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百法明門論表解▪P1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線,你進入一片漆黑的房子裏面,可以隨時放錄音帶,也可以聽得到。耳朵要[根]:肉耳,耳根要聲的[境]界,聽了這個聲起善、惡念頭。[作意]:就是五十一種心所裏面,可意聲、不可意聲,聽得滿舒服的;聽得不順就起這個貪、嗔、癡,或起善惡的念頭。耳識相要依靠[第六]意識、[第七]意識、[第八]意識,還有[種子]。

  [鼻識]呢?鼻子不需要有距離,鼻子有距離你怎麼聞得到呢?說我這鼻子沒有接觸到這個香,說:嗯,好吃!六合路裏面的東西炒得香噴噴,然後,這裏說:嗯,好吃。有距離,這根本就打妄語。鼻子一定要聞到味道。再來鼻子不需要光線,也不需要有空,就是距離、隔開、隔閡,你要隔開的話就聞不到東西,不能直接接觸到這個鼻黏膜。不能接觸鼻黏膜,你就感受不出來。再來,就是[舌識]跟[身識],都是[七]個緣,舌跟鼻是一樣的,不需要距離,不需要光線,就可以作用。身體也不需要距離、光線,接觸,身識就是觸的意思。再來,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就不需要什麼空間、光線,你隨時坐著你第六意識都可以作用。

  第六意識[根]:意識根,這個意識的根,就是第七意識;第六意識的根就是指第七意識。[境]:第六意識有時候藉著境,有時候不必,有時候是自己幻化起來的境界。[作意],最多的五十一個心所,統統跟第六意識有關系。因爲,第六意識本身就是意識,第七意識就是意根,上面有一個根。第六意識第叁個意識有[五]個緣,第一個緣就是根,意根就是指第七意識,所以,第七意識這裏也空起來。第六意識本身就是第六意識,第七意識就是指意識的根,第六意識的根就是指第七意識。再來第八意識,[末那識],這個末那識有[叁]個緣,要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爲見分,見分是攀緣相分的,第八意識本來是見、相二分還沒有強烈的執著;它加上一層執著,就是表示第七意識。所以,第七意識叫做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爲見分。所以,第七意識的[根],末那識的根,這根是指哪裏?仗著第八意識來的,末那識它沒有一個第八,末那識的根本從哪裏來?那就是從第八意識來的,末那識本身就是第七意識。

  末那識它根本就不需要靠第六意識,因此,末那識的根就是第八意識。[作意]就是心所,當然,第七意識,這個末那識當然要作意,有一些心所相應,最後那就是[種子]。八識一定要各個有各個識的種子,眼識有眼識的種子,耳識有耳識的種子,每一個種子都不一樣。八種識有八種識的種子,所以,末那識藉著叁個緣,[阿賴耶識]的[根],種子最後一個根,這個種子就是指無明。阿賴耶識從哪裏來?我們飲水思源,我們追求到最大的根本,爲什麼是第八意識?第八意識的根本是什麼?那就是無明。不有無明,他哪裏有什麼第八意識。所以,阿賴耶識的根,那就是所謂的種子,這種子是我們所講的一切的無明。因爲,無明而産生無量無邊的種子,所以,第八意識的根就是無始劫以來的生相無明。

  阿賴耶識的[境],境就是相分,阿賴耶識當然有境。再來,阿賴耶識的[作意],它當然有起心動念,但是,它不強烈,但是,還是要作意。作意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賴耶識,都不可以缺少。阿賴耶識有阿賴耶識的[種子],爲什麼?人有人的種子,要投胎人,八識裏面,天有天的種子,投胎成天;豬有豬的種子,投胎成豬。阿賴耶識的種子不一樣,你變成人的話,阿賴耶識就轉變成我、法二執,再來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。你變成豬的話,那就是豬頭豬腦的,完全不一樣。看你第八意識怎麼轉,然後,末那識就跟著轉,然後就是六識就跟著末那識轉。你一變成豬的話,或者變成其他的動物,那種執著又不一樣。

  [八識九緣偈:眼識九緣生,]眼睛看到能夠分別的清楚,要靠著九種條件生的;[耳識惟從八]種條件,[鼻舌身]這[叁]個是必須仗著[七]個緣。[後叁]就是後面的叁個:意識、末那識、阿賴耶識[五叁四]。五叁四就是說第六意識是五個緣,第七意識是叁個緣,第八意識是四個緣。若加等無間,從頭各加一,如果再加上一個等無間緣,那麼,從頭到尾再加一個緣。眼識就變成十個緣、耳識就九個緣、鼻舌身就八個緣、意識就六個緣、末那識就變成四個緣、阿賴耶識就變成五種緣。但是,因爲等無間並沒有加進去,作用一定要連續看、連續作用,沒有連續作用的話,它哪裏會作用,是不是?所以,若加等無間緣,從頭各加一。

  [叁性28一、叁性表解],[叁性:善]性、[惡]性、[無記]性。善性就是[能于此世],此世就是這個世;[他世]就是來世,[俱順益幫名爲善性]。俱順益就是說什麼都對我們有好處,比如投胎成人,那就很好,還不錯;天也滿不錯的,福報大。今生今世能夠使我們好處,或者是來世對我們好的,就是善性[能感樂果]。那麼惡呢?能[于此世]你作惡,悭貪不舍,殺人放火、胸量狹小,你所過的日子,就注定要苦惱無量,注定的把自己判處死刑。所以,一個內心懷惡的人,你不必讓他痛苦,他就會過得很痛苦;一個胸量很大的人,你要讓他痛苦也不可能。所以,這個惡出自于人,而傷害自己、傷害于人,一定的道理。你用善心的解脫的心理,你所到之處都是善的,你用惡的念頭,不但今生今世,[他世俱違損]。作惡多端,當然果報逃不掉,[故名爲惡性,能感苦果]。所感受到的都是痛苦的,能感苦果。

