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百法明门论表解▪P1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来,加行究竟果作意。

  第三叫做受,[苦受(逼迫受)]。什么叫苦?会逼迫我们叫做苦,[苦受]。比如说肉体的叫做苦受,心灵的叫做[忧受],忧,烦恼。对肉体的痛苦,我们叫做苦受,对心灵的烦恼我们叫做忧受;一种是心灵的痛苦,一种是肉体的痛苦。比如众生打你的身体,那是身体的[身受],苦得不得了。再来,比如你烦恼,一件事情得失的观念太强了你就忧。再来[乐受]也有两种:[(适乐受)],什么叫乐受?比如你游泳,你觉得游泳很快乐,肉体在运动;比如你跳舞,喜欢这个肉体的[乐受],可是,内心里面却产生欢喜心。[喜受]是因为享受而产生欢喜,比如你得到了美女,或者你得到英俊的先生,你太欢喜了。或者是你中爱国奖券,太欢喜了,内心的那种喜悦,当然这是指世俗的乐跟喜。[舍受]呢?[(非苦乐二受)],不是苦也不是乐叫做舍,就是一种愚痴状态,[舍受]是一种愚痴状态。也不是苦,也不是乐,是属于一种痴受,没有强烈的善、恶,苦、乐之受。苦受、乐受、舍受是身,忧受、喜受、舍受,这是[心]的感[受],心灵的感受。

  第四就想,[性],性就是一种特质,一种本能,想的特质就是[写取],写取就是记取,记取就是[所缘境于心中(取像)]。我们这个脑筋像照相机一样,卡喳,照起来,我们内心里面就开始想了。写取所缘境于心中,写取就是记取:取像。[业:取像故,施设种种名言],产生种种的名相、文章、声音等等。性就是一种想,想的特质的特性,就是记取、取像,想就产生业,就是产生种种的语言、名相。

  第五叫思,[思作、思不作],什么时候该作,什么时候不应该作,什么是善,什么是恶,[为善恶之分歧处],[造作]这个善业、恶业、无记业[三业之原动力]。所以,想是一种比较浮躁的一种作用,思就比较沉着、比较微细,人家讲的你要三思而后行。所以,大部分冷静都是用思;那么想都是用妄,妄想就是比较浮躁的一种第六意识的一种状态。大部分形容第六意识的状态就是浮躁的浮想,浮动妄想,那么思就属于一种冷静思考,比较微细的心所的作用。

  [34别境五心所表解],别境是对五遍行,我们说前面所讲的五遍行叫做四一切。遍行就是一切时,就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都要用到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这五个心所;三性就是善、恶、无记,也是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的心所。八识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识、阿赖耶识,这八识也必须跟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相应,这五个心所。九地呢?就是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三界都必须跟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五个心所。那么这个别境?不是遍一切时,也不是遍三性,不是同时的,也不是八识同时,也不是九地,意思就是说在什么时候它才起来?在某一个特定的情形,它才起这个五个心所,就是欲、胜解、念、定、慧,所以,这个叫做别境。遍行是四个一切,统统必须具足这五个心所,而别境是单独而起的。

  [一、欲]心所,欲心所就是[于所乐境,希望为性。]每一个人都很清楚,这个欲心所好解释。每一个人都有欲望,你想要做什么;我们念小学的时候,老师的作文题目:我的未来。有的人喜欢做科学家,有的人喜欢做老师,有的人喜欢做音乐家;好象念小学的时候,没有人写过我的未来要当法师。因为,也不懂三宝,是不是?现在小学生可能有了,有一个小学生周记,老师出个题目;你们今天回去要写我的未来,结果一个学生写:我的未来要像慧律法师,结果,他老师竟然是我的皈依徒弟,打一百分,满分。学生刚好是欣赏师父,老师刚好是我的徒弟,太棒了。若遇到清海的徒弟,他就零分;写这个像赌,一半赌博。这个欲大家都有,你希望怎么样,于所乐境,希望为性。

  [所乐境:一、可欣境]。可欣境就是实实在在的境界,这跟第三个欣观境;欣观境是一种希望,然后,自己作意去观想。希望有什么境界,合于自己的见闻觉知,而这个可欣境不是,是实实在在的面对这个见闻觉知。可欣境就是[欣见闻觉知之境],比如你现在喜欢看电影,或者是看划龙船,你闻觉知,你喜欢的境界,那么现在刚好给你碰上了。[简非可厌境],不是你讨厌的境界,也不是[中间境]。中间境就不是两端化,不是不可乐,也不是可厌,意思就是说中性的境界,叫做中间境。也不是很快乐,也不是很讨厌,就是这个样子,也没有感觉到什么很特殊的叫做中间境。

