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心所了?第一個信心所,第二個精進心所,第叁個慚心所,第四個愧心所。
[五、無貪],無貪也是善的心所,[于有、有具],有就是叁界,有具就是有這個叁界的惡:業因。[無著爲性],不執著[對治貪著,作善爲業]。無貪是對治貪,你無貪就會施舍,布施心就會大,好!比如說:我們做一個水陸大法會,師父這個講堂做法會的少,一年只有一次。好吧!無貪,施舍一點,修修福德:作善爲業。[有;叁有;叁界;果,有具;叁界受生之因緣;因,厭離了叁界因果,而不執著,謂之無貪]。
前幾天有一個自稱爲馬來西亞的華僑,因爲他非法入關,結果護照被人家扣留起來,他來到這個地方要向我要錢,我知道現在騙人的很多,我就不給他。這個師媽慈悲拿五百元給他,前幾天我就收到一封世界新專寄來的,結果那個是騙子。專門針對全臺灣省的寺廟,還有大專院校。他的手指頭多一只,六指,那個人理平頭,臉黑黑的,講起話來,他知道我是雲林縣的,他就說:慧律法師,我也是雲林縣的,你幫我看一下信件、證件。年級輕輕的,四肢健全,動不動就要來道場要錢,我就知道這個有問題。沒有隔幾天就收到一封信,到處騙錢。結果,有一所大專院校,世界新專的同學錢不給他,他趁同學不在的時候,把佛學社全部敲開,錢全部拿走。無貪,他專門光顧佛門的衆生,可惡不可惡?所以,你說我現在來講,慈悲怎麼發?除非查得很清楚,那個突然來的,我勸告大家一毛錢都不要給他,師父講這個就是告訴你,不是叫你不要慈悲,你要查到是真正的是可憐的人,那麼你就救濟他、幫忙他。有就是叁有,就是叁界這個果,有具就是叁界受生之因緣,這個業因,遠離叁界因果而不執著,叫做無貪。
[六、無嗔],無嗔這個地方你們要好好下手,女孩子不要凶巴巴的,你是哪裏?我是凶巴巴公司出來的,你聽得懂嗎?就是她媽媽也是很凶的,女兒也是繼承母志,也很凶。有一次,有一個女孩子很凶,我就告訴她說:唉呀!小姐!你這麼凶巴巴的,你將來怎麼辦?她說:你沒有去看我媽媽,我還算很好。聽了差點昏倒,我爸爸都要按照時間上班、下班,幾分鍾慢一點回來,就沒完沒了,有其母必有其女。所以,這個無嗔很難,男衆就脾氣壞、狂妄,這個脾氣要好好的下一番功夫,我自己承認我的脾氣不好,在這個地方也需要好好的下功夫,師父講這個互相鼓勵、勉勵,這個嗔很難。
[于苦、苦具、無恚爲性],于[苦]就是[叁苦],苦苦、壞苦、行苦就是叁界的苦,這是[果]報的苦,還有[苦具:叁苦生起之因緣],就是叁界的苦[因],苦具是不是!無恚爲性。苦具的意思就是你造的苦將來要受這個苦的惡因,所以,苦是果,受苦;苦具是因,無恚爲性,無恚就是不會發脾氣,[對治嗔恚],希望大家好好下功夫。尤其是比丘,你一個出家人動不動用嗔恚心來相對,開一個會吵得要死,那種會笑死人的,要舉罪或怎麼樣,互相檢討,冷靜一下,不要攻擊,不做人身的攻擊,不要這樣子。對治嗔恚,[作善爲業],因爲你無嗔,那你就行善。所以苦是叁苦:苦苦、壞苦、行苦,是叁界的果;苦具就是叁苦生起的因緣:是因,[遇苦果、苦因等違情之緣,而不惱怒曰無嗔]。
[七、無癡],無癡就是對[于諸事理,明解爲性,對治愚癡,作善爲業]。無癡就是有智慧,不愚癡。[一、事]相是對[現前見聞覺知等境(衆緣所生,唯識所變)]。底下寫幾個字: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你以後看到這個地方就知道,一切見聞覺知都是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你就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,這個就是本來面目。爲什麼?因爲那是唯識所變的,不值得你留戀,不值得你追求,不值得你痛苦,不值得你爭吵。所以,與命運爭吵的人永遠無法解脫,不要跟命運爭吵,命運自有因緣果報。[二、理: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、四谛],就苦、集、滅、道,[二谛等理],就是真、俗二谛。對于這個苦的道理,空的道理,無常的道理,無我的道理要好好的體會。苦、集、滅、道的道理,還有真谛、俗谛的道理,就無癡。[五種善心所、業用比較表]:[信]心堅強的人,很歡喜的去做善事,[樂善爲業],歡喜這個善。[無貪、無嗔、無癡;作善爲業],積極的去做善。[精進、不放逸;滿善爲業],這是[修善]。[慚]:止惡,[止息惡行爲業。愧:止息惡行爲業],也是一樣的,慚愧都是[止惡]。
