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作用了。所以,五俱意识可以分明的了知境界,一名明了意识,这里面如果跟五识同时起来的并且同缘五识的境界,就叫做五同缘意识。就是第六意识配合前五识起来作用的意识,叫做五同缘意识。如果跟前面五识的某一个识起来,而且在缘这个境界后,相续现行名叫五后意识。意思是说前面的五识跟特殊的某一个起来,那么缘境界后又相续的作用,就五后意识,可以说有一种回忆的意识。反之,不跟五识同时起来的,独自缘境的名叫做独头意识,不藉着境界。独头就单独起来,比如你坐在那边打妄想,你没看到什么境界,就把眼睛一闭起来,哇!明天是怎么样,去哪里郊游,后天运动比赛,就在那里想。想天想地,想你的一切,独头就是单独而起的,不藉着境界而起的名叫独头意识。
这个独头意识又有定中独头意识、独散独头意识、梦中独头意识。所谓的定中独头意识很简单,当你打坐入定的时候,你那个意识状态好象被你伏住了,意识状态变成单独的情况,你不需要藉着境界,也没有一切境界,你的意识很定,叫做定中独头意识。再来,独散意识,顾名思义就知道,就像一切众生,喜欢打妄想的众生,在那边假设我当皇帝怎么办?假设我中了奖券一百万怎么办?假设我考试不幸考落榜怎么办?独散意识,自己想想看,没有仗着任何的境界,自己胡思乱想。一般人就是坐着发呆,独散意识就是这样子。梦中独头意识就是晚上睡觉的时候,梦天梦地或者梦到佛,梦到西方三圣,梦到人家要杀,或者是捡到钱,这个就是做梦。梦境里面单独而起的意识状态叫做梦中独头意识。这定中意识跟色界、无色界一切的定同时起来的,这个只有定,还没有断惑。
色界四个禅定,无色界也四种禅定,所以,叫做四禅八定。四个禅,八个定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八定,加上无色界的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、非想非非想处,这个叫作四禅八定,就是世间的禅定。还没有断惑,这个是外道的,或者是修佛道的功夫,还没有修到那个断惑的境界。断惑不能靠定,还是要靠慧。独散意识就是单独现起的:回忆过去,预卜未来;过去怎么样?未来怎么样?加以比较、计度、分别的意识。梦中意识是什么?在睡眠当中现起的分别意识状态,这个识是因为境界、作恶,不共依的第七识,以及共依的第八识,亲因缘的种子等五缘发生。不但遍通于善、恶、无记,又跟六位五十一个心所法相应。意思是说第六意识有这个识,是因为我们有这个境界。作恶就是起心动念不怀好意所产生落入这个第六意识。
不共依的第七意识以及共依的第八意识,为什么不共依?因为第七意识是意根,它是属于执着。共依的第八阿赖耶识,共同依的,是因为大家都来自于第八意识共同依的。所以,亲因缘的种子等五缘发生,由第八意识的种子开发出来的。就是由第六意识造业,然后,落入第八意识,等到来世再继续藉着这个强有力的因缘叫做亲因缘,力量比较小的叫做疏因缘;强有力的种子,叫做亲因缘的种子,当然这个五缘发生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。再来,不但遍通了善、恶、无记三性,就是这第六意识遍善性、恶性、无记性,又同时六位;六个角度叫六位。
这个六位五十一个心所,[31五十一心所法、性业表],遍行1位,别境第2,善第3,烦恼第4,随烦恼第5,不定第6,就是六位,这就是六个位。51个心所就是遍行5、别境5、善11、大烦恼6、随烦恼20,再加不定,共计51个心所。第六位与五十一个心所相应,但是,这个第六意识在睡眠的时候不起作用。闷绝就是昏倒,昏迷的状态,无想定就是外道的定,第六意识没有什么作用。不去想就是无想定,灭尽定就是证果的,罗汉果断三界的这些第六意识的我执、分别心。以及无想天,无想天这个无想就是伏,并不是断。这五位就间断不起,暂时不起叫做间断,这就是所谓五位无心的理由。
25第六识种类表,[意识:五俱意识、不俱意识],跟前五识起作用,[五同缘意识],叫五俱意识。比如你看电视,耳朵有听到声音,嘴巴又吃东西,是不是?又点一支香,吃东西的时候当然就闻到香味,身体坐在舒服的沙发上,这个感觉很好,或者躺着接触到毯子,或者用动物皮的,五同缘意识。[不同缘],有的起作用,有的不起作用,比如,现在人很累了,进房间灯光开得很暗,听音乐,这音乐只有耳根作用,眼睛不怎么看,然后,喝一杯苦酒。不同缘,有的有听音乐,有的没有什么作用。不俱意识就是不跟这个境界连在一起,有[五后意识],五后意识就是属于一种回想。比如我们看一件东西,结束了,回来这个地方;比如你去外面逛街,逛完了回来,还在讨论这个街上有什么好的东西要买,所以,意识还存留着一些概念,但是,境界已经没有了。
