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百法明門論表解▪P2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飛機。他們觀念就這樣子,用自己的觀念,很可憐!我們一直說我們殊勝,可是,他沒有因緣,沒有用的。

  [叁、念]心所,念心所就是[于曾習境],就是過去曾有過這樣的境界,[令心明記]令心清清楚楚,[不忘爲性],不要忘記,念茲在茲。[定依爲業],你這個念,常常念的話,他就有定力。所以,定依爲業就是說定是善念之業;這個心的定,是必須修這個善的念頭,才有辦法産生。意思是[善念爲定所依、能生定故]。每一個人的善念,當然,你的善念就包括你的一切;它這裏的善就包括你的本性、佛的音聲、語言,佛的教化的佛法等等,能夠讓你心得到定。那這個必須要善,惡不能讓你心定的,[造殺盜淫妄等十惡業]的人,這個心沒有辦法定。[曾習境]就是過去有過這樣[之境];[惡]的曾習境,還有[善]的曾習境。[十善業境],比如說,聽[佛聲]清[淨]的聲音,這個淨就像我們每一個人的[本性],這個是禅。天臺宗的[止觀],止就是定,觀就是慧,定、慧[之境]就是[教]。教我們怎麼樣修定,怎麼樣開大智慧。這個念如果你常常念善,念本性,念這個定、慧均等,念法的真理,那麼你的心就慢慢一直轉過來,如果你念惡的話,那就散亂。

  [四、定],就是包括佛道、外道都有定。外道四禅八定,佛道,比如說證阿羅漢果漏盡定,再來,菩薩的話,一切時都在定,那伽常在定,叁昧等等。這個定就是[于所觀境,令心專注不散爲性],你對于你所觀照的境界,讓你的心專注不散掉,這個定是成佛的必須過程。沒有一點定力,雖然你有一點智慧沒有用的,比如你研究佛法,可是,人家講你幾句話,你就發大脾氣。定跟舍是相應的,你能夠舍,你的心才能夠得到定,這個定就是我們講的很安祥,心裏非常的喜悅,充滿著歡喜。這個定需要用空觀,在空觀裏面好好的下功夫,就知道相一切虛妄,我們因爲妄執,虛妄的執著,所以,産生不定。對我們[所觀境],我們知道它是無常的,不值得我們這樣留戀執著,你就能夠舍。

  也就是說觀境:比如,[即四念處]。四念處,比如說觀受是苦,你觀照這個色身是很痛苦的,那麼你對男女追求這個感情,或者是希望來世再繼續做人的人,你就會知道,世間是很痛苦的。觀身不淨:觀察這個色身,男的九孔常流不淨,女的十孔常流不淨,心慢慢去突破它。觀心無常:觀照我們的心刹那變化。觀法無我:觀一切法都沒有真正的自我。[四谛]就是苦、集、滅、道,[十二因緣],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、死,[唯識觀所觀事]相和[理]體,[天臺叁觀所觀叁谛],空假中、真谛、俗谛、中谛等等。[念佛聲]:南無阿彌陀佛,[本來的面目等]。本來的面目就是菩提,菩提就是無一切相。能夠觀照、[專注,令心于欲住之境,專精注照,不使散亂,若不如是,定力不生]。這個定功夫不到的人,就講觀照:能、所觀照;能觀的心,所觀的境,都是空性的東西。我認爲修定力還是要禅,這我個人,不是一直標榜。我認爲其它宗派所講的,也有可貴之處,但是,跟禅的比較,直入佛陀的本懷,那差太多了。

  講實在話,我以前學律學,用四年的時間,發現一直重視這個威儀,持缽、搭衣、早晚二課,可是我的個性,那種好象還是不能夠穩住,一直沒有辦法,說標榜戒律的人,怎麼會持到這樣子。好了!後來就學淨土念佛,就親近過幾個高僧大德,煮雲法師就講說大聲念佛: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,念到後來,無力!跟著忏公,忏公念佛要綿綿密密的,要慢:南無阿彌陀佛~念到第五個字睡著了,這樣太慢了。去李炳南老居士那邊也學了一些佛法,似乎也有得力,但是,就是一直找不到什麼是本來的東西。我那個時候,內心裏面就想,在這個世界上,這個佛法裏面,一定有一種東西可以讓我單刀直入,于一覺觀還得本心!這個好象都找不到本來的東西,後來在叁十叁歲的那一年閱讀《六祖壇經》。因爲我在經教上已經下了十幾年的時間,一直認爲天臺、華嚴、淨土、律宗都有它的優點,但是,我最大得力的地方,那就是禅。閱讀《六祖壇經》那種單刀直入,沒有繁瑣的一句話,若欲成佛,即需離相,就一句話。如果你要成佛,就一句話:離相。

  禅宗用最少、最少的字,然後,你就很容易就解決,菩提即煩惱,煩惱即菩提。然後,在《大珠和尚》裏面講,二性空即是如來,本來面目。二性空:善性、惡性,空,對立的;對、錯這二性,兩個性。就看這個禅的思想,定,才發現說,噢!原來人家祖師大德,他就是: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,本來就是沒有的東西。然後,就知道原來什麼是不生,什麼是不滅,什麼是二性空;然後什麼叫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,噢!就開始對《金剛經》禅的思想,發生了最大的力量,後來,我發現一句話:禅就是佛的心!佛的心就是禅,到叁十叁歲的時候,真正的體悟到,才知道明心見性這麼簡單,並不困難!十多年一直在碰撞、一直在找,到山上找善知識、尋求,就是怎麼樣也找不到東西,好象能夠得到東西,好象也不能。