  [二、所求境;一、可欣境:未得求合,既得求不离;二、可厌境:未得求不合,既得求离]。这个跟婚前、婚后;结婚以前,可欣境,未得求合,唉!还没有碰到她,唉呀!你是多漂亮,她的皮肤,她的眼睛像猫咪,耳朵像如来佛,长得很漂亮。未得求合,既得求不离,结婚以后,刚刚结婚了,希望不要离开,每天回来实在太好了,感觉很好。经过了三年、五年就不一样了,三年、五年就是可厌境,可厌境怎么样?未得求不合,是不是?既得求离。未得,以前还没有得到,现在,我怎么会嫁给你?希望不要碰到他,现在碰到了希望离开。所以,未得就求不合,既得求离,还没有得到的时候,希望不要碰到;现在碰到了,就希望赶快要走,就是这样子,众生就是情绪化的。当你很喜欢某一件事情的时候,你想想看!那件事情的缺陷是什么?比如说你不能得到对方,你也不必认为得到他叫做幸福,也不见得。谁得到佛法,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!可欣境没有得到是求合,既然得到又不希望离开;可厌境,还没有得到,千万不要碰到他,比如,冤亲债主!碰到了,要赶快离开,现在有很多的年轻人,结婚以后就是这样。既得求离,赶快要离婚;离婚做什么?要来短期出家,后来就变成长期出家。

  [三、欣观境]就是:[作意欲观之境],作意就是动一个念头观想,[即欲见闻觉知之境]。你希望怎么样?比如,我希望有一个房间的摆设,希望我一进来见到,就是有罗曼蒂克;听闻,回到家里,就听到了音乐声,就感觉很舒服,就是见闻觉知;或者是说你希望怎样的见闻觉知。第一个可欣境是实实在在有喜欢的境界;所求境有可欣境跟可厌境;欣观境就是你希望怎么样的境界,而是作意的自己去观想,不是实在碰到的,只是说你的盼望是什么。

  [善欲]跟[恶欲],这个欲望,有的人认为欲望是染污的根本,欲望是罪恶的根本,错了。欲望是社会推动的原动力,欲望是一切社会,整个国家结构的原动力,人一定有欲望。可是,这个欲望你不要把它丑陋化的名词,欲望本身并没有含善、恶的东西,只是你在上面怎么加;如果你加善,就变成善的欲望,如果你加恶,就变成恶的欲望。如果你一定要把欲望认为是不好的,那这个社会就不会进步,有欲望就不好,那怎么办呢?有的人,他不了解这个道理,他就说:唉呀!师父,欲望在佛教里面都列为不好。我说:弄错了,那我喜欢布施呢?我希望去弘法利生?这不是欲望吗?对啊!那怎么是不好的呢?我们一般人报章杂志看多了,把这个欲望当作是一种罪恶的名词,严重的错误。欲望是人类推动一切的根本,没有欲望,那这个社会哪里有动力呢?

  欲望是一种动力,那要看你的发心,比如你[起正勤、精进]。那么,就是善的欲望;正勤,比如你为法忘躯,为了求佛法,下大雨、淹大水,像今天你一样来上课,这个多不简单。为法精进,善的欲望!恶的欲望,为色,为女色,为财;再来[懈怠]不修行。不好的欲望,比如,为女色颠倒,然后昏头转向,忘记任务是什么;为了财,你忘记你是一个怎样的立场,这个就是[起倒勤]。你很精进,你拼命的在追求,欲望就追求错了;反过来,你追求佛法,这个也是欲望。但是,这是正确的,这是会让你解脱的,这个叫欲。这个在某一个时刻而显现出来,所以叫别境。欲不是任何一个时刻都显示出来,要特殊的境界才有这个欲的讨论。

  [二、胜解],胜解就是[于决定境,印持为性]。什么叫印持为性?譬如这个胜解,于[决定境]就是[对正法或邪说];比如佛教、佛法,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以及祖师大德所说的法这是正法,那决定深信不疑。我们与一贯道的道亲,他们也是深信不疑,他们认为自己很幸运,将来能够回到无极老母理天去。他们也认为这个是决定境,肯定的,回教的阿拉也是决定的,他们认为他们的信仰是正确的。基督教、天主教,上帝也是决定的,因此,各说各的,那么没有经过任何的比较,没有透过智慧的批判、分别,你就没有办法。所以,这个胜解变成正的,变成殊胜的了解,是正法的了解。对于邪的话,就变成执着错误的东西,所以,有福德因缘的人,他就会碰到正知正见的法师、善知识;福报不够的人碰到恶知见,他还攻击、伤害别人。所以[生起决定之理论],他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,因此,正就是正,邪就是邪,生起决定的理论,[这个理论就是决定性]。因此,这个知见很重要,胜解就是一种知见,你知见错误了,那就完了。

  八正道里面第一个为什么讲正知正见?这个知见就像你的两个眼睛,没有眼睛的话,你走不出路来,没有眼睛怎么走路呢?所以,正知正见是学佛的一个关卡,因此,亲近善知识,对的跟错的,会决定你的生死的问题。[胜解:殊胜了解],这个包括邪知邪见,[印持:印证执持]。执着佛法是世间上最究竟圆满的道理,一贯道、天主教、基督教,包括儒教的,乃至道家的,都认为他们才是世界上最究竟的道理。那么到底谁是谁非,那除非透过大智慧的人,否则每一个人都讲自己是对的,他们会同情别人,也很可怜,现在末法,老母娘要收缘九十六亿;不来信一贯道的怎么样子,他也会同情别人,他们认为自己很幸运,信佛很可怜。我姐姐以前碰到一贯道,一贯道的问:你弟弟现在做什么?我姐姐说:我弟弟现在做法师。唉!念佛来不及,念佛像走路,我们的一点得道像坐…

《百法明门论表解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