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根本,修心就是修正自己那些錯誤的思想,誤導你的思想。只要會讓你起煩惱的、嫉妒的、恨的,統統不對,一定要趕快把它修正好,然後,在你臨命終絕對不受到誘惑。所以,你在修正觀念的時候,你常常記住一個念頭,就是說我現在控製不住,那我臨命終怎麼辦?我現在放不下,我臨命終怎麼辦?誰來同情我?你要記住師父告訴你的:修正的標准要放在這個地方。一切以死爲先決的,你現在先學一法不執著,一切法不受,只是個不受。禅宗有一句話非常了不起,很簡單說:學道人一切法不必學,但學無求無著,即是見性成佛道!這個講的多麼的了不起,單刀直入告訴你,學道人一切都不必學,只要學什麼?無求無著。不執著、不求,我看這個禅,真是不得了。也不會哆嗦,單刀直入,砍樹就是由根,一下子就斷掉了,OK!你什麼都不要學,學什麼?學無求、無著,不必執著。你求什麼?不必求,也不必執著,什麼法都具足。學道人就這樣,多麼了不起,所以,那本《佛心禅話》,看得懂也買回去看,看不懂也要買,沒有錢,送給你。你一定要看那一本,那裏面的幾句話,就會教你大徹大悟的。
[四、別生:覺知前念散亂,即生慚愧,]慚愧心就是一種觀照,[攝歸正念]。唉呀!我修行人還這麼樣貪、這麼樣嗔,還這麼愚癡,師父講的又不聽,然後,用自己的觀念,好了!我現在起慚愧心,修正一下,攝歸正念。正念就是正知正見,禅宗說:修行人應當依正智,應該于正確的智慧,鈎住你的妄想,旋菜旋鈎就是如果你一念散掉馬上就觀照,一念散掉馬上就回光返照,如此就有消息了,這樣就有消息了。否則的話,你一直妄想,那你要到什麼時候才要停?所以,很多人都是一種錯覺,以爲我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,不!要先學習懂得怎麼叫做放下,什麼叫做空,什麼叫做正知正見。沒有具足正知正見的話,你的煩惱就一大堆,要學習放得下,先學習放下,不是先學習念佛,先學習如何放下。
這很簡單,比如你臨命終,你要放生的對吧?可是,你放不下,死的時候,一方面又想到阿彌陀佛,對!我要極樂世界,很好!一方面又想到,唉呀!放不下!那你能往生嗎?就像那個風筝,風筝有一條線,這條線就是指煩惱,風筝飄起來,可是,線一直拉著,離不開主人的手,主人的手一拉,這業力一拉,風筝就飄動,生死業就起來。你一定要,啪!剪斷,風筝就消失了,跑到哪裏去不曉得,當然,這是比喻,我們也是,我們既要升華,又不要剪斷煩惱的線,你認爲這可能嗎?所以,在這個覺知,別生就是下功夫、觀照,攝歸正念。不聽經的人是不行的,一定要一直修正這個錯誤的觀念,這才叫做真的修行人,不聽經是絕對沒有辦法的。
[五、寂靜]:就是[始用功時,心即靜止,更不散亂]。看底下,一、故起[懈怠者]就是我們的[病],這是一個病根。串習就是[初學者:輕病],初學的人無緣無故就跑出妄想出來,接續就[懈怠者],不知道把它製止的人,這是[重病],不知道回光返照的人;你可以一會就試試看,你二十四個小時注意你的起心動念。你試試看,那種日子是什麼日子,觀照——起來的時候,噢!這是煩惱了,生死比較重要,這些得失觀念不重要,這些男女的兒女私情不重要,這些苦惱無量的執著不重要,不斷的放下,放到無所舍。所以,你但學什麼?學道人,但學一切法不受;學道的人,只要學一切法不接受,善、惡不落影像,OK,就是這樣子,就是本來面目。懈怠者就重病,所以這叫做[病]。
第四個別生,別生就起慚愧心,有[慚愧者]就不同于禽獸,禽獸就沒有慚愧心。學佛的人有一種是沒有慚愧心的,比如你叫他起來早課,唉喲!佛在世也沒有人起來早課,我有我的修行方法,他有他的修行方法。然後,你說他通,他也不通,你說他不懂,還懂一點,你怎麼講,怎麼勸,這個無慚無愧。無慚無愧,你怎麼學道?所以,善知識講、師父講,一定要生慚愧心,要接受師父、善知識的指導。還有一種可以讓人家起慚愧心的,就是忍辱,爲什麼?比如,徒弟對我很大聲,師父你怎麼這樣子!他生氣了,然後,師父就保持微笑,明天,他就會來我面前求忏悔。人家師父,師父很大,他最大了,他都沒有生氣,你做徒弟的人在生氣,所以,他很大聲的時候,我就笑一笑。所以,學習忍辱可以讓對方起慚愧心,有一種無慚無愧,我笑一笑,他大聲,我師父怕我,這種就是無慚無愧。不懂得慚愧心,那就沒有救了,所以,我們忍辱也可以解救衆生。
