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百法明門論表解▪P1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無漏是屬于依他起性,到最後清淨才叫做無漏法。所以,有爲法分成有漏跟無漏法,無爲法就只有無漏法。簡單講,有爲法依他起性,包括了一切,這個有漏又包括了[善、惡、無記]的有漏;無漏法:純善。所以,用這個善字,我覺得並不是很恰當,無漏應該用純善是淨,清淨的善。它會讓人家誤會行善就可以成佛,錯了!行善不能成佛,行善怎麼能成佛。看哪一種善就對了,你行有漏善,那就人、天;你行無漏善,就對了,就純淨的善,就正確,無所執著的善。

  [五、諸法之首先上的分別表]:[叁性]就[善、惡、無記];無記又分成[有覆]無記、[無覆]無記。所以,善、惡又分成[善、惡]有覆無記跟無覆無記。這個惡跟有覆無記是染的,無覆無記是屬于無記性。所以,[善、染、無記]又變成[染]跟[淨]。無記跟善是淨的,所以,一目了然,一看就知道。無記性因爲沒有強烈的善、惡,所以,它是屬于淨的。[心所法],心所有法,我們前面講的就是所謂的心王。[29心所法具叁義:一、恒依心起],就是永遠要跟著心王才起作用。心王就是八識,八識心王就像王一樣的,這些善的心所,其他的51個心所,就像大臣陪伴他起來。恒依心王而起,[要心爲依,方得起故]。要就必須,必須要藉著心王爲依靠,它才起作用,這就是心所有法,附帶的就是了,心王所附帶的東西。[二、與心相應,觸等恒與心相應故]。那不與心王相應,你跟誰相應?第一個跟心王同時起來,第二個就是必須要與心王相應,不能與心王相應哪裏叫做心所法。[叁、系屬于心],它是屬于心,[觸等若與何心生時,便屬于彼心之觸等故]。與善觸、惡觸,那都是屬于心,心王與何心生起來?觸。所以,觸等如果與什麼心産生,便是屬于彼心的觸。

  [30心王、心所差別表],[總相]當然包括[心王]跟[心所],[別相]就是只有心所來講。總相:心王,[譬如畫師],能夠繪畫的,[作畫先繪輪廓]、先畫這個輪廓出來;學過美術、畫畫的人就會知道,先畫輪廓出來。[如心王眼識對境],因爲眼識也是屬于心王的一分;心王有八個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賴耶,就舉眼睛也對這個境界,這個心王來講,[緣色爲青],就是屬于青色。再來,就心所,[譬如弟子學畫],弟子跟在師父後面,學畫畫,怎麼樣?[從添色彩,則心所于青色分別],有[濃]青色、有[淡]青色、有[美]青色、有[醜]青色,這個叫別相。所以,單單青,就是總相包括一切,但是,裏面又分濃淡、美醜,那就是別相了。心所也是這樣子,單單整體性的觀念就是心王,細加分別就叫心所,分別。

  [32性業釋義表],[名]相,[性]跟[業]有所不同。它的[義],第一個站在[釋義]的角度,性是[體性,自體之親作用]。爲什麼親作用?強有力的力量,[業用,自體之疏作用],疏就是力量比較小,業用,自己體性所産生出來的疏的作用。親、疏是站在用比喻來講,譬如:這是我親戚,我們最親的人有父親、母親、兄弟姐妹是最親的,手足是最親的。疏呢?就是比如說我們遠親,這是姑媽、姑丈,姑丈的弟弟,遠親離我們太遠,疏就是用比喻的。親的力量大,親疏的[譬喻(一)如火有暖性],火有溫和性,[如暖性]起作用的話,[有燃燒作用]煮飯、炒菜,你還是要有作用。第[(二)]個譬喻[如桌椅、鍾磬],有的[以木]體質、有的用[銅爲體]。但是,[如桌椅]有桌子的作用,[鍾]有鍾的作用,[磬]有磬的作用,[各有作用]。我們要了解性跟業不一樣,業應該加一個用:業用;性應該加一個字:性體,就是性體,業用。

  [33遍行五心所表解。遍行:周遍行起義],什麼叫周遍行起?[遍四一切,心得行故],意思就是[一切時]: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[叁性]:善、惡、無記,[八識]都要用到五遍行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賴耶識,[九地]就是把叁界畫歸成九地,五趣雜居地,欲界六個地,禅的話,四禅分成四個地:離生喜樂地、定生喜樂地、離喜妙樂地、舍念清淨地,這個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。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,分成四地。欲界一地,色界四地,無色界四地,等于九地。這什麼意思呢?遍行就是一切時、叁性、八識、九地都要用到什麼?用到第[一]、叫做[觸]心所,[二]、一定要[作意],[叁]、[受]心所,[四]、[想]心所,[五]、[思]心所。觸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,這五種心所必須用在一切時、善、惡、無記性,八個識,九個地,統統要用到這五種心所,叫做五遍行。遍一切時、遍一切性、遍八識、遍九地,就這意思。

