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百法明門論表解▪P2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面子,爲了自己一點私心的利益,然後就扭曲跟醜化別人,這是一個很大的罪惡。我們希望別人看不出我們真正的面目是什麼,那麼,其實不是在騙別人,你是在騙自己。修行人這樣叫做騙自己,不是騙別人。這個正直就是我們所講的直心,直心、深心、菩提心,再來就無功用住,就是說當我們用功到達某一種境界的時候,就不必再用功。對大修行人講的:你有沒有在用功?沒有。因爲,用功是對治法,不舍對治法是名生死業,這句話要聽清楚噢!你不舍掉那個對治的那個執,那還是生死的東西,連那個對治的東西都不能有。我對治貪,你對治貪,你那個對治的東西還存在。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,在這個世間你本來就沒有的東西,一念覺觀,當下就是本來的面目。你一直說:我在對治,我最近比較不貪了,那就表示還有貪嘛!傻瓜!我最近比較不嗔恨了,那表示你脾氣還很壞。

  你告訴人家:你有沒有覺得我現在在進步?那就是還沒有進步完全,聖人他哪裏感覺進步,沒有對立的東西,你進哪裏?一切法猶如虛空你進哪裏?也沒有進,也沒有退,到哪裏都是隨遇而安,當體即空,諸法不相到的東西,法爾如是,本來如此,你進什麼,你退什麼,哪裏可以進?哪裏可以退?所以,我們衆生就是難,難在這個無功就是無住,無所住的意思,無所住真的是在用功,這個無功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,這個難。我們做一點早課,做一點晚課就:噢!我們很精進。就笑別人!稍微念一點戒律,我們持戒,你不持戒,你犯戒,你破戒,一天到晚就講別人不對,這個也不是真正大修行人。你去看過六祖惠能大師裏面,他從頭到尾就沒有講過一個人錯誤,也沒有傷害過哪一個衆生,他沒有啊!所以,那個大徹悟的人,這無功用住,就是由舍這個心來的。其實我們並不需要忍受這種所謂的忍受這世間的痛苦,我們要忍耐。我們並不需要忍受,因爲本來就沒有,你忍受什麼,你並不需要對這個世間忍受,因爲這個世間本來就不存在的東西你忍受什麼?你所謂的忍那是多余的觀念,你用不著忍受這個世間,無用的這些錯覺,因爲這都是一種執著。所以,不要忍受,要完全接受、認命、歡喜,這個才是真正的一個大修行人。大修行人回光返照一念覺觀,這就是本來面目,無所修也無所進,本來就是這樣子。每天用功精進,他不覺得他用功精進,要往生極樂世界,你身口意不清淨你哪裏能夠往生淨土呢?所以,無功用住爲性就是行舍的究竟處,佛也是用這個功夫。

  [對治掉舉],這個掉就是心浮氣燥,舉就是心怎麼樣都定不下來;掉就是說忘記什麼東西,舉就是心浮氣燥,怎麼樣子都定不下來。我們一個真正的修行人,他懂得徒弟的毛病,等到這個徒弟在牢騷抱怨的時候,我們也會告訴自己,我以前也牢騷過,我以前也抱怨過。所以,做師父的人,那個善知識的人,他要有慈悲要耐性,就一直讓徒弟發牢騷、不滿、抱怨,沒有關系,經過一個禮拜以後,他就會對師父很敬佩了。你給他時間、空間、給他耐性,沒有關系,爲什麼?這個掉舉沒有辦法,浮躁,他一直定不下來,所以,做師父的人最偉大的地方就是耐性、慈悲、寬恕他。朋友與朋友之間也是這樣子,掉舉如果用一句最簡單的話來講就是說,忘東忘西,心浮氣躁,這個叫做掉舉。

  [靜住爲業],就是說你這個行舍最重要的就是使你的心能夠安靜,安住在清淨的地方就靜住。我們這個動,浮動,對治掉舉,掉舉就心浮氣躁,心浮氣躁能對治,那你的心就很安靜了。使你的心安住在靜的地方,叫做靜住爲業,這個就是行舍的功夫。[初]、一開始,[平等(不昏不掉)],昏就是昏沈。一打坐起來,太早叁點半起來了,一打坐馬上進入那個呼呼作聲的叁昧定,很厲害。昏的話,心就無法把持得住,掉就是心浮氣躁,好象忘記什麼東西似的,舉不起精神。不昏不掉,昏是精神過于沈迷,掉是精神過于浮躁,這個都不能夠使境界平等。

  [(次)、正直(不偏不曲)],不偏也不彎曲,不偏哪一方面,也不曲哪一方面,就是說不扭曲。[(後)、無功用住(能所一如)],所謂能所一如就是無能也無所,沒有這一些對立的觀念,沒有所謂的能,也沒有所謂的所,也不必所謂的用功,自自然然就無所住而生其心。[行蘊之舍],所謂[行蘊:五十一心所中除受],除了受蘊那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的受,五十一個心所裏面有一個受,[想其余四十九心所,及二十四不相應行],這就是所謂的[萬緣],就是行蘊。簡單講就是除了受跟想,五十一個扣掉二個,就是扣掉受心所、想心所,剩下的就是四十九個心所,以及加上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,這個所謂的萬緣。

