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百法明門論表解▪P2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你去外面,那我就不曉得了。需要一個道場,慢慢的引發你那種身、心平等,因此,你內心裏面觀照自己,當你這顆心,安祥的心態失去的時候,你就告訴自己,這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。本來的面目是歡喜無量,慈悲無量,破除一切的執著,那個就是自性、本來的東西。這個本來的東西,就是見性成佛最大的動力,否則的話,沒有辦法。

  [叁摩地]叫做[等持,亦雲叁昧。平等持心,使心轉爲一境],爲什麼心轉爲一境?就是身、心、境界統統一如;一境就是如,如就是空的意思,不動的意思。所以,修禅的人要具足慈悲心,他看到無知的衆生,一樣憐愍他。當你發現這個本來的面目,你那種喜悅,是無法形容的。不管你看什麼電影,跳什麼舞,吃什麼東西,都不可能得到你那個本心,本來的面目。那種樂、那種歡喜,是無法形容的。[叁摩缽底:等至,依諸定力,能(至)身心安定境界“等”]。按照種種的定力,定力就是由能舍,由能夠悟、由無生,尤其是無生的力量。本來無生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;本來不生當然就不滅,既然不生不滅就沒有所謂的得失,就空一切法,一切法了不可得。如水中月,風中塵,渺茫不可知。所以,知幻幻離,離即是菩提。

  知幻即離,《圓覺經》講的,你知道這個世間是虛幻的,你就要離開它。離就是菩提,能離就是菩提,既然你知道這個虛妄的世間,你還不離,那你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要修行?知幻即離,離這個就是菩提,我們就是不肯。所以,結婚的人不好修行就是這樣,爲什麼?他知道這個虛幻的東西,可是老婆睡在旁邊,老婆很漂亮,對不對?睡到半夜就會毛手毛腳,他知道這個是虛妄的,老婆太漂亮,沒辦法控製不住;或者是先生長得太好看了,老公!念佛!你有沒有念大悲咒?有啊!可是大悲咒的力量還不比這個力量大,沒辦法,克服不了。這個就是在家結婚不好修行的原因,他這個境一直重複起來,所以,你不修到空上境一如的話,那能舍;不是菩薩有跟沒有對他沒有關系。《維摩诘經》裏面講的不二法門:菩提煩惱,聖者也沒有菩提,也沒有煩惱,佛道尚不可得,何況什麼煩惱?成佛尚不可得,何況什麼煩惱?菩提涅槃等同空性,所以,他有老婆跟沒有老婆都一樣,沒有作用。他一樣結婚生兒育女,可是,他是佛嘛!不二法門就是無生。

  再來,叫做[馱那演那]就是[靜慮亦雲禅那、禅。寂靜(止)審慮(觀)故名],能夠寂靜、審慮,止:停止一切煩惱;觀照就是慧。[質多翡伽阿羯羅多:心一境性],心統一,境也是一如,[使心止于一境之狀態,定之自性也]。定的意思就是使身心,使這個心定在一個境界。[奢摩多:止,令心寂止一處故],當你悟到自性清淨心的時候,你再念《般若心經》,你那個感觸又不一樣,完全不一樣。象我現在在念佛的時候,我念南無阿彌陀佛,當我用功的時候沒有妄想,我不曉得妄想是什麼。我在念佛的時候,因爲,我也知道五蘊徹底的空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動念就是不對的東西。所以,你要用什麼心來念佛?一直舍、一直舍,舍到後來,咦!這個佛號就自然的顯現出來,而你就無所執著于五蘊法;五蘊法裏面當體即空,空性裏面去發揮那種佛號出來,哇!那真是不可思議的安祥。我現在念佛跟十年前念佛,那是截然不同:十年前是拼命的一直念佛,一直想要壓製那個妄想,那麼我現在念佛,不要壓製那個妄想,想要讓它妄想都很難。爲什麼?因爲你知道悟到五蘊真的徹底空性的時候,你想要動一個念頭,打妄想都會很難,爲什麼?因爲,本來就沒有的東西。

  你所有的思想,都是對立的東西;你所有的思想,都是落入知見;你所有的思想,都是我執的産物;你所有的思想,都是記憶的影像。沒有一件事情,沒有一種東西,是你真正本來的東西。當你得到你本來的東西,你就可以舍掉五蘊法,當然,你所擁有的就是你清淨心,清淨心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。以清淨心念佛,你想要動一個妄想去克製這個妄念也不必,因爲本來就沒有,也不必克製,也沒有能,也沒有所。等到空一切法的時候,那個安祥顯現出南無阿彌陀佛,那一句佛號,就是你的法身全體。通達法界無礙的東西,本來面目。講了這麼多禅的思想就是告訴你,這個是世界上最重要,整個佛法的重心點。所以,《六祖壇經》裏面講,法華千句,曹溪一句亡。

  《法華經》講了千萬句,實相、無相、無不相,二十八品,曹溪一句亡。曹溪是什麼?曹溪就是六祖的道場,曹溪一句亡,一句就解決了《法華經》一切,誦法華千部,曹溪一句亡,六祖大師一句就解決了。聽師父講,好象很好,也很快,你不悟我也沒有辦法。所以,有人問:師父!什麼叫明心見性?我的東西怎麼拿給你?你講我怎麼講?從何講起,動念即乖,開口就離了。你講我怎麼講呢?講也是方便講,所以,唯證相應,除了你證到自己本來的面目,要不然,你怎麼講也不對。悟到本性的人,怎麼講怎麼對,不悟到本性的人,都是用猜測的,嗯!明心見性大概這樣子,有一個大概就完了,明心見性是決定境的東西,一點都不會含糊的。

