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講下去了,他就除他的草。他不是像這個世間人,一直想拼命要解釋,他也不會失去他的正念,他不是說:啊!你怎麼可以講我這樣子,大大的生氣,他絕對不會。
于所諸緣,不能明記,他是明記在心,因爲大徹悟的人,見平等法性的人,不思善、不思惡,是知善、知惡,但是不思善、不思惡,就這麼時就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。一個得到本來面目的人,叫他失這個念,那不可能,他用正信道與大智慧去支配著他,他深信著根,你怎麼可以轉過他的念頭?你侮辱他,他就忘掉這個正知正見的念頭,不可能的。衆生凡夫是很容易失去這個念頭,爲什麼?他不堪這個衆生洗腦,兩句話就洗了。一個容易失去念的人,他要繞很大的圈子修行,他今天對這個法師有信心,明天就沒有了;他對這個法門有信心,明天就沒有了,所以,失念是一個很嚴重的毛病。修行人你如果找到了善知識,找到了一個肯定的道場,你就深信不移,那你道業就成就十分之九了,他說的法完全是正法,那你不能動搖,因此要明記在心,不可以失去這個念,失去這個念就叫做散亂,學道這個最重要。
[不正知:于所觀境,謬解爲性。]那這個多了,[能障正知,]能障正知正見,[毀犯爲業。]比如說,外道的,唉呀!我吃素了,我叫做有修行。那麼我就拼命的吃素,然後什麼?一邊誹謗叁寶:唉呀!出家人不事生産,一天到晚受人家供養,是造成社會的一種負擔。像我們在家人,你看!我們也事生産,然後也修行,然後産生一種錯誤的見地,讓你沒有正見:毀犯。這個毀犯就兩個,犯戒還有犯因果,違犯了因果,謗佛、謗法、謗僧:不正見。[散亂:令心流蕩爲性。能障正定,惡慧所依爲業。]惡慧是一種名詞,就是一種邪慧,簡單講就是一種錯誤的聰明,其實根本連這個慧都沒有。惡慧的意思就是自己認爲自己開大智慧,自己認爲很行,所以這種人就動不動喜歡批判別人,令心流蕩爲性,能障正定,惡慧所依爲業。[不定:睡眠],睡眠爲什麼講不定?因爲[令身不自在,昧略爲性。]但是如果睡眠,明天早一點起來用功、拜佛,睡眠是好的;如果說,我睡眠,睡一覺,明天起來殺人放火、搶銀行,那又不好。所以睡眠可以說好,也可以說不好,爲什麼?因爲你睡眠,明天起來早課好好的念佛、用功,那麼這個一定正確的;如果你睡眠,睡眠精神好了,那麼就花天酒地、打牌,那個又不好了,所以這個睡眠是昧略爲性,就是迷迷糊糊,[障觀爲業。]觀,沒有觀就不可能産生智慧,簡單講障觀就障智慧。[惡作:惡所作業,追悔爲性。]後悔叫做追悔,就是追悔自己所作的惡業,所以說如果你行善而後悔,那麼就變成惡,唉呀!我布施了多少錢,很後悔,本來是救人,一件好事,他後悔了,就變成惡的。本來是壞的,我殺人放火,被抓去關了幾年感訓,出來以後,我這樣做確實不對,對不起父母、對不起社會、對不起國家,後悔了,就變成善的,所以,這個惡作又名悔、後悔的意思,後悔善的就變成惡,後悔惡的那麼就變成善,所以不一定叫做不定心所。
[障止爲業。]這個止就是定,我們心不定,定不下來那就是悔。[尋:令心匆遽]這個匆遽,這個匆就是一種很匆匆忙忙令心恍惚;遽就是一種害怕,突然的意思。意思就是說令這個心一種迷迷糊糊的恐懼不安,然後好像突然決定某些事情,[于意言境,]對這個意識:第六意識;或者是對這個語言,或者是外境,[粗轉爲性。]粗轉令心定不下來,粗轉就是說比較粗糙去考慮,[以安、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爲業。]爲什麼以安、不安住?比如說尋,剛剛做某些事情,我現在粗糙的回光返照一下,令心突然好好的思惟一下我的錯誤,雖然是說暫時的回光返照,但是也可以使你的心慢慢的安住下來。如果說剛剛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,我回來一直去想它,愈想就愈氣,那麼就怎麼樣?無法安住,這尋就是找,使你的心好像在找什麼東西似地,恍恍惚惚的。你找惡的,你就不安,你找善的,你就安。[伺],伺就是比較微細的第六意識,[令心匆遽]也是一樣,[于意言境,細轉爲性。以安、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爲業。]前面是粗轉,細就是比較深思熟慮,就是比較有一點微細的思惟,也是思惟善的,你的心就會舒通;思惟惡的,那麼你的心就會不安,也是一樣的。
[一、色法二義]什麼叫色法?[一、變壞;二、質礙,成住壞空,]成就是一個物質的構成,住就是暫時的存在,壞就慢慢的變質,空:到最後就毀壞,[必有變壞。(手等所觸,即變壞義)],就是你手能夠碰得到的,就有一天會毀壞的。二叫做質礙,[于一空間,甲乙相礙。]比如說,這個杯子、撫尺會有障礙,是不是?[方處差別,]這個方處就是方位,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所講的座標,座標有所差別,所以,這個方向,方位、座標有所差別。[種種相義],相義就是你可以看得到的,在同一個空間有甲跟乙,會互相妨礙就是色法。[二、色法;能造,四大(地、水、火、風,)]地[以堅、]:堅性,水就[濕、]性的,火就[暖、]性的,風就[動爲性。]地、水、火、風就是堅、濕、暖、動,四大。[所造]就是[諸色。]種種的色法,一切法都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風所構成的,其實,風是無形的,地、水、火,這倒是實在的,風是助長,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空氣。
