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岁,我不享受我做什么,我一个月几万块给她就好了。我说:你太太不是猪,不是用饲料给她养她就好,她需要你的爱,对不对?你钱给她,那跟养猪没有什么两样,像狗一样,你给它东西吃,你没有给它爱心,那怎么可以?不可以这样子,这是我家里的事情,你不要干涉,你是出家人,我说:我不是干涉,是希望你能够早一点回来。不行!他还是不听,没有办法!难啊!很难。不畏恶道:不怕这个恶道,她先生就是有钱就享乐,享乐就喝酒、打牌、玩女人,除了这样以外,没有什么嗜好,是不是?
我们知道因果要[三、起大怖畏],[七、覆讳过失]隐藏自己的过失,我们要[四、发露忏悔],就多拜佛,[昼夜相续]就是[断相续心],恶道的心都是一样的,[六、恶心遍布;五、发菩提心],恶心遍布就是我们充满着恶。我们现在不要,发一个慈悲,菩提心就是慈悲喜舍心,我们要慈悲给众生快乐,我们要拔众生的苦,要叫众生觉悟,要舍掉这些不必要的痛苦、罪恶。[五、广造众恶],我们必须要[六、断恶],[四、不修善法],我们要好好的[七、修善],[三、外加恶友],所以我们要[八、随喜他善],我们尽量不要接触这个外的恶友。[二、内计我人],我们要[九、念十方佛]的慈悲,[能救拔我],十方佛能够救度我们,[一、由爱见故,十、知法空寂,断恶修善]。我们由爱见,爱就是一种强烈的占有、欲望,见就是说执着自己的看法,知道一切法空寂,没有对立的观念,进入绝对的真空状态,所以忏悔十法由[作恶],忏悔就分成[修善]。
[三、寻],这个寻用一句现代话的名词叫做慌慌张张,这个人心神不定,寻就好像在找什么东西一样的,好像很慌慌张张,在找东西一样的浮动,寻就是一种浮动的、浮躁的第六意识。[四、伺]就是冷静一点在思惟东西,伺就是伺机而动,就是好像在等待什么东西一样的,就是微细比较冷静的第六意识。[寻、伺二法皆以思慧各一分为体。]就是体是相同,作用不太相同,寻作用比较浮躁,那么浮躁的第六意识,伺就是微细的第六意识,所以这个 [思:徐而细故,能令心安。慧:急而粗故,令心不安。]这个慧不是智慧的慧,是世间的小聪明,要记住!这个思是我们所讲的冷静,慧是世间的小聪明,不是我们所讲的大智慧,这不一样,所以是世间的小聪明是急而粗糙,令心不安。[寻伺二法于:善则为观照,恶、则为妄想,故为不安],所以不安。不一定,寻跟伺是不定法,如果你观照那么就是善的,如果你一天到晚打妄想,那就是所谓的恶,因此寻跟伺也是不定法心所。前面讲的是眠,第二个是悔,第三个是寻,第四个是伺,这四个是不定心所法,不定就是不一定是善的,也不一定是恶的,要看你怎么运用,是不是
最后[附:不定四心所别释表],[不定],比如说,[悔、眠、寻、伺]不定,悔又名叫做[恶作],[释义:假实],这悔是[实]在的,眠也是[实]在的,为什么讲这个悔是实在的,眠是实在的东西,因为这个不可抗拒,实实在在的有这种心态,而且寻跟伺这个不是真实性的东西,只是意识状态的粗糙,比如说,眠:睡觉,那就实在的,没有办法。那悔,那心里面起挣扎,那是实实在在的有这种感受、强烈的感受。实:[三性]就是善性、恶性、无记性统统有,那么这个悔跟面,统统是[欲界]才有,悔跟面它所面临的,因为是事后的追悔,所以它没有现量,所以是[比、]量跟[非]量。那么眠,睡眠当中,只有梦见;比量跟非量,它没有真正的现量,所以后悔。那当然是事后的忏悔,那么眠,睡觉当中比量跟非量,因此,它相应心所都是[第六识],寻跟伺都是[假]的,为什么?那是浮而不实的心思,没有肯定的东西,到底标准定在哪里也不晓得,只是第六意识的一种浮躁的作用跟微细的作用,所以它是遍善、恶、无记,[欲界、初禅、]。
再来,[三量],寻就遍三量,现量、比量、非量,寻,慌慌张张的好像在找什么东西一样,伺:[初、欲界,初禅、中间],中间就是所谓的非欲界、非色界,不一定是欲界,不一定是色界,也许是来到欲界,也许是来到这个色界,也许是来到其他的界,中间:不定。[三量]就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不,现量、比量、非量,这三量也是[第六识],那么这里伺就没有所谓的无色界。无色界里面的定、定力,欲界、初禅、中间,中间就是不一定,因为寻跟伺都是现量的第六识,也可以推测过去、现在、未来都没有问题,所以这个第六意识,范围就比较大了,悔、眠、寻、伺这个都是第六意识里面的作用。诸位!先翻开49页,我们上次讲到这个四不定法,我们今天就是应该要按照这个色法来谈,但是,不是,我们中间有一段没有讲,先看45页,大随烦恼、中随烦恼,还有小随烦恼都没有谈,因为这个简单的,所以我们为了讲课不滞留,所以一直解释到四不定法。但是,这个忿、恨、覆、恼、嫉、悭、诳,这个都没有解释。
