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百法明門論表解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作用了。所以,五俱意識可以分明的了知境界,一名明了意識,這裏面如果跟五識同時起來的並且同緣五識的境界,就叫做五同緣意識。就是第六意識配合前五識起來作用的意識,叫做五同緣意識。如果跟前面五識的某一個識起來,而且在緣這個境界後,相續現行名叫五後意識。意思是說前面的五識跟特殊的某一個起來,那麼緣境界後又相續的作用,就五後意識,可以說有一種回憶的意識。反之,不跟五識同時起來的,獨自緣境的名叫做獨頭意識,不藉著境界。獨頭就單獨起來,比如你坐在那邊打妄想,你沒看到什麼境界,就把眼睛一閉起來,哇!明天是怎麼樣,去哪裏郊遊,後天運動比賽,就在那裏想。想天想地,想你的一切,獨頭就是單獨而起的,不藉著境界而起的名叫獨頭意識。

  這個獨頭意識又有定中獨頭意識、獨散獨頭意識、夢中獨頭意識。所謂的定中獨頭意識很簡單,當你打坐入定的時候,你那個意識狀態好象被你伏住了,意識狀態變成單獨的情況,你不需要藉著境界,也沒有一切境界,你的意識很定,叫做定中獨頭意識。再來,獨散意識,顧名思義就知道,就像一切衆生,喜歡打妄想的衆生,在那邊假設我當皇帝怎麼辦?假設我中了獎券一百萬怎麼辦?假設我考試不幸考落榜怎麼辦?獨散意識,自己想想看,沒有仗著任何的境界,自己胡思亂想。一般人就是坐著發呆,獨散意識就是這樣子。夢中獨頭意識就是晚上睡覺的時候,夢天夢地或者夢到佛,夢到西方叁聖,夢到人家要殺,或者是撿到錢,這個就是做夢。夢境裏面單獨而起的意識狀態叫做夢中獨頭意識。這定中意識跟色界、無色界一切的定同時起來的,這個只有定,還沒有斷惑。

  色界四個禅定,無色界也四種禅定,所以,叫做四禅八定。四個禅,八個定,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八定,加上無色界的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,這個叫作四禅八定,就是世間的禅定。還沒有斷惑,這個是外道的,或者是修佛道的功夫,還沒有修到那個斷惑的境界。斷惑不能靠定,還是要靠慧。獨散意識就是單獨現起的:回憶過去,預蔔未來;過去怎麼樣?未來怎麼樣?加以比較、計度、分別的意識。夢中意識是什麼?在睡眠當中現起的分別意識狀態,這個識是因爲境界、作惡,不共依的第七識,以及共依的第八識,親因緣的種子等五緣發生。不但遍通于善、惡、無記,又跟六位五十一個心所法相應。意思是說第六意識有這個識,是因爲我們有這個境界。作惡就是起心動念不懷好意所産生落入這個第六意識。

  不共依的第七意識以及共依的第八意識,爲什麼不共依?因爲第七意識是意根,它是屬于執著。共依的第八阿賴耶識,共同依的,是因爲大家都來自于第八意識共同依的。所以,親因緣的種子等五緣發生,由第八意識的種子開發出來的。就是由第六意識造業,然後,落入第八意識,等到來世再繼續藉著這個強有力的因緣叫做親因緣,力量比較小的叫做疏因緣;強有力的種子,叫做親因緣的種子,當然這個五緣發生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。再來,不但遍通了善、惡、無記叁性,就是這第六意識遍善性、惡性、無記性,又同時六位;六個角度叫六位。

  這個六位五十一個心所,[31五十一心所法、性業表],遍行1位,別境第2,善第3,煩惱第4,隨煩惱第5,不定第6,就是六位,這就是六個位。51個心所就是遍行5、別境5、善11、大煩惱6、隨煩惱20,再加不定,共計51個心所。第六位與五十一個心所相應,但是,這個第六意識在睡眠的時候不起作用。悶絕就是昏倒,昏迷的狀態,無想定就是外道的定,第六意識沒有什麼作用。不去想就是無想定,滅盡定就是證果的,羅漢果斷叁界的這些第六意識的我執、分別心。以及無想天,無想天這個無想就是伏,並不是斷。這五位就間斷不起,暫時不起叫做間斷,這就是所謂五位無心的理由。

  25第六識種類表,[意識:五俱意識、不俱意識],跟前五識起作用,[五同緣意識],叫五俱意識。比如你看電視,耳朵有聽到聲音,嘴巴又吃東西,是不是?又點一支香,吃東西的時候當然就聞到香味,身體坐在舒服的沙發上,這個感覺很好,或者躺著接觸到毯子,或者用動物皮的,五同緣意識。[不同緣],有的起作用,有的不起作用,比如,現在人很累了,進房間燈光開得很暗,聽音樂,這音樂只有耳根作用,眼睛不怎麼看,然後,喝一杯苦酒。不同緣,有的有聽音樂,有的沒有什麼作用。不俱意識就是不跟這個境界連在一起,有[五後意識],五後意識就是屬于一種回想。比如我們看一件東西,結束了,回來這個地方;比如你去外面逛街,逛完了回來,還在討論這個街上有什麼好的東西要買,所以,意識還存留著一些概念,但是,境界已經沒有了。