  比如我們念佛:南無阿彌陀佛,念一念,就被牽走了,所以,這是我個人的根器,還是禅的力量大。最大的,因爲它空一切法,所以,當我在嘔吐的時候,我的本心並沒有改變。以前在嘔吐的時候,我感受不出那個清淨的本性叫做什麼,現在知道了,噢!原來不生不滅的本性,這跟嘔吐扯不上關系,你吐,吐你的;然後,咦!也很清楚,就是這種東西,本來的面目就是這麼樣子,無所住、無所執著,你怎麼嘔吐,它還是清清淨淨的東西。才發現業報,煩惱當下就是菩提的東西。所以,你要修定,這個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講完就講《普賢行願品》,這是修養的聖經;不研究《普賢行願品》的人,今生今世的修養不會很好的。動不動就跟人家吵架、動不動就講人家壞話,人家勸告他,他就:多話!就會這樣子。你看看《普賢行願品》那種修養,你慚愧死了,真的。你一天到晚都在造業,人家糾正你,你還有問題,所以,你看《普賢行願品》就知道,那種人類的修養跟菩薩是不能比的。再來,我們就開始講《金剛經》的思想,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》,《六祖壇經》,再來就盡可能講《永嘉禅宗證道歌》那個注解。這個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東西,一句話裏面讓你得到真正本來的面目。

  我以前修過天臺,能觀、所觀,那誰來觀這個能觀?我能觀境,所觀的心,那誰來觀這個能?境界是被心所觀,這個心還不是一樣?還是有能、所,一直推論下去。一是數目的開始,我的心是能觀,這個境界所空,那個心呢怎麼辦?令心空,令心怎麼空呢?我心觀照境,境可以叫它空,這個能觀的心怎麼辦?也叫它空?你沒有理由叫它空。所以,要先找到那個什麼叫做本來不來,什麼叫不去的東西。你根本就不必設立一個能觀心,一個所觀境,諸法不相到,當體即空。當下就是解脫的東西,噢!你就會發現,這個本來的東西,根本就不隔一絲一毫,但是,我們拼命在尋找,追尋這個修行;追尋到最後,你發現沒有什麼可以追尋的。所以,不脫對治法是生死業,你不擺脫那個怎麼樣對治它,那個對治的東西,就是生死的東西。你才會發現禅,這個本性的東西,它可以讓你一刹那之間,進入法身的境界,這個悟,不懂也不行。

  談到定,師父告訴你:[定有七名表,佛法所謂的解脫,即爲靜止散亂心品,]這個靜止,使我們心不散亂,心停止,[以達到斷惑證真之謂]。斷這個惑就是無明,惑就是煩惱的別名,證真就是本來的面目,[故定爲修道不可或缺之方法。爲叁學]就是戒、定、慧,[六度]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[之樞要。有種種的名相,吾人當顧名思義,依義修持也]。我們應當顧名思義,按照這個道理來修行。左邊有七個,[叁摩四多;等引],什麼叫等引?[引者引發,等者指身心平等安靜狀態言]。使你的身、心平等安靜的狀態來說的,這個要有一點功夫,就是必須要在悟裏面下手才有辦法。比如我以前,聽到人家講我好,我也許會很高興,聽到人家誹謗我,無中生有的傷害我,或者是講一句話,這種人也會講這種話,我會很生氣的去問候他,興師問罪。我現在就不一樣了,諸法不相到,當處解脫,你怎麼講都沒有關系,問題是我個人。我常常告訴自己,如果,我現在沒有一點定力,那我臨命終怎麼辦呢?所以,現在再大的侮辱,你怎麼樣在後面講什麼,那是你個人的問題,不是我的問題。咦!好象一刹那之間,就得到了很大、很大的安祥,所以講來講去還是自己的問題。

  平常的凡夫是受不了別人無中生有的誹謗,無中生有的攻擊,是絕對受不了的。不過,一個修行人能夠在這個地方好好的下手,好好的觀照無生,觀照無生去覺悟那種不執著的清淨的本來面目,告訴諸位!這才是真的下手的地方,否則你會用情緒化累劫的修行,如是之人,累劫不能見性,也沒有辦法超越。我現在發現一個秘密,那就是無生是修行的根本,碰到一切法,本來就無生,該處理的處理,但是,每一件事情處理都必須與空相應。觀空當處就解脫,你所到之處,你都是用空觀,爲什麼?因爲它是緣起,本來就沒有的東西,你硬要安上名詞,那你就會煩惱,你就是對立、你就是落入兩邊的東西。你並不需要費吹灰之力,有一天,就會跟師父講的一樣,噢!原來明心見性這麼簡單。本來就是很簡單的東西,你就會把它變得複雜。如果你內心裏面很想解脫,師父告訴你,你把複雜的事情單純化,你把單純的東西無生化,就兩個步驟而已。

  你說:唉呀!這麼多的事情,不要管他,單純化,往好的一方面去想。把一切複雜的事情單純化,把單純的東西,無生化,就解決了。就這麼簡單,就會回歸到你本來的東西,但是,要有環境。要有環境的意思是說你要有善知識,然後一個道場,…

《百法明門論表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