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百法明門論表解▪P2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恕是引導,不是縱容,要記住!徒弟自己要有慚有愧,不要:反正我犯錯了,師父一定會原諒我,無慚無愧!原諒你,你自己還不覺悟,那就無慚無愧。所以,有智慧的人處理事情那就不一樣了,在幾年前、十年前跟我今天的思想完全不一樣。我以前的個性,看到不合我的意思,那就是對立的東西,我在雷音寺當住持的時候,我生氣起來,不是你走,就是我走,真的,我講了這句話。

  因爲,有一次一個法師,他說:我們這裏沒有打坐的椅子,要做這個禅坐的椅子。我說:好,那你來負責。結果這個法師不負責任,認爲找到這個木工很難,我們兩個人就吵起來了。我說:沒有打坐的椅子,是你講的、你建議的,那現在你去找,適合什麼,我做住持,我來出錢,對不對?我這個人最尊重人家的,到後來他懶惰,自己又說要做,又不做了,慧律法師!你找別人。我說:你真的是可惡,你把這個僧團搞得這個樣子,一下子嫌道場沒有禅坐的椅子,那我現在委托你來做,你怕麻煩又不做,像什麼東西。後來我就跟他講:不是你走就是我走,老子這個住持不幹了,你試試看。真的,我那時候的個性就是這樣子,現在發現很幼稚。最好你不要走,我也不要走,現在就會通融,會耐性,會慈悲,就完全不一樣了。以後徒弟要走,我就跟他跪,拜托你不要走。我不是怕你走,是可憐你出去,要流浪街頭,跑來跑去的。初出家跑去外面是很可憐的,也很悲哀的,因爲你不是別的師父剃度的,人家看不上眼,也不會疼愛的,講實在話。你也不曉得哪一個道場適合你,沒有出去流浪過的人,一個憧憬,一個妄想,也不曉得。所以,修行到一個程度,你那個慈悲、悲心,那種耐性就有了。現在徒弟要跟我吵架,我會告訴他:沒關系!慢慢講、慢慢講,只要你不走,明天我買棒棒糖給你吃。沒辦法,現在要有耐性,很不簡單的。

  [所樂境:或爲一境、二境、叁境、四境],有的是同時存在的,有的是一、二、叁、四,所樂境,所喜歡的境界。[決定]境,你自己認同的;[曾習]境,過去的習慣性;[所觀]境,就是現在所觀照的境界。所以,境界分了四個,你所喜歡的境界,你由知見所産生的決定,過去的習氣的這個境界叫曾習境,再來就是所觀境,所觀照的這個境界。這個統統是空,必須透過智慧的,但是,都有正跟邪。

  欲心所,有善欲跟惡欲;勝解心所,決定境:正說,正法和邪說;你看第叁個念,念的話怎麼樣?善跟惡;第四個定,那就是一定要善,沒有善的話,沒辦法定,你就是四禅八定,那也是善的,但是,不是究竟的就是了;再來慧心所,慧有惡慧、善慧。爲什麼說別境呢?因爲,它這個有時候是在善的時候生起,有時候是在惡的時候生起,可是作意的話,善也要作意,惡也要作意,要不然,你怎麼認識它?勝解就不一樣,有時候是對正法的勝解,有時候是對惡法的勝解,這個叫做別境。你們會分吧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[35善十一心所表解],就是我們的心,善的一方面只有十一個,所以,我們修行難,就是因爲善心所少,惡的心所太多;惡的心所占的比例多,善只有十一個。哪十一種心是善的?[一、信]心,這個當然非常重要,什麼都要信心。你今天爲什麼要來研究佛法,因爲有信心;你怎麼能相信極樂世界?有信心,你想成佛,有信心,是不是?你爲什麼要進入講堂?有信心。這個信就像我們建築的基礎,建大樓的基礎就要信,沒有信,那就什麼都不要談。對自己沒有信心,那你所作也不成,[于實、德、能、深忍樂欲,心淨爲性。對治不信,樂善爲業]。信是一個很好的善的心所,看到任何事情,有信心,所以,這個信心很重要,生命的主導。于實、德、能,實後面會談到,德跟能分叁個角度。[實、德、能爲信之依處,忍、樂、欲爲信之因果,由此顯示信心之行相也]。

  [實]就是就[事]相來講,意思就是[有爲法];他相信有爲法是緣起生滅法,是緣生緣滅法,他相信的。[于中深忍],佛教講的這個[信忍]不是忍耐的忍,這個忍就是印可、印證;深深的印證、深深的相信,深信不疑。忍可以說是不動的意思,深信而不會動搖。所以,知道有爲法都是緣生緣滅的,因緣生因緣滅的事相;那麼,[無爲法]就是我們無所造作的本體,無所造作的本體不離有爲法,有爲法當體即空,就是無爲法。所以,這個實就是你對于有爲的事相,無爲的[理]體,實實在在的去透視它,而你産生的巨大的信心,那麼你就想要去了解它。[德]是[有德]的意思,是我們所謂的慈、悲、喜、舍,在叁寶裏面都可以找到。什麼是德?[佛]的德,我們今天沒有秉承佛的這個德,今天世界都是黑暗的。因爲有佛的慈悲、德性才有辦法來延續這個大智慧的東西,否則的話,我們一樣生活在無明當中。[法]的德呢?因爲,佛所宣揚的大、小乘這個法,就是智慧的依歸。所以,這個法就是一種德,所謂德就是能夠利益衆生,普潤衆生叫做德。

