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飞机。他们观念就这样子,用自己的观念,很可怜!我们一直说我们殊胜,可是,他没有因缘,没有用的。
[三、念]心所,念心所就是[于曾习境],就是过去曾有过这样的境界,[令心明记]令心清清楚楚,[不忘为性],不要忘记,念兹在兹。[定依为业],你这个念,常常念的话,他就有定力。所以,定依为业就是说定是善念之业;这个心的定,是必须修这个善的念头,才有办法产生。意思是[善念为定所依、能生定故]。每一个人的善念,当然,你的善念就包括你的一切;它这里的善就包括你的本性、佛的音声、语言,佛的教化的佛法等等,能够让你心得到定。那这个必须要善,恶不能让你心定的,[造杀盗淫妄等十恶业]的人,这个心没有办法定。[曾习境]就是过去有过这样[之境];[恶]的曾习境,还有[善]的曾习境。[十善业境],比如说,听[佛声]清[净]的声音,这个净就像我们每一个人的[本性],这个是禅。天台宗的[止观],止就是定,观就是慧,定、慧[之境]就是[教]。教我们怎么样修定,怎么样开大智慧。这个念如果你常常念善,念本性,念这个定、慧均等,念法的真理,那么你的心就慢慢一直转过来,如果你念恶的话,那就散乱。
[四、定],就是包括佛道、外道都有定。外道四禅八定,佛道,比如说证阿罗汉果漏尽定,再来,菩萨的话,一切时都在定,那伽常在定,三昧等等。这个定就是[于所观境,令心专注不散为性],你对于你所观照的境界,让你的心专注不散掉,这个定是成佛的必须过程。没有一点定力,虽然你有一点智慧没有用的,比如你研究佛法,可是,人家讲你几句话,你就发大脾气。定跟舍是相应的,你能够舍,你的心才能够得到定,这个定就是我们讲的很安祥,心里非常的喜悦,充满着欢喜。这个定需要用空观,在空观里面好好的下功夫,就知道相一切虚妄,我们因为妄执,虚妄的执着,所以,产生不定。对我们[所观境],我们知道它是无常的,不值得我们这样留恋执着,你就能够舍。
也就是说观境:比如,[即四念处]。四念处,比如说观受是苦,你观照这个色身是很痛苦的,那么你对男女追求这个感情,或者是希望来世再继续做人的人,你就会知道,世间是很痛苦的。观身不净:观察这个色身,男的九孔常流不净,女的十孔常流不净,心慢慢去突破它。观心无常:观照我们的心刹那变化。观法无我:观一切法都没有真正的自我。[四谛]就是苦、集、灭、道,[十二因缘],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、死,[唯识观所观事]相和[理]体,[天台三观所观三谛],空假中、真谛、俗谛、中谛等等。[念佛声]:南无阿弥陀佛,[本来的面目等]。本来的面目就是菩提,菩提就是无一切相。能够观照、[专注,令心于欲住之境,专精注照,不使散乱,若不如是,定力不生]。这个定功夫不到的人,就讲观照:能、所观照;能观的心,所观的境,都是空性的东西。我认为修定力还是要禅,这我个人,不是一直标榜。我认为其它宗派所讲的,也有可贵之处,但是,跟禅的比较,直入佛陀的本怀,那差太多了。
讲实在话,我以前学律学,用四年的时间,发现一直重视这个威仪,持钵、搭衣、早晚二课,可是我的个性,那种好象还是不能够稳住,一直没有办法,说标榜戒律的人,怎么会持到这样子。好了!后来就学净土念佛,就亲近过几个高僧大德,煮云法师就讲说大声念佛: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,念到后来,无力!跟着忏公,忏公念佛要绵绵密密的,要慢:南无阿弥陀佛~念到第五个字睡着了,这样太慢了。去李炳南老居士那边也学了一些佛法,似乎也有得力,但是,就是一直找不到什么是本来的东西。我那个时候,内心里面就想,在这个世界上,这个佛法里面,一定有一种东西可以让我单刀直入,于一觉观还得本心!这个好象都找不到本来的东西,后来在三十三岁的那一年阅读《六祖坛经》。因为我在经教上已经下了十几年的时间,一直认为天台、华严、净土、律宗都有它的优点,但是,我最大得力的地方,那就是禅。阅读《六祖坛经》那种单刀直入,没有繁琐的一句话,若欲成佛,即需离相,就一句话。如果你要成佛,就一句话:离相。
禅宗用最少、最少的字,然后,你就很容易就解决,菩提即烦恼,烦恼即菩提。然后,在《大珠和尚》里面讲,二性空即是如来,本来面目。二性空:善性、恶性,空,对立的;对、错这二性,两个性。就看这个禅的思想,定,才发现说,噢!原来人家祖师大德,他就是: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,本来就是没有的东西。然后,就知道原来什么是不生,什么是不灭,什么是二性空;然后什么叫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,噢!就开始对《金刚经》禅的思想,发生了最大的力量,后来,我发现一句话:禅就是佛的心!佛的心就是禅,到三十三岁的时候,真正的体悟到,才知道明心见性这么简单,并不困难!十多年一直在碰撞、一直在找,到山上找善知识、寻求,就是怎么样也找不到东西,好象能够得到东西,好象也不能。
