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百法明門論表解▪P3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歲,我不享受我做什麼,我一個月幾萬塊給她就好了。我說:你太太不是豬,不是用飼料給她養她就好,她需要你的愛,對不對?你錢給她,那跟養豬沒有什麼兩樣,像狗一樣,你給它東西吃,你沒有給它愛心,那怎麼可以?不可以這樣子,這是我家裏的事情,你不要幹涉,你是出家人,我說:我不是幹涉,是希望你能夠早一點回來。不行!他還是不聽,沒有辦法!難啊!很難。不畏惡道:不怕這個惡道,她先生就是有錢就享樂,享樂就喝酒、打牌、玩女人,除了這樣以外,沒有什麼嗜好,是不是?

  我們知道因果要[叁、起大怖畏],[七、覆諱過失]隱藏自己的過失,我們要[四、發露忏悔],就多拜佛,[晝夜相續]就是[斷相續心],惡道的心都是一樣的,[六、惡心遍布;五、發菩提心],惡心遍布就是我們充滿著惡。我們現在不要,發一個慈悲,菩提心就是慈悲喜舍心,我們要慈悲給衆生快樂,我們要拔衆生的苦,要叫衆生覺悟,要舍掉這些不必要的痛苦、罪惡。[五、廣造衆惡],我們必須要[六、斷惡],[四、不修善法],我們要好好的[七、修善],[叁、外加惡友],所以我們要[八、隨喜他善],我們盡量不要接觸這個外的惡友。[二、內計我人],我們要[九、念十方佛]的慈悲,[能救拔我],十方佛能夠救度我們,[一、由愛見故,十、知法空寂,斷惡修善]。我們由愛見,愛就是一種強烈的占有、欲望,見就是說執著自己的看法,知道一切法空寂,沒有對立的觀念,進入絕對的真空狀態,所以忏悔十法由[作惡],忏悔就分成[修善]。

  [叁、尋],這個尋用一句現代話的名詞叫做慌慌張張,這個人心神不定,尋就好像在找什麼東西一樣的,好像很慌慌張張,在找東西一樣的浮動,尋就是一種浮動的、浮躁的第六意識。[四、伺]就是冷靜一點在思惟東西,伺就是伺機而動,就是好像在等待什麼東西一樣的,就是微細比較冷靜的第六意識。[尋、伺二法皆以思慧各一分爲體。]就是體是相同,作用不太相同,尋作用比較浮躁,那麼浮躁的第六意識,伺就是微細的第六意識,所以這個 [思:徐而細故,能令心安。慧:急而粗故,令心不安。]這個慧不是智慧的慧,是世間的小聰明,要記住!這個思是我們所講的冷靜,慧是世間的小聰明,不是我們所講的大智慧,這不一樣,所以是世間的小聰明是急而粗糙,令心不安。[尋伺二法于:善則爲觀照,惡、則爲妄想,故爲不安],所以不安。不一定,尋跟伺是不定法,如果你觀照那麼就是善的,如果你一天到晚打妄想,那就是所謂的惡,因此尋跟伺也是不定法心所。前面講的是眠,第二個是悔,第叁個是尋,第四個是伺,這四個是不定心所法,不定就是不一定是善的,也不一定是惡的,要看你怎麼運用,是不是

  

  最後[附:不定四心所別釋表],[不定],比如說,[悔、眠、尋、伺]不定,悔又名叫做[惡作],[釋義:假實],這悔是[實]在的,眠也是[實]在的,爲什麼講這個悔是實在的,眠是實在的東西,因爲這個不可抗拒,實實在在的有這種心態,而且尋跟伺這個不是真實性的東西,只是意識狀態的粗糙,比如說,眠:睡覺,那就實在的,沒有辦法。那悔,那心裏面起掙紮,那是實實在在的有這種感受、強烈的感受。實:[叁性]就是善性、惡性、無記性統統有,那麼這個悔跟面,統統是[欲界]才有,悔跟面它所面臨的,因爲是事後的追悔,所以它沒有現量,所以是[比、]量跟[非]量。那麼眠,睡眠當中,只有夢見;比量跟非量,它沒有真正的現量,所以後悔。那當然是事後的忏悔,那麼眠,睡覺當中比量跟非量,因此,它相應心所都是[第六識],尋跟伺都是[假]的,爲什麼?那是浮而不實的心思,沒有肯定的東西,到底標准定在哪裏也不曉得,只是第六意識的一種浮躁的作用跟微細的作用,所以它是遍善、惡、無記,[欲界、初禅、]。

  再來,[叁量],尋就遍叁量,現量、比量、非量,尋,慌慌張張的好像在找什麼東西一樣,伺:[初、欲界,初禅、中間],中間就是所謂的非欲界、非色界,不一定是欲界,不一定是色界,也許是來到欲界,也許是來到這個色界,也許是來到其他的界,中間:不定。[叁量]就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不,現量、比量、非量,這叁量也是[第六識],那麼這裏伺就沒有所謂的無色界。無色界裏面的定、定力,欲界、初禅、中間,中間就是不一定,因爲尋跟伺都是現量的第六識,也可以推測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沒有問題,所以這個第六意識,範圍就比較大了,悔、眠、尋、伺這個都是第六意識裏面的作用。諸位!先翻開49頁,我們上次講到這個四不定法,我們今天就是應該要按照這個色法來談,但是,不是,我們中間有一段沒有講,先看45頁,大隨煩惱、中隨煩惱,還有小隨煩惱都沒有談,因爲這個簡單的,所以我們爲了講課不滯留,所以一直解釋到四不定法。但是,這個忿、恨、覆、惱、嫉、悭、诳,這個都沒有解釋。