[八、輕安],這個輕安[遠離麤cu重],麤就是跟我們粗糙的粗一樣。[調暢身心],這個輕安是修定之前,內心歡喜、自覺、安祥的一種心態。比如說,打坐,還沒有完全入定,或者是修學佛法,修得歡喜。輕安跟歡喜心是相連續的,自己輕安,感覺很舒服的意思。一心不亂,還比這個更了不起,所以,輕安只是歡喜心,還不是一心不亂。調暢身心,[堪任爲性]。堪任就是沒有壓迫感,覺得很歡喜、很安祥,堪任令心能覺知,負擔得起名叫堪任。我能夠承受得起,佛法很歡喜、能夠覺知,我對佛法很有信心,沒有什麼壓迫感。內心裏面事相、理論都很清楚,[對治昏沈],昏沈就是打瞌睡,[轉依爲業,轉煩惱爲心安],轉煩惱爲菩提叫做轉依爲業。就是內心覺得很輕安、歡喜,你就不會煩惱,就會使得心裏很安祥,會使煩惱達到最究竟的菩提。
[麤重:一、煩惱,二、有漏,遠離麤重,則身心調暢,便覺輕利安適。此乃以定力對治定障],定障就是難舍之障礙叫定障,定就是堅固的障礙,用定力對治這個定障,或者是散定,[故散地(非定)中無此心所]。就是你這個散亂的心,沒有這個定,或者輕安的心所。所以,輕安是定前的這個功夫,要入定,要先知道輕安。但是,如果在輕安執著,那就永遠不能入定,這個歡喜心。有的人念佛念的很歡喜,一直回憶那種歡喜,那就永遠不能入定。那種法喜一直存在你內心裏面,一直希望重回以前,那一刹那的法喜,那就叫做執著,那叫做法執,又不能輕安,這是錯誤的。所以,在輕安裏面,就是放下就好,覺得很舒服、很順暢,也就是很好。[叁種輕安:一、相似輕安,得定之前,相似入定之輕安。]內心充滿著歡喜、安祥。[二、有漏輕安:遠離煩惱],遠離[(麤重)而得]的煩惱,[與有漏定相應之輕安],遠離煩惱就是粗重的有漏定。[叁、無漏輕安],那就是定,[遠離有漏(粗重)而得,與無漏定相應之輕安]。無漏就不能講輕安,無漏就是定,就要講定,無漏那就是大定。
[九、不放逸:精進叁根,于所斷修,防修爲性]。什麼叫精進[叁根]?比如說,[無貪],我們好好的精進,[無嗔]我們好好的精進,[無癡]好好精進,就好好下功夫,要無貪、無嗔、無癡這[叁善根也]好好下功夫。于所修斷,于所斷修,防修爲性就是斷惡修善、防非止惡;防就是防止惡的,修就是修善的,斷就斷惡,修是修善的。[對治放逸,成滿一切世出世善事爲業。防:于所斷惡,防令不起;修:于所修善,修令增長]。就不放逸,不放逸當然就跟精進一樣的意思,[普賢菩薩警衆偈:但念無常,慎勿放逸],你想每天都有死人,哪一天不曉得輪到你。[孟子: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],要作學問,沒有其他的道理,只有收斂,求就是收斂;放心就是放蕩之妄想,把那個收斂起放蕩的心而已。求其放心而已就是收斂那個放蕩,不能節製的這個念頭、妄想,就是這樣子。
[十、行舍],這個行舍是善心所的第十個,行舍的心所底下要寫:萬緣放下,行舍叫萬緣放下。這個行舍對我們參禅,對我們修行這是個非常重要的。我們常常勸人家放下,可是,我們畢竟真的很少人徹底的用這種功夫。這個放下的觀念有好幾種,有的人是觀這個無常法,能夠令一切得失對立的觀念,是非、善惡的對立,都可以放得下,就是觀無常,就是破除相對立的觀念。第二就是觀死亡,當一個人變成骨灰的時候,你今天所有的執著,都是一種錯誤。換句話說,用人的生命的盡端,來結束你現在一切的妄想,使你的妄想全部化爲灰燼,以死來作爲警惕,那是一種行舍的觀念。比較了不起的偉大的人,聖賢他就觀諸法皆空,當體就是,並不需要等到死亡,也不需要觀照這個無常法,他當下就是,沒有一件事情不會放不下的。所以,我們功夫的深、淺就必須完全看這個字,能舍不能舍。如果我們平常也念佛念得很好,講經也講得很好,可是對一件事情的執,那麼也不是一個真修行人。
這個執從幾方面可以看得出來,第一個如果一個人的內心裏面,嘴巴常大發牢騷、抱怨、不滿的,而且講別人背後的壞話,一天到晚對這個人不滿,那個人也不滿,你放心!這個人談不上修行。如果一個人常常講:唉呀!師父!這是我不對,他這樣對我已經不錯了,可能是我做人做得不成功、不圓滿,使他對我這種看法。這個人就很了不起了,一天到晚牢騷、抱怨、不滿,好象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對不起他,一談起話來,就是什麼都對不起他,只有他對得起別人。他0.1的施舍,就告訴別人他施舍了一百,別人對他100%的恩,那對他來講他就說沒有什麼。忘恩負義的衆生就是這樣子,所以,這個行舍從幾個角度可以看得出來,行舍一個是牢騷抱怨。另外一種是嘴巴講:要放下了,不執著了,可是你看他的行爲,察言觀色,人焉瘦哉。察言觀色就知道這個人哪裏有什麼地方可以隱藏的呢?嘴巴一直講放下、不執著,碰到什麼事情比別人更執著,這就要看他怎麼樣處理一些事情。看他的處理事情就知道這個人的功夫境界到哪一種程度!
這個行舍,[精進叁根,令心平等、正直、無功用住爲性]。讓你的心恢複到平等,就是本來面目,無上下、無高低、無對立、無善惡。正直就是不扭曲,不扭曲別人,也不扭曲自己,其實扭曲了別人的意思,來稱揚自己,也是先扭曲了自己。我們一般人都不善待自己,因爲他不善待別人,爲了…
《百法明門論表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