  [舍:舍離],所謂的舍離,[所謂的萬緣放下也]。萬緣放下包括宗教的爭執,一個人自己固執自己是對的,說別人不對的,那卷入宗教的是非,那這樣也不對。所以,我本人的作風,從以前到現在,絕對不卷入宗教的是非裏面,除非外道。外道那沒有話講,他沒有正知正見那一定要破的,破邪顯正,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是這樣子。不過,這個破邪顯正也很麻煩,象龍樹菩薩這個破邪顯正也死得很慘,目犍連破邪顯正也死得很慘,所以,這個破邪顯正要恰到好處,看不對勁就要溜。也不能爲了佛教就這樣子死了,不可以,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,畢竟要培養一個僧才是不容易的,被外道打死了,那真的是很可惜,對不對?所以說這個要萬緣放下,因爲各人擁有權利自己看法不一樣嘛!這個舍字要必須要同一個佛教的立場上,也必須站立在中立的立場。不能卷入宗教的是非圈裏面,從以前到現在,我不曾批評過佛教界的高僧大德,我也不批評哪一個在家居士,我統統不批評,是不是?你真正的爲佛教那沒有話講,除非你破壞佛教,也沒有話講。

  這個萬緣放下[與四無量心及七覺支之舍義相同],這個地方要下很大的功夫,行舍最難的是什麼?就是習氣,對治習氣才是真的功夫。比如說我們布施,叁百、五百這個大家都做得到,甚至一千、一萬、二萬,這個大家都做得到,要等到什麼?等到比如說,你身上只有帶二百塊錢用來吃中餐跟晚餐的,你看到一個很饑餓的人,那麼你真的能夠拿出那二百塊會給他。他真的是窮,真的是沒有飯吃,你不要到處同情,濫用慈悲,你真的能夠舍,這個就對治習氣。行舍最難的就是那個習氣,貪的習氣是沒有辦法,很難。所以,有的人布施到最後,他拿出那個關卡的時候,他表情很沈重也很痛苦。師父!(法師做一個給的動作,很痛苦的),怎麼這樣子?因爲,我看到會很痛苦,舍不出去,他最後:唉!拿去、趕快拿去,要不然等一下再兩分鍾我又要回來了。沒有辦法,這很難的,執著這個。尤其是舍掉金錢還很容易,舍掉女朋友,能舍嗎?舍掉一個你心愛的人,對不對?何況玉皇大帝兩萬個老婆,難,這個要在這個地方下很大的功夫,能不能往生,同學們!就看這個字,臨命終能不能往生就看這個舍字。

  [輕安、行舍對照表:輕安是對治昏沈,昏沈能障輕安、毘缽舍那],毘缽舍那是慧,昏沈會障礙這個智慧。[行舍]可以對治[掉舉],什麼都能夠舍的話,就不會心浮氣躁,能夠怎麼樣?[行舍、奢摩他],心就定,一個人內心裏面無所不舍的話,他內心裏面怎麼會有浮躁的地方?什麼都看得開,他就有定,這個[睡眠]能[障]礙[觀慧],[惡作]會障礙這個[止]。惡作就是悔的意思,後悔叫做惡作,惡作另外一個名詞叫做悔,不定法裏面的。意思就是說我們一個人心常常後悔,行善事也後悔,行惡事也後悔,行惡事後悔還不錯,行善事後悔就麻煩大了。睡眠障觀,惡作就是後悔,做了善事以後,唉呀!早知道就不要布施二萬,布施那麼多給他,對不對?早知道就不要幫忙他。我們大部分的人碰到惡的境界他就會抱怨,會講:唉呀!我以前對他怎麼好,後悔,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子。他今天對我這麼無情寡義,怎麼樣子沒有慈悲心,或者沒有良心。惡作就是一種後悔,它就會障[定]。一個人內心裏面常常後悔他行善事,他內心裏面麻煩就大了。[輕安、行舍二法爲各宗修行止觀,成就定慧之下手功夫與究竟方便]。

  [十一、不害],就是慈悲,心不殘暴,這個是學佛的人,每一個人都這樣子,這個慈悲是一定要有的心腸。古道心腸都必須要以慈悲爲主,慈悲是諸佛之母,諸佛之母雖然講是般若,但是,沒有慈悲也不能産生大般若。所以,慈悲也是諸佛之母,依大藏經告訴我們,那就是慈悲喜舍。一個人心不殘暴,那就好了,日子就很好過了。所以,[于諸有情,不爲損惱,無嗔爲性]。損就是傷害到某一種程度,傷害到某些程度。比如說,你罵他幾句,這個叫做損,你剁他一只腳,這個也是損,這個損本身因爲沒有一個固定的範圍,只要引起他的煩惱,這個統統叫做損。損就是傷害到某一種程度,只要引起他的煩惱的程度統統叫做損。比如你拿他的錢,明明他已經很窮了,窮得要死,拿他的錢。比如,你在電視上常常看到,一個有錢的員外很有錢,有一個少婦她的先生去跑船了,不曉得是生還是死,在外面不回來,她要養公公、婆婆,她沒有錢,整人鄉鎮裏面都窮得要命,這個員外比較有錢,她就要借錢,那個員外就拈著胡須:哼哼,我錢可以借你,不過嘛~~看到那個漂亮的,色眯眯的就一直靠過去,就想要動手動腳的,是不是?唉呀!我看那個電視,差點把電視砸壞了,這個人壞死了,這個壞蛋真是壞死了,要是我在場就揍死他,真的。人家已經沒有錢很可憐了,又要侮辱人家,噢!這種人真是可惡至極,電視是這樣演的。我們這個乘人之危,殺則不仁,真的是這樣子,你不能救她沒有關系,你不要侮辱人家那個少婦嘛,對不對?

  有學佛的人畢竟不敢做這種事情,沒有學佛的人,這個很難講,象世間的壞蛋就是這樣子。不爲損惱,無嗔爲性,不嗔恨爲性,[能對治害]。害就是殘暴,你要看看那個…

《百法明門論表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