  好!現在翻開五十一個心所法,[31五十一心所法、性業表],我們已經講了五遍行、五別境、善十一,還有四不定法,那麼中間的這個煩惱,還有隨煩惱,都沒有講,所以像這個忿、恨、惱、覆、诳、谄、憍、害 ,這個都沒有解釋,所以我們從這個[煩惱]來慢慢解釋。那麼我們一開始看中間這個,善的隔壁這個六大個根本煩惱,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煩惱,都來自于這六個地方,這個隨煩惱是配合著根本煩惱的分枝而來的。第一個叫[貪:于有、]有就是因,就是你在造這個貪的惡因;于有,[有具,]就是已經變成果報了,因爲你生生世世貪心,然後具足了先天性的痛苦的果報,這個貪念:[染著爲性。]有就是你造了惡因,你就會有生死的因,有具就是說你的報應已經形成果報了,你先天性就具足了這個貪念。叁界裏面: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這個貪念都沒有辦法去掉,所以,這個染著爲性,貪是以執著一切事情,所以叫染著爲性。[能障無貪,]會障礙我們無貪、無嗔、無癡這叁善根,那麼能夠障礙無貪,所以,[生苦爲業。]因爲,這個貪念貪得太強了,所以,就製定各種不合理的看法給別人,這個在民主製度裏面還看不太出來,要是在這個君王的製度有時候會誤了自己。

  我們第一次去泰國的時候,泰國的導遊講了一個故事給我們聽,我覺得是很有啓發的價值,所以我今天講給你們聽,他說:有一次,泰國的國王,好像是第幾世的國王,他非常的喜歡他的妃子,貪戀他這個愛妃,那麼他就下一道命令,就說:在這個世間誰要碰到皇後,那頭就必須落地,因此他恩恩愛愛,非常恩愛,那麼國王嘛!國王的老婆誰敢動她呢?不要命了,是不是?有一天這個劃船劃到湖中,船翻了,翻船所有的大臣都不敢靠過去,因爲皇上有講,皇帝講:誰碰到他老婆:皇後,頭就落地。所以就沒有人敢過去,要救也不敢,要不救快死掉了,回來就淹死了。這個國王就閉門思過,這個就是什麼?說:福享盡了,禍患就到,話講盡了,麻煩就來,話講得太絕對了,這個麻煩就到,一個人福報享盡了,他禍患就到。一個人話講太絕就是百分之一百的怎麼樣,叫人百分之一百的不能碰到皇後,他今天如果說沒有講這種話,也許人家敢救他的太太,救這個皇後了,因爲講這種話沒有人敢,所以我們有時候這個貪念,自己製定出來這個不合理的,我們自己害死了自己不知道,不曉得,因此這個能障無貪,生苦爲業。

  [嗔:于苦、]就是苦因,嗔恨心當然是苦因;忿怒,[苦具,]先天性具來的,已經變成一種果報,比如說,從小你不滿意他,他就一直抗議,抗議這種忿怒,有的小孩子他就會很善良,有的小孩子就很會哭,一哭起來,就好久的時間都不停,從小就是很凶、凶悍,這個嗔恨心很重,[憎恚爲性。]這個忿還有恨怒,[能障無嗔,不安穩性,]嗔恨心怎麼會安穩呢

  [惡行所依爲業。]當然你嗔恨就無所不造,是不是?稍微忤逆你,你就不得了了,嗔怒不息。[癡:于諸理事,迷闇爲性。]對于這個事相或理體,迷迷糊糊。[能障無癡,一切雜染所依爲業。]爲什麼叫雜染呢?不分青紅皂白的惡業你統統收,反正你也搞不清狀況,愚癡:他分不清狀況,到底是對是錯的,是不是?叫做雜染,愚癡就沒有智慧。[慢:恃己于他,高舉爲性。] 恃己意思就是說仗勢著自己的能力以爲是超過別人,高舉爲性,高舉就是把自己擡得很高。慢就是所謂的養尊處優,形成一種自尊心的強烈,慢可以解釋作強烈的自尊心。這個強烈的自尊心縱然你善意的建言、建議,他也會認爲是惡意的中傷,這個慢最可怕的就是過度的敏感。這個慢就是說我認爲我很行,別人實在是很誠心誠意的來告訴他,可是他不相信,他認爲別人誹謗他,因爲他認爲自己很行,所以這個自尊心,是很糟糕的事情,適當的自尊心叫做有慚愧心,過分的自尊心就狂妄,因此要做到中道是很難,[能障不慢,生苦爲業。]當然將來一定會産生痛苦。

  [疑:于諸谛理,]谛理就是真理,對于種種的真理,[猶豫爲性。]唉呀!他講他也有道理,這個講這個有道理,念阿彌陀佛這個沒有看過,沒看過不曉得是真的還是假的,我是很想去,但是就是沒有看過,念了這麼久人家見佛、見光、見花或是聞到香味,但是沒有啊!我只有聞到我老婆的香水味,老婆的面粉、面霜有聞過,什麼都沒聞過,也沒有什麼感應,統統沒有,有感應的話有,看到光,一定要開電燈才看得到,什麼都沒有,那是猶豫,也不相信佛,于諸谛理,猶豫爲性,[能障不疑,善品爲業。]這個要注意聽!意思就是說他希望爲善,可是又懷疑。他希望去做善,所以這個疑就是很糟糕,他想修淨土卻很懷疑,他想進入佛門他很懷疑,難道這一條路是真的究竟之處嗎?是不是?比如說,像沒有結過婚的人,一方面,他來:到底我要出家還是在家?他就懷疑,我要…

《百法明門論表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