比如我们念佛:南无阿弥陀佛,念一念,就被牵走了,所以,这是我个人的根器,还是禅的力量大。最大的,因为它空一切法,所以,当我在呕吐的时候,我的本心并没有改变。以前在呕吐的时候,我感受不出那个清净的本性叫做什么,现在知道了,噢!原来不生不灭的本性,这跟呕吐扯不上关系,你吐,吐你的;然后,咦!也很清楚,就是这种东西,本来的面目就是这么样子,无所住、无所执着,你怎么呕吐,它还是清清净净的东西。才发现业报,烦恼当下就是菩提的东西。所以,你要修定,这个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讲完就讲《普贤行愿品》,这是修养的圣经;不研究《普贤行愿品》的人,今生今世的修养不会很好的。动不动就跟人家吵架、动不动就讲人家坏话,人家劝告他,他就:多话!就会这样子。你看看《普贤行愿品》那种修养,你惭愧死了,真的。你一天到晚都在造业,人家纠正你,你还有问题,所以,你看《普贤行愿品》就知道,那种人类的修养跟菩萨是不能比的。再来,我们就开始讲《金刚经》的思想,《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》,《六祖坛经》,再来就尽可能讲《永嘉禅宗证道歌》那个注解。这个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,一句话里面让你得到真正本来的面目。
我以前修过天台,能观、所观,那谁来观这个能观?我能观境,所观的心,那谁来观这个能?境界是被心所观,这个心还不是一样?还是有能、所,一直推论下去。一是数目的开始,我的心是能观,这个境界所空,那个心呢怎么办?令心空,令心怎么空呢?我心观照境,境可以叫它空,这个能观的心怎么办?也叫它空?你没有理由叫它空。所以,要先找到那个什么叫做本来不来,什么叫不去的东西。你根本就不必设立一个能观心,一个所观境,诸法不相到,当体即空。当下就是解脱的东西,噢!你就会发现,这个本来的东西,根本就不隔一丝一毫,但是,我们拼命在寻找,追寻这个修行;追寻到最后,你发现没有什么可以追寻的。所以,不脱对治法是生死业,你不摆脱那个怎么样对治它,那个对治的东西,就是生死的东西。你才会发现禅,这个本性的东西,它可以让你一刹那之间,进入法身的境界,这个悟,不懂也不行。
谈到定,师父告诉你:[定有七名表,佛法所谓的解脱,即为静止散乱心品,]这个静止,使我们心不散乱,心停止,[以达到断惑证真之谓]。断这个惑就是无明,惑就是烦恼的别名,证真就是本来的面目,[故定为修道不可或缺之方法。为三学]就是戒、定、慧,[六度]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[之枢要。有种种的名相,吾人当顾名思义,依义修持也]。我们应当顾名思义,按照这个道理来修行。左边有七个,[三摩四多;等引],什么叫等引?[引者引发,等者指身心平等安静状态言]。使你的身、心平等安静的状态来说的,这个要有一点功夫,就是必须要在悟里面下手才有办法。比如我以前,听到人家讲我好,我也许会很高兴,听到人家诽谤我,无中生有的伤害我,或者是讲一句话,这种人也会讲这种话,我会很生气的去问候他,兴师问罪。我现在就不一样了,诸法不相到,当处解脱,你怎么讲都没有关系,问题是我个人。我常常告诉自己,如果,我现在没有一点定力,那我临命终怎么办呢?所以,现在再大的侮辱,你怎么样在后面讲什么,那是你个人的问题,不是我的问题。咦!好象一刹那之间,就得到了很大、很大的安祥,所以讲来讲去还是自己的问题。
平常的凡夫是受不了别人无中生有的诽谤,无中生有的攻击,是绝对受不了的。不过,一个修行人能够在这个地方好好的下手,好好的观照无生,观照无生去觉悟那种不执着的清净的本来面目,告诉诸位!这才是真的下手的地方,否则你会用情绪化累劫的修行,如是之人,累劫不能见性,也没有办法超越。我现在发现一个秘密,那就是无生是修行的根本,碰到一切法,本来就无生,该处理的处理,但是,每一件事情处理都必须与空相应。观空当处就解脱,你所到之处,你都是用空观,为什么?因为它是缘起,本来就没有的东西,你硬要安上名词,那你就会烦恼,你就是对立、你就是落入两边的东西。你并不需要费吹灰之力,有一天,就会跟师父讲的一样,噢!原来明心见性这么简单。本来就是很简单的东西,你就会把它变得复杂。如果你内心里面很想解脱,师父告诉你,你把复杂的事情单纯化,你把单纯的东西无生化,就两个步骤而已。
你说:唉呀!这么多的事情,不要管他,单纯化,往好的一方面去想。把一切复杂的事情单纯化,把单纯的东西,无生化,就解决了。就这么简单,就会回归到你本来的东西,但是,要有环境。要有环境的意思是说你要有善知识,然后一个道场,…
《百法明门论表解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