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百法明门论表解▪P2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心所了?第一个信心所,第二个精进心所,第三个惭心所,第四个愧心所。

  [五、无贪],无贪也是善的心所,[于有、有具],有就是三界,有具就是有这个三界的恶:业因。[无着为性],不执着[对治贪着,作善为业]。无贪是对治贪,你无贪就会施舍,布施心就会大,好!比如说:我们做一个水陆大法会,师父这个讲堂做法会的少,一年只有一次。好吧!无贪,施舍一点,修修福德:作善为业。[有;三有;三界;果,有具;三界受生之因缘;因,厌离了三界因果,而不执着,谓之无贪]。

  前几天有一个自称为马来西亚的华侨,因为他非法入关,结果护照被人家扣留起来,他来到这个地方要向我要钱,我知道现在骗人的很多,我就不给他。这个师妈慈悲拿五百元给他,前几天我就收到一封世界新专寄来的,结果那个是骗子。专门针对全台湾省的寺庙,还有大专院校。他的手指头多一只,六指,那个人理平头,脸黑黑的,讲起话来,他知道我是云林县的,他就说:慧律法师,我也是云林县的,你帮我看一下信件、证件。年级轻轻的,四肢健全,动不动就要来道场要钱,我就知道这个有问题。没有隔几天就收到一封信,到处骗钱。结果,有一所大专院校,世界新专的同学钱不给他,他趁同学不在的时候,把佛学社全部敲开,钱全部拿走。无贪,他专门光顾佛门的众生,可恶不可恶?所以,你说我现在来讲,慈悲怎么发?除非查得很清楚,那个突然来的,我劝告大家一毛钱都不要给他,师父讲这个就是告诉你,不是叫你不要慈悲,你要查到是真正的是可怜的人,那么你就救济他、帮忙他。有就是三有,就是三界这个果,有具就是三界受生之因缘,这个业因,远离三界因果而不执着,叫做无贪。

  [六、无嗔],无嗔这个地方你们要好好下手,女孩子不要凶巴巴的,你是哪里?我是凶巴巴公司出来的,你听得懂吗?就是她妈妈也是很凶的,女儿也是继承母志,也很凶。有一次,有一个女孩子很凶,我就告诉她说:唉呀!小姐!你这么凶巴巴的,你将来怎么办?她说:你没有去看我妈妈,我还算很好。听了差点昏倒,我爸爸都要按照时间上班、下班,几分钟慢一点回来,就没完没了,有其母必有其女。所以,这个无嗔很难,男众就脾气坏、狂妄,这个脾气要好好的下一番功夫,我自己承认我的脾气不好,在这个地方也需要好好的下功夫,师父讲这个互相鼓励、勉励,这个嗔很难。

  [于苦、苦具、无恚为性],于[苦]就是[三苦],苦苦、坏苦、行苦就是三界的苦,这是[果]报的苦,还有[苦具:三苦生起之因缘],就是三界的苦[因],苦具是不是!无恚为性。苦具的意思就是你造的苦将来要受这个苦的恶因,所以,苦是果,受苦;苦具是因,无恚为性,无恚就是不会发脾气,[对治嗔恚],希望大家好好下功夫。尤其是比丘,你一个出家人动不动用嗔恚心来相对,开一个会吵得要死,那种会笑死人的,要举罪或怎么样,互相检讨,冷静一下,不要攻击,不做人身的攻击,不要这样子。对治嗔恚,[作善为业],因为你无嗔,那你就行善。所以苦是三苦:苦苦、坏苦、行苦,是三界的果;苦具就是三苦生起的因缘:是因,[遇苦果、苦因等违情之缘,而不恼怒曰无嗔]。

  [七、无痴],无痴就是对[于诸事理,明解为性,对治愚痴,作善为业]。无痴就是有智慧,不愚痴。[一、事]相是对[现前见闻觉知等境(众缘所生,唯识所变)]。底下写几个字: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你以后看到这个地方就知道,一切见闻觉知都是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你就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,这个就是本来面目。为什么?因为那是唯识所变的,不值得你留恋,不值得你追求,不值得你痛苦,不值得你争吵。所以,与命运争吵的人永远无法解脱,不要跟命运争吵,命运自有因缘果报。[二、理: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、四谛],就苦、集、灭、道,[二谛等理],就是真、俗二谛。对于这个苦的道理,空的道理,无常的道理,无我的道理要好好的体会。苦、集、灭、道的道理,还有真谛、俗谛的道理,就无痴。[五种善心所、业用比较表]:[信]心坚强的人,很欢喜的去做善事,[乐善为业],欢喜这个善。[无贪、无嗔、无痴;作善为业],积极的去做善。[精进、不放逸;满善为业],这是[修善]。[惭]:止恶,[止息恶行为业。愧:止息恶行为业],也是一样的,惭愧都是[止恶]。

  [八、轻安],这个轻安[远离麤cu重],麤就是跟我们粗糙的粗一样。[调畅身心],这个轻安是修定之前,内心欢喜、自觉、安祥的一种心态。比如说,打坐,还没有完全入定,或者是修学佛法,修得欢喜。轻安跟欢喜心是相连续的,自己轻安,感觉很舒服的意思。一心不乱,还比这个更了不起,所以,轻安只是欢喜心,还不是一心不乱。调畅身心,[堪任为性]。堪任就是没有压迫感,觉得很欢喜、很安祥,堪任令心能觉知,负担得起名叫堪任。我能够承受得起,佛法很欢喜、能够觉知,我对佛法很有信心,没有什么压迫感。内心里面事相、理论都很清楚,[对治昏沉],昏沉就是打瞌睡,[转依为业,转烦恼为心安],转烦恼为菩提叫做转依为业。就是内心觉得很轻安、欢喜,你就不会烦恼,就会使得心里很安祥,会使烦恼达到最究竟的菩提。