  再來就是無記,這無記比較詳細,分爲[無覆無記、有覆無記]。[覆者],就是一種遮蓋,[障、蔽義]。蔽就是一種遮蓋,染汙的意思,蓋住我們的本性。[于善惡二性不可記別],第八意識就是這樣子,第八意識也不是善的、也不是惡的,因有善、惡,果爲無記,善惡性不可記別,所以[無感果之作用]。沒有感果,因爲別人作用,然後,別人造善、惡,放在他裏面的種子,變成第八意識的種子,是很冤枉的被引導去受這個果報,所以,他沒有感果的作用。[不障蔽聖智及本心],本來就是見,我們的本性,[故名]無覆無記,這是指第八意識。有覆無記是指第七意識,[其體染汙,障聖道智],障聖道,[不令生起],不會讓我們生起。

  [覆蔽依他起心,不令清淨,名有覆無記]。依他起就是緣起裏面,一切緣起法裏面統統蓋著,沒有辦法悟到這個空,沒有辦法進入解脫。不令清淨,我們一直想要清淨,可是,沒有辦法,名叫做有覆無記。簡單講,無覆就是不會遮蓋聖道,無記就是沒有強烈的善、惡;有覆就還會遮蓋聖道,但是,它也沒有強烈的引導的作用。因爲,第七意識遮蓋著,但是,它沒有作用,它不是像第八意識可以去流轉這個生死,它一造業完了就沒有了,剩下就第八意識在受苦,所以,叫有覆無記。

  [二、有爲、無爲與有漏、無漏之分別],這是我們常常見到的名詞。[一、有爲、無爲之分別(諸法之哲學的分類),爲者,造作之意]。造作分叁個就是身、口、意叁種造作,凡是造作離不開身體的造作、口的造作、意念的造作,這都是有爲法。[依因緣而作爲],仗著這個因緣法,藉著種種條件而産生作用,[有生滅變化之法,曰有爲法,反是曰無爲法]。其實也不能講反過來,有爲法當下空性就是無爲法,就是于一切因緣法裏面不執、不著、無求、無念,這個就是無爲法。所以,說反過來是方便講,如果這個法變成有爲法,要反過來那還是有爲法,反來反去還是有爲法。就唯識學、百法來講,這樣講是對的,有爲法反過來當然就無爲法,惡反過來就是善的,生死法反過來就是不生不死法,這是方便講。

  [有爲法爲現象界,無爲法是本體界]。而現象界當體空就是本體界,而本體界起作用,當下就是現象界。所謂現象界就是一切有爲法,本體界就是無爲法,當下空性的無爲法。所以,有爲法所謂的煩惱,無爲法所謂的菩提,煩惱就是即菩提,當下就是。[二、有漏、無漏之分別(諸法之迷悟的分類)。漏者,漏泄義,指煩惱言。謂煩惱自有情],有情就是衆生,煩惱是來自于衆生的[六根時常漏泄]。跑出來,修行就是悟,千萬不要讓煩惱跑出來,[能使有情留住生死,]繼續[流轉]欲界、色界跟無色界[叁界]。[有此漏者,名有漏法。反是名無漏法]。

  [叁、百法有爲、無爲表],[百法:九十四法]是[有爲],[六法]是[無爲]。這個遍行、別境、善、煩惱、隨煩惱、不定,統統是心所法,統統叫做有爲。五十一個心所法,心王有八個,色法11,心不相應行法24;心王、心所、色法、心不相應行法,這個統統九十四位,有爲法。。最後你看,虛空無爲、擇滅無爲、非擇滅無爲、不動無爲、想受滅無爲、真如無爲,這是六種無爲法。九十四個法是有爲,是屬于[事相],是[現象界],它是屬于[用],它是[依他起性],就是藉著緣起,緣起是屬于[俗谛],俗谛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立一切法。

  衆生是煩惱法,聖者叫做妙有,妙用,這一切的因緣法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在衆生位來講,統統是讓我們煩惱的。但是,就聖人來講,就是妙用無窮,你煩不了他,這些對他沒有作用,他就是藉著現象界、緣起法來普度衆生,你不借重緣起法、煩惱法,那你怎麼辦?菩薩能夠逃離開這個嗎?那也不可能。所以,九十四個法,對衆生來講,沒有修道來講,那是屬于煩惱。依他起性是屬于緣起的,俗谛的。六法的無爲是屬于[理性]的,是屬于[本體界],這是哲學講的;現象界跟本體界是哲學講的。[體]是佛教講的,[圓成實性]:圓滿成就,實就是不虛假的、不是生滅的。[真谛],就是空一切法,俗谛就是立一切法,[中谛(不二)]:真、俗二谛圓融無礙。

  [四、有爲、無爲、有漏、無漏、叁性關系表]。[諸法]分成[有爲]法跟[無爲]法,有爲法分成[有漏、無漏],爲什麼?因爲有爲法的話,當下緣起,緣起依他起性,有漏、…

《百法明門論表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