  再來,[獨頭意識],剛剛就講了[定中]獨頭意識,[獨散]獨頭意識、[夢中]獨頭意識,[心緣境時,所起作用有五位差別]。哪[五心]?[一率爾心],率爾心用一句現代話就是當下看到的東西,還沒有起分別的那一念叫做率爾。看到這個花,你還沒有起作用,這個時間是極短的時間,率爾屬于一種直接,並沒有談到感受;要談到感受就變成第二念。直接,眼睛看什麼境界,可以說是現量;率爾、當下,沒有講到感受,感受就變成第二念,率爾心就是這樣子。[二、尋求心],第二個念頭産生尋求,這好的、這不好。[叁、決定心],決定這個好、這個壞,決定或是要追求還是不追求,決定。[四、染淨心],比如我們看到境界,決定心的時候,內心裏面開始要去行動了。比如我在家裏動一個念頭,我要追求佛法,你就起這個境的決定心;要是說,不要了,我去看人家打架,或者跑到這個不清淨的場合去,汙染。所以,決定以後就變成肯定的東西。

  [五、等流心],這個等是因,流是果,就像河流一樣的,從上遊流到下遊,有那個因就是有那個果。你不能說黃河上遊是流白的,下遊就變成黑的、或者黃的,那怎麼可能?一定有在上遊夾要著,不清淨的,然後沖刷;當然上遊是這樣,下遊當然也是黃的。這個等流是用河流來比喻的,等是站在因的角度講,流是站在果的角度講。所以,等流就是說如是因得如是果,意思就是你起善念有善念這個因果,你起惡的有惡的因果心。這個五心,心緣境界的時候所起的作用,叫做五位差別。

  [修定須知],你要修定最起碼的要知道,[一、故起],這個世間人都是[故意起心、思想世間善、惡、無記等事]。所以,沒有辦法成道,因爲不能離念,他一切法都接受,強烈的接受善念、惡念,無法在善當下本空,無法在惡的體性本空,無法在無記業裏面自體本空。善、惡、無記業強烈的一直侵襲著我們無始劫以來清淨的本性。如果我們也悟到禅宗所謂的諸法不相到,當處即解脫。諸法不相到,什麼叫不相到?比如你有過去心、現在心、未來心,我們一直思惟著過去、或者夢想著未來,這個都是空性的東西。就算你現在所有的起心動念,包括你的身體,你的心理、生理的作用,一切都是空性。爲什麼?《心經》裏面講: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。我們因爲産生強烈的妄想,所以,諸法相到,諸法就是由生到滅,由因到果,連鎖的一直作用,那就沒有辦法。諸法不相到,本來現在這一念解決,你無始劫以來的生死就解決。你現在沒有起心、動念,一切法不受,那你八識田中就沒有生死的種子,那你來生用什麼作題材,來獲得不清淨的生命?

  沒有這個業的素材,那就沒有所謂的生命;沒有所謂的生命就是所做已辦,不受後有。我們因爲沒有辦法,我們一直連串的,一直起心動念,空不了。諸法不相到,所謂的相到就是由此到彼,由彼到此,由生到滅,由因到果,意思就是說生滅因果連續。所以,諸法不相到,當處即解脫。你現在會用心就空一切法,現在就解脫,那就沒有所謂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爲什麼?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是因爲你現在的定點,你這一念的定點;那麼你這一念的定點又不是實在的東西,你那裏有?就像你設定一個原點,如果連原點都沒有,哪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?所以,解決現在,過去、未來統統沒有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可以把無量的萬億劫回歸到一念,爲什麼?空。這個時間本來就是虛妄的東西,當然,萬億劫可以化作一念,一念可以化作萬億劫。爲什麼?因爲,你有強烈的本性的作用,那麼,一切的妄想都就成影現。因此,無量的虛空就在佛陀的一念之間,對嘛!因爲,佛陀的心盡虛空界、遍法界。我們因爲無法超越、無法去修習這個大定,所以,善惡就強烈的連鎖。

  [二、串習:無意忽起],什麼叫無意?這個串習簡單講就是習慣性,串就是貫串的東西,你無緣無故的東西、也由不得你,無意忽起的。簡單講這個就是無法控製,串習就是一種不是故意,忽然起來的,然後你就想到[思念世間]的善、惡、無記[叁性諸法]。串習,習氣形成了,這下麻煩了。

  第[叁]個就是麻煩,麻煩就[接續]。因爲你有故起、有串習,就變成習慣,那麼業就形成了。[于上二種散亂心所不知製止],上面兩種散亂就是善性、惡性不懂得控製,善也是生死的種子,惡也是生死的種子,要無所執著的淨善,才是出世間法的種子。不知道製止,就[接續思想]。接續思想你就接續的生命,所以,生命就是由思想來的。今天就講到一個重心點,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思想,修正自己的知見。比如,我過去個性不好,我現在碰到境界了,我修正一下、回光返照,我慢慢的把這個空性的功夫拿出來用。以前我碰到我就是一天天的生氣,現在不要了,修正自己的知見觀念,然後隨處解脫,隨處放下,這個才叫真正的大修行人。記住師父的話:要能觀心必能入道,觀心是諸佛之本,不是拼了老命的一天在那裏磕頭,磕得頭破血流,你搞不清楚自己在拜什麼東西,煩惱還是一大堆。

  心法才是一切法的…

《百法明門論表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