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百法明门论表解▪P2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你去外面,那我就不晓得了。需要一个道场,慢慢的引发你那种身、心平等,因此,你内心里面观照自己,当你这颗心,安祥的心态失去的时候,你就告诉自己,这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。本来的面目是欢喜无量,慈悲无量,破除一切的执着,那个就是自性、本来的东西。这个本来的东西,就是见性成佛最大的动力,否则的话,没有办法。

  [三摩地]叫做[等持,亦云三昧。平等持心,使心转为一境],为什么心转为一境?就是身、心、境界统统一如;一境就是如,如就是空的意思,不动的意思。所以,修禅的人要具足慈悲心,他看到无知的众生,一样怜愍他。当你发现这个本来的面目,你那种喜悦,是无法形容的。不管你看什么电影,跳什么舞,吃什么东西,都不可能得到你那个本心,本来的面目。那种乐、那种欢喜,是无法形容的。[三摩钵底:等至,依诸定力,能(至)身心安定境界“等”]。按照种种的定力,定力就是由能舍,由能够悟、由无生,尤其是无生的力量。本来无生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;本来不生当然就不灭,既然不生不灭就没有所谓的得失,就空一切法,一切法了不可得。如水中月,风中尘,渺茫不可知。所以,知幻幻离,离即是菩提。

  知幻即离,《圆觉经》讲的,你知道这个世间是虚幻的,你就要离开它。离就是菩提,能离就是菩提,既然你知道这个虚妄的世间,你还不离,那你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要修行?知幻即离,离这个就是菩提,我们就是不肯。所以,结婚的人不好修行就是这样,为什么?他知道这个虚幻的东西,可是老婆睡在旁边,老婆很漂亮,对不对?睡到半夜就会毛手毛脚,他知道这个是虚妄的,老婆太漂亮,没办法控制不住;或者是先生长得太好看了,老公!念佛!你有没有念大悲咒?有啊!可是大悲咒的力量还不比这个力量大,没办法,克服不了。这个就是在家结婚不好修行的原因,他这个境一直重复起来,所以,你不修到空上境一如的话,那能舍;不是菩萨有跟没有对他没有关系。《维摩诘经》里面讲的不二法门:菩提烦恼,圣者也没有菩提,也没有烦恼,佛道尚不可得,何况什么烦恼?成佛尚不可得,何况什么烦恼?菩提涅槃等同空性,所以,他有老婆跟没有老婆都一样,没有作用。他一样结婚生儿育女,可是,他是佛嘛!不二法门就是无生。

  再来,叫做[驮那演那]就是[静虑亦云禅那、禅。寂静(止)审虑(观)故名],能够寂静、审虑,止:停止一切烦恼;观照就是慧。[质多翡伽阿羯罗多:心一境性],心统一,境也是一如,[使心止于一境之状态,定之自性也]。定的意思就是使身心,使这个心定在一个境界。[奢摩多:止,令心寂止一处故],当你悟到自性清净心的时候,你再念《般若心经》,你那个感触又不一样,完全不一样。象我现在在念佛的时候,我念南无阿弥陀佛,当我用功的时候没有妄想,我不晓得妄想是什么。我在念佛的时候,因为,我也知道五蕴彻底的空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动念就是不对的东西。所以,你要用什么心来念佛?一直舍、一直舍,舍到后来,咦!这个佛号就自然的显现出来,而你就无所执着于五蕴法;五蕴法里面当体即空,空性里面去发挥那种佛号出来,哇!那真是不可思议的安祥。我现在念佛跟十年前念佛,那是截然不同:十年前是拼命的一直念佛,一直想要压制那个妄想,那么我现在念佛,不要压制那个妄想,想要让它妄想都很难。为什么?因为你知道悟到五蕴真的彻底空性的时候,你想要动一个念头,打妄想都会很难,为什么?因为,本来就没有的东西。

  你所有的思想,都是对立的东西;你所有的思想,都是落入知见;你所有的思想,都是我执的产物;你所有的思想,都是记忆的影像。没有一件事情,没有一种东西,是你真正本来的东西。当你得到你本来的东西,你就可以舍掉五蕴法,当然,你所拥有的就是你清净心,清净心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。以清净心念佛,你想要动一个妄想去克制这个妄念也不必,因为本来就没有,也不必克制,也没有能,也没有所。等到空一切法的时候,那个安祥显现出南无阿弥陀佛,那一句佛号,就是你的法身全体。通达法界无碍的东西,本来面目。讲了这么多禅的思想就是告诉你,这个是世界上最重要,整个佛法的重心点。所以,《六祖坛经》里面讲,法华千句,曹溪一句亡。

  《法华经》讲了千万句,实相、无相、无不相,二十八品,曹溪一句亡。曹溪是什么?曹溪就是六祖的道场,曹溪一句亡,一句就解决了《法华经》一切,诵法华千部,曹溪一句亡,六祖大师一句就解决了。听师父讲,好象很好,也很快,你不悟我也没有办法。所以,有人问:师父!什么叫明心见性?我的东西怎么拿给你?你讲我怎么讲?从何讲起,动念即乖,开口就离了。你讲我怎么讲呢?讲也是方便讲,所以,唯证相应,除了你证到自己本来的面目,要不然,你怎么讲也不对。悟到本性的人,怎么讲怎么对,不悟到本性的人,都是用猜测的,嗯!明心见性大概这样子,有一个大概就完了,明心见性是决定境的东西,一点都不会含糊的。

