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无漏是属于依他起性,到最后清净才叫做无漏法。所以,有为法分成有漏跟无漏法,无为法就只有无漏法。简单讲,有为法依他起性,包括了一切,这个有漏又包括了[善、恶、无记]的有漏;无漏法:纯善。所以,用这个善字,我觉得并不是很恰当,无漏应该用纯善是净,清净的善。它会让人家误会行善就可以成佛,错了!行善不能成佛,行善怎么能成佛。看哪一种善就对了,你行有漏善,那就人、天;你行无漏善,就对了,就纯净的善,就正确,无所执着的善。
[五、诸法之首先上的分别表]:[三性]就[善、恶、无记];无记又分成[有覆]无记、[无覆]无记。所以,善、恶又分成[善、恶]有覆无记跟无覆无记。这个恶跟有覆无记是染的,无覆无记是属于无记性。所以,[善、染、无记]又变成[染]跟[净]。无记跟善是净的,所以,一目了然,一看就知道。无记性因为没有强烈的善、恶,所以,它是属于净的。[心所法],心所有法,我们前面讲的就是所谓的心王。[29心所法具三义:一、恒依心起],就是永远要跟着心王才起作用。心王就是八识,八识心王就像王一样的,这些善的心所,其他的51个心所,就像大臣陪伴他起来。恒依心王而起,[要心为依,方得起故]。要就必须,必须要藉着心王为依靠,它才起作用,这就是心所有法,附带的就是了,心王所附带的东西。[二、与心相应,触等恒与心相应故]。那不与心王相应,你跟谁相应?第一个跟心王同时起来,第二个就是必须要与心王相应,不能与心王相应哪里叫做心所法。[三、系属于心],它是属于心,[触等若与何心生时,便属于彼心之触等故]。与善触、恶触,那都是属于心,心王与何心生起来?触。所以,触等如果与什么心产生,便是属于彼心的触。
[30心王、心所差别表],[总相]当然包括[心王]跟[心所],[别相]就是只有心所来讲。总相:心王,[譬如画师],能够绘画的,[作画先绘轮廓]、先画这个轮廓出来;学过美术、画画的人就会知道,先画轮廓出来。[如心王眼识对境],因为眼识也是属于心王的一分;心王有八个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赖耶,就举眼睛也对这个境界,这个心王来讲,[缘色为青],就是属于青色。再来,就心所,[譬如弟子学画],弟子跟在师父后面,学画画,怎么样?[从添色彩,则心所于青色分别],有[浓]青色、有[淡]青色、有[美]青色、有[丑]青色,这个叫别相。所以,单单青,就是总相包括一切,但是,里面又分浓淡、美丑,那就是别相了。心所也是这样子,单单整体性的观念就是心王,细加分别就叫心所,分别。
[32性业释义表],[名]相,[性]跟[业]有所不同。它的[义],第一个站在[释义]的角度,性是[体性,自体之亲作用]。为什么亲作用?强有力的力量,[业用,自体之疏作用],疏就是力量比较小,业用,自己体性所产生出来的疏的作用。亲、疏是站在用比喻来讲,譬如:这是我亲戚,我们最亲的人有父亲、母亲、兄弟姐妹是最亲的,手足是最亲的。疏呢?就是比如说我们远亲,这是姑妈、姑丈,姑丈的弟弟,远亲离我们太远,疏就是用比喻的。亲的力量大,亲疏的[譬喻(一)如火有暖性],火有温和性,[如暖性]起作用的话,[有燃烧作用]煮饭、炒菜,你还是要有作用。第[(二)]个譬喻[如桌椅、钟磬],有的[以木]体质、有的用[铜为体]。但是,[如桌椅]有桌子的作用,[钟]有钟的作用,[磬]有磬的作用,[各有作用]。我们要了解性跟业不一样,业应该加一个用:业用;性应该加一个字:性体,就是性体,业用。
[33遍行五心所表解。遍行:周遍行起义],什么叫周遍行起?[遍四一切,心得行故],意思就是[一切时]: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[三性]:善、恶、无记,[八识]都要用到五遍行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赖耶识,[九地]就是把三界画归成九地,五趣杂居地,欲界六个地,禅的话,四禅分成四个地:离生喜乐地、定生喜乐地、离喜妙乐地、舍念清净地,这个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。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、非想非非想处,分成四地。欲界一地,色界四地,无色界四地,等于九地。这什么意思呢?遍行就是一切时、三性、八识、九地都要用到什么?用到第[一]、叫做[触]心所,[二]、一定要[作意],[三]、[受]心所,[四]、[想]心所,[五]、[思]心所。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,这五种心所必须用在一切时、善、恶、无记性,八个识,九个地,统统要用到这五种心所,叫做五遍行。遍一切时、遍一切性、遍八识、遍九地,就这意思。