  [麤重:一、烦恼,二、有漏,远离麤重,则身心调畅,便觉轻利安适。此乃以定力对治定障],定障就是难舍之障碍叫定障,定就是坚固的障碍,用定力对治这个定障,或者是散定,[故散地(非定)中无此心所]。就是你这个散乱的心,没有这个定,或者轻安的心所。所以,轻安是定前的这个功夫,要入定,要先知道轻安。但是,如果在轻安执着,那就永远不能入定,这个欢喜心。有的人念佛念的很欢喜,一直回忆那种欢喜,那就永远不能入定。那种法喜一直存在你内心里面,一直希望重回以前,那一刹那的法喜,那就叫做执着,那叫做法执,又不能轻安,这是错误的。所以,在轻安里面,就是放下就好,觉得很舒服、很顺畅,也就是很好。[三种轻安:一、相似轻安,得定之前,相似入定之轻安。]内心充满着欢喜、安祥。[二、有漏轻安:远离烦恼],远离[(麤重)而得]的烦恼,[与有漏定相应之轻安],远离烦恼就是粗重的有漏定。[三、无漏轻安],那就是定,[远离有漏(粗重)而得,与无漏定相应之轻安]。无漏就不能讲轻安,无漏就是定,就要讲定,无漏那就是大定。

  [九、不放逸:精进三根,于所断修,防修为性]。什么叫精进[三根]?比如说,[无贪],我们好好的精进,[无嗔]我们好好的精进,[无痴]好好精进,就好好下功夫,要无贪、无嗔、无痴这[三善根也]好好下功夫。于所修断,于所断修,防修为性就是断恶修善、防非止恶;防就是防止恶的,修就是修善的,断就断恶,修是修善的。[对治放逸,成满一切世出世善事为业。防:于所断恶,防令不起;修:于所修善,修令增长]。就不放逸,不放逸当然就跟精进一样的意思,[普贤菩萨警众偈:但念无常,慎勿放逸],你想每天都有死人,哪一天不晓得轮到你。[孟子: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],要作学问,没有其他的道理,只有收敛,求就是收敛;放心就是放荡之妄想,把那个收敛起放荡的心而已。求其放心而已就是收敛那个放荡,不能节制的这个念头、妄想,就是这样子。

  [十、行舍],这个行舍是善心所的第十个,行舍的心所底下要写:万缘放下,行舍叫万缘放下。这个行舍对我们参禅,对我们修行这是个非常重要的。我们常常劝人家放下,可是,我们毕竟真的很少人彻底的用这种功夫。这个放下的观念有好几种,有的人是观这个无常法,能够令一切得失对立的观念,是非、善恶的对立,都可以放得下,就是观无常,就是破除相对立的观念。第二就是观死亡,当一个人变成骨灰的时候,你今天所有的执着,都是一种错误。换句话说,用人的生命的尽端,来结束你现在一切的妄想,使你的妄想全部化为灰烬,以死来作为警惕,那是一种行舍的观念。比较了不起的伟大的人,圣贤他就观诸法皆空,当体就是,并不需要等到死亡,也不需要观照这个无常法,他当下就是,没有一件事情不会放不下的。所以,我们功夫的深、浅就必须完全看这个字,能舍不能舍。如果我们平常也念佛念得很好,讲经也讲得很好,可是对一件事情的执,那么也不是一个真修行人。

  这个执从几方面可以看得出来,第一个如果一个人的内心里面,嘴巴常大发牢骚、抱怨、不满的,而且讲别人背后的坏话,一天到晚对这个人不满,那个人也不满,你放心!这个人谈不上修行。如果一个人常常讲:唉呀!师父!这是我不对,他这样对我已经不错了,可能是我做人做得不成功、不圆满,使他对我这种看法。这个人就很了不起了,一天到晚牢骚、抱怨、不满,好象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对不起他,一谈起话来,就是什么都对不起他,只有他对得起别人。他0.1的施舍,就告诉别人他施舍了一百,别人对他100%的恩,那对他来讲他就说没有什么。忘恩负义的众生就是这样子,所以,这个行舍从几个角度可以看得出来,行舍一个是牢骚抱怨。另外一种是嘴巴讲:要放下了,不执着了,可是你看他的行为,察言观色,人焉瘦哉。察言观色就知道这个人哪里有什么地方可以隐藏的呢?嘴巴一直讲放下、不执着,碰到什么事情比别人更执着,这就要看他怎么样处理一些事情。看他的处理事情就知道这个人的功夫境界到哪一种程度!

  这个行舍,[精进三根,令心平等、正直、无功用住为性]。让你的心恢复到平等,就是本来面目,无上下、无高低、无对立、无善恶。正直就是不扭曲,不扭曲别人,也不扭曲自己,其实扭曲了别人的意思,来称扬自己,也是先扭曲了自己。我们一般人都不善待自己,因为他不善待别人,为了…

《百法明门论表解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