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經産生的惡趕快斷掉;未生惡,沒有惡就讓它不要生;已生善令增長,已經産生的善,就讓它增長;未生善令使生,趕快讓它生起來,這四正勤。[二、增上精進:五根],信根、進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。這個增上就是說我們在信心下手、精進下手、念下手、定下手、慧下手,會增強我們的精進叫做增上精進,就是我們的五根。[五力]就是這五根強化以後,因爲有定,所以産生有力,所以,能舍障礙,叫做[叁、舍障精進]。因爲有定力,所以可以舍掉障礙,我們今天的障礙就是沒有定、沒有力量。
你知道煩惱不好,你舍不掉,爲什麼?定力不夠,容易受到左右、受到影響嘛![四、入真精進],就[七覺支(見道)]。這個在《彌陀經》裏面,我們講得很清楚,七菩提分。入真就是不假,是屬于見道位。[五、轉依精進],就是按照[八正道(修道)],去修行。轉依就是大涅槃以前,由小乘進入大乘,或者是由發心的,或者是由這個乘,小乘、大乘來分別,或者是由善惡來分別,對立的轉依;由煩惱或者菩提來分別,轉依,轉煩惱成菩提,經過八正道修道。[六、大利精進],大大的利益衆生叫做大利,大大的利益衆生就是[六波羅蜜],就是六度。精進是很重要的,[一切世出世間,自利利人之事,皆由精進一法而能成就]。所以,不是一直光談理論就可以修行的,光談理論是一種理想,還是要多多拜佛、多念佛,然後,把你的理念弄清楚。[勤如小水常流,則能穿石。]你只要精進就象小水滴一樣的穿石。[懈則如鑽木取火,未熱而息],懈怠就像鑽木取火還沒有熱,你就停止了,懈怠就是這樣子。所以,我規定徒弟,爲什麼要早、晚課,爲什麼這麼嚴格?我這裏,你不起來早、晚課,那你給師父的印象是最壞的,我也不可能叫你停留在這個地方。我這裏的徒弟沒有例外,每一個都要早、晚課,早晚課久了,就會變成精進。別的道場,有的早課二十分鍾,晚課二十分鍾,然後,就請他們自己參禅悟道;結夏安居也是這樣,一天講一個鍾頭的法,比丘戒,其他的就自修。會用功的人沒有差別,不會用功的就懈怠,一天到晚講笑話,一天到晚浪費生命,叁叁兩兩就在那邊講話。
所以,離開講堂,出去外面自己用功,到最後、叁五年以後,他所看的經典,沒有人家的十分之一,爲什麼?看不懂會煩惱。在這裏,每天一點點、一點點不得了!你不要小看這一個晚上、一個晚上,兩個鍾頭、兩個鍾頭的力量,累積下來,五年會嚇死人的。所以,我們不要用自己的觀念,不要自己出去修行,沒有辦法的,小雞還是需要母雞的,要我這只老母雞的。還是不可以自己一個人出去外面修行,這是做師父的人,再叁的勸戒徒弟的,一定要團結合作。單單這個早、晚課,每天拜八十八佛就會不得了,出去外面哪裏會這樣修行,你出去外面,有辦法嗎?行嗎?這是不可能的。修行一定要團體,要記住師父的話,剛剛出家不要自己跑到山上去住,也不要兩個買一個茅蓬住,這不可以的。所以,星雲大師講的,五十歲以前不要閉關,不是沒有道理的。你不懂,動不動要閉關,閉什麼關?閉關是閉你的心。
一次,有一個人來,一個比丘流浪,跑到這個地方來,他說:據說慧律法師是善知識,特地聽聞法師的大名,頂禮法師,然後就用跪的,很虔誠:法師!據說您是善知識,我現在請問您,我要找道場,我要找哪一個道場?我說:你爲什麼不找心,要找道場?啪~!(法師一拍撫尺),開悟了,馬上開悟了!道場就在你的心裏,你這個心煩煩惱惱的,走到哪裏也不是道場,對不對?他說:那要碰到緣,我說:緣是由願而來的。也開悟,他知道了,問兩句話,他說:我今天來問這兩句話就受益無窮。我說:你爲什麼不找你的心,你找什麼道場?你以爲道場在哪裏,你告訴我?你道場在哪裏,你的是非不斷,你的內心裏面收斂修養不夠,你哪裏都不是道場。你要內在的功夫,定力夠,哪裏都是道場,他覺悟了。他說:那要看福報、因緣,我說:緣是由願而來的,你的選擇就是願。
[叁、慚:依自法力],崇賢理善,崇是對賢,重是對善講的,所以,念起來有點怪。依[自法力],依照[自:自己],借重[法:佛法]的力量。爲什麼叫慚愧?慚是對不起自己,愧是對不起別人,慚自愧他。所以,崇重賢善,要[崇賢重善爲性]。就是[崇敬賢人],所以,我叫你們看《高僧傳》就是這樣子。重善就是[尊重善事]爲性,[對治無慚],對治沒有慚愧心的人。什麼叫沒有慚愧心的人?睡到六點,他不起來早課,師父說:你怎麼不早課?師父!您不是說開悟的人可以躺在床鋪上?放縱自己的錯誤行爲認爲是灑脫,是不是?然後,怎麼不早課?師父!您不是說通達叁藏的人不必早課嗎?他就藉著一大堆理由,其實沒有這種能力,是吧!無慚,你碰到這種人,一點辦法都沒有。[止息],停息、停止,[惡]業,惡[行],停止這些[惡業]。所以,有慚是很好的,善嘛!就是善心所!慚心所就是尊重賢能,重視行善的人,你就會專注去行善,這是對自己講的。