救度衆生不一定要用語言,你用修養。比如兩個人起沖突,我用修養,不發脾氣,明天、後天,再經過一個禮拜,唉呀!你看!人家這個某某法師這麼有修養,我怎麼那一天發那麼大的脾氣呢?我還是要向他求忏悔。所以,修忍辱的人可以感化一切的衆生,要記住師父所講的話。有慚有愧的,這是[藥],慚愧就是無上的甘露藥。因此,我們常常懷慚愧心。那麼,有一種是挂在念頭的,挂在平常的,我們現在的人,常常喜歡學印光大師,印光大師到最後他都寫一個:常慚愧僧。因爲印光大師用得滿不錯的,是一代祖師燒出來一千八百多顆舍利子,二、叁千顆舍利子。那祖師是真的懂得慚愧,而我們不是,我們寫習慣了,也寫個:常慚愧僧,其實是無慚無愧,他哪裏有什麼慚愧。因爲,大家都這樣寫,不這樣寫不好意思,其實他的慚愧就是希望你再贊歎他一遍。這個不是呼口號的,你不要聽那些呼口號的,慚愧、慚愧,他哪裏有慚愧,狂妄得不得了。明天他又忘記了,狂妄習慣,完了,他又講:慚愧,他用這個慚愧就是爲非作歹,你知道嗎?所以,記住!這不是呼口號,要真實的起慚愧心,真正的起慚愧心。
第五叫做寂靜,一個人沒有這種功夫,談不上了生死;一個人沒有寂靜的功夫,你不要跟我談到了生死,完全沒有能力了生死。爲什麼?你心不寂靜,你浮動或者你分別,恨、嫉妒、攀緣、愛金錢、愛名利,你想你的心靜得下來嗎?寂靜要一切能舍,他心才能靜,你沒有靜,你就沒有安祥的心態,沒有歡喜心,沒有所謂的隨喜功德;你心不寂靜,沒有隨喜功德的心,沒有歡喜的心,你怎麼能夠靜得下來?一天到晚計較,你不就麻煩大了嗎?寂靜:始用功的時候,心就靜止,更不散亂,這就是[精進者],精進可以[愈;健]衆生愚癡的病症,貪、嗔、癡的病,還是要精進。那麼,最大的精進,我告訴諸位!高僧大德最大的精進就是不精進,因爲,他沒有什麼好精進,他無學位:不必再學。大徹大悟的人,他就包括連精進的念頭都沒有。而我們現在衆生精進的,如果藉著外緣的精進,就是一定要聽經聞法,不管什麼活動,與聽經聞法抵觸的希望你能夠舍掉那些不必要的攀緣。
第二個,二十四個小時觀照你的內在,就是真正精進的人;二十四個小時觀照你的內在,是不是平衡?是不是不生氣?是不是真的看得破這個欲望、感情,五欲六塵是不是能舍?慢慢的觀照。當你觀照的時候,你就會看到這些衆生的可憐。有一次我坐計程車,開到哪裏?開到民生路要右轉民權路的時候,剛好前面堵住一輛車,司機就坐在那裏不停的按喇叭,當然前面堵住那輛車走的路線是不對的。但是,這個計程車司機,他才差幾秒鍾他就按捺不住,一直拼命按喇叭。他內心裏面的煩燥,我坐在那邊就看,可憐的衆生相。右轉過去以後,就跟我講:師父!我今天是載到你,因爲你是修行人,要不然,我就下車問他吃飽了沒有。我說:現在七點多,他一定吃飽了。何必呢?
當我們學佛的時候,我們感覺到:我們太幸運了,我們太幸福了,我們懂得控製這心念,你就讓他嘛。就算給你半分鍾好不好?你按喇叭,你清淨的、安祥的心態完全破滅了,就爲一個右轉,你就這麼苦惱,可憐啊!衆生實在可憐到家,我坐在那個地方覺得好笑,唉呀!太好笑!就是爲了一個右轉。所以,沒有學佛的那種浮躁、輕浮、那種不滿,每天都過著懲罰的日子。你要先學習寂靜,寂靜就是善于保存自己的修養,怎麼樣令你的心不受到影響,沒有寂靜的功夫,你談不上修養,也談不上超越解脫。
[26第五識五義表],就是[前五識相似五義,一、俱依色根:五識俱依色法五根]。色法就包括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的五根。[二、俱緣色境:五識所緣的五境,俱爲色法]。都依照五根,就是我們肉眼、耳朵的神經系統、鼻、舌、身。第一個是根,第二個是境;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,第二個境就是所謂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[叁、俱緣現在:五識皆不能緣過去未來之法,唯緣現在]。眼睛看目前,它怎麼能夠看到過去?所以,這個都是緣著現在。[四、俱爲現量:五識皆無比量之作用,唯只現量了知],現在桌子就桌子,眼睛看的就是桌子;這是牆壁,牆壁就是牆壁,現量就是說不是比量,也不是非量。[五、俱有間斷:五識皆待衆緣而起,故起時少而有間斷]。
這個[八識]九緣、八緣、七緣,有的五緣、叁緣、四個緣,就眼識來講,[眼識]就是眼睛能夠見到東西而産生作用,必須藉著九種條件,第一、眼睛必須有距離:[空],第二、眼睛必須要有光線:[明],眼睛必須要有眼[根],沒有眼睛你怎麼能夠看得到?沒有肉眼的眼根,你怎麼能夠看到得。[境]界,沒有境界你看什麼,當然要有境界。[作意]那就産生心所法,善的或者是惡的,或者是無記的。還有依靠[第六]意識、[第七]意識、[第八]意識,當然,最後一定要有[種子],沒有種子,哪裏有眼識,這一定的道理。種子可以加也可以不必加,爲什麼?一定要種子,沒有種子,哪裏會産生眼識?意思就是眼識有眼識的種子。[耳識]就藉著[八]個緣,就可以聽得到,耳朵有[空],當然要有距離才聽得清楚,要不然,你把聲音放在耳朵裏邊,你是在講什麼他怎麼知道,所以,要有距離。聽聲音不需要光…
《百法明門論表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