再来,[独头意识],刚刚就讲了[定中]独头意识,[独散]独头意识、[梦中]独头意识,[心缘境时,所起作用有五位差别]。哪[五心]?[一率尔心],率尔心用一句现代话就是当下看到的东西,还没有起分别的那一念叫做率尔。看到这个花,你还没有起作用,这个时间是极短的时间,率尔属于一种直接,并没有谈到感受;要谈到感受就变成第二念。直接,眼睛看什么境界,可以说是现量;率尔、当下,没有讲到感受,感受就变成第二念,率尔心就是这样子。[二、寻求心],第二个念头产生寻求,这好的、这不好。[三、决定心],决定这个好、这个坏,决定或是要追求还是不追求,决定。[四、染净心],比如我们看到境界,决定心的时候,内心里面开始要去行动了。比如我在家里动一个念头,我要追求佛法,你就起这个境的决定心;要是说,不要了,我去看人家打架,或者跑到这个不清净的场合去,污染。所以,决定以后就变成肯定的东西。
[五、等流心],这个等是因,流是果,就像河流一样的,从上游流到下游,有那个因就是有那个果。你不能说黄河上游是流白的,下游就变成黑的、或者黄的,那怎么可能?一定有在上游夹要着,不清净的,然后冲刷;当然上游是这样,下游当然也是黄的。这个等流是用河流来比喻的,等是站在因的角度讲,流是站在果的角度讲。所以,等流就是说如是因得如是果,意思就是你起善念有善念这个因果,你起恶的有恶的因果心。这个五心,心缘境界的时候所起的作用,叫做五位差别。
[修定须知],你要修定最起码的要知道,[一、故起],这个世间人都是[故意起心、思想世间善、恶、无记等事]。所以,没有办法成道,因为不能离念,他一切法都接受,强烈的接受善念、恶念,无法在善当下本空,无法在恶的体性本空,无法在无记业里面自体本空。善、恶、无记业强烈的一直侵袭着我们无始劫以来清净的本性。如果我们也悟到禅宗所谓的诸法不相到,当处即解脱。诸法不相到,什么叫不相到?比如你有过去心、现在心、未来心,我们一直思惟着过去、或者梦想着未来,这个都是空性的东西。就算你现在所有的起心动念,包括你的身体,你的心理、生理的作用,一切都是空性。为什么?《心经》里面讲: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。我们因为产生强烈的妄想,所以,诸法相到,诸法就是由生到灭,由因到果,连锁的一直作用,那就没有办法。诸法不相到,本来现在这一念解决,你无始劫以来的生死就解决。你现在没有起心、动念,一切法不受,那你八识田中就没有生死的种子,那你来生用什么作题材,来获得不清净的生命?
没有这个业的素材,那就没有所谓的生命;没有所谓的生命就是所做已办,不受后有。我们因为没有办法,我们一直连串的,一直起心动念,空不了。诸法不相到,所谓的相到就是由此到彼,由彼到此,由生到灭,由因到果,意思就是说生灭因果连续。所以,诸法不相到,当处即解脱。你现在会用心就空一切法,现在就解脱,那就没有所谓的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为什么?过去、现在、未来是因为你现在的定点,你这一念的定点;那么你这一念的定点又不是实在的东西,你那里有?就像你设定一个原点,如果连原点都没有,哪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?所以,解决现在,过去、未来统统没有。所以,释迦牟尼佛可以把无量的万亿劫回归到一念,为什么?空。这个时间本来就是虚妄的东西,当然,万亿劫可以化作一念,一念可以化作万亿劫。为什么?因为,你有强烈的本性的作用,那么,一切的妄想都就成影现。因此,无量的虚空就在佛陀的一念之间,对嘛!因为,佛陀的心尽虚空界、遍法界。我们因为无法超越、无法去修习这个大定,所以,善恶就强烈的连锁。
[二、串习:无意忽起],什么叫无意?这个串习简单讲就是习惯性,串就是贯串的东西,你无缘无故的东西、也由不得你,无意忽起的。简单讲这个就是无法控制,串习就是一种不是故意,忽然起来的,然后你就想到[思念世间]的善、恶、无记[三性诸法]。串习,习气形成了,这下麻烦了。
第[三]个就是麻烦,麻烦就[接续]。因为你有故起、有串习,就变成习惯,那么业就形成了。[于上二种散乱心所不知制止],上面两种散乱就是善性、恶性不懂得控制,善也是生死的种子,恶也是生死的种子,要无所执着的净善,才是出世间法的种子。不知道制止,就[接续思想]。接续思想你就接续的生命,所以,生命就是由思想来的。今天就讲到一个重心点,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思想,修正自己的知见。比如,我过去个性不好,我现在碰到境界了,我修正一下、回光返照,我慢慢的把这个空性的功夫拿出来用。以前我碰到我就是一天天的生气,现在不要了,修正自己的知见观念,然后随处解脱,随处放下,这个才叫真正的大修行人。记住师父的话:要能观心必能入道,观心是诸佛之本,不是拼了老命的一天在那里磕头,磕得头破血流,你搞不清楚自己在拜什么东西,烦恼还是一大堆。
心法才是一切法的…
《百法明门论表解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