好!现在翻开五十一个心所法,[31五十一心所法、性业表],我们已经讲了五遍行、五别境、善十一,还有四不定法,那么中间的这个烦恼,还有随烦恼,都没有讲,所以像这个忿、恨、恼、覆、诳、谄、憍、害 ,这个都没有解释,所以我们从这个[烦恼]来慢慢解释。那么我们一开始看中间这个,善的隔壁这个六大个根本烦恼,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烦恼,都来自于这六个地方,这个随烦恼是配合着根本烦恼的分枝而来的。第一个叫[贪:于有、]有就是因,就是你在造这个贪的恶因;于有,[有具,]就是已经变成果报了,因为你生生世世贪心,然后具足了先天性的痛苦的果报,这个贪念:[染着为性。]有就是你造了恶因,你就会有生死的因,有具就是说你的报应已经形成果报了,你先天性就具足了这个贪念。三界里面: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这个贪念都没有办法去掉,所以,这个染着为性,贪是以执着一切事情,所以叫染着为性。[能障无贪,]会障碍我们无贪、无嗔、无痴这三善根,那么能够障碍无贪,所以,[生苦为业。]因为,这个贪念贪得太强了,所以,就制定各种不合理的看法给别人,这个在民主制度里面还看不太出来,要是在这个君王的制度有时候会误了自己。
我们第一次去泰国的时候,泰国的导游讲了一个故事给我们听,我觉得是很有启发的价值,所以我今天讲给你们听,他说:有一次,泰国的国王,好像是第几世的国王,他非常的喜欢他的妃子,贪恋他这个爱妃,那么他就下一道命令,就说:在这个世间谁要碰到皇后,那头就必须落地,因此他恩恩爱爱,非常恩爱,那么国王嘛!国王的老婆谁敢动她呢?不要命了,是不是?有一天这个划船划到湖中,船翻了,翻船所有的大臣都不敢靠过去,因为皇上有讲,皇帝讲:谁碰到他老婆:皇后,头就落地。所以就没有人敢过去,要救也不敢,要不救快死掉了,回来就淹死了。这个国王就闭门思过,这个就是什么?说:福享尽了,祸患就到,话讲尽了,麻烦就来,话讲得太绝对了,这个麻烦就到,一个人福报享尽了,他祸患就到。一个人话讲太绝就是百分之一百的怎么样,叫人百分之一百的不能碰到皇后,他今天如果说没有讲这种话,也许人家敢救他的太太,救这个皇后了,因为讲这种话没有人敢,所以我们有时候这个贪念,自己制定出来这个不合理的,我们自己害死了自己不知道,不晓得,因此这个能障无贪,生苦为业。
[嗔:于苦、]就是苦因,嗔恨心当然是苦因;忿怒,[苦具,]先天性具来的,已经变成一种果报,比如说,从小你不满意他,他就一直抗议,抗议这种忿怒,有的小孩子他就会很善良,有的小孩子就很会哭,一哭起来,就好久的时间都不停,从小就是很凶、凶悍,这个嗔恨心很重,[憎恚为性。]这个忿还有恨怒,[能障无嗔,不安稳性,]嗔恨心怎么会安稳呢
[恶行所依为业。]当然你嗔恨就无所不造,是不是?稍微忤逆你,你就不得了了,嗔怒不息。[痴:于诸理事,迷闇为性。]对于这个事相或理体,迷迷糊糊。[能障无痴,一切杂染所依为业。]为什么叫杂染呢?不分青红皂白的恶业你统统收,反正你也搞不清状况,愚痴:他分不清状况,到底是对是错的,是不是?叫做杂染,愚痴就没有智慧。[慢:恃己于他,高举为性。] 恃己意思就是说仗势着自己的能力以为是超过别人,高举为性,高举就是把自己抬得很高。慢就是所谓的养尊处优,形成一种自尊心的强烈,慢可以解释作强烈的自尊心。这个强烈的自尊心纵然你善意的建言、建议,他也会认为是恶意的中伤,这个慢最可怕的就是过度的敏感。这个慢就是说我认为我很行,别人实在是很诚心诚意的来告诉他,可是他不相信,他认为别人诽谤他,因为他认为自己很行,所以这个自尊心,是很糟糕的事情,适当的自尊心叫做有惭愧心,过分的自尊心就狂妄,因此要做到中道是很难,[能障不慢,生苦为业。]当然将来一定会产生痛苦。
[疑:于诸谛理,]谛理就是真理,对于种种的真理,[犹豫为性。]唉呀!他讲他也有道理,这个讲这个有道理,念阿弥陀佛这个没有看过,没看过不晓得是真的还是假的,我是很想去,但是就是没有看过,念了这么久人家见佛、见光、见花或是闻到香味,但是没有啊!我只有闻到我老婆的香水味,老婆的面粉、面霜有闻过,什么都没闻过,也没有什么感应,统统没有,有感应的话有,看到光,一定要开电灯才看得到,什么都没有,那是犹豫,也不相信佛,于诸谛理,犹豫为性,[能障不疑,善品为业。]这个要注意听!意思就是说他希望为善,可是又怀疑。他希望去做善,所以这个疑就是很糟糕,他想修净土却很怀疑,他想进入佛门他很怀疑,难道这一条路是真的究竟之处吗?是不是?比如说,像没有结过婚的人,一方面,他来:到底我要出家还是在家?他就怀疑,我要…
《百法明门论表解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