[叁、色法有叁,一、可見可對色:色]那當然我們眼睛看得到,可對就是摸得到的,確確實實可以碰得到的,可以摸得到的。還有一種叫可見不可對,[二、不可見可對色],不可見就是你看不到,但是可對就感覺得到,比如說,[聲、]音你看不到,聲音你怎麼看,對不對?[香、]看不到,[味、]也看不到,[觸。]也看不到,但是這不可見來講,但是可對是有感覺的,可以感覺得出來的叫可對色。[叁、不可見無可對色],不可見就是看不到,也沒有所謂的讓你感覺的,比如說[法,]法就是前五識落下的影子,前五識那麼當然也是透過第六意識,所以可以說是前五識所落下來的影子,那叫做法塵。
[43十一色法表解]是一種[色法]就是[五根、五境]還有[法塵],總共十一個。就[跟、境]、跟塵來討論,五根:[眼耳鼻舌身],五境:[色聲香味觸],五加五就是十了,還有一個[法處所攝色],法所攝色就是半分色法,半分心法,名爲法塵。因爲是落謝的影子,落謝的影子那就是色法,透過意識,存留在這個意識狀態。[釋義],五根,眼睛是[照矚義]就是可以看得很清楚,耳[能聞義],鼻[能齅義],舌是[能嘗義],身是[積聚、依止二義],依止就是一種依靠,就是我們平常是靠這個身體在過這個生命。照矚就是能夠讓你看得很清楚,能聞、能齅、能嘗,這個很簡單。色身就是由五蘊積聚而成的,是我們的依靠,有積聚還有依靠兩種[義譯]。
[行盡],就是能夠造作一切,眼睛看得到,因爲你眼睛能看,所以能夠造作一切,名叫做行盡,一切都可以所作。你眼睛看得到,你當然才有辦法做事,你眼睛看不到,你做什麼?那不可能。耳就[能聞],鼻就[能齅],舌就[能嘗],身就是[積聚身],那麼五境呢?就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[可見義,眼根所取,眼識所緣。]眼根就是我們的肉眼所取的,眼識所攀緣的是色塵,聲音是[可聞義,]是耳根。我們如果是耳科的話,耳朵的解剖的話,就知道這耳朵一直卷起來的,是不是?[耳根所取,耳識所緣。]耳識所攀緣的是聲塵,[可齅義,鼻根所取,鼻識所緣。]這是香,[可嘗義,舌根所取,舌識所緣。]那是味,[可觸義,身根所取,身識所緣。]是觸,就接觸,這個都很簡單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所以這個也沒有什麼好解釋的。
法塵,法處所攝色就是前六識所落下來的影子,[十二處中法處之色,意識所緣。]十二處當中法處,法處是半分的色法以及半分的心法,就是這個意思,是意識所緣的。[極略色,極迥色],這個迥是很遠的意思,因爲這個色如果離我們很遠,這個色看起來就很模糊。[受所引色],就受戒:納受戒體所證的戒體的這個色,受所引色又名戒色,又一個名詞叫做戒色,納受戒體所引起的意識的色法。[定果色]那麼就是說入定的這個聖者所變化出來的,[遍計所執色],那麼就是後面所講的,就是外道的。
[44根境名義表]:根,根是藉著什麼的意思來講的,根是借重樹根的意思,有樹的根,[一、增上義:爲五識所依故。]樹有樹根爲枝茂、水果,一切的花所依靠:增上。你有根的話,就會增長生死,增上義,爲五識所依,你有眼根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你染汙了,就會增加你的生死,六道輪回:增長義。[二、出生義:能出生識故。]這個記住!出生是助緣,助他發識,眼根不能發識,是意識藉著眼根的力量去發出來。藉著眼根叫做跳板,而不是說眼睛就是意識,不是的。是眼識藉著我們這個眼根,所以眼根只是一個跳板、助緣,使它分別這個色塵。
[一、根有二義],第一個叫做增上義,第二個叫做出生義,出生一切法就出生意識。[二、根有二種:一、扶塵根,二、勝義根],[扶根]就是我們所講的肉眼,[爲扶護正根],這個扶就是助,幫助、保護,正根就是神經系統,扶護就是幫助護持這個神經系統的存在[的]一種[四塵之根],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風的肉眼。由地、水、火、風的肉眼,是[正根所依],就是類似神經系統,其實勝義根就是類似我們的神經系統。 [正根]就類似我們的[神經系統],其實不是神經系統。所以,愚者難分識與根。這個愚者就是阿羅漢。阿羅漢也還分不清楚什麼是意識、什麼是根、什麼是勝義根,分不清楚。所以說,正根就是我們所謂的神經系統。姑且用這個名詞。[叁、五境釋名:爲…
《百法明門論表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