  第一個觸心所,前面八識的關系我們講了一大堆,現在要講到這51個心所,心王講完講心所。[根境識叁者和合生觸]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叁個和合生觸,根、境、識一和合就有觸的産生。[觸與叁學]的關系是什麼?[攝律儀戒],就是把自己保持很有威儀。[戒叁合生觸],爲什麼戒叁合?免生妄想,[(惡觸)]就是戒惡的東西,把它戒掉惡。攝律儀就是指自己修行,要好好的保持這個威儀,使衆生對自己威儀、修養肯定。叁合就是根、境、識叫叁合,戒這個根、境、識所産生的惡念。惡觸就是自私,爲了自己享受;所以,我們要攝好,我們要攝受威儀,不要傷害到衆生。大部分來講,根、境、識一和合,我們就産生惡觸。比如:貪、嗔,或是一切享受,自利,我們稱爲它惡,只享受自己就成爲惡。再來是利他,我們說是善觸,[攝善法戒],攝善法就是能夠利益一切衆生。[攝衆生戒],攝一切善法還攝一切衆生,[令叁各生觸],就是[善觸],能夠善法,能夠利益衆生,這當然是好的。

  [修定慧亦然],[亦即令]根、境、識[叁和生觸而成定慧。作善、作惡皆由作意之力],作意就是你心裏起什麼動念,就是我們所講的動念。你動到善的念頭,你日子好過了,你動到惡的念頭,那麼因緣果報逃不掉的。要善于觀照自己,千萬趕快放掉惡的、不好的念頭,你才有快樂的成分。[七種任意功能差別:1、了相作意,2、勝解作意,3、遠離任意,4、攝樂任意,5、觀察任意,6、加行觀察作意,7、加行究竟果任意]。單單這個作意就分成七種功能差別,第一個了相作意,[于所應斷]。斷什麼?斷惡的,惡的當然應該斷。[能正了知],了相就是清清楚楚,于所應該斷的惡,你清清楚楚,能正了知,正確的知道。[于所應得],得就是善的,你應該好好的擁有這個,得就是擁有。[應正了知,爲斷應斷,爲得應得,經生希願]。希願就是自己的希望,你爲惡,有的人控製不住。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地獄五條根,他拼命的往地獄裏面去沖,該斷的他不斷,該得的他不得。

  第二、勝解作意,就是對這個正知見殊勝的了解,勝解就是清清楚楚,[爲所應得,正發加行]。自己所應該得到的,就繼續進行。第叁叫做遠離作意,遠離就是舍、不受的意思。遠離就是說我現在作意,可是,我把它舍掉,[能舍所有上品煩惱],上品煩惱就是煩惱難斷,對衆生來說當然很難斷。比如: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,這個能斷嗎?起這種作用,這種任意的念頭能斷嗎?可以舍掉上品的煩惱,叫做遠離作意。遠離是屬于一種慢慢的,就是放下不必要的念頭;遠離就是放下、舍。第四叫做攝樂,能夠令心喜悅叫做攝樂。這個攝受一切的快樂,簡單講,如果你能夠讓你的心歡喜的,那麼,你就可[能舍所有中品煩惱]。保持歡喜心是一件很重要的情緒。我們情緒大部分都是什麼?顛顛倒倒的,今天樂,明天就苦,後天就煩惱。這個攝樂,以令心喜悅的,這個都很重要。尤其是《普賢行願品》裏面談的,我常常稱《普賢行願品》叫做修養聖經。那十條,你能夠做到一條就好,那就是世間的聖人。很簡單,隨喜功德,什麼時間、什麼境界都保持隨喜,你想想看!這是何等的境界。《普賢行願品》裏面第一個稱贊如來,你就修這個就好,嘴巴裏面所講出來的統統是好話、鼓勵、贊歎,不會刮傷人家,暗中沒有帶刺,或者是說講傷害人家的自尊,你想想看!這是何等的修養,就一個稱贊如來。

  我常常告訴我的徒弟,這些信徒們,《普賢行願品》不研究是不可以的,不用做到菩薩,它能夠讓你二十四個小時都過快樂的日子。《普賢行願品》它講的都是修養,隨喜功德,稱贊如來,禮敬諸佛,你想想看!尊重一要衆生,隨便抓出一條,你就不得了。這個對衆生的修養太重要了,沒有修養的人,你看到普賢菩薩的修養,你也會起慚愧心的。人家是怎麼當菩薩的?禮敬諸佛,一切的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統統禮敬,包括那個畜生、一切貧窮、乞丐,統統尊敬他,你能嗎?禮敬諸佛、稱贊如來、隨喜功德、忏悔業障,隨便抓出一個就不得了。第五、觀察作意,[能舍所有下品煩惱]。就是注意到平日的細節,我平常的這個起心動念,我好好的觀察,那麼,連那個下品的這些煩惱都可以舍。所以,上品、中品、下品是指能夠讓我們大煩惱的、中煩惱的、下的就是比較平常細節的,不必要的挂礙。觀察作意是指平日的功夫,能舍掉所有的下品的煩惱。

  第六加行觀察作意,什麼叫加行?就是所謂的精進,加行就是一種精進。再進一步、再更加的注意,觀照我們內在的念頭,而且[能舍所有下品煩惱],那就可以[安住其心]。簡單講那個觀照就是我們解脫的根本,還是要觀照;觀空、觀舍,難舍能舍、難忍能忍。第七叫做加行究竟果,究竟果就是佛果,[能正偏愛彼諸作意]。清清楚楚的、用正知正見的來領受,所以[善修習果]。意思就是以前所修習的習慣性,比如:善、寬恕、身口意清淨,叫修習果。習就是一種所謂善的、修行的習慣性,修習就是一種慣性,譬如聽經、聞法、念佛能夠變成一種習慣性,到最後就産生究竟果出…

《百法明門論表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