  說這個人很有德性,就是說這個人很慈悲,能夠利益一切衆生,這個叫做德。所以,以德服人者非常的長遠;以暴製人:你用殘暴的手段壓製別人者亂,以德服人者遠。就是用備來感化別人,那麼他是會很深、很遠的,如果用暴來製別人,就會亂掉;有一天他會控製不住的。所以,做法師、師父的人,這個字是非常重要,德從哪裏修起?從忍辱下手,要有德高望衆,那麼他的忍辱一定要比別人深,從忍辱、修養、寬恕下手,包容就是德。那麼法呢?是一種智慧的德,與世間的德不一樣,有般若的德、法身德,是吧!法身、般若、實相等等。再來,就是僧,僧是代表佛跟法,佛已經入涅槃了,法放在經架上,你也看不懂,就需要靠[僧]。僧就是出家衆的慈悲,佛、法、僧這個叁寶[清淨之德,于中深樂(信樂yao)]。樂就是信,深信不移,要信奉叁寶、皈依叁寶的人,還不是容易的。現在的佛教徒好象很多,有辦不完的皈依。[能:有能],就是有能力,對于[世、出世,善法,于中深欲(信能成就,而起希望)]。意思就是相信行善可以得到善報,還有行淨善就是不執著的,這個出世間的善,可以成佛。

  [于實、德、能,起忍],忍就是對實,有爲、無爲法的事理來講的;德,就是對佛、法、僧來講的;能就是對世、出世法來講的;忍就是對實來講的;[樂]就是對德來講的;[欲]就是對能來講的。這個要搭配得很好,于實、德、能,起忍、樂、欲[之信心,其自性清淨,又能澄清相應心品]。意思是說你只要深具信心,那一切就具足,你說對佛、法、僧叁寶有信心,好!人家誹謗師父,或者是准備傷害佛教,你會受到動搖嗎?我深信不移,你能怎麼樣?所以,這個堅持到底的信心所是成佛之根本。《大智度論》裏面講,怎麼樣能夠産生莫大的信心?不觀善知識之過失,能起大信心,因爲善知識能說法。他能說法,在經典裏面有比喻,比如說,布很爛,惡的囊,雖然外表不好,可是裏面裝的都是金銀財寶;這個善知識他本身的行爲不太好,可是他裏面擁有很大的大智慧的佛法。雖然他的行爲不太好,但是,我們要的是他的法,裏面那個錦囊當中,可以取得金銀財寶。意思是說:真正修行人,不能觀善知識的過惡,善知識的一點點小過失,我們不應該觀,我們觀他的實、德、能。我們是親近善知識的法,而不是每天看善知識的惡;那你看善知識的惡,你的信心就起不來了。所以,要對善知識的惡,就是小小的不好的地方,我們應當放下,不要去計較他,專看善知識的寶貴的法。你不能因爲說我那個布袋外面很壞,就不取裏面的財寶。

  譬如黑暗中的火炬,拿著火把,後面跟著很多人;善知識就像一個火把,不能因爲那個拿火把的人品行很壞,你就不要跟他走。你今天去露營,沒有月亮的晚上,大家就迷路了。有一個人拿一個火把:跟著我走。你不能說:你的品行那麼壞,拿著火把,我才不跟你走;不跟著走,你走哪裏?你掉進火坑裏面?他品行不好沒有錯,他能拿火把,你就要跟他走,以法爲主。所以,要怎麼樣才能夠産生大的信心?于善知識前不觀過惡,但觀其善;于善知識的地方,只觀他的好的一方面,法的尊貴,永遠不看善知識的過失,這樣可以生清淨信心。所以,能夠澄清其他的相應心品,[故曰心淨爲性]。

  [信爲道源功德母,善能長養諸善根]。你對叁寶有信,那是一切道的功德母,能夠長養諸善根。這個長養諸善根有兩大力量:一善知識,二要環境。既然你想要長養諸善根,你自己就有信心了,怎麼樣能讓你有信心?有好的環境、有好的師父,這個信心就會堅固不壞。[佛法大海,信爲能入,智爲能度],佛法就像大海一樣,大海表示裏面有很多的寶,只有深信不移的人能夠入,只有大智慧的人可以度。所以,善心所裏面,第一個最好的就是你一定要有信心,信心就是很好的善。第[二]、什麼是善?[精進]心所是善的,[于善惡品],善的是修,惡的就斷,[修、斷事中],斷惡的,當然要斷,[勇捍爲性],像捍衛戰士一樣的,[對治懈怠]。自己修行就會懈怠,團體修行就會精進,[滿善爲業]。什麼叫滿善?圓滿一切的善,這是精進的性質。精進就是要讓我們的善更加的圓滿。所以,[于善品修],于[惡品斷,勇:表勝進、簡諸染法]。不同于染法,染法不叫做精進,叫墮落。[捍:表精純、簡淨無記],淨無記就是迷迷糊糊的,那麼,這是很精進,但是又清清楚楚的,表示有智慧的精進。

  [六種精進:一、增減精進],比如[四正勤],增是增善,善的增進;減是減惡,增是對善講的,減是對惡講的,這個叫增減精進。什麼叫四正勤?已生惡令速斷,已經産生的惡,趕快把它斷掉;未生惡令不生,還沒有生起來的惡,叫它不要生起來。已生善令增長,已經生起來的善根,你要保持增長;未生善令使生,趕快讓它生起來,這是四正勤。再講一遍:已生惡令速斷,已…

《百法明門論表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