麼才幹,希望身上擁有一點錢,所以,這內心裏面,大貪不會,因爲貪不到,小貪不斷,這裏貪一點點……這個不是很聰明的出家人。既出家,就要割舍和放下。那麼,在家居士也是這樣子。再念一遍:想要得到完整和圓滿的生命,這個人就必需先學會割舍和放下。

  諸位!沒有舍,你就沒有得,如果我口袋裏面,我口袋裏面有很多的種子,我放在口袋裏面,一直放在口袋裏面,諸位!會變成稻米嗎?會變成蔬菜嗎?會變成水果嗎?不會!我口袋裏面的種子要怎麼樣?把它撒出去,錢就是我們福報的種子。所以有錢人,師父特別贊歎他,因爲他要修福修慧,在一念之間;但是,沒有錢的也不用氣餒,你可以用體力、用耐力、用信心,來貢獻你個人,不一定是金錢。所以,簡單講:你想要達到生命的圓滿,要先懂得割舍和放下。簡單講:如果不懂得割舍和放下的人,是不可能達到真正生命的圓滿,那是絕對沒有辦法的!第一個,你那個念頭:執著、分別、我執、我見,都沒有辦法割舍下來,簡單講:你的痛苦是絕對沒有辦法停止的。人類知道自己活得很辛苦、自己活得很累,但是,如果沒有聽到佛法,因爲心它是無形的東西,那種煩惱是無形的繩子,如果一條繩子打結,對不對?我想盡辦法可以把它打開,因爲那個是有形相的,繩子這樣打結,我想盡辦法可以把那個繩子的結打開;但是心的煩惱它沒有形相,哪裏打結,知道我很煩惱、知道我活得不快樂;可是我就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,要怎麼去解開來?所以,在座諸位!你今天來坐在這裏,你不曉得我是如何地贊歎你們!你們不會說:我要去墾丁,或者去日月潭、阿裏山走走。在座諸位!這個農曆年出去遊玩的人,是最笨的人。爲什麼是最笨的人?對!吃飯大排長龍,風景區,你看哪裏風景?都是看人啊,都是塞車,大塞車,哪裏都是人擠人!所以在座諸位!今天你懂得來這裏,文殊講堂,來拜這個叁千佛,是很有智慧的人,又不用擠車,對不對?等一下一完了,飯啊、菜,人家煮得熱騰騰的,出來用餐。我剛剛聽到說:沒有人去切菜。我本來要沖到廚房去切菜的,後來想說:對喔!等一下要開示,那這樣不行!因爲我們以前煮過飯,聽說沒有人切菜,那怎麼辦呢?那這一群…

《邁向生命的圓滿(2012年新春開示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