第一个触心所,前面八识的关系我们讲了一大堆,现在要讲到这51个心所,心王讲完讲心所。[根境识三者和合生触],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三个和合生触,根、境、识一和合就有触的产生。[触与三学]的关系是什么?[摄律仪戒],就是把自己保持很有威仪。[戒三合生触],为什么戒三合?免生妄想,[(恶触)]就是戒恶的东西,把它戒掉恶。摄律仪就是指自己修行,要好好的保持这个威仪,使众生对自己威仪、修养肯定。三合就是根、境、识叫三合,戒这个根、境、识所产生的恶念。恶触就是自私,为了自己享受;所以,我们要摄好,我们要摄受威仪,不要伤害到众生。大部分来讲,根、境、识一和合,我们就产生恶触。比如:贪、嗔,或是一切享受,自利,我们称为它恶,只享受自己就成为恶。再来是利他,我们说是善触,[摄善法戒],摄善法就是能够利益一切众生。[摄众生戒],摄一切善法还摄一切众生,[令三各生触],就是[善触],能够善法,能够利益众生,这当然是好的。
[修定慧亦然],[亦即令]根、境、识[三和生触而成定慧。作善、作恶皆由作意之力],作意就是你心里起什么动念,就是我们所讲的动念。你动到善的念头,你日子好过了,你动到恶的念头,那么因缘果报逃不掉的。要善于观照自己,千万赶快放掉恶的、不好的念头,你才有快乐的成分。[七种任意功能差别:1、了相作意,2、胜解作意,3、远离任意,4、摄乐任意,5、观察任意,6、加行观察作意,7、加行究竟果任意]。单单这个作意就分成七种功能差别,第一个了相作意,[于所应断]。断什么?断恶的,恶的当然应该断。[能正了知],了相就是清清楚楚,于所应该断的恶,你清清楚楚,能正了知,正确的知道。[于所应得],得就是善的,你应该好好的拥有这个,得就是拥有。[应正了知,为断应断,为得应得,经生希愿]。希愿就是自己的希望,你为恶,有的人控制不住。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地狱五条根,他拼命的往地狱里面去冲,该断的他不断,该得的他不得。
第二、胜解作意,就是对这个正知见殊胜的了解,胜解就是清清楚楚,[为所应得,正发加行]。自己所应该得到的,就继续进行。第三叫做远离作意,远离就是舍、不受的意思。远离就是说我现在作意,可是,我把它舍掉,[能舍所有上品烦恼],上品烦恼就是烦恼难断,对众生来说当然很难断。比如: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,这个能断吗?起这种作用,这种任意的念头能断吗?可以舍掉上品的烦恼,叫做远离作意。远离是属于一种慢慢的,就是放下不必要的念头;远离就是放下、舍。第四叫做摄乐,能够令心喜悦叫做摄乐。这个摄受一切的快乐,简单讲,如果你能够让你的心欢喜的,那么,你就可[能舍所有中品烦恼]。保持欢喜心是一件很重要的情绪。我们情绪大部分都是什么?颠颠倒倒的,今天乐,明天就苦,后天就烦恼。这个摄乐,以令心喜悦的,这个都很重要。尤其是《普贤行愿品》里面谈的,我常常称《普贤行愿品》叫做修养圣经。那十条,你能够做到一条就好,那就是世间的圣人。很简单,随喜功德,什么时间、什么境界都保持随喜,你想想看!这是何等的境界。《普贤行愿品》里面第一个称赞如来,你就修这个就好,嘴巴里面所讲出来的统统是好话、鼓励、赞叹,不会刮伤人家,暗中没有带刺,或者是说讲伤害人家的自尊,你想想看!这是何等的修养,就一个称赞如来。
我常常告诉我的徒弟,这些信徒们,《普贤行愿品》不研究是不可以的,不用做到菩萨,它能够让你二十四个小时都过快乐的日子。《普贤行愿品》它讲的都是修养,随喜功德,称赞如来,礼敬诸佛,你想想看!尊重一要众生,随便抓出一条,你就不得了。这个对众生的修养太重要了,没有修养的人,你看到普贤菩萨的修养,你也会起惭愧心的。人家是怎么当菩萨的?礼敬诸佛,一切的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统统礼敬,包括那个畜生、一切贫穷、乞丐,统统尊敬他,你能吗?礼敬诸佛、称赞如来、随喜功德、忏悔业障,随便抓出一个就不得了。第五、观察作意,[能舍所有下品烦恼]。就是注意到平日的细节,我平常的这个起心动念,我好好的观察,那么,连那个下品的这些烦恼都可以舍。所以,上品、中品、下品是指能够让我们大烦恼的、中烦恼的、下的就是比较平常细节的,不必要的挂碍。观察作意是指平日的功夫,能舍掉所有的下品的烦恼。
第六加行观察作意,什么叫加行?就是所谓的精进,加行就是一种精进。再进一步、再更加的注意,观照我们内在的念头,而且[能舍所有下品烦恼],那就可以[安住其心]。简单讲那个观照就是我们解脱的根本,还是要观照;观空、观舍,难舍能舍、难忍能忍。第七叫做加行究竟果,究竟果就是佛果,[能正偏爱彼诸作意]。清清楚楚的、用正知正见的来领受,所以[善修习果]。意思就是以前所修习的习惯性,比如:善、宽恕、身口意清净,叫修习果。习就是一种所谓善的、修行的习惯性,修习就是一种惯性,譬如听经、闻法、念佛能够变成一种习惯性,到最后就产生究竟果出…
《百法明门论表解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