  [现法乐住:四禅根本定]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的根本定,[住于现前之法乐]。初禅、二禅、三禅,它有这个根本定,根本定就是修十善业,不去造业,然后修你的心叫本定。四禅就是伏惑,暂时使你的第六意识不起现行,安住于现前的法乐,但是,不是断。定只能伏,没有办法,慧才能断惑。所以,只有打坐的人,不修佛教正规的正当的智慧,正确的智慧,就是知见不正,那么也是一个外道定:邪定。所以,定是伏贼,慧是杀贼,只有大智慧的人。其实,我认为这个定、慧,就像六祖,他哪里有什么持戒、修戒,才能修定,才能修慧的?这是指钝根的人,持戒、生定、开智慧,没有错,这是一个过程。如果是上根利智的,像六祖那一种的,闻到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,那么无所住而生其心,空一切法,那就是本来的戒、定、慧,其实戒定慧怎么可以分开,本来就不可以分开的。

  [五、慧]心所,[于所观境、拣择为性]。拣择就是有选择的能力,什么是正的,什么是邪的,什么是得,什么是失。所以,[拣择]就是[于所观境简别选择],也就是选择,简别选择[得失、邪正等]。用智慧去判断,比如,你是恶[慧]的话,或者是善慧就不一样了。你用[恶]的智慧,[推求之用猛利,颠倒而拣择,即烦恼心所中之恶见]。这个恶见,比如你错误的见地,就象一个外道,佛教叫人家要修学五戒,这个外道自称是什么诸佛之佛,这个是最伟大的佛中之佛;人家持五戒不喝酒,然后,皈依他的人要喝酒,为什么要喝酒?要破相,拼命叫你喝酒要破相。这个就是烦恼心所中的恶见。推求之用猛利就是强烈,非常的强烈颠倒,而拣择颠倒。明明这是坏的、不正确的,他就说这是究竟的法;功夫还没有到家,然后他就会说:这个没差别。境界现前到歌厅、舞厅随便的乱来,他就说这个叫做破除执着,恶见。

  [善:推求之用轻稳],轻稳就是温和的态度,用温和的态度,善是最温和的,恶是猛利。所以,轻稳就是很温和,[正当而拣择,即正见、正慧],知见正确、正确的智慧。[正慧:闻慧、思慧、修慧];三慧。闻慧:[聆听经教而发之慧],比如,大家虽然比较辛苦一点,重复的来听经,听经教以后,你们学习慢慢的能够放下,对金钱、感情、对这个世间也就无所执着,慢慢也就能够放得下。思就[思惟义理],师父教完了,回去好好的想一想是不是很正确、很有道理。发现他是对的,那么,你就坚持下去,因为思惟而得到利益,[而发之慧]。再来,修,因为[修定而发之慧(般若)]。这是方便讲,其实,般若哪里可以修?般若怎么能修?般若是无作法,般若是用悟的,怎么是用修的?你用修的,是有造作的,方便讲闻、思、修。般若愈修你就愈离,若有人得般若,即是非般若,是不是?般若德,般若不说缘修,如果,真正得到般若的思想他怎么能讲修?悟到平等的东西、悟到超越的思想,不能讲修的。本来就没有的东西,你用修,修什么东西,你愈修就愈离。所以,闻、思、修是方便讲,真正本来的东西,不是用修的,是用悟的。

  好!这个[慧:体同,用:智]跟慧,体是同,用是不一样的,[拣择]这个慧的拣择,[初]比较[宽],你要选择是善、是恶,是邪是正,是得是失,这个就比较宽。[印可,后,狭]为什么印可后狭?因为觉悟才有,你要悟道才有慧,能者方有,有能力的人才有大智慧。没有能力的你是不开大智慧的,开大智慧的人恢复本来的面目,那你就知道什么叫做大慈,什么叫做大悲。我以前刚刚出家的时候,就发一个愿:以后跟我剃度出家的徒弟,不可以让他太舒服。后来,慢慢看到《大智度论》、《华严经》、《楞严经》,看到菩萨的修行,噢!原来不是说师父严格,徒弟就会听你的。你要让他心服口服,必须要用德去感化他,用耐性去感化他。徒弟大声,师父就要小声,慢慢的用德去感化徒弟,要给他时间。因为,他们发一个心来出家很不容易,要转凡成圣,完全需要看师父的;要转凡成圣,那是需要耐性,也需要慈悲。所以,我尽量不责备徒弟,尽量责备我自己,徒弟不好,可能我表现的不好;徒弟不好,干脆我自己去跪香好了,跪到他改过为止。徒弟要走,那干脆我去跪好了,求你不要走去跪;以后走一个,自己跑到佛前去跪好了:我的表现不好,所以徒弟要走,惩罚自己,跪到他回来为止,不过,我也会跑去吃饭的,你放心。

  咦!我发现这个空性里面,充满着安祥、充满着慈悲、耐性。所以,一个伟大的师父,他不会斤斤计较,跟徒弟斤斤计较缺点的。他会很同情徒弟,因为他们刚实学、刚出家,很多地方都不能发挥起来,他犯错,师父一定会宽恕他的。但是,不能因为长远的宽恕他,而让他一直继续犯错下去,不可以的。宽…

《百法明门论表解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