  [現法樂住:四禅根本定],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的根本定,[住于現前之法樂]。初禅、二禅、叁禅,它有這個根本定,根本定就是修十善業,不去造業,然後修你的心叫本定。四禅就是伏惑,暫時使你的第六意識不起現行,安住于現前的法樂,但是,不是斷。定只能伏,沒有辦法,慧才能斷惑。所以,只有打坐的人,不修佛教正規的正當的智慧,正確的智慧,就是知見不正,那麼也是一個外道定:邪定。所以,定是伏賊,慧是殺賊,只有大智慧的人。其實,我認爲這個定、慧,就像六祖,他哪裏有什麼持戒、修戒,才能修定,才能修慧的?這是指鈍根的人,持戒、生定、開智慧,沒有錯,這是一個過程。如果是上根利智的,像六祖那一種的,聞到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,那麼無所住而生其心,空一切法,那就是本來的戒、定、慧,其實戒定慧怎麼可以分開,本來就不可以分開的。

  [五、慧]心所,[于所觀境、揀擇爲性]。揀擇就是有選擇的能力,什麼是正的,什麼是邪的,什麼是得,什麼是失。所以,[揀擇]就是[于所觀境簡別選擇],也就是選擇,簡別選擇[得失、邪正等]。用智慧去判斷,比如,你是惡[慧]的話,或者是善慧就不一樣了。你用[惡]的智慧,[推求之用猛利,顛倒而揀擇,即煩惱心所中之惡見]。這個惡見,比如你錯誤的見地,就象一個外道,佛教叫人家要修學五戒,這個外道自稱是什麼諸佛之佛,這個是最偉大的佛中之佛;人家持五戒不喝酒,然後,皈依他的人要喝酒,爲什麼要喝酒?要破相,拼命叫你喝酒要破相。這個就是煩惱心所中的惡見。推求之用猛利就是強烈,非常的強烈顛倒,而揀擇顛倒。明明這是壞的、不正確的,他就說這是究竟的法;功夫還沒有到家,然後他就會說:這個沒差別。境界現前到歌廳、舞廳隨便的亂來,他就說這個叫做破除執著,惡見。

  [善:推求之用輕穩],輕穩就是溫和的態度,用溫和的態度,善是最溫和的,惡是猛利。所以,輕穩就是很溫和,[正當而揀擇,即正見、正慧],知見正確、正確的智慧。[正慧:聞慧、思慧、修慧];叁慧。聞慧:[聆聽經教而發之慧],比如,大家雖然比較辛苦一點,重複的來聽經,聽經教以後,你們學習慢慢的能夠放下,對金錢、感情、對這個世間也就無所執著,慢慢也就能夠放得下。思就[思惟義理],師父教完了,回去好好的想一想是不是很正確、很有道理。發現他是對的,那麼,你就堅持下去,因爲思惟而得到利益,[而發之慧]。再來,修,因爲[修定而發之慧(般若)]。這是方便講,其實,般若哪裏可以修?般若怎麼能修?般若是無作法,般若是用悟的,怎麼是用修的?你用修的,是有造作的,方便講聞、思、修。般若愈修你就愈離,若有人得般若,即是非般若,是不是?般若德,般若不說緣修,如果,真正得到般若的思想他怎麼能講修?悟到平等的東西、悟到超越的思想,不能講修的。本來就沒有的東西,你用修,修什麼東西,你愈修就愈離。所以,聞、思、修是方便講,真正本來的東西,不是用修的,是用悟的。

  好!這個[慧:體同,用:智]跟慧,體是同,用是不一樣的,[揀擇]這個慧的揀擇,[初]比較[寬],你要選擇是善、是惡,是邪是正,是得是失,這個就比較寬。[印可,後,狹]爲什麼印可後狹?因爲覺悟才有,你要悟道才有慧,能者方有,有能力的人才有大智慧。沒有能力的你是不開大智慧的,開大智慧的人恢複本來的面目,那你就知道什麼叫做大慈,什麼叫做大悲。我以前剛剛出家的時候,就發一個願:以後跟我剃度出家的徒弟,不可以讓他太舒服。後來,慢慢看到《大智度論》、《華嚴經》、《楞嚴經》,看到菩薩的修行,噢!原來不是說師父嚴格,徒弟就會聽你的。你要讓他心服口服,必須要用德去感化他,用耐性去感化他。徒弟大聲,師父就要小聲,慢慢的用德去感化徒弟,要給他時間。因爲,他們發一個心來出家很不容易,要轉凡成聖,完全需要看師父的;要轉凡成聖,那是需要耐性,也需要慈悲。所以,我盡量不責備徒弟,盡量責備我自己,徒弟不好,可能我表現的不好;徒弟不好,幹脆我自己去跪香好了,跪到他改過爲止。徒弟要走,那幹脆我去跪好了,求你不要走去跪;以後走一個,自己跑到佛前去跪好了:我的表現不好,所以徒弟要走,懲罰自己,跪到他回來爲止,不過,我也會跑去吃飯的,你放心。

  咦!我發現這個空性裏面,充滿著安祥、充滿著慈悲、耐性。所以,一個偉大的師父,他不會斤斤計較,跟徒弟斤斤計較缺點的。他會很同情徒弟,因爲他們剛實學、剛出家,很多地方都不能發揮起來,他犯錯,師父一定會寬恕他的。但是,不能因爲長遠的寬恕他,而讓他一直繼續犯錯下去,不可以的。寬…

《百法明門論表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