[四、愧]是愧他,[依世間力],比如說,怕人家誹謗,你就會怕愧對別人,我告訴諸位,我們佛教徒,尤其是法師,你只要離開兩種人:第一個你遠離女衆,第二個遠離在家,你的戒不持就自然清淨。你也沒有誹謗,也沒有譏毀,也不可能破戒,也不可能去犯戒,也不可能讓在家人去說,因爲跟在家人統統沒有接觸。所以,你怎麼可能讓人家誹謗呢?怎麼可能呢?所以,弟子們要記住!不管你將來講經說法,這個在家,尤其是女衆,會跟你護持的,小心!很快你就被她吃掉了,她是老虎,你不是伏虎羅漢。我告訴你,剛出家的五年不怕,怕的是五年後。剛出家的五年,他不敢亂來,他聽我的,五年後他就會作怪,他會講經弘法,有供養。他就會說:師父!我坐車很辛苦,我可不可以買一輛車子來開。就開車子了,一天到晚就不在了,唉呀!師父,我已經五年了,可以不必早課,我們自己訂個規則,五年後就不必早課,也不必晚課,完蛋了。這個出家不怕五年內,就怕五年後,怕開始講經說法。這定力不夠,五年以內我不怕,怕的就開始講經的時候。所以,將來要講經的時候,就派兩個人去監督,一個收供養,一個專門叫他不准接電話、不准接信件。比如說去嘉義講經,11日講經回來,你必須要11日晚上回到這個家裏來,我會測時間的。九點半講完,十二點以前一定要到家,而且不可能讓你自己一個人去講經說法,不可能的。你想要一個人去,動手腳都不可能,想要跟女衆講話也不可能,也沒有這個機會,no opportunity,沒有這個機會,我這招很厲害。但是到最後,他會不願意住在這裏,因爲不方便。不方便他就不願住在這裏,所有的供養都拿掉了,這裏的供養都由常住收起來,不是供養他拿去的。供養,有錢他就會作怪,所以,我有一套,但是,他不住我也沒有辦法。爲了保護他,只有用這種方式。
依[世間力]怕[他人譏謗,國法製裁]。你在這裏,你要犯戒的機會沒有,你一出去,那就很難講了,沒有師父在旁邊,我看這個也很難講。[輕拒暴惡],這個要輕暴拒惡,古文爲什麼要輕拒暴惡,爲什麼要這樣念呢?輕暴拒惡,[輕斥]就是輕視那些[暴人],那些做壞的人,[拒絕]自已去做[惡事],輕暴拒惡這樣念就正確。輕視那些做壞的人,拒絕自己去做壞,愧嘛![爲性。對治無愧,止息惡行爲業]。對治惡無愧,無慚無愧,做壞也習以爲常,止息惡行;停止這些壞。
[慚愧二法別釋表:慚:小乘]來講是[慚自;愧]是[愧他。大乘]來講是[崇善],愧是[拒惡。儒]家就是有羞[恥]心,要有羞恥心。一個人達到無恥的話,有兩種,一種是解脫的大乘,解脫的菩薩,連恥這個字都不執著;一種是真的無恥的衆生,你怎麼講他都一樣,不增不減,不改不變,起來早課。不要!起來用功,不要!你講他,他也嘻嘻笑一笑的,他也不進步,也不接受,怎麼樣,你對他就是沒有辦法,你對他一點辦法都沒有,就無恥。這種人就沒有救了,出家人像這樣子的話,叫做濫側僧倫,用一個這個軀殼,然後吃佛陀的飯,叁寶的飯,也不精進,也不用功,用自已的知見就無恥。我們出家的法師們,我們要有恥,要知道怎麼樣慚愧。但是,這個慚愧也不要常常挂在口頭:慚愧、慚愧,到現在來講,沒有幾個真的懂得慚愧的道理是什麼。
[《遺教經》:慚愧之服于諸莊嚴,]就是你有慚愧心這種心,那麼種種的莊嚴,[最爲第一(相)]。最了不起,你有慚愧你就怕去犯戒,你就怕去做違背叁寶的事情,那你當然就會精進,就會保護叁寶。[慚愧如鈎,能製人非法(用)]。製就是停止,非法就是惡法,能夠停止惡法,有慚愧心的人就像鈎,鈎住一樣,怎麼樣?讓你停止這些惡法,你不去作用。[有慚愧者,則有善法(用)],你有慚愧心,當然善法就起來。所以,我們這師兄弟裏面,比如說要互相檢討,我們要有慚愧心,我們要半月半月的誦戒。師父會告訴你說:這半月裏面有犯戒的,起來在佛前求忏悔,你就不要客氣,把你所犯的就講給大家聽。以後,你就不敢了,就會警惕了,你不起來,我就會叫他舉罪,師兄弟互相舉罪,誰犯戒,誰不太好就舉罪。那麼在家居士,師父製定的那叁十條清規,最好你們每天能夠誦一遍,這叁十條清規,所有的戒律,包括比丘、比丘尼戒,統統在裏面,有慚愧的人,則有善法。
[無慚愧者,則與禽獸無相異也(相)],跟禽獸沒有什麼兩樣。[無貪、無嗔、無癡],沒有貪心、沒有嗔念、沒有這個癡那是[叁善根]。一切的善根都建立在無貪、無嗔、無癡,[能生一切善法,此叁]:無貪、無嗔、無癡,[最勝故。(體是無爲法、或精進)。叁善根是爲修一切善法之最初功夫與究竟目標],這個就是叁善根偉大的地方。我們講了幾個…
《百法明門論表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